首页 百科知识 解决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解决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现代主义而言,后现代主义对老年人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更为深刻。因此,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还具有范式分析意义。现代化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解决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五、现代与后现代: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挑战与分析范式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社会发展变化极其缓慢,人们往往是依据经验行事,因而经验受到了顶礼膜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经验通常是与年龄成正比的,由此老年人也成为传统与经验的代表或化身。传统社会是一个“长者本位”的文化社会,年长就是资本,老年人就是智慧、德行和权威的象征(杨幼梅,2005)。

历史进入近代,随着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老年人的地位、权威以及他们奉之为圭臬的经验,日益受到年轻人现代观念的挑战。随着现代化逐渐步入高潮,后现代思潮又随之而至。相对现代主义而言,后现代主义对老年人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更为深刻。因为,现代虽然强调“与时俱进”,但始终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心,而后现代则将这个中心进一步摧毁,使社会进入了一种复杂多样而又瞬息万变的流行社会,从而进一步将老年人从现代的中心边缘甩了出去。

当然,社会进化不同于自然进化,它往往不是单纯式进化,而是累积式进化,也就是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共存于当代社会。正如格里芬(2002)所说,“后现代主义要否定的并不是现代主义的存在,而是它的霸权,不是它的优点,而是它的局限”,“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包括传统)的关系绝非是一种‘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既爱又恨的)关系”。这样,在现代和后现代两种思潮的夹击下,相对传统的老年人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仅仅只是一些思想观点的集合,它们还包含着深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还具有范式分析意义。

(一)现代主义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

现代主义社会思潮起源于16、17世纪的欧洲,在中国则是19世纪后半期的事。从构成体系来看,现代、现代性和现代化构成了现代主义的三个维度,且三者之间是高度关联、互为定义的。

1.现代主义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挑战

无须讳言,现代主义的三个核心要素均起源于西方。现代、现代性和现代化都与传统针锋相对,并在不同层面上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了巨大冲击。

现代观念在意识层面上冲击传统观念。现代观念是指现代历史意识,它产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现代意味着与其他不是现代的‘时代’的对比,意味着与远去的、过时的、消逝的时代的对比”(史密斯,2002)。在西方,现代化意味着开始关注人类自身,告别蒙昧、无知和野蛮的传统时期,进入到历史自觉时期。因此,现代就意味着“与时俱进”,就意味着“舍弃”(即使讲“扬弃”也是一样的)传统(孙津,2004)。

我们都知道,假如某件事是“现代的”,那么它就是新式的,它与最新的观念相吻合,比以往的想法更先进,这最明显地适用于诸如照相机、小汽车和高技术的厨房设备(史密斯,2002)。在现代观念里,传统就意味着过去,意味着保守、封闭和狭隘,意味着愚昧、落后、贫穷、野蛮。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及现代观念是一种批判机制。在过去,受激进的现代思想左右,人们总是习惯于给老年人贴上“封建保守”一类的标签,并进行歧视与打压,使老年人在年轻人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从而给老年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仍未消除。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性内容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的地位则日益边缘化

现代观念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批判,而是力图推行一些新的主张,从而实现构建新世界的意图。因此,现代观念不是一些空洞无物的东西,它在发展过程逐渐形成获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等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性。或许,人们认为现代与传统可以共存,因此也能相安无事。然而,构成现代性的这些主要内容不是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是靠经验就能自然获得的,它似乎与老年人的传统气质背道而驰。例如,科学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果关系,是客观的、可验证的,而构成了传统的主要内容的经验则是没有验证的主观归纳,因此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东西。由于科学、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安全等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因此这些现代性内容具有一种普世张力,构成了世界文明进程中的道德认同和价值取向(孙津,2004)。在近乎格式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老年人无法固守自己的传统或经验域,而不得不接受“现代”的洗礼。由此,这些现代性内容就构成老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进入老年期,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已明显减弱,重新学习新的复杂的知识,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老年人应以不服老的决心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现代化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造成了直接的冲击。现代化是科学、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等理性内容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其基本精神就是“理性化”。正如有的学者(谢立中、孙立平,2002)所说,“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如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的普遍运用(技术现代化),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工业化(经济现代化)、一体化、法制化和集权化的国家体制的建设政治现代化),科层制的普及(组织现代化),以功能、绩效原则为基础的高度分化与流动的各种社会结构的形成(社会现代化),理性至上、个人至上、成功至上、能力至上、效率至上的价值观的确立(文化现代化)等,都不过是社会生活‘理性化’的不同方面。现代化社会的许多特点,如专业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规模化、系统化、控制化等都是社会生活全面‘理性化’的条件与结果。”

因此,作为理性化的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的过程,它与根据经验行事的传统社会迥然不同。下面我们从社会现代化的三个表现,来看看现代化是如何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造成冲击的。

首先,作为现代化基本手段的科学和技术,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造成明显的冲击。这不仅仅是因为科学与技术的发明需要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科学与技术的普及同样具有较高的思维要求。这对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衰退期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经济和工业技术为年轻人带来新的工作岗位,老年人由于缺乏再培训机会,可能被迫提前退休。

其次,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高于老年人。社会资源也更多地侧重于年轻人的发展而非老年人的福利,这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地位的下降。

最后,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延长了老年人的寿命。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将在两个方面对老年人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一是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时间将会延长;二是老年人口也因此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对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冲击,从而不可避免地对老年人的生活带来直接影响。

由此可见,社会现代化在推进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数的增加的同时,又削弱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从而给老年人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代分析范式

由于理性思考是现代的本质要义,因此,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代分析范式必须强调科学研究范式,同时注重现代技术对科学研究分析的辅助作用。从逻辑联系的角度,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代分析范式实质上就是前面所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定量研究范式,在此就不再赘述了。(www.xing528.com)

(二)后现代主义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

后现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洲首先兴起,随后扩散到整个世界并日益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思潮。

1.后现代主义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挑战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再者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令人迷惘的多面体(侯钧生,2001)。因此,后现代主义是复杂的,也是多维的。从大的方面看,至少可以分为解构性和建设性(或建构性,笔者注)这两个向度,这两个向度往往又是交织在一起的(格里芬,2002)。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无论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还是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它们都在现代主义基础上走得更远,从而对老年人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更大。

(1)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一种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或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从历史渊源来看,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来源于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批评与现代相连的许多方面:

……(譬如)西方文明已经积累的经验、工业化、城市化、高技术、民族国家、生活在“快节奏”之中。他们对现代的各种优先权——职业、办公室、个人责任、科层制、自由民主、宽容、人道主义、平等主义、独立实验、评价标准、中立性程序、非人性的法则,以及理性化提出挑战(罗斯诺,1992)。

作为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具有解构性。“现代主义是一种有限的思维方式,它总是从某种给定的或假定的前提出发,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中心’‘视角’,即对‘唯一中心’‘绝对基础’‘纯粹理性’‘等级结构’‘单一视角’‘唯一正确解释’‘一元方法论’以及‘连续性历史’的彻底否定”(侯钧生,2001)。由此可见,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它“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王治河,1995)。

一般来说,随着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减弱,老年人的思维能力也开始减退。随着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逐渐降低,老年人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经验,他们的思想也会逐渐趋于保守和僵化。因此,作为现有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现有秩序的缔造者,老年人必然倾向于维护现存的一切,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然而,社会发展自有它的运行规律,而不会按老年人的意愿发展。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以激进的方式对现代社会进行猛烈的批判。激进的后现代运动在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造成了文化断裂,并在不同层面上给老年人以文化震惊,造成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沟通障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美国青年人中首先兴起。这是一帮激进反叛的青年,他们以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文学试验来反对资产阶级道德规范和市侩文化,追求极端的个性自由,在生活中放浪形骸。虽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不乏建设性之处,如他们热心投身于社会公益及人类进步事业,慷慨好施、乐于助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政治欺骗、人格扭曲、妇女受压迫、黑人民权运动和世界和平都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又是怪异和不可理喻的,性、长发少年、迪斯科夜总会、披头士摇滚乐队曾一度构成那个时代的文化景观,由此他们被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称为“垮掉的一代”。且不谈“垮掉的一代”是否真正垮掉了这个问题,但是它至少说明后现代主义的行为方式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后现代本身似乎并非只是局部的、一时的流行,它在全球蔓延开来,在各地的青年心中扎根,并逐渐支配他(她)的行为,进而在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造成心理阻隔。

(2)建构主义

“如果说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侧重于对西方上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进行摧毁的话,那么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则侧重于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开辟的空间中从事建设性的耕耘”(王治河,1995)。可见,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富于建设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利于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如它倡导人们对世界的关爱,推崇“绿色运动”。但是,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的,相反它搁置对传统与经验的看法,远离中心,另设中心。这种悬置传统的做法实质是一种去中心主义。这样,随着中心的不断确立,老年人所建构的社会秩序、所倡导的价值观、所熟悉的生活世界就会逐步被肢解,变得模糊起来。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倡导年轻人对生活世界的不断开拓和创造,从而带来一个不断变换的世界。然而,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由于感知和记忆能力的衰退,对新的信息不够敏感,当然就影响了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直觉性思维远远不及年轻人。再加上老年人的知识、经验丰富,已形成某种较稳定的思维定势。因此,许多老年人难以也不愿意适应那种不断变换的生活方式,从而主动远离中心,缩小自己的活动空间。

2.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后现代分析范式

作为一种社会学思维方式革命的后现代主义,最早开始于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常人方法学将社会学的立足点移到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明确主张要用日常人或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法、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刘少杰,2002)。那么,什么是日常人或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法呢?

正如乔治·瑞泽尔(2003)所指出的那样,后现代社会理论家并不是追求科学的产物。相反,正像古典社会理论家一样,后现代社会理论家们正在产生的也只是一些“社会叙事”,或者用人们更缺乏印象的一个术语来说就是“故事”。据此,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并非科学主义取向或自然主义取向,而是具有人文主义取向。也就是极少采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以及采用统计调查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而往往采用实地研究和个案研究。

从研究特征来看,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后现代分析范式,将会着重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叙事方式来揭示老年人日常生活背后的“意义之网”。因此,从写作风格来看,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后现代分析文本具有一种叙事风格。

从解构特征来看,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后现代分析范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批判性特征:一是理论批判性,即强调叙事的革命性意义,揭除披在社会学家身上的科学特权外衣。在一些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看来,将社会理论家们的作品看作是各种故事,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那些与论题相关的公共讨论中来,而将社会理论家视为一些讲故事的人则有助于摘去罩在理论家头上的神秘光环,以及消除他们的活动与那些外行人的活动之间的区别(瑞泽尔,2003)。因此,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不仅应当走出象牙塔,走向公众社会,而且应当在一定程度让老年人通过讲故事参与到研究中来。二是社会批判性,即倡导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老年人整体地位的边缘化、弱势化出发,积极推进政府及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让他们回归社会;二是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关注不能脱离老年人这一主体,也就是在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上,不能一刀切,忽视老年人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老年人精神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由此可见,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后现代分析范式具有人文主义取向,但这种后现代主义分析范式又明显地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分析。同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代主义分析范式一样,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老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但它又超越了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代主义分析范式,因为它没有停留在对老年人群体的整体性关怀上,而是进一步倡导对老年人个体的差异性关怀。不仅如此,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后现代主义分析范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老年人以“叙事”主体地位,从而将整个研究的价值判断中心从研究者转向老年人个体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