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解读核心概念与观点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解读核心概念与观点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他人的观点,基于老年人的特性,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本书中将社会适应看成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个体产生实际影响的“特定社会环境”与心理学中的情境概念相吻合,属于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体。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解读核心概念与观点

二、核心概念与基本观点

(一)核心概念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即为老年人社会适应。

老年人社会适应这一概念实则是以老年人为一极,社会为另一极,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动态或静态的描述。老年人在此界定为实足年龄达到60岁或60岁以上的人,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本研究也将60岁作为实证研究中老年人的起始年龄。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具有整合、交流、导向以及继承和发展等基本功能(郑杭生,2003)。不管是老年个体还是老年群体总处于社会之中,并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然而,对于特定的老年个体或群体而言,他们与所处的社会并不总是呈现协同一致的状态,而是时常出现老年人与社会总体趋向失调的现象。老年人在不断发展变化,其所处的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彼此适合、协调的程度,也就是老年人社会适应本真的反映。

从动态的角度上说,老年人社会适应是一个过程;从静态的角度上说,老年人社会适应是一种功能状况,既可表现为老年个体的一种行为特征或适应潜质,也可表现为老年人与社会互动的一种结果。陈建文(2001)就曾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社会适应作了三个方面的定义。他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过程,指“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个体控制和理解生活情意,应对情境压力,调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与生活情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一种结构,指“个体为了求得社会生存、健康和发展,而与生活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倾向”;社会适应是一种功能,指“具有特定社会适应心理结构的个体经历一定的社会适应过程之后,导致的特定性质的社会适应状态”。也有文献(如,陶沙,2000)显示,社会适应是个体的一种体验,即“个体在变化着的情境中感到与他人相协和的体验”或者“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及其关系的表征”。

结合他人的观点,基于老年人的特性,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本书中将社会适应看成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差异的问题。对老年个体而言,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往往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与心理的和谐程度来判断。譬如,从外在线索来看,家境贫寒的老年人可能比家境富足的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水平上要低,然而,现实中有可能出现家境贫寒的老年人比家境富足的老年人生活得更加怡然自得。这是因为前者在自我内部的生理与心理各成分之间更趋于和谐。概括而言,老年人社会适应就是老年个体根据外在社会环境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最后达到内在的和谐,以及个体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和谐。

从具体内容看,老年人社会适应包括四大方面:(1)基本生活适应,即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老年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老年人能够顺应流动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老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由此可见,直接关系到老年群体的各种老年人口问题均可转化成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如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及扶养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老年人基本生活适应问题;人力资源再利用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老年人个人发展适应问题;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则按内容不同对四个方面的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均有所涉及。

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发展变化一般呈现出渐近式与突变式两大类:渐近式状况在常态下呈现,即老年人自身与社会均按照较为自然、缓慢的方式逐渐变化;突变式状况多发生在老年人或社会发生难以预估的重大变化的情势下,譬如,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骤降、家庭灾难突然来临、社会政治环境发生巨大突变以及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雪灾)不期而至,等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概念解释中的“特定社会环境”对老年个体来说并非纯然是外在的因素,相反,在相当多的情境中,往往是个体内在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社会环境”的改变。常见的情形便是老年个体身心功能的下降(如,视力听力记忆力、方向识别力、运动能力等的大幅减弱)导致其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发生变化,譬如,觉得所处的环境更加陌生、更加狭小、更难融入。在这个意义上,对个体实际发生作用的“社会环境”都有主观特定性。换句话说,真正对个体发生作用的并非社会环境本身,而是其对社会环境的体认或知觉。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对个体起作用的是“心理”环境,而非“物理”环境(考夫卡,1935/1997)。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老年人在同一物理环境下适应状况会存在差异。因为他们对“同一”环境的认知不一样,有的觉得这个环境易适应,有的却觉得该环境难适应。对个体产生实际影响的“特定社会环境”与心理学中的情境概念相吻合,属于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体(谷传华和张文新,2003)。只有这样理解“特定社会环境”,才能解释不同老年人在相同(物理)环境下的适应差异,或者同一老年人在不同时期适应相同(物理)环境所发生的变化。

(二)基本观点

对应于本章提出的问题,基本观点亦可简化为:“老年人社会适应是能够避免老年人口问题研究出现较严重的量质分离现象的切入点,是融合不同学科成果的一大关键点,是应对老年人口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内在途径的着眼点,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枢纽,是老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状况的集中体现。”

在社会适应的语境下,老年人口问题不是老年人带来的问题,而是社会适应不良的老年人带来的问题。以老年人照料问题为例,若某一老年个体基本生活适应非常好,不仅能自我照料,甚至还能照料其他人,则其非但不会给社会加大照料问题,而且会帮助社会减轻照料问题。而真正带来老年人照料问题的是那些基本生活适应不良的老年个体。各老年个体所带来的老年人照料问题的大小取决于其基本生活适应水平的高低。倘若老年个体在基本适应方面良好,但在精神文化适应方面不佳,则其所带来的问题非照料问题,而是观念、知识滞后等与精神文化适应相关的问题。简言之,社会适应水平是老年人口问题的质的因素。老年人口问题的强度与老年个体社会适应不良的程度成正比,老年人口问题呈现的样式与老年个体社会适应不良所表现的方面相一致。

以社会适应作为评估老年人口问题的重要指标,不像那种“刻板地”单纯以数量来衡量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那样,仅仅笼统地将老年群体作为消极的、被动的和静态的客体来看待,而是“权变地”将老年群体视为积极的、主动的和动态的主体。按照将老年人单纯作为客体的思路,老年群体是经济收入不断降低、身体状况不断下降、能力不断减弱进而需要援助的人群,由此老年人口问题就是怎样对这些不断增多的经济收入低、身体状况差、能力缺乏进而需要援助的人群给予相应援助的问题,以及为实现这些援助给社会造成压力的问题。然而,具体的情形是老年人是否需要援助取决于其在各个方面的社会适应水平如何。倘若老年个体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水平,其所需要的援助便较少。老年人即便在面临经济收入低、身体状况差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非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其同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适,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水平。有研究表明,老年个体纵使在可资利用的适应资源很少的情况下,也会采取选择(从众多的人生任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发展的目标)、优化(不断强化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或能力)与补偿(对某种资源或能力的丧失进行补偿性调整)三种手段来提高自身的适应水平(Baltes,1997)(后面的章节还将对此作进一步的阐释)。何况,自60岁开始,老年个体的能力随年龄增长并非仅仅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向,而还有保持稳定及渐趋上升等多种发展方向(许淑莲与申继亮,2006)。这意味着,相同年龄的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是多种多样的,同一老年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适应水平也可能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并非只有不断下降一种趋向。(www.xing528.com)

从社会适应视角探析老年人口问题也可以给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对策带来新的思路。以数量来衡量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所提出的解决对策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养老模式以及政策法规等外在途径。然而,除上述方面的对策外,指向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维持与增进的内在途径也应受到必要的重视。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是处理老年人口问题的一大主题。较高的社会适应水平往往意味着可以减轻社会给予老年人资助或照料的负担。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维持与增进也有助于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促进,甚至有利于他们发挥出更多的余热,在更大程度上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等事业做出贡献。有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权衡后认为,倘若将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老龄问题解决途径上的精力分散一小部分用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助长上,可以大幅度降低老年人对受人资助或照料的需要,从而节省社会和个人处理老龄问题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投入,也减少了养老给年轻一辈造成的精神压力(Diehl,1998)。事实上,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外在对策提供的只是经济收入、生理健康等社会适应资源,而并不等同于社会适应水平的保持或提高。经济收入多的老年人,如果社会适应水平低的话,也可能比经济收入少的老年人需要更多方面的社会援助,或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社会适应资源多少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适应水平的高低,因为能否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源,以及能否做出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才是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最核心的目的。

前面的论述中已指出了仅以老年人口数量为指标考察老年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缺憾。当然,不管怎样,数量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不过,其只有与一些质量性指标相互结合或彼此渗透才能更准确、更细致与更深刻地把握老年人口问题的真实面貌。

现有关于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中,不少也涉及一些质量性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及所在地域(城市还是农村)等(张文范等,2001;姜向群,2003)。然而,此类研究仍有非常大的进一步深化的空间。这些质的因素与数量的相互渗透还很不够。譬如,如何对年龄、受教育水平与经济状况的层级进行合理的细分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就是: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成多少个年龄阶段以及每个年龄阶段的年龄范围是什么,才能更好地估算年龄差异对老年人口问题的影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应根据受教育年限还是学历来分,年限的范围及学历层次如何规定,才能更好地估算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对老年人口问题的影响;经济状况的差异应根据老年个体月收入的多少来分还是根据个体实际拥有的总资产来分,经济收入差异应分成多少个档次以及各档次收入范围如何,才能更好地估算经济状况差异对老年人口问题的影响。一方面,已有的研究对确定这些质的因素的层级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确定这些因素的层级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原因在于这些质的因素与老年人口问题的直接关系并不十分紧密。例如,人们难以判定月收入为1000元的老年人所带来的老年人口问题必定比月收入为2000元的老年人所带来的老年人口问题更大。

社会适应才是与老年人口问题直接关系最为紧密的质的因素,甚至从老年个体的角度看,社会适应水平不足是老年人口问题的核心。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所在地域(城市还是农村)乃至知识、经验、技能、社会支持、关系网络等质的因素,实则均为社会适应的资源,而非社会适应的直接决定因素。老年个体社会适应水平的高低在于其能否合理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其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以及自我内在的和谐。上述所列的作为社会适应资源的各种因素都不能单一地决定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社会适应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自身对多种资源因素的调整与运用。比如,经济收入低的人未必比经济收入高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差,前者比后者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也未必更大,原因可能在于,前者也许在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知识、经验、技能、社会支持或自我调节等其他因素上要强于后者。考察老年人口问题要真正做到量与质的最佳结合,所选择的质的因素必须是与老年人口问题直接关系最为紧密的因素。除社会适应外,上述任何一个质的因素独自与老年人口问题的关系并不紧密,除非其与别的因素(往往是多个因素)进行复杂的组合。然而,即使同时考虑多个质的因素,倘若不以社会适应效果作为评判的依据,它们之间的复杂组合也难以直接与老年人口问题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与上述其他的质的因素相比,社会适应是考察老年人口问题最主要、最基本的质的因素。老年人口数量若与社会适应相结合,便能极大地推进关于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概括而言,社会适应是老年人口问题研究量与质互渗的基点。这一量与质互渗的理论模型可用公式表述为:

p=∑MAi·Qi

其中,P(problem)表示老年人口问题的总和,MA(maladaptation)表示社会适应不良,Q(quantity)表示老年人口数量。公式的含义为:老年人口问题的大小等于不同社会适应不良程度(第i水平)与具有相应适应不良程度(第i水平)的老年人口数量乘积之和。

心理学、医学及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为测量老年个体的社会适应不良程度业已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国内外的研究中已经开发了大量评估个体社会适应水平的工具(陈勃,2007),且此类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开展下去。这说明,以社会适应作为量质互渗的基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或可操作性,并能够适时融入新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在研究老年人口问题时更好地实现人口学、心理学、医学及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助长。

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促进积极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急需解决的问题。可见,以社会适应为基点对老年人口问题进行探究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顺着这一思路探索下去,必将为人们认识与处理老年人口问题开辟出新的天地。

从应对老年人口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上说,着眼于社会关系、社会政策、社会氛围等外在因素改变的对策属外在途径,而着眼于老年人自身改变的对策属内在途径。内在途径最根本的指向是维持甚或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外在途径能否产生更大的成效关键也在于能否保证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稳定甚或提升。简言之,老年人要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变化,社会也要不断创造条件来适应老年人的变化。

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中心环节实则是保持与增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老年人只有达到一定的社会适应水平才能充分地参与到社会之中,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年龄群体共享社会成果;老年人与社会相互融合的程度(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同样也是积极老龄化程度最主要的标尺。可见,老年人社会适应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枢纽,也是老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状况的集中体现。

另外,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本身,本研究始终基于如下主要观点: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不是静止的、单向的,而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老年人在社会适应中是能动的,对社会的文化、经济、制度等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年人对社会既有一定的依存性又有相当的独立性,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会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诸方面产生多种可能的效应。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极大地扩大了老年群体的规模,从而促使社会进行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