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庞德、艾略特和卡明斯,他们的部分作品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庞德是现代英语诗歌实验与革新的积极提倡者,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在英美文坛发起了“意象主义”(imagism)和“旋涡主义”(vorticism)等文学运动,同时热心扶植了20世纪一批出类拔萃的艺术家。他不仅致力诗歌的创作,而且热衷于文学批评,曾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艺术观点,对英语诗歌走上改革创新之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他对现代诗歌理论最主要的贡献也许是他的“意象主义”观点。《诗章》(The Cantos,1930-1969)代表了庞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这部长达八百多页却依然未完成的现代史诗同乔伊斯的《芬尼根的苏醒》一样艰涩朦胧,并且在西方评论界同样引起了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议。庞德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和标新立异的创作技巧使这部长篇巨著成为20世纪名声最响而问津者最少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之一。迄今为止,西方学者对庞德为何在艺术生涯的巅峰期突然转轨并花去了整整半个多世纪来创作这部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书感到困惑不解。但他们似乎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庞德此举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艺术实验和探索。他不仅试图告诉人们英语诗歌该何去何从,而且还通过自己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来证明现代主义诗歌究竟能走多远。《诗章》是一部难以卒读、令人费解的现代主义史诗,是一部只能用于学术研究却又使专家学者望而却步的实验性作品。它之所以拒人前往、不可向迩,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是作品语言的艰涩性。该作品包括古英语、现代英语、口语、俚语、美国英语等不同风格的英语以及法语、德语、汉语等近十种语言。其次是作品题材的复杂性。《诗章》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整个世界历史与文明。最后是作品形式的无序性。《诗章》也许是西方文学中形式与结构最混乱的史诗。全诗115章仿佛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神话、历史或社会生活的片断,不但支离破碎,而且混乱无序。整部作品看上去既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没有一个坚实的框架结构。此外,庞德在叙述笔法上更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诗章》也许是西方文学史上创作与出版周期最长、卷数最多的史诗之一。它反映了庞德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反思,又表达了他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庞德在作品中采用的神话典故和档案式布局等现代主义手法使《诗章》成为20世纪最富于革新的长篇诗歌之一,同时为我们深入研究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现代英语诗歌的实验和创新不能没有庞德,但更不能没有艾略特。1948年,他因对现代英语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艾略特对诗歌的时间安排和谋篇布局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并对现代诗歌表现意识流的可能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他的文学创作观点对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杰出的诗篇之一,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荒原》是战后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综合体现。这首诗不仅全面反映了现代西方人的悲观情绪和危机意识,而且还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1943)是艾略特创作生涯后期最重要的作品,它全面反映了艾略特后期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系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经验的真实感受与深刻思辨。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长篇诗歌之一,《四个四重奏》以其完美的形式和非凡的诗艺显示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www.xing528.com)
与庞德和艾略特同时代的美国著名诗人E·E·卡明斯也是20世纪英美实验派诗人中的佼佼者。他在现代美国诗坛享有特殊的地位,获得过许多重要的头衔和荣誉。从1925年起,卡明斯对英语诗歌的结构和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改造与重建,其步子之大,力度之强,令许多评论家感到大为震惊。他在创作中不仅把传统诗歌有关诗节、音韵和格律的规则彻底推翻,而且还将诗句和词汇拆得粉碎,从而成为20世纪英语诗歌改革运动中走得最远的一位诗人。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卡明斯总共创作了700多首诗歌,其中约有一半作品在结构或技巧上明显地反映出现代主义的倾向。在他出版的十几部诗集中,绝大多数都采用了异乎寻常的书名。他的诗歌同时体现了传统的内容和现代主义的形式,这无疑是他有别于其他现代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卡明斯五花八门的表现手法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其诗歌语言印刷体的变形(typographical distortion)。为了使英语发挥象形文字的功能并尽可能使其创造出逼真的视觉形象,卡明斯往往对其诗歌的语言印刷符号在书页上的排印方式煞费苦心,以取得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诗作之一《蚱蜢》(The Grasshopper)选自诗集《不用,谢谢》(No Thanks,1935),描写了一只蚱蜢的跳跃动作。这首诗通过语言印刷体式的变形巧妙地展示了一系列生动的视觉和声觉形象,从而将一个微小生命的细微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使其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