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现代主义小说发展迅猛,在西方文坛掀起了阵阵热浪。正当意识流小说在欧美大陆蓬勃兴起、盛极一时之际,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等一批遭受严重战争创伤而流亡法国的美国年轻作家异军突起,形成战后举足轻重的“迷惘的一代”作家阵营。“迷惘的一代”的产生具有极其特殊而复杂的历史背景。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那些曾受“爱国主义”口号影响并富有浪漫主义思想和冒险精神的美国热血青年不仅目睹了这场战争的疯狂与野蛮,而且也看清了现实的荒谬与残酷。这些在战争期间毅然投笔从戎赴前线参战,或赴法国和意大利参加战争救护和支援工作的美国青年非但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众人崇拜的英雄,甚至失去了原来支撑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神支柱。他们在深感上当受骗的同时,对前途丧失了信心,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战后严重的失落感和虚无感像迷雾一般笼罩着整个美国社会。广大青年对现实深感不满,思想空虚,精神孤独,成为美国社会中史无前例的“迷惘的一代”。战争的创伤使不少人变得麻木不仁或玩世不恭,甚至到了不信一切、只信虚无的地步。正当美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出现裂变、人生信仰发生严重危机时,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古老文化传统、现代化都市生活和正在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浪潮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1921年左右,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出国热”和规模空前的“逆向移民”运动。当时,数以千计的作家、艺术家和青年知识分子率家眷或与热恋中的情人结伴同行,有的甚至带着他们不忍抛下的宠物,漂洋过海,来到了浮华迷人的欧洲大都市巴黎。他们大都居住在闹市区的小型套间中或拉丁区的公寓房间内,有的勤工俭学,有的从事文学创作。他们被迫寻找各种临时工作以谋生计,例如为美国报社充当临时采访记者,或为通俗杂志撰写趣闻逸事,而更多的人则担任家庭英语教师。闲暇期间,他们中有人参与赛马赌博,有人寻欢作乐,也有人喝得酩酊大醉。此外,有些人坠入情网难以自拔,还有些人则债台高筑,穷困潦倒。这些美国青年作家和艺术家在巴黎的流亡生涯在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的早期小说中都有所反映。(www.xing528.com)
其次,美国战后人才的大量外流不仅改变了部分青年作家和艺术家的命运,而且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移居法国的青年作家直接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从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此外,他们还经常聚集在格特鲁德·斯泰因在巴黎的寓所内,共同探讨创作问题。斯泰因曾是他们中间的核心人物,并风趣地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海明威随后将这句话写进了小说。斯泰因的话不胫而走,最终成为美国战后“异化文学”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在“迷惘的一代”作家中,既有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多斯·帕索斯和卡明斯这样的文坛名流,也有哈罗德·斯特恩斯(Harold Stearns,1891-1943)、哈里·克罗斯比(Harry Crosby,1898-1929)和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1899-1932)等三流作家。当然还有更多的文人始终怀才不遇、默默无闻。“迷惘的一代”作家犹如时代的弃儿,颠沛流离、一生坎坷,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们中有些人长期生活在忧郁与烦闷之中,始终无法克服心理障碍,最终亲手夺取自己的生命以求解脱。自杀身亡者中既有克罗斯比和克莱恩这样不太成功的作家,也有遐迩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他们的行为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危机,而且也是美国战后“迷惘的一代”对社会的抗议。然而,尽管“迷惘的一代”作家的生活道路艰难曲折,但他们取得的艺术成就举世瞩目。他们以非凡的才华和真实的情感写出了一部部几乎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从而使20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长篇小说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们的作品生动地记载了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和严重的精神危机,不失为美国整个“迷惘的一代”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