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美文学史上,意识流小说最主要的代表是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他们是英美小说史上走得最远也是最彻底的革新者。他们的意识流小说不仅代表了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华,而且也对20世纪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虽然是举世公认的意识流文学大师,乔伊斯一生只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力图运用独特的技巧,表现特定的主题,体现了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1922年,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的问世,意味着意识流小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确立了他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但是,《尤利西斯》的命运多舛,当年它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关于该书的性质众说纷纭、争论不断。因此,1922年它只能在当时的时尚先锋艺术之都巴黎出版。在美国,该书曾引起两场官司。直到1933年12月6日,才取得合法地位。《尤利西斯》出版后的整整17年期间,乔伊斯在病魔的阴影下致力于《芬尼根的苏醒》的写作。乔伊斯于1939年完成的这部长篇巨著语言怪诞、内容晦涩,超越了合理的界限,至今问津者仍寥寥无几,能读懂者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这是一部令读者生畏、令专家困惑的意识流小说。它讲述了一个睡着的家庭在黑夜的梦幻意识,其故事情节不仅十分简单,而且平淡无奇。就此而言,它与《尤利西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其轮廓与内容却比后者更加朦胧与晦涩。在主题上,《芬尼根的苏醒》明显地受到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的历史循环论的影响。维科认为人类历史处于反复更迭和不断循环之中,每一个周期包括“神灵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和“混乱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尔后又回到起点,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乔伊斯认为,历史正处于维科所说的第四个阶段,即一个危机四伏、文明衰落、无政府主义猖獗的混乱时代。为了充分表现这一思想主题,他有意采用了以一夜为布局的小说框架,用茫茫黑夜来象征混乱无序、暗无天日的现代社会,用黎明的来临和芬尼根的觉醒来象征混乱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为此,《芬尼根的苏醒》的结构与维科的历史循环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小说的四部分“人类堕落”、“斗争”、“人性”和“更生”与维科所说的四个历史阶段基本吻合,明显地反映了时代交替更迭、历史循环不已的哲学观点。在小说中,乔伊斯对语言功能的开发,对艺术技巧的探索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苏醒》是意识流小说的两座丰碑,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的瑰宝。
伍尔夫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也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与乔伊斯的经历及他们的代表作之间都存在着不少巧合。他们俩既是同年出生又是同年去世,性格都比较内向,平日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伍尔夫患有精神病,不时发作;而乔伊斯中年患有严重胃病和眼疾,处于半失明状态,两人均在病魔的阴影下勤奋创作。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创作焦点集中在他们出生的城市:伦敦和都柏林,并不厌其烦地揭示这两个城市的中产阶级的异化感,对社会现实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伍尔夫的成名作《达罗卫夫人》是20世纪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上乘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伍尔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轨道。小说以一日为框架,详细地记述了一位英国国会议员的妻子和一名精神病患者从上午9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的生活经历。她的另一部作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是一部自传性作品,由“窗口”、“时光流逝”和“灯塔”三部分组成,再现了作者双亲的形象和自己童年时的生活。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性生活,并且挖掘了位于表象之下的内在真实。应该说,《到灯塔去》完美无瑕的结构形式,富于诗意的优美文体以及作者展示的精湛技巧使读者充分领略到了英语意识流小说的风采。(www.xing528.com)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福克纳一生著述颇多,并且荣获多项殊荣: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获美国全国图书奖、1955年和1963年获普利策奖。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意识流小说,同时也是英美文坛上最富有实验性与创造性的小说之一。该书共分成四个部分,详尽地叙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康普生家族几十年的兴衰与沉浮,从而展示了南方社会的混乱与腐败。在小说中,福克纳巧妙地采用了新颖独特的“对位式结构”,将四个内容相关、结构相仿、篇幅相当、时间相等但语体不同,且风格不一的部分融为一体,互相折射出南方贵族没落与衰败的图景。此外,小说还充分展示了福克纳精湛纯熟的意识流技巧。他的叙述手法不仅与主题十分吻合,而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直接感与真切感。总之,《喧哗与骚动》的创作是福克纳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