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山公务员培训中心 博彦凯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复习已经开始了,又一批公考大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公务员考试大战中,但是每年的大纲都要到十月份才出来,比众多考生的复习计划足足晚了三四个月,且每年申论考试的大纲变化并不大。
首先我们要知道申论都考什么?申论的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规定“考什么”,“怎么考”。总的来说,申论试卷重点考查考生阅读理解
知道了考什么,我们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首先要训练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这要求考生们要加大自己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在平时的练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对于文章段意、层意以及全文
其次就是学会寻找和分析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近年的申论考试中,有些地方在原有传统题型外,单独出题考查个别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景山公务员培训
再次对策部分。在这个方面,景山
总之,公务员申论考试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考试,它对大纲的依赖程度并不高,特别是
例1 4,5,6,7,( )
A8 B9 C10 D11
解析:按自然数列规律,( )内应是8。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2 2,3,5,8,( )
A8 B9 C12 D15
解析:该题初看不知是什么规律,但用减法变化一下,即显示出其规律了。3-2=1,5-3=2,8-5=3,这是个自然数列,那么下一个数应该是?-8=4,?=12。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奇数数列
例1 1,3,5,7,( )
A8 B9 C10 D11
解析:按奇数数列规律,( )内应是9。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2 2,3,6,11,( )
A.18 B.19 C.20 D.21
解析:本题初看不知是什么规律,但用减法变化一下后即显示出其规律来了。3-2=1,6-3=3,11-6=5,这是奇数数列规律,那么下一个数是?-11=7,则11+7=18。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偶数数列
例1 2,4,6,8,( )
A5 B7 C9 D10
解析:根据偶数数列规律,( )内的数字应为10。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2 4,6,10,16,24,( )
A22B24C33D34
解析:本题初看前四个数中,前面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但这不是本题的规律,因为到了第五个数就不对了,应该用别的规律。可试着用减法,即6-4=2,10-6=4,16-10=6,24-16=8,这样一减规律就显示出来了,这是个偶数数列,那么下一个数为?-24=10,10+24=34。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等差数列
例1 1,4,7,10,( )
A11B12C13D14
解析:在本题中4-1=3,7-4=3,10-7=3,这是道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题,( )内之数应为3+10=13。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例2 2,4,8,14,22,( )
A33B32C31D30
解析:如果仅从本题前3个数字就断定为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两倍的规律,那到第4、5个数就不能运用了。可试着用减法,4-2=2,8-4=4,14-8=6,22-14=8,这就成了公差为2的二级等差数列了,下一个数为?-22=10,依此规律,( )内之数为22+10=32。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3 2,4,3,5,6,8,7,( )
A15B13C11D9
解析:本题初看较乱,不知是什么规律,但认真分析一下,用减法将第2个数减第一个数,4-2=2,第四个数减第三个数5-3=2,第6个数减第5个数8-6=2,可见这就成了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了,那么( )内之数必然是7+2=9。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例4 12,34,56,78,( )
A910B100C912D104
解析:这是道等差数列题,如果看成是自然数列而选A就错了,这是公差为22的等差数列。因为4个数之间的差均为22,所以( )内之数应为78+22=100。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等比数列
例1 4,8,16,32,( )
A48B56C64D68
解析:根据等比数列规律,这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内的数为32×2=64。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2 -2,6,-18,54,( )
A-162B-172C152D164
解析:在此题中,相邻两个数相比6÷(-2)=-3,(-18)÷6=-3,54÷(-18)=-3,可见,其公比为-3。据此规律,( )内之数应为54×(-3)=-162。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例3 0,1,3,7,15,31,( )
A32B45C52D63
解析:从题干中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来看,后一个数减去前一个数后分别为:1-0=1,3-1=2,7-3=4,15-7=8,31-15=16,那么下一个差数是32,( )内的数为31+32=63,这就是二级等比数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4 12,36,8,24,11,33,15,( )
A30B35C40D45
解析:本题初看较乱,但仔细分析可得出这是一道两个数为一组的题,在每组数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也可称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15×3=45。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5 8,8,6,2,( )
A-4B4C0D-2
解析:在该题中,8-8=0,8-6=2,6-2=4,2-?=6,即?=-4。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6.加法数列
例1 1,0,1,1,2,( ),5
A5B4C3D6
解析:本题可用加法数列解答。在本题中,1+0=1,0+1=1,1+1=2,可见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5-2=3。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例2 4,3,1,12,9,3,17,5,( )
A12B13C14D15
解析: 本题初看较难,亦乱,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这是一道三个数字为一组的题,在每组数字中,第一个数字是后两个数字之和,即4=3+1,12=9+3,那么依此规律,( )内的数字就是17-5=12。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7.减法数列
8.乘法数列
9.除法数列
10.平方数列
11.立方数列
12.质数数列
13.分数数列
14.单、双数项数列
15.小数数列
16.根号( )数列
例1 2,3,2,( ),6
A4B5C7D8
解析:由于2=4,所以,这个 中的数字就成了自然数列2、3、4、( )、6了, 内的数应当就是5了。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
例2 25,16,( ),4
A2B3C3D6
解析:根据 的原理,25=5,16=4,4=2,5、4、( )、2是个自然数列,所以( )内之数为3。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3 1/2,2/5,3/10,4/17,( )
A4/24B4/25C5/26D7/26
解析:该题中,分子是1、2、3、4的自然数列,( )内分数的分子应为5。分母2、5、10、17一下子找不出规律,用后一个数减去前一个数后得5-2=3,10-5=5,17-10=7,这样就成了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了,下一个数则为9,( )内的分数的分母应为17+9=26。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7.幂数列
例1 16,27,16,( ),1
A5B6C7D8
解析:这是道难题,用加减乘除法都找不出正确答案,可试着用幂(表示一个数自乘若干次所得的积)来解答。16=24,27=33,16=42,5=51,1=60,这就成了一个降幂排列的自然数列。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例2 2,12,36,80,150,( )
A250B252C253D254
解析:这是一道难题,也可用幂来解答之。2=2×12,12=3×22,36=4×32,80=5×42,150=6×52,依此规律,( )内之数应为7×62=252。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陕警院教师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祖华
第一
一、申论的含义
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
作为一种专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策论"和"申论"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都要求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考生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申论"的写作,避开了传统"作文"中那些未必适合于考查
?一、主题的含义
?主题,是指作者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主题有多种 称谓,如中心思想、中心意思、主题思想、主旨,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还可以叫做中心论点和基本论点。
?
?正确是对主题的起码要求。所谓正确,就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具体说,要能够肯定先进,否定错误,把握现实,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深刻是对主题的高标准要求。主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判断上,而应该揭不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应该站得高、看得远,见凡人之所未见,发凡人之所未发,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主题提炼--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
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在公文的五个要素中,主题就相当于人的灵魂,相当于军队的统帅
?第一,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与一个事件、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材料和观念材料都是十分丰富,甚至是不可穷尽的。这些材料,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完整,有的散乱;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典型,有的一般。那么,哪些材料应该选用,哪些应该舍弃?哪些材料详用,哪些材料略用?这一切,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作决定。
?第二,主题支配文章的谋篇布局。一篇文章总要有脉络、框架,要有层次、段落,要有开头、结尾,要有过渡、照应。这一切究竟如何安排,取决于主题的支配作用。表面看起来,主题是内容,结构是形式,但是二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统一性。主题作为一个思想认识,它如果呈现纵向深人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递进式结构,否则无法完成对它的表现;它如果呈现横向拓展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横式结构,否则也不可能有效传达出主题来。
第三,主题制约着表达方式。公务员写作的表达,或者是摆事实,或者是讲道理,或者是作解说。摆事实用叙述,讲道理用议论,作解说用说明。这些表达方式,实质上都是表现主题的手段。摆事实是用
?第四,主题影响着文章的遣同造句。古人有“言授于意”的说法,意思是语言的运用要由思想内容来决定。一方面,思想要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没有同汇,就没有概念;没有语句,就没有判断和推理。另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必须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传达。
三、主题提炼要求
?第一,主题的获得需要一个反复提炼的过程
?MZD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这样深刻的哲理性认识,但他们对文章主题需要反复提炼,也有自己的认识。元代人就曾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当然,古人所说的三番过程,只是一个大致规律,不可理解得过于拘泥。对于有些作者或题材而言,也许“第一番来者”就是精意,因为作者对这一题材早已有反复的深刻思考,不必在作文时再从头开始。对于一些阅世不深、经验欠缺的作者来说,“第三番来者”有可能依然是陈言,还需要继续提炼下去。总之,提炼主题一般需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蹦而就
?第二,主题的提炼基于深入的实践和丰富的材料
?社会实践这一概念,主要靠材料来体现。首先,材料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种种事实、数据和局部认识,对于写作来说,就是材料。其次,不管是记忆中的材料还是文字化的材料,都不过是实践的观念化形态或物化形态。因此,我们既可以说主题来源于实践,也可以说主题来源于材料,它是在深人的社会实践或者说是在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经分过析、综合、比较、归纳之后形成的
?第三,材料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在主题尚未产生、确定之前,材料是第一位的,它代表着存在和现实,而主题是意识,是第二位的。主题一旦确定,也就是说,一旦完成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主题就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能有效表现和支持主题的材料就使用,相反则不用。这时,主题又取得了支配材料的统帅地位
?第四,提炼主题要深入挖掘事物本质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提炼主题,也就是这样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人的感官所反映的,永远只能是事物的外部形态。提炼主题,要摒弃表面现象,努力挖掘事物内在的本质,这就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第五,提炼主题要有时代的眼光和新颖的角度
?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才会有最新鲜最深刻的发现,因此必须把反映对象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考察、去思索、去表现。譬如,日前我们国家用科学发展观
在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
所谓“道”,指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申论》之“道”就是关于申论
误区一:申论考试就是写作考试,老师辅导和考前准备不会有很大
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复习申论的意义不大,不会取得很大的提高。而热衷于报名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辅导班,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行测”的试题。实际上,这是关于申论考试最大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的申论考试已经不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申论考试了,并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而是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首先是一个大的材料分析题,然后才是写作考试。
申论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用材料说话”。根据阅卷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把三成熟的材料通过消化加热到八成熟或九成熟,那么一切都是空话,因为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答案往往都来自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而不是自由发挥。同时,对策的提出也需要根据问题来回答。所以,要用解“行测题”的眼光来看待申论考试,而不是从单纯写作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另外,申论考试的难点和重点就是提出对策建议的部分,这部分的内容并非无章可寻,根据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和现实的工作经验,我们华图概括出了万能“十条”。这是迅速提高申论考试的关键技巧,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制胜法宝。类似的经验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会在华图的
误区二:申论考试是个性化考试。
关于公务员考试的这个理解是大错特错的。不可否认,公务员考试是选拔性考试,但绝对不是个性化考试。
(一)、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不同于选拔副处级、副厅级领导干部的考试,它选拔的是普通的
(二)、从申论考试的性质来看,申论考试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而决不是求新求特的个性化考试。从阅卷的经验来看,申论就是
误区三:申论是写杂文评论
申论是申而论之,有申辩、论述、论证之意,但是现代申论考试“在申不在论”,重点是要把案例提出的问题申述清楚,并且提出解决办法。
有人认为,申论就是词藻华丽、语言犀利、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杂文评论。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大,这个误区不但是广大考生经常犯的错误,也是很多
误区四:申论是写学术论文
有人认为申论是使用概念、范畴和严密的逻辑进行观点阐述的学术论文。这也是大错特错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是社会科学的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绝对不属于普通公务员的业务范围。
申论
2000年,国家人事部开始在中央、国家行政机关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笔试首次尝试。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申论》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就能较好地构建答题的思路和完成论证。因此,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
1、加扩法---对原资料的段意进行增加式扩展;
2、缩减法--对原资料的内容进行删减增找出精华。用于概括案件、案例、领导讲话等;
3、搬移法--找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度句作段意;
4、合并法--先分段进行结构分析,再进行同类合并,串联成文;
5、分层法--先划清语段的层次,提炼各层的要点,然后加以整合组织;
6、变代法---用文字变代数字、图形、图表、图画、图示;
7、五WH法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六个方面入手,逐一寻找,再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需要有所取舍;
8、归纳法归纳是根据对某类事务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得出一般性结论的
9、演绎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引出个别性知识,即从一般性前提得出特殊性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正确,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则推出的结论也必然正确。作为演绎的一般性知识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则必须有演绎的补充研究;
10、分析法通过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单独研究,以了解整体的本质的思维方法即分析法。定性分析:回答“有没有”、“是不是”;定量分析 :回答“有多少”;因果分析:原因引出结果,回答“为什么”;可逆分析:结果成为反过来的原因分析;系统分析: 动态的、多层次的分析。
概括要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材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概括要点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把握住给定材料,以便进一步着手解决问题。能不能有效地解决面对的主要问题,取决于是否能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有时候情况复杂,问题纷呈,彼此交错,就得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才能着手解决问题;有时候问题比较集中,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适当的分寸。
概括要点与概括主题有所不同。申论题日中并不是一成不变地一概要求概括主题,有时也要求总结所给材料的主旨,或者材料包含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等。考生要注意审题,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不要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所有的申论
申论材料的概括,没有固定的格式。根据所给材料反映内容性质的不同,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进行概括,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概括,都要将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给定材料反映的主题或者主要观点、主要内容等
一般来讲,根据给定材料的不同,要求概括的问题主要有两种:
(1)概括内容:指的是概括材料反映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几个层次;
(2)概括观点:指的是概括材料反映的内容包含几方面意见、争议
【例l】
一位老翁和一个孩子牵一头驴子驮着货去卖,货卖出后,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路人责备孩子不懂事,叫老人徒步)他们更换了一下位置,但旁人又说老人心肠太狠,让孩子在地下走,老人急忙把孩子抱到驴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未免太残酷了,于是,一对老小下来牵着驴走)走了不远,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闲着现成的驴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好抬着驴子走了!”
(节选自《唐韬杂文选》)
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一个理智的人,对别人的建议应认真分析,吸取其中有益的、合理的部分。不可对道听途说深信不疑,照此办理
如果对上述这个观点进行延仲,我们还可以这样分析:人应有自己的主见,决不可“听风就是雨”,固执不好,难道自从就好吗?凡事应动脑想想,应做到“毋困群疑而阻独见”,应该沿着你所看见的光明前进,不要因别人的责难、非议而乱了方寸,不知所以。别人的规劝,无论出发点是善意还是恶意的,我们都应深思慎取,如果一律“从谏如流”,非出“抬着驴子走”的笑话不可!第二节概括内容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概括内容的要求
从给定材料中提炼观点,往往需要多种方法
概括内容准确到位
这要求善于进行发散思考和同类比较,既不但对材料本身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权衡,而且将类似的材料拿来进行斟酌比较,从而找到对材料来说最为恰当、中肯的理性概括。试看下面的例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材料:
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 070,
概括内容:
学生失学,学校、镇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家长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们运用法律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教育家长,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因而除个别外,孩予终于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
分析:
这些内容的概括完全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基础之上,是从主要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准确地概括了材料内容的精髓
2.总结内容力求深刻
这要求进行寻根究底、掘井及泉的思考。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敢于和善于不断否定自己的结论
材料:
河南郑州亚细亚商场于1989年开业后,销售额猛烈上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于是1993年2月,成立了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成立后,他们提出建立连锁店的扩张构想,在河南省几个地级市都搞一个连锁店,然后再形成以一个大的、豪华型商场为单元组成一个网,然后再冲向世界不久,他们就在河南四个市投资三亿元搞了四个连锁店,紧接着又在北京、广州、上海、福州、成都纷纷登场他们建立了庞大的体系,可是问题一个一个接踵而来,资金困难,负债累累,人才缺乏,再也无法
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急剧扩张又迅速衰落的事实,说明没有资金和人才及其先进的管理,单凭热情迅速地扩张企业必然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创办企业必须合理,同时进行科学运作,才会买现预期的目标)
分析:
这样概括是根据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急剧扩张又迅速衰落的实事,分析这一事件所蕴涵的意义,较为深刻地抓住了主要问题的实质概括角度力求新颖
新颖是衡量文章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时代发展了,前进了,新的事物产生了,新的思想兴起了,要求文章要有新意,
要使概括内容新颖,就要从社会主义
4.概括语言力求精练
在概括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练。通常概括要点时会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要求其字数在200字左右,因此应惜墨如金、简明扼要地表现出题目的要求。例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一份试卷第1题是这样概括主要问题的:
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遭遇的问题: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但是,因为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
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即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城市规划不能适应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表现出很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看下面这一答案:
某省某市居民H因脑溢血后遗症导致一级伤残,超标噪声是导致其脑溢血的诱因之一:
H因此向市环保局状告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住宅附近的印刷总公司(印刷总公司不服环保局要其经济赔偿的决定,诉诸区法院)区法院的判决有利于印刷总公司,H又上诉市中级法院(市法院感到不好处理保护居民切身利益和支持国企改革、促进市政建设等方面之间的矛盾)
上述作答主要是概述事实,不是概括主要问题。概述到最后,才接触到一点主要问题。这说明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没能明确题目的要求,也没能从事物表面现象中分析出问题的主要本质,显不出该应试者分析概括能力很弱。
二、概括内容的注意事项
(一)要选准着手概括的角度
叙述的角度,就是作者以何种叙述的口吻、身份在文章中出现。只有按照题日给定的身份和角度,才能准确概括主要问题,恰当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方面无须多述,但应试者必须认真注意,因为在近几年的申论考试中出现过这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一位考生完成2000年申论考试第2题的答卷
就红星新丰寸5号一楼居民H状告x x印刷总公司一案所反映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
1.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我国法律中有集体诉讼的制度,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另外法院考虑: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买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2.此案若经二审仍未解决,双方继续向上反映,可依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走申诉或人
大监督的程序(在此之前,二审法院尚未判决时,不宜由政府或其他机关插手此事)
此时,可以设立类似于听证的程序来予以解决,具体步骤如下:
(1)当事人申请)
(2)由主管机关公布此申请,并规定期限,让与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各方申请参加,逾期未申请者视为放弃权利)
(3)主管机关公布步及此问题的当事人及各方参加人,并公布解决问题的日期)
(4)各方陈述自己的态度及理由)
(5)主管机关综合各方利益对此做出处理决定)
3.其他类似问题参照此办法解决)
这是一份不得要领的作答材料。应试者没有向政府机关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而是另立炉灶对有关法律问题加以解释,对法院如何审理案件进行评议。应试者根本不顾自己的“虚拟身份”,而是一味地讲自己有所了解的专业知识,这样做和申论测试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
申论,要求应试者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
(一)叙述的要素要交待清楚
叙述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其中,人物和事件是叙述的核心,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有中心、有实体。在叙述中,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时间和地点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对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占物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但有时也可以巧妙的省略。原因和结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晰。在这些要素中,交代时要简略果是事件的起吃,要突出其与人事件、中心的联系的一面,而对于人物和事件,则要进行细致地叙述,因为这二者,是叙述的核心、重点
(二)叙述的顺序要合情合理
材料有了选择和加工,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主题或中心,就还需要一定的顺序来组织,这样,才会给人条理清晰、
叙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顺叙:指按照人物成长过程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结局的顺序展开叙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按时间先后来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处理不好又容易成为平铺直叙,给人以助、旧、平冗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一定要处理好文章中材料的详略,使重点突出,繁简得当;同时在必要的地方插人一些细致的描写,融人一些精练的抒情或议论,这样,就可以避免轻重不分、一叙到底的现象
倒叙:指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重要的最突出片段提到前边来叙述,然后再从头至尾来展开记叙。倒叙的运用,可以通过强调结局来突出主题;可以通过强调某一片段吸引读者,产生悬念,从而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吸引力。应试者在运用倒叙的时候,要选择需要强调的过程片段,要注意由倒叙向顺序过渡的衔接
插叙:往往是顺序的中断,插人后又同到原来的顺序。适当的插人,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使情节发展集中紧凑而结构又富于变化。同样,插叙的时候要注意到交代清楚插叙的起止点,衔接过渡的地方要
补叙:指全篇或一篇中某个故事、事件叙述完结之后,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重要的片段的补充叙述。补叙的主要特点,从位置上看,它是主要情节叙述完之后的叙述;从内容上看,它叙述的是情节的某个片段,只不过位置后移了;从作用上看,是对主要情节片段的补充、交代,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平叙:是平行叙述的简称。指分别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可以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也可以是将几件事交叉叙述。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事情叙述得眉日清楚,有条不紊
(四)突出概括的主题意思
对于一般的写作,中心主旨鲜明突出更好一些。在概括时,要处处从表现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叙述、如何确定繁简重点等,这已属于整篇文章的构思。要构思好一段概括材料,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线索来选择、组织、加工材料,怎样通过线索的穿插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纲举日张,更好地表达中心
(五)要处理好材料的详略关系
哪些材料该写,哪些材料不该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哪些环节要叙述得快,哪些环节要叙述得慢,这种选择与剪裁的艺术,是写文章高下、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如果没有主次,不讲详略,像记流水账,平均使用笔墨,就会失掉吸引力。详略处理的标准,不同的题材,文体虽有所不同,但概而言之,都要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的需要。当然,对文体的容量也得注意。要紧扣中心内容选材剪裁,务求集中笔墨,把主题思想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出来。
(六)文字叙述要有起伏和节奏
行文要随着事情情理的发展演变而有起有伏,调子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往往更能引人人胜。行文能张弛相间,就不致显得平板、生硬,而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有起有伏,参差多变,波澜壮阔,从而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和魅力。
(七)叙述要脉络清晰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每篇文章都要有一条主线,把相关材料连接起来,从而统贯全篇,使文章眉日清晰,结构严谨,使读者对文章有个清晰明了的印象
(八)叙述的内容要有完整的结构
结构是文章构造的外部形态。好的文章有好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部分以及过渡照应等,这几方面做好了,结构自然完美无缺。平直奇险,都要着力安排。平直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形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奇险就是出乎意料的安排,使人耳日一新
毫无疑问,搞好申论复习,对于应对公务员录用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搞好申论的复习呢?却有着各式各样的想法和做法。有相当一部分
其一,掌握基本原理。这里所说的基本原理,指的是解答几道基本题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巧,即概括要点、原因、对策、对策有效性分析、论证表述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以及阅读理解的诀窍。这些方面,是
其二,重视练题。这里所谓“练题”,指的是动手做题,进行
其三,阅读“热点”资料。这里所说的“热点”资料,指的是重大社会现时“热点”问题的有关资料。这类资料很多,其中最紧要、最具参考价值的有:(1)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点出了重要现实问题的诸方面,如有关“民生”问题的主要之点,2007年面临的主要任务等。“报告”可以视作社会现实问题的总纲,用它来统领各现实问题。(2)《半月谈》,登载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有对现实问题的分析。(3)《瞭望?新闻周刊》,登载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对现实问题有较深入的分析。
其四,
其五,自学与听辅导相结合。众所周知,
记得有人说过,通往天堂的道路是很狭窄的,“捷足者先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套用这句话:通往
本文选自《景山公务员的BLOG》,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1日,《公务员考试报》记者特约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专家指点四川招警考试申论学习方法与
一、初学阶段
目标:正确认识申论学习的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申论知识。时间:15小时。
学习任务:刚开始接触申论,有必要将考试大纲阅读一遍;重点了解历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申论测试的环节;其次还需要了解申论测试的试卷
学习方式与巩固:制订初步的学习计划,同时将申论测试的注意事项以及历年大纲的变化情况制成对照表,并牢记申论测试的评分标准。
二、应用总结阶段
目标:在充分了解历年真题的基础上,掌握各个题型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时间:30小时。
学习任务:至少做完近五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
学习方式与巩固:每做完一套题,对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认真总结得分和失分原因,同时总结不同题型的特点、命题规律以及自己的解题方法。
三、熟练提高阶段
目标:
学习任务: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给定材料的主题,依据题目要求形成基本答题思路,在模拟练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查缺补漏阶段
目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任务:在明确自己弱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时间:30小时。
学习方式与巩固:在考前每天坚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套题,对自己的弱项加以完善。
五、高手阶段
不仅能够迅速读完材料,掌握材料大意,同时能够快速形成解题思路。一般考生达到查缺补漏阶段就够了。(来源:成都时代出版社——《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使用教材》指定辅导书、四川华图公务员培训
2日,《公务员考试报》记者特约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专家提出四川招警考试申论考试高分对策。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申论测试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对各部分知识进行细致的总结
在弄清楚申论测试的题型和应试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各部分知识进行细致的总结,如申论测试的
1. 基本要求:弄清给定材料的思想性、隐喻义、思辨性。
2. 注意事项:注意速度与精读结合、对材料整体把握、阅读时详略结合。
3. 易犯错误:忽视材料实质,理解不全面,错用逆向思维,抓不住重点,思维过度发散而不集中。
4. 步骤与方法:(1)略读——快速通读全文,注意关键词,把握关键句;
(2)精读——总结材料大意,进行材料归类,提炼中心思想。
二、总结出规律或套路
申论测试虽然比较灵活,但也有规律可循,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技巧和套路。因此,要在大量做题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些规律和套路,从而
1. 由“人”而引发的问题,我们可以具体分析是由哪类人引发的,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人制定相应的对策。由于政府的原因,我们就要追究相关领导者和当事人的责任;由于群众的原因,我们就要对群众进行宣传、
2. 由于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考虑修改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撤销或改变相应的规章制度。
3. 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如某些企业或个人为了私利而危害公共安全或损害大部分群众的利益,我们就可以责成企业或个人限期改正;如果拒不改正或不可能改正的,则强制关闭企业,或追究个人的相关责任。而对于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得已损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的情况,我们则可以视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将损害降低到最低点,并给予受损害的群众一定的补偿。
4. 由于科学技术的原因,可以考虑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培养科技人才等。
5. 由于宣传、教育的原因,就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及各职能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巩固相应宣传成果等。
三、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1. 读题。先读问题部分,再读材料,这种读法针对性强。
2. 理解材料大意。对一些涉及问题较多的材料,可以把它们一条条地写在纸上,并加以归类,再答题。
3. 合理安排时间答题。每次给自己规定好时间,注意提高效率。当然,效率的提高,归根到底来源于熟练。
4. 对于自己的弱项题型,高度重视,多练习、多总结。
四、考前集中训练做题,把握关键
申论应试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大量做题为基础,特别是对历年考题,一定要反复地做、仔细地做。历年考题不仅可以使考生熟悉题型,而且还可以使考生在考场上对绝大多数题型有不陌生、不害怕的心理优势。对一般的题做1~2遍,对历年的考题至少做2遍。考前30天是申论应试能力提高最有效的阶段,每天必须花3个小时来精练和总结。(来源:成都时代出版社——《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使用教材》指定辅导书、四川华图公务员培训
每次申论考试,多数考生都觉得感觉不错,但其实得高分者廖廖无几,50多分是常见成绩,在地市级公招考试中,申论能得70多分就算很不错了。据资料分析,申论考试成绩上80分的考生多数是学法律、政治类的。这事实上是对我们前边讲到的申论的政治精神的一个最好验证。学法律、政治的考生,其长期的专业濡染,使其心目中自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处世思想,在申论中
申论中的常见错误,我把它归结为类:
一、违背客观公正原则。申论材料来自于客观实践,又是检测考生行政能力的,因而它要求客观公正。因而,申论拒绝虚构和夸张,拒绝个性化与情绪化。但申论并不排除建基于事实和理论基础上的合理推理和想象,也不必掩饰对好人好事的认同和赞许,也不必隐藏对对坏人坏事的否定和批判。
二、违背电论思路顺序。申论是通过对特定事实进行展开论述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它要求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微观而宏观,具有较强的内在规定性。在应答申论各试题过程中,都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思路。但当前普遍的问题是,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经验和视野所限,经常囿于就事论事,没有对给定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提炼、引申、深化,所以文章上不了档次,特别是作文,以三档文章居多,经常得分在25分上下。所以总分在50多分是屡见不鲜。
三、违背申论表达要求。申论是一种虚拟行政行为,其行为应当具有行政机关行文的一般特征:准确、简明、平实、通俗、生动。但申论表达过程中用词不当、语句冗长、文学化、专业化、抽象化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技术性错误。如没写标题、字数太多、字数太少、书面潦草、段落失衡、标点不清等,这类错误多是由习惯造成的。
如果你曾经做过申论试题,请你与此对照,看看你能避免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努力。下边我们就以一些具体答案中常见的错误来进行具体分析。特别说明,这些答案是同学们写的,公开征得他们的同意,录入本书中做点评材料。字数统计是我加上的。
下边我们先就本书申论范例提供的材料和要求进行评点。请大家回顾一下前边的申论范例。如果你已做了答案,请与此对照比较。
一、答案例示
一段时间里,我国赌博严重,境内外赌场有大批中国人参赌,一些赌场甚至为参赌者提供便利,而公安部对赌博也经常采取一阵风式的打击方式。很多人对赌认识混淆,赌博已严重危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90字)
点评:本则答案概括主要问题比较简炼,也比较全面。但语言表述上还有值得推敲之处。“我国赌博严重”表述不准确,应为“我国赌博现象严重”。“一些赌场甚至为参赌者提供便利”,应改为“一些赌场、旅行社、金融机构甚至为参赌者提供便利”。“公安部对赌博也经常采取一阵风式的打击方式”中,不能只说公安部,而应当说公安部门。公安部是一个点,公安部门是一条线。这种似是而非的提法在考试中很容易出现,希望多加注意。本句应改为“公安部门在打击赌博活动时,没有把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和群众娱乐区分开来,经常采取一阵风式的打击方式”,把前边那个“而”字去掉,以使陈述更客观。本题对赌博的危害过于概括,应有一定的层次感,所以最好在“赌博已严重危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前边加上“部分地区赌博已危及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本题的分值在14分左右。
现将经改正后的答案整理如下。
一段时间里,我国赌博严重,境内外赌场有大批中国人参赌,一些赌场、旅行社、金融机构甚至为参赌者提供便利,公安部门在打击赌博活动时,没有把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和群众娱乐区分开来,经常采取一阵风式的打击方式。社会上很多人对赌认识混淆,部分地区赌博已危及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赌博已严重危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47字)
二、答案例示
1、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赌博危害,教育大家不仅不参赌,而且要积极同赌博违法犯罪作斗争。
2、建立完善的防赌、禁赌制度,严格区分赌博违法犯罪与群众正常活动界限,对于为赌提供便利的严利查处,坚决地打击。
3、我们要建立禁赌机构,加强班子建设,充实禁赌队伍,强有力的公安干警、政法干部进入禁赌机构,将长期禁赌与短期打击相结合。
4、严厉打击组织、容留参加大赌、豪赌人员,要严控银行资金,控制大量资金流入境外赌场。(199字)
点评:第一题的答案一般不提行,第二题的答案则较多提行,一般是每一项都提行书写。实际字数按行计算,要比用计算机统计出来的数字要多得多。但实际字数应当写到240字左右为宜。
本题的优点在于措施具体,手段适宜。各条对策在表述时思路也基本清楚,句子顺序排列基
本得当,措辞基本表意。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主要在于:一是职能部门没有说清楚,没有体
现归口管理。二是思路顺序从虚到实,这个要改过来,要从实到虚。三是语言表述要精确,行政
机关行文的项目符号常用汉字而不用小写阿拉伯数字。“不但”、“而且”、“因为”、“所以”等
连词要尽可能少用,助词“的”、“地”、“得”能不用的地方尽量不用。四是本答案缺乏必要的
过场话。要稍加引入。因为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是分别由不同人的批改的,要让每个人都看
得懂。各题要自成体系。像这种只有主体部分而没有配套部分的答案是不完美的。
我们将本答案修改如下。
赌博已严重危害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危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要严厉打击赌博。
一、各级政府都要成立以公安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同作战的禁赌专项行动小组,由公安部门领导任组长,抽调强有力的公安干警、政法干部进入禁赌小组,充实禁赌队伍。
二、建立完善的防赌禁赌制度,严格区分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与群众正常娱乐活动界限,将长期禁赌与短期打击相结合。
三、公安部门要重点打击组织、容留、参加大赌、豪赌人员,要严格控制银行资金流入境外赌场渠道。对为参加赌博提供各种方便的,要严加查处。
四、新闻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赌博是一种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教育大家不仅不参赌,还要积极同赌博违法犯罪作斗争。(292字)
三、答案例示
严厉打击赌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赌博,本是旧社会的陋习,却在今天愈赌愈烈,已经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了。如果再不加以严厉打击而任其泛滥,长此以往,真的会“国将不国”了。
其实,自共产党执政以来,就从未放弃过对赌博的打击,但每次一阵风似的打击之后,稍一放松,赌博又如雨后春笋,悄悄地冒了出来。而且赌博金额越来越大,参赌人员越来越多,赌博方式越来越新,打击难度越来越大,更有甚者,为了逃避打击,居然有人把赌场开到了与中国接壤的边境一侧,这些现象都不能叫人触目惊心,而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这一桩桩赌案背后,又有多少人为了筹集资金而贪赃枉法、杀人放火……对于那些输红了眼的赌徒来说,只要能弄到钱,没有不能去犯的罪,所以把赌博说成是万恶之源,一点也不为过。
打击赌博,首先要树立全民禁赌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赌博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这就需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作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不但自己不参赌,还要做到自觉制止和举报赌博行为。相关部门也应当建立健全赌博的投诉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使赌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禁赌、就要建立专门的禁赌机构,组建一支高效、精干、清正廉洁的禁赌队伍,既然国家能够在公安部门成立专门的禁毒机构,为什么就不能成立专门的禁赌机构呢,而且在人员的组成、管理和经费的划拨上,要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领导体制,从地方党、政独立出来。防止出现“领导赌博也是娱乐”而不敢去管,“群众娱乐也是赌博”而管过了头的局面。必要时,可以从纪检、监察部门抽调专人去充实禁赌队伍,而且还要与相关部门定期通报案情,实现信息共享。’国家还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禁赌、防赌制度,严格区分赌博违法犯罪同正常的群众娱乐的界线。对那些大赌、豪赌和为赌博提供资金、场所等便利条件或者为赌博违法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的人,尤其要严厉打击,对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有少量财物输赢的娱乐活动,不以赌博论。各单位、各部门也应完善领导体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对职工赌博,领导要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而且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从严肃干部纪律的前提下,执行更高、更严的禁赌标准。前不久,四川高县就对局长带头在公务时间打麻将,对只有几十元输赢的某局8名干部从重做出了党纪、政纪处分。
控制赌资来源,也是打击赌博的有效措施。这就需要各单位尤其是各私营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对大额资金提取的管控措施。银行也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不能仅把自己作为储户的存款箱,对大额资金提取加强控制。此外,国家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出入境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到设有赌场的国家,要严格审查出境人员的出境事由及所携带资金。
赌博是社会的毒瘤,它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腐蚀了国家的肌体,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以能力建设.不少人民的利益和少数干部的前程都葬送在赌博上了。我们的党要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不能不彻底铲除赌博这一社会毒瘤。而只有全社会行起来,才能打好禁赌这一场人民战争。
点评:本文总体较好,但也要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首先,本文比较好地体现了申论的
但本文也有不足。一、标题,《公务员》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此之前的
二、文章在论述时,对申论要求中的“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打击赌博活动进行论证”中的“进一步”论证不够。“进一步加强”就是必须在当前所做的工作的基础上做当前没有做、没做好的工作。但本文作者显然是审题不仔细,小失误酿成了大错误,使得本题严重偏离申论要求。
三、文章的语言不简洁,主要表现是为有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没有删去,如文中的一些连词、助词等,从而使得文章气势略显不足。这种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生气还未脱尽”。
对于本文的评分,由于跑题关系,只能降低一档评分,由二档降为三档,既在50分中可获25左右。甚是遗憾。
关于本文的修改,由于本人已经从《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宜宾日报》上阅读过比较多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打击赌博力度的中央、省、市各级各类领导的讲话,以及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因此,将各种信息模式化为以下范文供参考。我本来是研究媒体的,对报纸、电视的接触频率高,平时有意注意相关信息,因此写这篇文章比较容易。所以大家要注意平时积累。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通常都是社会热点,只要关注,那些常听、常见的语句信手拈来。
进一步加大打击赌博力度,坚决遏制赌博活动蔓延
一段时间来,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打击赌博专项活动。这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公安机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有效遏制了赌博活动蔓延的态势,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当前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禁赌工作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一些影响赌博活动滋生蔓延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安机关打击赌博活动的难度依然很大,稍有松懈就会发生反弹。
我们要正确估计成绩,克服麻痹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将打击赌博工作作为公安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金融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击赌博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禁赌专项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我们要抓住重点,深入打击,有效遏制党员领导干部赌博、网络赌博、六合彩赌博和边境地区赌博等重点问题,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打击赌博工作力度,坚决遏止赌博活动蔓延。
第一,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六合彩赌博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要准确把握六合彩赌博最新动向,强化跨省、跨地区六合彩赌博案件的
第二,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赌博活动的整治力度。要把整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赌博活动作为当前一项突出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重点打击赌博活动的组织者和放高利贷者,高度重视因赌博引发的各类治安、刑事案件,绝不让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成为打击的死角和盲区。
第三,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专案侦办力度。要认真研究赌博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深入摸排线索,充分发挥治安巡逻的防控作用,加强对暂住人口、租赁房屋的治安管理,强化重点场所、重点行业和互联网的阵地控制,加大对举报线索的核查力度,深挖赌博活动幕后的庄家、组织者,坚决把赌博窝点端掉,把赌博网络铲断。
第四,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对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以赌博为业,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一律立为刑事案件侦查处理;对涉嫌犯罪的人员一律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依法移送起诉;对不够刑事处罚的,要依法予以劳动教养,坚决杜绝以罚代刑、降格处理。对涉案资金,要加大追缴力度。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打击赌博活动,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事关社会安全稳定大局。各地公安机关、各警种之间要注意加强协作,发挥整体作战优势,提高发现赌博活动、打击赌博活动的能力;要加强沟通协作,打破地区界限;要充分发挥好专项办的职能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打击效能,推进专项行动深入开展。(1179字)
下边的答案例示是根据本书第八讲《申论全程模拟》中提供的试卷做出来的,请大家先回过头去看一下试卷,打一下腹稿,然后再来与此对照阅读。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我国国家公务员
答案例示:
这是一篇关于公务员健康状况问题的报道,它反映了公务员忙于工作,缺乏体检,甚至加班加点,倒在了积极要求“进步的台阶上”,有的受舆论“牺牲自我,敬业奉献”的价值取向的影
响,出现了妻子分娩不在身边,父母去世不在身边的感人情节。(110字)
点评:本答案在概括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时,除第一句总括句基本可行的话,其它语句表现得偏重于对点上的重视,缺乏对于面上的问题总体把握,问题反映出得不够全面。按照申论评分标准,如果本题总分是20分,那么本答案得分大概在7分左右。在概括主要问题时,可以采用分层法,即从观念、制度、操作三个层面来思考。
这是一篇反映我国个别省份公务员健康问题严重情况的报道。很多公务员工作态度认真,积极追求上进,对健康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成天忙于工作和应酬,甚至连假期也得不到休息,平时缺少必要的体育煅炼,以致相当数量的公务员患上了各种疾病,影响了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和机关整体形象。(130字)
2、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提出改善我国国家公务员健康状况的对策。要求:条理清楚,语言通顺。(30分)
答案例示:
1、定期给公务员作体质检查,分出健康,亚健康及患病者,做到早检查,早确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建立公务员健康档案,分类排队归档,做到胸中有数。
2、像一名中小学每天坚持做课间操一样,公务员应该每天坚持做工间操,形成制度,每天届时统一播放体操音乐碟子。
3、严格控制公务员利用公款吃喝,非去不可的接待应安排身体健康的公务员去,病者应自觉回避,以免相互传染。
4、办好机关公共食堂,实行免费午餐,让公务员不但有地方吃中午饭而且能吃好,吃卫生,少花或不花钱。
5、假日不准领导安排公务员加班。非加班不可的,一定要在加班之后给予补休,还要给三倍的加班工资,对于经常加班的公务员来说,具体分析是工作能力差,还是领导分工安排不合理,考核时区别对待;对于经常安排所属公务员加班的领导,降低其考核等级,因为他分工不合理,让有的公务员干都干不完,让有的公务员偷奸耍滑。
6、从媒体舆论导向宣传省长,市长带头休假,表扬那些既会工作又会休息和生活,能坚持可持续工作的公务员。
点评:本则答案在提出对策时,对策基本可行,部分对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对策条文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性,表现得松散零乱,系统性较差,主要是由于缺乏经验所致。而且,多条对策都没有表现职能分工。犯了“行政主体缺位”的毛病。按照申论评分标准,如果本题总分为30分,那么本则答案得分大概在13分。修改的重点是将其条理化、系统化。我们按照环节分析法来修改这道题。
一、行政机关要严格执行公务员作息制度,领导要以身作则。不轻易安排加班,不让公务员主动或被动放弃休假时间。各行政机关要切实落实休假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休假。
二、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措施鼓励公务员煅炼身体。可在上、下午上班时间开展集体性的短暂
三、各部门在财政预算中,要预留体检经费。在工作安排中,要安排体验时间,每年定期全面体检一次,查出有病的要尽快医治,尽量不让公务员带病工作。
四、新闻宣传部门要宣传公务员健康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重要性,号召公务员重视自身身健康。.各部门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专栏、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健康保健
3、请用1200字的左右的篇幅,就国家公务员的健康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1)简要分析原因、危害,重在论述具体对策。(2)观点鲜明,论证有力。(3)层次清楚,条理分明。(4)语言通顺。书写规范工整。(50分)
随着公务员的立法,公务员制度日臻完善,公务员待遇更加落实,报考公务员的售货员越来越多,“坐办公室”使很多人对公务员羡慕不已,但就没有想到长期坐办公室工作,特别是伏案书写,打电脑、容易患颈腰椎疾病,甚至形成脊柱侧曲或驼背,且可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促使腹腔和盆腔静脉液淤血,易招致消化不良及痔疮发生。
4月1日河南省胸科医院体检
以上资料说明定期给公务员进行体格检查、分出健康、亚健康及患病者,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防患于未燃,建立公务员健康档案,分类排除归档,很有必要,公务员健康堪忧,公务员的健康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为了确保公务员的健康,首先要加强锻炼,锻炼身体不是个人私事,要形成制度,要象中小学生每天坚持做课间操一样,公务员应该每天坚持做工间操,每天届时统一播放体操音乐碟子,其次,很多公务员的病是吃起的病,要严格控制公务员利用公款吃喝,非去不可的接待应酬就安排身体健康的公务员去,病者应自觉回避,以免互相传染。
一方面限制公款吃喝,一方面又要办好机关公共食堂,考虑一些公务员离家在外面吃不卫生,吃不好又要多花钱,机关食堂可以提供免费午餐,其经费在有关经费中统一支付。
另外,机关公务员为主迎接上级检查经常加班,可以规定一条,法定节假日不准领导安排公务员加班;非加班不可的,一定要在加班之后给予补休,还要给三倍的加班工资,对于经常加班的公务员来说,具体分析是工作能力差,还是领导分工安排不合理,考核时区别对待;对于经常安排所属公务员加班的领导,降低其考核等级,因为他分工不合理,让有的公务员干都干不完的工作,让有的偷奸耍滑钻了空子。
最后,有一个媒体宣传,舆论导向的问题,要宣传省长,市长带头休假,表现那些既会工作又会休息和生活的公务员,能保持可持续工作的公务员,改变人们那种认为不顾自己健康、忘我工作的价值取向,认为一定要“牺牲自我”才叫“敬业奉献”难道那些会工作也会休息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就不叫敬业奉献?把家庭责任负责好,不是为工作创造条件吗?那种奋不顾身,忘我工作在战场上必要时是可以的。把家庭性命也押上的才够先进的习惯思维势必应改变。(1146字)
按照申论的评分标准,本文大概得分在22分左右。
按照公务员
本文的层次不够分明,条理不够清晰,论证也不够有力。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的规范性较差。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思路来思考。提出问题以举例为主,叙述是其主要表达方式。分析问题要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顺序或层次来组织,说明是其主要表达方式。解决问题部分最好分条列项,以议论为主。
本文的段旨句使用也比较少,对于观点缺乏必要的强调。每段第一句话之间联系不紧密,导致全文论证力量不够。建议每段的第一句话先表明本段话的大意,然后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抽象、后具体的方式来组织文句。
文中较多使用了反问句,违背了申论的客观性原则,使文章呈现出个性张扬之势。要尽可能使用陈述句。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固定
为了使文章有气势,要采用一个主语后面带多个其内在联系是并行或递进关系的动宾词组组成的无主句。如“我们要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切实关心公务员的生活休息,大力提高公务的保健水平,确保公务员的疾病医治。”
本文可改为:
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
当前,我国国家行政机关中,广大国家公务员的健康状况令人忧虑。根据某社会保险中心的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多数机关患病人数占总人数的50%以上,更有甚者,河南省省直机关,两三百人的机关中,所有男性都患病,所有女性都患病,虽然病情不一,病种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客观存在的,就是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健康问题,或者是存在着健康隐患。
公务员队伍健康问题严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大量的公务员带病工作,其后果是严重的。从小处说,它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影响公务员的家庭幸福;从大处说,它影。向行政机关整体形象,影响管理国家的效率。.
就其原因来说是多方面的。一是公务员工作过劳过累,不只身累,也有心累。工作时间长,工作奋力大。平时要么加班,要么应酬。坐在办公桌前就不容易起来,坐在酒桌子就不容易脱身。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二是公务员有假难休,有病难医。机关工作繁多,领导带头加班,只有跟随前进。领导带头奉献,个人也不要提休假的事情。累倒了要坚强,病倒了要坚持。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三是体检要么没有,要么走过场,要么根本就不去。有病没病自己撑着,思想上想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牺牲自己,奉献国家,看病的事总是放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做。
公务员的健康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我们要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确保国家政令通畅,确保各项管理国家的事务得到切实执行。
在思想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公务员思想健康对于国家、政府、家庭、个人的重要意义。没有公务员个人的健康,就没有工作的效率,就没有家庭的幸福;没有公务员群体的健康,就没有政府的正常运作,就没有国家的和平发展。广大公务员,在为国家出力,在为人民谋福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他们,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他们。没有他们的健康,就没有国家的健康。
在制度上,我们要切实执行公务员作息制度、休假制度、体检制度。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带头遵守作息时间,要带头带薪休假,要带头定期体检。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安排加班,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取消休假,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取消体检。有病的要治病,没病的要
在工作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公务员加强煅炼,增强体质。各级机关、各类部门,都要想方设法开展一些活动来促进公务员的体育煅炼。如上班时间设置短暂的活动时间,业余时间举办体育煅炼活动。对长期埋头工作疏于煅炼的公务员,甚至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公务的健康问题,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大局,事关民族发展,事关社会进步,我们一定要从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为人民服好务这个伟大目标来重视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这个崇高理想来解决这个问题。(1216字)
在本书最后,对
“第三题,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在这题之中,最后的解决问题是时候是不是把第二题在叙说出来,填加一些词语就可以了,因第二题就是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的分数总是在50多分,不见长,可能有些方面不够好!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看过多种参考资料,鲜有对此进行过论述的。这个问题对考生来说来说相当重要,它可能是确定学生的成绩上不了上得了一个档次的问题,它对学生的作文来说,至少起着15分的作用。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可能多得10分左右。没搞清楚,将第二题的答案搬到第三题的文章里边,很可能少得10分以上。下面我对此进行分析。
第二题“提出对策(方案)”与第三题“解决问题”的联系在于三点:
一、从出发点来说,提出对策(方案)和解决问题都是对给定事实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二、从过程来说,都讲求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要求在理论上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事物内有逻辑,在实践中都可以执行。
三、从结果来说,都是为了使事实由非常态进入常态,都是使事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其区别也同样有三点:
一、从职能归口方面来看,二者的出发点有所不一。前者站在组织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者是以特定身份出发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在
而在第三题的作文中,对论者的主体身份要求是严格的,经常是以相对具体部门的人员身份来谈问题,所以看问题的立场、角度就有较强的限定性。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三题“情景之二”就要求从“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角度“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而2004年则要求“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其主体是限定的,必须从特定部门,特别是领导人的角度出发来论述问题。
二、从要求来看,第二题提出对策“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以文字篇幅简短,理论的可行性常常蕴含在行动的可操作性里,它通过归口的管理职能划分、合理的措施安排、恰当的实施手段等来体现,一般不阐述理论,以务实的方式出现。
而第三题的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则要求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要将理论和事实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其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应当有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从表现形式来讲,第二题的对策常用“主管部门干什么”、“协管部门一干什么”、“协管部门二干什么”、“协管部门三干什么”、“新闻宣传部门干什么”这种由主到次的方式来排列对策。
而第三题的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所以论证过程中更常用先务虚后务实,先理论后实践,先抽象后形象,先主体后客体,先主要后次要等方式来进行。句子顺序和词语顺序严格按照重要到次要的内在规律排列。
关于申论的三道题之间的异同,我想在此基础申而论之。作为申论考试来说,它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测查考生的能力的。我们以用图表来区别。
将申论作为考试科目,充分显示了国家人事部的良苦用心。对多个学科知识的运用,使得申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以写作学、管理学、政治学为主要学科基础的申论学,还充分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营养,形成自己边缘性、
从上图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公务员要有广泛的
而管理国家事务是公务员的基本职责,所以管理学是申论检测的核心。一个优秀的公务员,既要学会管,使事实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运行,更要学会理,使事物之间的关系畅通,发挥资源的潜在优势。但公务员毕竟是行政者,要将人民交给他们的行政权力付诸实施,所以说到底他还必须要有让社会稳定的能力。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这种稳定是在变化中的稳定。所以我们常讲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对每一个公务员的能力要求。
公务员要有定位意识。作为公务员,处在办公室办公事,所谓公者,反私(厶)为公是也。所以公务员要站在行政机关的立场,以公共组织的立场、观点、态度看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务者,事务也,既要务实,也要务虚。所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从实和虚两个方面来讲的。所谓员者,普通一员是也,公务员要把自己置身于普通人民当中,随时记住自己是人民的一员,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特殊的利益。
公务员还要有错位意识。公务员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职,同时还作为领导的能力的延伸,要为领导考虑一些问题,所以公务员既要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能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公务员在考虑问题时,要从微观着手,中观着想,宏眼着眼,把自己作为领导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育路公务员
申论考试的考察目标非常明确,试卷的总体
因此每位考生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类热点以备
虽然这只是局部例子而已,但以上两种态度在考生中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足以说明一些问题。可以说,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态度都是略带偏激的。任何考生的复习都不可能极尽全面,换一种说法就是复习过程虽然以试题为导向,试题本身却缄默不语从来不肯透露半点消息。这样,就会产生上面的两种或者更多没有说到的情绪。
如何克服这样的主观情绪,来更好地应对客观的考试呢?
第一点,远离惰性。好多考生因为
第二点,举一反三。在明知不可能把所有热点问题都收入囊中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目前手头掌握的热点资料吃透,加上答申论试题时的一些技巧和套路,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其实申论试卷里考到的热点问题在答题
第三点,勤于动笔。申论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它需要考生动笔多加练习。并在写出文章之后,及时找到专业人士给予客观的点评,以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申论写作水平。高
各位沉浸在复习热浪中的考生,愿申论热点能够成为你卷面的亮点。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备战公务员考试需要一套科学理性的复习方法,多听听专家的
申论,在公务员考试中永远是一部重头戏。它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科目,而是需要日积月累过后的厚积薄发。申论考试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一种能力测试,考察的是考生的阅读理解、
在考生复习申论的过程中,专家建议每个人首先应该对复习计划做好一个统筹,这样看来,分阶段的复习就很必要了。
1、第一个阶段
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考试大纲和基础
无论何时都需要谨记的是,考生应该主动去培养一种自始至终对于时事和要闻的敏感度。每天看看报纸,上网的时候关注一些新闻网站,多多阅读评论员文章等等。这样对于形成一种总体的语感和文字感很有帮助。暂时的片段积累看似琐碎,但是只要你能坚持下来,在考场上就一定会倍感轻快。
2、第二个阶段
这是相对来说较为漫长的一个时期,它将一直持续到考试前夕。由于考生已经有了对
3、第三个阶段
在做了大量的
在进行了一轮轮按部就班的复习过后,考试也触手可得了。如果你把每一步都走得足够稳当,一定能够轻松上阵。我们也希望看到,你在考场上流露出自信的神态!
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我认为,国考申论和各省区市申论考试(下称省考)是既有规范,又有创新。所谓的规范是指申论一直都遵守其针对特定事实展开论述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个思路来考试。所谓创新是指申论一直都在测查能力、申论题材和申论要求方面在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又略有不同。下面我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从总体来讲,申论的实质是一种虚拟行政行为,它是指《申论》考试是模拟行政机关工作思路、观点、立场、态度、风格等的一种行为。申论的各道题都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模拟。但具体又有所不同。常见的是模拟发问、追问、论证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行政机关中最普通、最常见、最简洁的一个行政活动过程。
发问是指申论要求第一题是模拟行政机关中,下级去调查、了解、参会后,回到机关,领导要询问他了解的基本情况。追问是申论要求第二题是模拟行政机关中,下级向上级汇报后,上级对情况的追问。这种追问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横向的。既可以说明性的,也可以
第一题的核心要求是“总结主要内容”,它模拟的是行政机关中,领导安排下级去开个重要会议回来之后,领导需要了解会议基本情况,于是领导就问:“今天的会议都有些什么内容?”或“某某领导在会上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下级于是就需要对整个会议或对某个重要领导的讲话要点进行复述以让领导了解。这就是申论要求中常见的“概括主要问题”或“总结主要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历年国考申论试题第一题的申论要求。
2000年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001年 1、有条理地概述这此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满分20分)
2002年 1、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满分20分)
2004年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要求:(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做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3)字数不多于1000字。(满分50分)
2005年 1、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那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满分20分)
2006年 (一)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
2007年 一、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国考申论要求,非常生动贴切地体现了行政机关的工作状态,也即领导的初步发问。2000年国考申论除了字数限制外没有其他明确要求,2001年国考申论依然没有,但暗中也有,那就是“有条理”1项,到2002年变为3项,即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到2006年、2007年都变为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4项要求。这其实是我们国家行政机关有序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行政的一个象征。
国考申论引导着省考申论的命题方向。我们来看一下省考申论要求都有些什么变化。
广东:问题一:请你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回答超限超载屡禁不止的核心问题,并分析其屡治不愈的原因。
吉林:1.认真阅读给定材料,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及当前户籍制度的弊端?(50分)要求:层次分明、概括准确、表达简洁、语言流畅,字数不超过600字。
福建:(一)请你根据给定资料概述目前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要求:概述全面,突出要点,字数限200字内。(满分15分,超过字数扣分)
江苏:第一题 假设你是一名政府机关公务员欧阳XX,从2005年12月28日《XX日报》上看到了给定材料中的第4—8段内容的报道,请将4—8段材料中反映的所有问题概括总结,提交本部门领导审阅。
广东: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的食品
山东:(一)阅读给定资料1-10,请按照逻辑程序和方法将其资料排序,并编写出不超过200字的摘要。(满分15分)
广西:(一)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条文式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几个主要问题。(20分)
湖南:一、假如你作为本次座谈纪录员,请归纳参会人员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面临的困难(150-200字)
江苏:第一题 假设你是一名政府机关公务员欧阳XX,从2005年12月28日《XX日报》上看到了给定材料中的第4—8段内容的报道,请讲4—8段材料中反映的所有问题概括总结,提交本部门领导审阅。
北京:1. 请你根据给定资料撰写一份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现状的综述。要求:层次分明、概括准确、表达简洁、语言流畅,字数不超过400字。(20分)
山东:一、本材料由四部分组成,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给每部分加一个恰当的小标题。要求:1、符合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实质,醒目,给读者以启示。2、不超过60字。
由上可以看出,省考申论在虚拟行政行为方面,相对国考申论更加具体了一些,这样就适当降低了难度。可以认为,申论要求中每多一个字,就给考生降低了一点难度,考生可以从这些相对详细的要求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答案。我们看出,在省考申论中,申论材料越来越本土化,公务员的身份越来越明晰化,虚拟行政行为越来越具体化,申论要求越来越规范化。
申论要求第二题模拟的是行政机关中,下级在回答领导的发问后,领导继续追问,以对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或把握。这时候,领导常问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顺承式,即就问题提出对策。常见的申论要求第二题就是这样,这是领导对问题的纵深思考。二是补充式,即就前面的问题中没有问到的问题进行追问,以对情况进行补充了解,这是领导对问题的横向思考。2006年申论要求就是这样。三是论辩式。领导要求下级就某一对策性做法进行论辩,说明其合理或不合理之处。这是领导对问题的辩证思考,这种思考是比较深入的。这种题型迄今为止国考申论中还没有明确地出现过。但事实上出现过,那就是2005年的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试题第一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那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于此意义上,我们也可认为,2005年的第一、二题是从不同角度对追问的重复考查,严重减损了考试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国考申论历年都是如何追问的。
2000年:2、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001年:2、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就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1)意见合理,具体可行;(2)条理清楚,语言简明;(3)字数不超过300字。(满分30分)
2002年:2、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满分40分)
2003年:1、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600字。(满分50分)
2005年2、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满分25分)
2006年:(二)
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满分30分)
在线交流结束后,有不少网友发表了如下帖子。
2007年:二、“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15分)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
1、给定材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作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
2、根据“给定资源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
四、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
1、“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10分)
2、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
可以看出,历年国考申论在追问方面,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之处。2004年就没有追问。而2007年则追问了3个问题。省考申论在这方面也有类似之处,即追问的问题可多可少。
顺便在这里说一下,国考和省考其实都已经注意到了追问和论证过程中对策或建议的重复性,所以到了2004年之后,就开始有意回避概括问题、提出对策这样的设题方式,第二题一般都不再要求提出对策。或者取消第二题,或者二题和三题重合,写一篇策论。
我们来看一下省考申论的变化。
北京:2.假定你是北京市政府
江苏:(二)政府的诚信,对于整个社会诚信的构建与保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请以“政府与诚信”为话题展开议论。要求
北京:2.材料4中的“普宝事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假如你是上级政府有关工作人员,请提出你对协调各方,处理该事件的具体意见。400字。(20分)
湖南:问题二 通过所给资料分析和理解,用300-400字左右篇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解决发展农村生产力问题。
山东:2. 请仔细阅读材料二,概述解决矿山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满分20分)
山东:二、在材料的第一部分或第四部分中任选一个,完成下列两题,
1、就你选择的部分,以给我们的“绿色教益”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性短文。(1)观点和结论明确、结构清晰、说理性强。(2)语言简练、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3)字数不超过400字。
2、以你选择的部分为内容,提出解决该部分所涉及的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要求:(1)所提对策或建议符合实际,有针对性、创意性、可行性,层次清楚,逻辑性强。(2)语言通畅,简练、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3)字数不超过350字。
山东:2. 请仔细阅读材料二,分析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屡禁不止,请以“别再摁下葫芦起来瓢”为题写一篇评论文章。(字数在500字左右,满分25分)
广西:(二) 请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要分条列款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条理性。(30分)
湖南:(二)根据给定资料内容,就如何应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生活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或意见,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总字数300—400字。(20分)
福建:(二)请归纳和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我国志愿服务中出现的几类主要问题。要求:问题明确,不得整句摘录给定资料,字数限200字内。(满分15分,超过字数扣分)
福建:(三)志愿服务的前提是无偿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提倡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请围绕给定材料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字数限300字内。(满分15分,超过字数扣分)浙江:2.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材料中有两种不同倾向性的观点,请对这两种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超过500。(30分)
山东:(二)根据给定资料11-20,标注出7个关键词,并从中找出3个,做相关背景链接,字数不超过300字。(满分15分)
在省考
承上所述,由于对策与论证的相当程度的重复性,我们看到,江苏、吉林、广东等省的申论
申论要求第三题的核心要求是“(自)命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000-1300字。”它模拟的是行政机关中,下级在回答领导的追问后,领导交待下级:“请你回去写个报告,以机关的名义把它呈报给上级。”“上级要求我在电视(事发现场)上作一个讲话,请你帮我拟一个稿子。”“这个方案可不可行,你回去论证一下,写来我看看。”在这种场景中,领导其实极少详细地向下级交待如何写作的,但下级应当领会领导意图,紧密结合机关实际,深切联系具体实际,为领导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来。当然有时也命题作文,要求下级做规定动作。
从实践来看,代拟稿一般3页以内,按使用A4纸为例,按3号宋体字排版22行,每行28字,实际字数通常不超过1500字。按电视讲话看,局长级领导上电视讲话10分钟,也就是1000字——1500字。现场讲话,可长可短,提纲挈领似的写个1200字上下,领导结合上级精神、自身体会、现场体会,讲10分钟可以,讲3个小时也可以。稍有经验的人都明白这一点。
第三题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是自拟标题作文。这个工作是对机关公务员代领导立言,代机关立言的写作活动的模拟。特别是对领导现场讲话的模拟和对报告、意见等行政公文文种模拟的色彩更浓。我们来看一下历年国考申论最后一题。
2000年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2001年3、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50分)
2002年3?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满分40分)
2003年2、下面提供了两种讲话情境,请任选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讲话不少于1000字。(满分50分)
情境之一:给定资料B中烟花厂爆炸事故发后三天后的现场。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面对职工、死伤人员家属和有关干部的讲话。
情境之二:给定资料B(1-6)中某个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
2004年2、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报告”。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做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4)字数不多于1500字。(满分50分)
2005年3、(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满分20分)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35分)
2006年(三)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
2007年五、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3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于800字。
可以认为,申论第三题,上级要求下级进行论证,给上级代拟稿件,正在逐步由自选动作变为规定动作,越来越加强了现场意识、事件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这反响
省考申论在规定下级为上级代拟稿的时间、场合、人物关系、针对事件等方面规定得更细。请看。
广东:二、认真阅读材料,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用800字左右的篇幅来阐述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有效解决汽车超限超载问题。
吉林:2.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又存在许多的问题,请你就如何认识“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自拟标题,条理清楚,行文流畅,字数1000-1200字之间。(50分)
山东:三、在阅读全部材料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据合理、典型、有针对性。2、论述充分,重点突出,条理性、说理性强。3、文章结构严谨、合理、逻辑性强。4、语言通顺、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5、字数不超过1200字。
北京:2.假定你是北京市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供领导参考。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行文流畅,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600字。(30分)
北京:3.结合给定资料,针对今后我国网络游戏发展的问题,谈谈你的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行文流畅。(50分)
北京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积极、有效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看法。800~1000字。(50分)
江苏:第三题 根据你在第二题中作出的原因分析,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论述文章,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论述有力:提出的对策要具有可行性。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
山东3. 根据材料三,假如你是到现场采访的记者,请你根据采访情况,撰写一份“关于黔江特大交通事故的报告”,报于市委、市政府。要求字数在800字左右。(满分30分)
山东4.
山东4.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以“治标须治本”为题撰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满分40分)
山东(四)以上资料包含了“使人们无担忧地维护社会正义”的多种举措,其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理念,请你对这两种理念分别加以简述,字数不超过400字。(满分15分)
福建(四)怎样促进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请你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正确,联系实际,措施具体,文字流畅。字数在1000左右。(满分55分)
山东(五)请依据给定资料,以“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要求有“数字对比”、“瞬间回眸”、“畅想未来”,观点明确,论述虚实结合,有说服力,理路清晰。(满分40分)
可以看出,省考申论有的第二题就是要求论证,省略了提出对策题,或者说把对策题与论证题合并为一道。当然,这样肯定加大了阅卷评分的风险,两道题的误差很容易比三道题或四道题大,所以,像山东、福建等省都采取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的做法,把申论中的追问设成2个或把作文设成2个,这样,可能会降低风险。所以,山东的
人民日报最近报道并分析了首都经贸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天之娇子”也遇到了不合格不能毕业的困境。严酷的实际拷问我们奉为经典的高考制度、学习方法、教育模式和用人理念。
学生通过千辛万苦的考试,进入高等院校,为了什么?讲大道理,当然是为了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
所谓“宽进”,就是允许有志成材的学生、有条件的学生通过各类考试,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上学。我们的
所谓“严出”,就是要严格把握教学质量,不准许次品出校。现行的高等教育时间大专多是专科三年、本科四年,还有两到三年研究生。很多学校,学生考入大学就对于进了保险箱,学不学都能够毕业。这与国外的一些大学有巨大的差别。其实,学生考入大学只是第一步,必须通过艰苦的学习和研究,取得完美的学分,才能正式完成学业。不客气地说,如今有的所谓名牌大学,本身课程设置就十分不合理,本来只需要两年学的课程,非要拖到四年,结果造成学生读了一年书,就急着到处找工作。“严出”在很多地方仅存幌子。笔者倒很佩服首都经贸大学,敢于对不合格的
我国各高等院校办有自学考试,其实就是“宽进严出”的类型。这些学校实际上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自学了,而是通过全日制的教学,最后经过国家统一的考试,以取得文凭。国家应该重视这类学校的试验和实践,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而
公务员考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申论;
概括全面。要求做到下列几个方面:1、概括宏观化。例如06北京
对策可行。什么是可行?你假如是公务员,是这个建议的执行者的话,你能否办的到?如果你设身处地地认为你可以顺利完成,就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不可行。要做到可行,孙景民提醒你注意几点:1、把对策具体化。具体化可以理解为人、财、物如何配置。说的越具体就能避免假、大、空的语言。而假大空是申论最忌讳的语言。2、从政府的层面思考问题。也就是说,面对一个消极的
论证深刻。“深刻”就是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现象”在资料里寻找,而“本质”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只论述“现象”不论述“本质”就会使得你的文章很空泛。那么,本质如何挖掘?3个主要方面:从历史上挖掘;从制度上挖掘;从理论上挖掘。具体方法是逻辑推理。逻辑的力量是强大的,震撼人心的!
语言规范。申论的语言不要求太华丽,但要求规范。什么是规范的申论言语?例如,“这个问题很严重”是生活语言,规范的申论语言就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再如“我想我是对的”,规范的申论语言就是“我的想法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此等等。在这里孙景民重申,要多阅读《半月谈》杂志,那里面的语言非常规范,极其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你如果决心参加08年的国家公务员
本文选自《华图公务员》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所谓几人欢喜几人忧,在一些考生为之前的努力得到回报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另外一些考生无奈的叹息。这些考生大多心存疑惑,认为自己之前的复习非常充分,答卷时也有十足的把握,却彻底崩溃于到手的最后得分,和理想估分简直天壤之别。
中公网
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中,申论部分的材料日益增多,题目的要求也逐渐丰富,因此很多考生非常想去做好某道题,却不知从何入手。考生们都想铲除这些疑问:要解决一个问题,怎么样解决它才算尽善尽美呢?要论述一个问题,怎么样论述它才扣人心弦呢?考试过程中,有的考生因为不清楚该用什么思路来回答问题,就一句一句地拼凑,把很多根本不相关的文字硬是黏合在一起,致使整篇文章连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在之前的发文中就提出过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系统思考。答题行文时应掌握四个框架:概括、分析、对策、论证。大致说来,概括部分有四种类型: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问题,概括部分内容,概括主题;具体到分析部分,由于
申论考试对考生能力的考察是作为一名政府
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可以对比以上文字看一下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面的确欠缺。若有,不必自卑也不必气馁,发现问题的根本意义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在日后的训练中多加注意,有意克服,高分将不是梦!
考生若可按如上思路去答题行文,其实,已经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谱写一章优美的旋律了。
先看下面的例子: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是知足才能常乐;二是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日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
但是,从摸清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赞同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应试者在弄清题意的
二、看透字面的意思,深刻理解材料含意
对有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答题时犯就事论事的错误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日,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lid/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ll(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鸟的评说实际上就是人的评说。因此,文章决非要求对鸟发表看法。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优秀论文,是这样起笔的: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低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地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这就一下子透过字面,领悟了以鸟喻人蕴涵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人的问题
三、通过联想思维,把握文章的针对性
要使议论不离题、偏题,审读材料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凭借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例如阅读关于谈论穿着打扮的材料,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了: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同于个人生活小事而跳不出来,也可防止任意提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分一番。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样,文章
再来看一个例子: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军陆战队采访,惊奇地发现,在沙特的帐篷里,在待命的军舰上,美国官兵正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据说,有个军官匆忙出征,忘记带上这本书,赶忙写信给妻子,让她把书航寄到前线)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的必读书(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对中国的《孙子兵法》奉若至宝,急用先学,买属为解燃眉之急)《孙子兵法》飘洋过海,备受美国人青睐,并不新鲜)近、现代的英、俄、日、德、法、捷等外文译本早已风靡
到此为止,我们还可以继续展开联想,深人分析,明确材料的针对性。有人是这样展开联想的:
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里掀起研究“易经热”,祖先的真知灼见,使诸多
如今出现一种怪现象:“中国和尚”在国内“念经”,“听者寥寥”,但飘洋过海却出现“远道的和尚会念经”的情形,“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情形司空见惯
一部分鼓吹民族虚无主义的人,把西方文化吹得天花乱坠,仿佛创造人类文明没有中国人的份,把中华民族的祖先说得一无是处。
有识青年应研究、挖掘祖国文化遗产,继承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就不会出现一提中国便“心灰意懒”、“自惭形秽”,一提西方便“叹为观止”,须“仰视才见”的自轻自贱的民族自卑感
一、禁放适度,堵疏并举
目前,对于摊贩的管理多是“禁”字当头,实际效果却成了“猫逮老鼠”的游戏。北京市的摊贩管理相对与其他城市而言,更有着管理上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根据材料中得知,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有完全禁止逐步走向适度放开,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认可,北京市可以借鉴这些地方的做法,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摊贩提供可生存的空间,由原来的一味严堵变为适当的疏导,树立开放意识,使北京市的摊贩管理从此走向良性发展。
二、分类管理,规范有序
摊贩经营,难以禁止,采用分类管理的
三、以人为本,转变观念
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避免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更加文明的柔性执法,采用提醒、劝告、建议等
四、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对于我市存在的摊贩经营问题,政府部门应通过宣传或社区报栏的形式,引导市民转变认识,加深对摊贩人员的正面理解,同时教育摊贩提高自身要求,树立服务意识,使市民与摊贩之间相互宽容,彼此理解,共同为构建和谐城市作出努力。从材料中存在的矛盾也可以证明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对于双方都有益处,而且政府在这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
总之,规范对摊贩的管理,既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又要体现以人为本,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认识,综合治理,实现
我同意莫教授的观点。首先,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不但需要自由,我们更需要公正。自由、公正、权利等概念是西方
其次,从实践来说,城管执法可能的确损害了一部分人的经济自由权,但是城管执法维护了更多人环境自由享受权。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不但要享有经济自由权,还要享有休息权、
到这里,我的观点已经很明确,片面的看,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来讲,字迹美观、分段合理、干净整洁的卷面往往让考官赏心悦目甚至一见钟情,足以让沉溺在千篇一律的机械阅读的考官眼前一亮,那分数
一.在字迹方面
每个人的笔迹各有千秋,有的如蛟龙出海般苍劲有力,有的如春园桃花般的袅袅婷婷,当然更多的人字迹一般,不见得多好,也未见得有多坏,于是一动笔便紧张、害怕甚至沮丧绝望,担心自己因为“自己笔杆子长得丑”而影响分数。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名字。其次是文字的工整一致性。好多考生刚开始答题的时候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可是后来手写疼了或者一看表时间快到了,就快马加鞭,由最开始老牛耕田般的速度变为快似今年新开的D字头的火车一样,结果前面工整整洁,后面东倒西歪,最终让考官大失所望。
再次是文字勾抹上。写错字或者错句再所难免,若要把错字勾抹掉,只需轻轻打一个斜线即可。这样就不会阻碍考官阅读的速度和心情。
最后是字数。由于答题纸都有标定格,所以一定要事先找好符合要求字数的标定格位置,然后再写文章。省得出现字少乱补、字多乱划的现象。
二.在用词方面
很多考生在答题时为了升华主题便乱拼词语。比如,鉴于现在国家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
三.在段落方面
众所周知,写文章是需要
《申论》考试涉及到的材料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
《申论》
可能题目里会给你一段比较具体的社会问题,但是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和国家的思路,重点的提法结合起来。对具体的申论问题,主要是里想到中共中央主导哪方面的精神,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尽量要把这个问题向这个精神靠拢。这是判断一个试卷优劣的很主要的标志。考生如果明白这个意思,分数至少能提高5分。
二.分析概括、提炼加工。
很多考生看了这八个字可能没有感觉,其实这八个字对我们作题有非常重要的
三.认清考试角色。
这是对考生社会认知
《申论》考试是作为
四.斟酌所用词语。
《申论》考试需要用很规范的语言,就是公文式的语言。一定要避免使用口头语言,尤其是当下年轻群体里流传的时髦语言、网络语言一类。这主要在于平时的训练,有了语感,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政府公文的味道。
参考答案:六合彩屡禁不止的原因:
首先,六合彩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赌博。正因为是赌博,因此六合彩有其吸引人陷入的特征。一方面,六合彩给人一种暴利式的回报,它能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回报,六合彩的庄家有时也故意让某些人中大奖来吸引诱惑人们参与,例如,某村有一人用两千元中了二十万大奖,这极大地刺激了买码的人,他们总想某一天会把输掉的赢回来;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六合彩具有神秘色彩和娱乐性,能激发许多彩民的冒险兴趣、发财欲望。例如六合彩有什么码报,里面一些谶语让人去思考,而一到出了奖,又能牵强附会地跟码报上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其次,某些地方打击不力也是六合彩屡禁不止的原因。有些地方政府和公安人员,对六合彩的打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把抓六合彩当成一种创收活动,处理时以仅使用经济办法,抓到庄家多罚些钱就算了,抓到买码的彩民也罚钱了事。等到想创收时又去抓一次,罚一次,使六合彩就像源头活水一样,成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收途径,当然这样其打击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再次,六合彩的秘密性给打击和消灭它带来了难度。六合彩赌博是一种秘密活动,不需要特定的场地,也不需要特定的道具,买码时只要填写几个数字,甚至可以电话指挥,其秘密性很强,隐蔽性很好,公安人员就是三头六臂,也很难现场抓获。
最后,农村娱乐活动的缺失也是六合彩容易流行的原因。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公共娱乐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健全,使农村的文化生活贫乏,加之农村中人多地少,农民的空闲时间多,土地不能满足农民的劳动力需求,农民中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没事的农民就把六合彩作为消遣接受了。而一接受后,在赢得巨大额奖的诱导下,就上瘾或输红了眼,这样,使许多农民在六合彩面前不能自拔地陷了进去。
消除六合彩对农村的危害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各级各地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六合彩这种侵害农民利益、影响农村发展的瘟疫。其措施主要有:
其一,大力宣传六合彩的危害和揭露其本质。一方面要对受骗群众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们认识六合彩危害的严重性,形成良好风气和正当致富的心理预期,防止赌博和冒险心理作怪;另一方面,要揭露六合彩的敛财本质,揭露六合彩庄稼的操纵内幕,同时揭穿其非法和违法的本质,使农民认清六合彩的真实面貌,提高抵制的自觉性。
其二,加大对六合彩的打击力度。六合彩是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事,要对六合彩进行严厉的打击。特别是要加大对六合彩庄家的打击力度,从源头防止农民参与六合彩赌博活动。同时,打击六合彩要先整顿警风,要杜绝借打击六合彩牟利的行为,要防止公按部门在打击中寻租和牟利。要设立农民举报有奖制度,欢迎受害农民和其他群众对公安机关在打击六合彩的活动中进行举报,多渠道、全方位打击六合彩行为。
其三,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正面引导农民业余生活。农村本身的偏远和孤独,使得农民必须在空虚和无聊中寻找某种刺激,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要用有限的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农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使农民在离开六合彩后被另外的文娱活动吸引过去,从精神上解脱六合彩对农民的侵蚀。否则,要抑制和消除六合彩是很难成功的。
其四,发挥农村党组织的作用。农村党组织是农村的领导核心,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中坚力量。因为六合彩带有极大的隐秘性,必须深入农村才能侦破六合彩庄家的活动。农村党员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应该
第二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参考答案:(说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有十八条,考生选择其中的三至五条)
第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
一是切实加强县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入户率为重点,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三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推动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支持各种
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使农民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到
四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关报刊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报道的分量,要增加服务“三农”的内容,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村节目的针对性、时效性,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科技
第二,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专业文艺院团要努力创作农民群众需要和满意的、健康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要面向农村群众,组织好重大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的优秀影片放映。文化馆、文化站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开展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图书馆和农业、科技、卫生等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
二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认真做好“民间文化
三是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
四是促进农村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加强为“三农”服务的图书、音像选题策划,保证为“三农”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选题在出版计划总量中的比例。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大力扶持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积极推广农家书屋,打造“小康图书发行车”工程,解决农民买书难的问题。
五是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
六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助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鼓励权利人许可基层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加快改革步伐,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的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积极扶持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关行政部门要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三是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按照普遍服务原则,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通过各种有效的调控,把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是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版权保护,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www.xing528.com)
第四、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开发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十一五”财政发展规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
三是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是落实相关部门责任。省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
第三部分要求考生以800字的篇幅论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参考答案: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富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引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这是哲学的基本原理。没有文化的经济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同时,没有体现先进生产力的文化也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客观分析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可以用“三个滞后”来概括:即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多数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农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还滞后于现代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要求。这是当前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各种矛盾将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当前,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使荣辱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社会所有成员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体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上。这些问题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北京金路公务员
一、平易近人,深人浅出
深人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评论主要是讲道理的,道理讲得正确,讲得深刻,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同时,道理还要讲得明自晓畅,通俗浅显,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一篇评论即使内容而好,如果文字艰深晦涩,或者任意搬用连作者自己也不懂的同汇,使读者莫名其妙,评论也就难以发挥作用了。有的古人写文章以“艰深文浅陋”见称,那是不足为训的。
评论的深人浅出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深人是浅出的前提,评论作者对所评论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问题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才能把道理讲得深刻,并且讲得通俗易懂。这里有作者的写作态度问题,也有论述方式和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态度平等亲和
这主要是评论作者的写作态度、思想作风问题。古语说:文如其人。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文风和他的思想作风是一致的。如果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
在某些情况下,用自己切身的经历现身说法,也要把自己摆在和读者平等的位置,道理可以近人。著名学者周谷城生前曾在《中国科技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领导者有知识才能尊重知识》的短文,谈到领导者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文章主要部分是这样写的:
记得上海刚解放时,复旦
周谷城当时是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员会主任,但他的文章没有摆一点领导的架子,也没有以教育者自居,而是通过自己过去的教训,用朴实的语言讲清楚一个道理。虽然没有批评什么单位或领导人,但有很强的针对性
2.语言通俗平易
评论要写得深人浅出,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这直接关系到评论的效果,关系到能不能把评论的内容很好地传达给读者。新闻评论要深人浅出地讲道理,它的语言首先要平易通俗,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其次要新鲜活泼,接近群众,反对各种空话、套话和令人厌恶的八股腔
语言的平易通俗,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不等于内容的肤浅和低级趣味的庸俗。真正通俗的语言,来自人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的、富于表现力的,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著名政论家邹韬奋办报,写言论,一直主张“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他在1936年办《生活日报》时曾说:本报的文字要力求大众化,要尽可能用日语文字来写论文和新闻,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才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韬奋自己写的评论,就有这样的特点。请看他1936年6月18日发表于《生活日报》上的《工作的大小》一文。这篇评论针对人们关于工作的大小和贡献大小的各种看法进行论述。开头是这样的:
工作有没有大小的分别?就一般的观念说,工作似乎是有大小的区别)我们很容易想到大人物做大事,寻常人做小事)这种观念里面,也许会有个人的虚荣心的成分,虽则没有人肯这样坦白地承认)但是有的人想要做大事,不满意于做小事,不一定出于个人的虚荣心,也许是出于好的动机,希望由此对于社会有较大的贡献;依他看起来,大事的贡献较大,小事的贡献较小,因为要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所以不愿做小事,只想做大事)这个动机当然是可嘉的,我们当然希望社会上人人都有较大的贡献)于是对于能够有较大贡献于社会的人们,特别欢迎) 那么,什么事算大,什么事算小呢?他巧妙地用大将和小卒做比喻来加以说明:
我们如在军界做事,就一般人看来,也许要觉得做大将是比做小卒的事大。但是我觉得做丢尽了脸的不抵杭的大将,眼巴巴地望着民族敌人今天把我们的民族生命割一刀,明天把我们的民族生命刺一枪,而不能尽一点军人卫国的天职,做这样的不要脸的大将,买在远不如做干九路军淞沪杭战时的一个小卒)在这样的场合,一个小卒的工作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反而大,一个大将的贡献不但是小,而且等于零!
他接着又设问:
如做了真正杭敌卫国的大将,有了较大的贡献,大将的贡献是否比小卒大呢?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军队总不能人人都做指挥官,同样也不能都是小卒。所以,在杭战卫国的大目标下,大将和小卒在与敌作战的军队里虽各有其机能,但是同有贡献于国家民族是一样的,在本质上,工作的大与小,贡献的大与小,原来就没有什么分别的。
宜于做大将的材料,我们赞成他做大将,宜于做小卒的材料,我们也赞成他做小卒。
从本质上看来,都没有什么大小高低之分,我们所要问的只是他们为着什么做。
这篇评论首先说明,有的人把工作分为大小,希望做大事多贡献,也许动机是好的。同时,又巧妙地讽刺了那些对民族敌人不抵抗的不要脸的大将,然后用平易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统一的目标下,各种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大小高低的区别。文章没有讲什么空洞的大道理,语言也是来自群众的大众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而信服。
人民群众中有很多生动而表现实际生活的语言,运用得好,可以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所讲的道理,也可以把评论写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表现力。
几爱憎分明,
评论主要是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读者。但是,如果在抽象道理的论述中,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使评论不仅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而且富有形象性,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就可以把道理讲得生动活泼,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评论的内容。形象说理也是评论说理论述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具体、形象的东西,总是比抽象的道理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通过形象说理的方式,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奥的哲理讲得通俗易懂,从而增强评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评论中的形象可以是比较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概括的;可以是完整的形象,也可以是某一形象的局部;可以在评论中塑造某种形象,也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描绘所要分析的事物。至于具体的运用,则可以用形象作为由头,引出正文;可以把形象作为依据,提供证明;还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议论和形象融为一体等等。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从评论的内容出发,根据说理的需要而定。
善用比喻
比喻是形象说理常用的方法。巧喻善比,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显而熟悉的情况了解深刻的思想。总之,就是通过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把评论写得深人浅出、生动活泼
毛泽东很善于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无论寓言故事,或是小说戏曲中的形象,在他的笔下,都可以用来说明精辟的道理。如挖山不止的愚公、智斗铁扇公主的孙行者、景阳冈上奋勇打虎的武松以及丢了“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的贾宝玉,这些为人们所熟悉的形象,在他的政论中都成了生动有力的论据。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这篇社论中,为了形象地说明精兵简政的重要意义,他连续用了6个比喻。他用“黎明前的黑暗”说明当时抗日战争面临的形势和困难;用航船和暗礁的关系提醒人们设法绕过暗礁,即用精兵简政的办法克服面临的物质困难;用鱼大水小的矛盾说明战争的机构已经不适应战争的情况;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换衣服说明不应受现状和习惯的束缚;用孙行者化为小虫战胜铁扇公主和“黔驴之技”的故事,说明精兵简政会使八路军新四军变得更有力量。这一连串的比喻,使整篇社论形象生动而有说服力。
形象来自实际生活。只要留心观察,有许多事物可以作为喻体,帮助我们把评论写得生动感人。比如,有的地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行动缓慢,迟迟不到位,群众就说,这像“火车进站,叫得欢,走得慢”。有的地方对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置若圈闻,照样乱收费,乱摊派,农民说,“现在是千手观音变着法儿要钱”。“把乡镇企业当唐僧肉,谁都想咬一口。”曾经有一篇讲扶贫工作要治本的文章,是这样作比的:瑶家兄弟说得好,帮助饥饿的人,与其送他一只烤熟的鸡,不如送他一支火枪。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胜过许多空洞的道理
2.笔法形象
用形象化的笔法直接描绘客观事物,给所要论述事物画像,也是一种形象说理的方法。这种形象描绘的过程,有的就包含了对事物的态度和分析
《新民晚报》1992年7月22日发表怡然写的《“你们中国真穷吗?”》,则是描绘了我们一些“公仆”的形象,批评当时的奢侈风气的。文章说:
提出这个疑问的,是一位外国承包商,这个“老外”在他承包的工地上,看见前来视察的一些中国普通官员一个个从“奔驰”轿车中钻出来,不禁大发感慨:“参加欧共体财长会议的许多官员也不过坐‘奥迪’而已,怎么反倒说你们是发展中国家?你们中国真穷吗?”
文章接着说:
该怎样回答这位洋先生呢?其实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国家)穷则思变,所以才要改革开放,然而,我们似乎又很富有,就说坐轿车吧,在一些人身上,哪有穷的泉迹?昔日那段顺,口溜说,“县委书记‘帆布篷’,公社书记‘一三O’,大队书记‘喻喻喻’(施拉机广,早已,成为历史,“蓝鸟”早就飞入穷乡僻壤,“奔驰”也驰骋于大街小巷)难怪“老外”要纳闷:
你们真穷了
……每一个稍有理智稍有良心的中国人,应该时刻不忘我们的家产根本经不起挥霍,只要看看眼下全国还有百余院少年因家境贫寒而失学这个严酷的现实,就该意识到我们的责任。
“蓝鸟”飞奔,“奔驰”驰骋,我们看得恐怕不会太少,“帆布篷”、“一三O”在脑子里也可能还留有印象,作者把这些图景一一描绘出来,就给最后那些语重心长的劝告更增加了
分量3.形象具有感情性
形象是比较容易表现感情的。形象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
从毛泽东1949年写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怎样进行形象说理。文中有形象的比喻和对照,也有形象化语言的巧妙运用。请看他是怎样描述美国政府对华的所谓援助和救济的。文章说:
美国确买有科学,有技术,有很多钱,但不是在人民群众手里。
送是可以的,要有条件,什么条件呢?就是跟我走。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洒了些救济粉”,“弯腰拾起来”,一个“洒”,一个“弯腰”,形象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和作者鲜明的态度。帝国主义者是以救世主自居的,是来施舍的,给你们洒了些救济粉,你愿意拾起来吗?卑躬屈膝吧。而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他们不吃“喈来之食”,是不会接受这种污辱性的施舍的。
评论可以通过形象来讲道理,同时也可以借此表明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鲁迅在1925年3月24日曾经在《京报》副刊发表过一篇题为《战士和苍蝇》的杂文。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所谓战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请看他是怎样论述的:
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泉,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甚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谁也没有发现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宕们!
辛辣有力的讽刺,生动贴切的形象,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跃然纸上。
三、人情人理,情理交融
评论不仅要在道理上说服读者,还要在感情上打动读者,既服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有一种论调认为,评论是说理的,不应当带有感情色彩。国外有的修辞学家主张,在文章的各种风格中应当有一种“零度风格”,就是纯客观的、不带情感、不动声色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还最适合于评论的写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按这样的要求去写评论,那就只能是干巴巴地背诵一些教条,或者不痛不痒地罗列一些枯燥的概念,既不可能感动人,更谈不到说服人。评论作者对他所论述的事物,或褒或贬、或爱或憎的态度,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流露。因此,评论中的理和情应当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俗话说得通情达理,意思就是一个人讲话做事要人情人理,你讲的话人家乐于接受,你办的事也容易行得通。可见,在实际生活中,理和情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写评论也是如此有感而发
评论应当是有所感而发,有所为而作,这样才能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评论作者对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才能有真知灼见,也才能有真情实感,并自然地表现在评论的论述中。我们的评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应当是
评论作者应当是现实斗争的参加者。有些事物,作者首先受到感动,他写出的评论才会有感而发,才能感动读者。1934年,当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华北,而加上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悲观论调,甚至说什么中国人已经失去了自信力,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严正地指出,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有的,他们只有“他信力”或“自欺力”,但大多数中国人不是这样: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传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自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被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鲁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前仆后继的战斗”的广大人民群众,赞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正是出自他爱祖国、爱人民,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的真情实感
2.巧用修辞
评论文章的感染力如何,首先取决于它的内容。如果从评论的内容出发,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段,也可以使说理和抒情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评论的感情色彩。语言的运用和修辞的方式都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以求有助于说理和抒情的统一。下面试举3种
(1)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渲染气氛。《中国农民报》曾经刊登了一篇社论,题日是《假如都像徐永山》,是配合报道《徐永山和他的拖拉机》发表的。徐永山是一位拖拉机司机,他敬业爱岗,节约用油,注意维护机械,降低作业成本,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社论出自当时担任农机部副部长的项南同志的手笔。项南以后在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期间,还给省报写过许多评论。这篇社论在对照国家规定说明徐永山的成绩以后,接着说:
高消耗不可能有高速度,搞四化必须精打细算,努力降低消耗,增加收入,这是搞四化最买际的行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该不该学习徐永山,大家都该认真想一想。
假如都像徐永山,一台施拉机一年节省柒油1吨半,单是60院台大中型施拉机一年就可以节省90院吨柒油。
假如都像徐永山,一台施拉机节省修理费1500元,全国就是9亿元。
假如都像徐永山,一台施拉机一年少开支费用2800元,全国就可以为农民节省20亿
假如都像徐永山,干年如一日,精心保养操作,全国二百多院台施拉机,就可以一台顶一台,甚至顶两台用。
假如我们不能把高消耗压下来,不讲经济核算,不讲经济效果,那四化就没有希望。
假如都像徐永山,买现四个现代化就大有希望,时间也可以大大提前。
这篇评论由小见大,放眼全局,从徐永山的事迹联想到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作者没有一点教训人的神气,而是运用对照、排比、假设等修辞手段,把自己的情感融注于字里行间,以鲜明的态度赞扬了徐永山,同时也表达了对农业战线的期望。
(2)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增强节奏感,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如果通篇都是逗号、句号,就会使人感到平淡。如果有一点问号和惊叹号,必要时用设问、反问、质问的语气进行同述,就可以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增加节奏感,也更便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香港过去沦为英属殖民地是鸦片战争的产物,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本来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香港同归祖国进人倒计时一年,全国人民期盼着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居然出现了一种奇谈怪论,说什么“鸦片战争一声炮响,送来了西方文明”。这种谬论实际上是全盘西化思想发展到极端的产物。《人民日报·人民
事买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奇耻大辱?试看一百多年中,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哪一条哪一款能够让人看出丝毫的文明痕迹!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文明是靠屠杀传播吗?进步是靠掠夺交换吗?正义是靠强权体现吗?照此推理,三元里人民倒应该开门揖盗,敲锣打鼓地欢迎“洋师”,而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横剑殉国,倒成了排拒文明的荒谬之举。
文章还说:
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以至于此,连正义和非正义、侵略和反侵略、国家主权与外国强权这些是非都分不清,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又从何谈起呢?
作者在分析、批驳这种谬论的同时,还强调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更应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近代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文章分析具体细致,批驳有理有力,而加上3个有力的反问,更显得生动而有节奏感
(3)富于幽默感。幽默是一种机智、巧妙的论述方式。有些评论可以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段,表达作者或赞成或反对的思想感情。列宁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健康的品格。其实,列宁有许多政论就是用幽默的笔调写成的。
1997年10月14日《杂文报》发表张雨生写的《有感于巴西对中国官员说“不”》,也是一篇颇具幽默感的文章。巴西的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又是著名的风景区,世界各地来考察、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如今巴西政府惟独对中国做出限制,一年最多只能来四批中国的官方代表团。原因是近年来那个水电站已经接待了近百个中国官方代表团,但其中真正懂技术,或者能促进双方经济技术合作的人数极少。文章就此议论道:巴西人的脾气也古怪,中国官员树自己的国库,不远院里飞到那儿去,想看看水电站,他们居然反感,竟然限制。若是颠倒一下,换了咱们,恨不得天天接待他们才好。只要他们愿意来,玩得开心,我们什么都能做到)挂彩旗,刷标语,波水扫街,警车开道,茅台酒宴,乃至让小学生停课列队欢迎,这些都是我们的拿手戏。风景区接待了多少外国官方代表团,那是政绩呀!至少,也可以向老百姓张扬,“提高了我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公费旅游”这个词,不知巴西有没有?人家做出这个限制,目的不在帮助中国禁止公费旅游”……公款
如此说似乎是巴西人替中国老百姓出了一口气,而这篇文章的论述,却正是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反语讽刺,幽默风趣,作者以轻松的笔调痛斥了那种久治不愈的腐败现象
是朴素精练,要而不繁
朴素是评论应有的风格。评论要写得朴素,就是在说理论述的时候,力求质朴自然,把作者观点和思想感情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朴素并不等于内容空洞、语言粗糙,而是要经过作者的提炼加工。朴素,就要反对装腔作势、哗众取宠,进行论战也不能用谩骂代替斗争。这里面,有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问题,即如何对待读者的问题,也有语言文字的问题。这里主要讲语言文字问题
所谓精练,就是要用恰当的篇幅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内容要精辟,而语言又很简洁,不舞文弄墨,故作斯文,以同害意。当然,精练并不等于短,更不能简单地说评论写得越短越好,而要量体裁衣,长短适度
评论的朴素和精练是相辅相成的。有深刻思想内容的文章,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也不需要冗长烦琐的论述;而精练得体的文章,往往更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毛泽东给延安《解放日报》写过一篇社论《质问国民党》。那篇文章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真反共假抗日、制造反共高潮的事实和谬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痛快淋漓,令人拍手称快全文虽长达约5000字,但读者不会有一点冗长的感觉如果压缩成一两千字,篇幅虽然短了,但也就没有那样的气势了。
可见,评论的篇幅长短不是绝对的,应当从评论的内容出发,该长则长,能短则短。当然,总的来说,要像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的,要尽量“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他还说,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建设时期何尝不应如此
至于如何把评论写得朴素精练、要而不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道理实在
这就要求作者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或所要评述的问题,有准确、深刻的理解,从实际出发,弄清问题的实质,然后给读者把道理讲清楚。如果作者自己的思想就不明确,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害,也弄不清读者的思想症结在哪里,问题就很难讲清楚,更谈不到写得精练了 道理要讲得实在,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实话,讲真理。对问题不夸大,不缩小,尊重
事实。评论要有感而发,但不能用感情代替政策。即使是批评性的言论,也不能只图批得痛快,而要考虑社会效果。
请看1994年2月23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发表的《值得一听的外国人的话》:
《文摘周报》不久前的一期刊载了《法拉奇旋风在京城》一文,其中写道:“她在讲演里还响亮地告诫:中国的发展不要‘放弃自身的传统和模仿我们西方人的错误和罪孽!’她说她到中国3天里,接触到的少数年青人谈论的都是金钱,也看到了酒店的拉客女郎,感到非常遗憾。‘我因为热爱你们而担忧’,她说‘如果这么大的变化仅仅是经济上的,而忽略了精神文化方面,那么任何变化都不会是好的、真正的变化。”
说得多么好啊!国内有类似见解的也不乏其人,可是出自一位外国人之口,就更值得一听,更值得重视。
法拉奇说的这种现象,何止“少数”,又岂止是“年青人”呢?发展经济是为民富国强必然的大事。但,只为“钱”而“争斗”,只顾自己利益不管他人利益已成世风,不讲人品、道德风尚,更有甚者,在商品经济时代,竟把人格也当成“商品”,岂不可卑、可叹、可悲! 这篇文章是老一辈革命家张爱萍写的,全文只有400字。这里写的是作者即事而发的感慨,是发自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感慨,也是对广大读者语重心长的劝诫: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章朴素精练,亲切感人
2.篇幅适度
评论的长短,应当由它的内容决定。在这个基础上力求文字简洁,短小精悍。为什么有些本来可以写得短些、精粹些的评论,会写得烦琐冗长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求大求全的思想在作怪,似乎文章长一点,架子搭得大一点,讲的方面多一点,才能显不出内容的重要其次,不了解读者的情况,认为读者什么都应该知道,什么都想告诉读者。这样的文章自然就会枝蔓横生、冗长乏味。评论作者不能把读者看做是什么都不懂的人,而应当根据评论的内容,针对读者的需要,主题集中,论述集中,行文语气集中,这样才能写出短小精悍的评论。当然,也有精益求精、锤炼语言的问题
1993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报道了河南周口地区第一兽药厂的假药案,标题是《阳光下的罪恶—河南周口地区第一兽药厂假药案揭秘》。这个兽药厂在一些人的庇护下,3年来一直制售人用的药,而且是假药。不断的举报,不断的调查,都未能制止这种罪恶,而且厂长工志强还不断地戴上了一顶顶桂冠。主犯终于落网了,但案件并未结束。报纸为这篇报道配发了编者按语,全文如下:
读了这篇报道,凡正直的人都会义愤填膺)一个厂竟然造了这么多、这么长时间的假 药!而假药厂长竟然获得这么多“荣誉”!这么多的揭发和调查竟然奈何他不得!不仅有一些政府部门为其开脱,还竟然出动公安人员为其“保驾”,这究竟是为什么?
假冒背后往往有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而地方保护主义的恶性发展究竟通向哪里,通过这篇报道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此案的主犯虽已抓获,但那些怂弓者、包庇者,也该得到应有的查处)这既是广大读者关心之所在,也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所必须。
编者按语的矛头集中指向民愤极大的地方保护主义,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发挥了有力的舆论导向作用。同年10月巧日,周口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主犯工志强被判处无期徒刑,包括地区和县的个别领导人在内的同案犯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
并不是只有编者按语这种形式的评论才能写得这样简洁有力。由项南执笔的《福建日报》社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论老虎和苍蝇》,周谷城的《领导者有知识才能尊重知识》,张爱萍的《值得一听的外国人的话》就都是这样的评论。所以说,只要思想明确,笔力集中,就可以把评论写得长短适度,繁简得当
语言规范
评论要写得短而精,还应当在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上下功夫。古人写文章讲究“炼意”,还要“炼句”、“炼字”,要避免文章中出现“浮同”、“累句”,这是很值得学习的。古代文学理论家刘耙主张: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见其密。这要求是很高的。新闻评论的作用如何,首先要看它的内容。但是,内容多么好的评论,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一篇评论有许多“浮同”、“累句”或各种八股腔,那还怎么吸引读者、说服读者呢?
我们的媒介一向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早在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就曾针对社会上语言方面的混乱现象,发表了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关于语法修辞的长篇讲话。事隔30年,1981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强调要讲究语言的规范和文明。1994年和1995年,《人民论坛》专栏发表了《重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建设文明的语言环境》等评论,这些评论都引起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
真正能发挥正确导向作用的评论,关键在于它的内容是读者需要的,道理又讲得实在。如果而用朴素、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更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请看一篇《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征文的得奖评论,1996年9月15日发表的《请注意“人均”之下的贫困户》:
福建省一位领导同志到农村调研时说:“买现小康目标,不光是看人均收入水平,还要注意‘人均数’掩盖的不平衡,树立人人意识)”此话很有针对性,令人深思。
“人均”收入高低是衡量贫富的一个重要标尺,掌握准确的“人均数”,是正确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不能看到颇高的“人均数”就沾沾自喜)因为“人均数”里看不到贫富差别,看不到贫困线)试想,把一两个大户几干院上百院的收入平均到一般户、贫困户头上,全村人均收入自然能够上去)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只是看到“人均数”,而看不到人均背后的不平衡,不会算“人均”之下的收入账,不知道一个乡一个村里的贫困户有多少,他们的收入为何低,怎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使他们的收入达到或超过“人均数”,就很难使其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快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步伐。文章讲的是普普通通的道理,用的是朴素通俗的语言,但提出的却是一个较普遍地存在的被一些领导干部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的问题.(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祖华)
强调是突出某一个问题的技巧。有的文章观点好,材料也好,却写得四平八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运用强调手段,突出必须突出的东西。而在有些问题上,由于不能正确使用强调手段,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因此,正确运用强调手段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正确强调,就能使论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确强调的意思,首先指要明确强调的目的。法国剧作家小仲马有句名言:“如果不知道你往哪里去,你是不知道出路的”强调的目的不明确,就难于达到预定的效果。在一篇文章里,如果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你愈强调,它就愈错。如果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又能正确强调,就会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所以,在强调之前,就要先弄清准备强调什么?为什么要强调?
其次,一篇文章上只应强调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不能什么问题都强调。如果所有的观点都同时强调,反而会出现“四平八稳”的局面,哪一个论点也突出不了。
第三,强调要适当。强调时要防止绝对化。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不适当地强调了某一方面,抑制了另一方面,常常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强调时注意分寸是很要紧的。比如说一个年青的作家写出了一部好作品,给子公正的评价、热情的推荐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为强调他的优点,把他的作品说得一点缺点也没有,好像国内没有人能比上他,这就从另一方面贬低其他有成就的老作家。在讲到他的成就取得的原因时,肯定他个人的刻苦努力是对的,如果只强调这一方面,忽略了老作家、人民群众和领导的帮助、支持、鼓励,也同样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我们在谈强调的方法之前,要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强调。
论述中强调手段的使用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词强调
语同强调指在文章中,直接用语同表不出强调作用。如提不“请注意”、“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申明”这类。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我而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这里的“我而度申明”就是强调。语同强调有时用重复同语引起人们的注意。洪深先生有篇文章叫《戏剧官》,结尾处写道:“以后,我只希望,那神圣庄严的官字,永远永,不,不,不,不,不,不而和那寒冷混沌的‘洪深’两字相连”洪深是
个戏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希望将毕生精力献给艺术。在抗日战争中为挽救祖国的危亡,他不得不在第三厅做了7年戏剧官。这7年里,他丧失了女儿,丢掉了艺术,得了一身病,几乎丧命,使他一想起来就胆寒。所以,他在这里连续用了9个“不”字,这9个“不”字突出地表达了不愿做“官”的强烈感情
还有一种是结束时的总结概括语。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
“由此可见”之类。在议论文里,经过论证在一个小的段落或结束时加以归纳总结,从
2.集中强调
从材料的选择安排到具体的表现,都可以使用集中强调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侧重一面,集中一点,把问题讲深讲透。报刊的编辑们最不欢迎的文章是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谈,哪一个问题也谈不透。他们最喜欢的是能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小角度深人下去,讲出一番新鲜的道理,能给人以启不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比如《对立中求和谐》这篇论文,分析的是唐诗的艺术辩证手法,但并不是一般地孤立地谈唐诗的艺术手法。“对立中求和谐”虽然说明的只是一点,但笔墨很集中,而且与此无关的东西统统不谈。作者抓住这一个小小的侧面,通过从唐诗人手将两种对立的因素在同一首诗中结合起来,达到均衡和谐;从事物的反面人手描写事物,用反衬手法突出所描写的东西,从而取得和谐;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截然相反或相对的两件事物的比较、对照,烘托气氛,突出
集中强调的另一方面是确定了一个侧面以后,还要有写作的集中点。在《对立中求和谐》一文中,作者谈了四个特点,集中谈唐诗对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具体的行文中,比重和笔力是不完全一样的。作者对反衬这一手法作了重点解释,他着重指出,“唐诗中这种反衬手法,往往比正面描写所取得的效果更为强烈,它充分利用了人的心理功能,利用和启发人的潜伏的创造因素,把欣赏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创造者,使欣赏者能根据作品提供的形象,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出发,领会到作品中未直接表达的形象和感情,得到意味深长的美学享受。”在这里,作者充分地强调了反衬手法的美学作用。
部位强调
部位强调指通过精心安排,从文章的结构上突出作者希望突出的问题。在报纸上我们常看到头版头条新闻、通栏大字标题、套红大字标题,也看到第四版的边角新闻、报缝中的小消息。如果一则头版头条的新闻,我们把它放到了边角夹缝中去发表,其内容并没有一点变化,但其显不的意义是不同的,这就是部位强调了它们的作用。放在头版头条或套红,它突出地告诉人们注意这是重大的新闻,应引起注意,而放在边角上,说明它并不怎么重要,知道了就行了。
在议论文中的情形也同样如此。议论文的部位强调有首部强调、中部强调、尾部强调。
首先是首部强调。首部强调包括标题、提要和起笔的强调。标题以最为简明概括的语言点明自己的论题为好。这样做就最先突出了文章的本质内容,否则,就难以吸引人。同样是谈时间,有的文章的标题是《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胜利》,而有文章的标题是《为四化建设而珍惜时间》、《珍惜青春,抓紧学习》。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前一组标题强调了时间的意义,说明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就是胜利;而后一组标题则比较平,只是说为四化建设要珍惜时间,要珍惜青春,抓紧学习。
其次是尾部强调。这种强调方法的要求,是在尾部给人造成难以磨灭的印象。使用这种方法,在开头与中间并不直接点明题意,只是娓娓动听地叙事,在叙事的中间时而插笔议论,与题意暗暗扣合,层层敲击,步步紧遍,到末尾处才一笔点题,做出结论。例如《过秦论》
(1)前半部极写秦之强,通过席卷天下,包举宁内,囊括四海,不可一世等描述和层层铺叙,反映了秦国强盛时的攻势;后半部极写秦之弱,通过陈涉举木为兵,揭竿为旗,四海响应,不可一世的秦国便顷刻而亡等等描述,揭不了秦国灭亡时的情景。到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做了同答:仁义不施,攻守势异。这一笔遒劲有力,犹如撞钟,轰鸣九州,响彻千秋。
而次是中部强调。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抓住中心论题在前面、后面、中间反复说明,从正面、反面反复论证,同样的道理经过这样论证之后,又用事实进行效验,在中部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友邦惊诧论》一文,鲁迅先生抓住“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论点,先揭“友邦人士”的画皮,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辽占,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他们不惊诧;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不众,他们不惊诧;学生一请愿,他们就惊诧了。说明了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而这样的“友邦人士”一惊诧,国民党政府就害怕了。这就从本质上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是“怎样的党国”,国民党的友邦是“怎样的‘友邦”’。另一种情况是在中部运用一些策言警语,对所论述的文物作形象的凝练的概括,以期给读者留下难忘的记忆。如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规劝后主,要他“亲贤臣,远小人”;韩愈在《师说》中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范仲淹在《1}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他的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些警句在文章中常常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
1、叙述论据的技巧
论事析理是我国写议论文的一个传统手法。通过对事情简洁明了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借以立论的事物的面貌和来龙去脉,从而为立论提供依据。由于陈述的道理不同,因而对论据的叙述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记事说理:
记指记载,事指客观的历史事实。通过历史人物的经历、事迹的记叙和议论讲明一个道理,这是我国早期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国策》中的《司马错论伐蜀》、《范雏说秦工》、《唐唯说信陵君》等说理文都属于这一种类型。这一类文章既有叙事描写又有议论,文笔生动,记事完整,论说雄辩,观点鲜明
《司马错论伐蜀》,记叙的是司马错与张仪当着秦惠工在伐蜀还是伐韩问题上的一场辩论。文章记事交代简略,记载论辩详细,最终司马错的意见被秦惠工采纳了。
在现代文中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一开头就是“我们赢了!”“中国女排夺得了世界杯!”接着是举国为之欢呼的一段概括描写。这是交待事实,不是议论,下文的学习女排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议论,正是从这件事而产生的。所以,它是论据,是议论的依托物。张志光同志的文章《功名难夺报国心》分别叙述了我国近代科学史上三位科学先驱:詹天佑、比如、谭根的事迹。通过叙述事实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品格。这篇文章先提出三位科学家的名字,未说先张其本。下面有两层论述:
一层论述他们的才能,他们的一生,是登高涉远、破奥解谜的一生,是献身科学、为祖国扬眉吐气的一生;另一层论述他们的志气,从而导出“功名难夺报国心”的结论。围绕这两层意思叙述事迹,展开议论,并从而引出结论。这种情况与前一篇文章不同。事实的叙述既是提出问题的依托,又是论点必须的论据
2.依理论事
这一类论述方法和前两类又不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般论述方法。作者先提出一个论点,而举出事实一一证明,说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真实的。贾谊的《治安策》就是这样写的。开始,他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国险固,诸侯强大之后必然与天子有相疑之势。上疑下,必讨;下疑上,必反,自然就不能安。为证实这一点,他例举了亲弟淮南厉工长、亲兄之子齐悼惠工子兴居济北玉、高帝兄刘仲之子吴工痹谋反的例子,说明现在如此,数11年后,诸侯强大起来,欲为治安就更难了。
因此,他建议文帝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的力量。先举了高帝对待韩信、英布、彭越、张傲、贯高、卢结等例子说高帝如何征伐、沫夷的,并以文帝与之对比,而以比敬密奏淮南厉工反被刺而死和长沙工吴而的忠诚为例子从正面说明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和功少最完、势疏最忠的道理。结论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文章从分论点人手层层论证,从正面和反面反复说明削弱诸侯的力量的重要性。中心论点虽并未一开始就出现,但日随纲而仲展,步步围着中心进行。论据的使用自然也呈现出“伞形”似的展开。由于用枚举方法例子很多,每一个例子都十分简括。有时从反面连举若干例子,一笔而过,突然插进一个正面的例子,子以评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阐述论据的技巧,实在令人赞叹!
几复述评析
文学评论中的复述与一般议论文的举例不同,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而创造。文学评论的复述既不能照抄,又要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原来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这种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述性的评述揉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巧妙的议论,这才具有文学评论的特点。如果叙述干巴巴的,评论又很概念化,读起来就很枯燥
海涅引述了詹姆生夫人介绍《威尼斯商人》的女主角鲍西娅的一段话,是很有光彩的。“她身上具有她应有的那种莎士比亚经常赋子他的女主角的可爱的享性;以及她的种系所具有的那种尊贵、温婉和优雅,外加她个人独特的天赋:高度的智力、热烈的情绪、果断的决心和达观乐天的性格。这些都是她天赋的享性。除此以外,她又兼具她的地位、她的周围关系所赋子她的诸多优异出众的后天教养。她是一个工侯般声望和百院家产的继承人;一个善解人意、侍奉周到的侍女成天陪伴着她;她在芬芳的气氛和奉承取悦中长大。这便在她身上造就了一种骄矜,一种高贵庄严的美,一种雍容的气度,这一切在她和那些显赫的人物亲昵的接触中,就在举止谈吐间表现出来。”
鲍西娅是《威尼斯商人》中并不比夏洛克逊色的艺术形象。莎士比亚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并没有评述性的介绍。评论家根据剧作中的描写对人物作了评述性的介绍。这种介绍中有描写也有议论,两者自然地融为一体。通过评论家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鲍西娅确实像是在大理石的宫殿里,在饰金的天花板下,在雕嵌着斑灿碧石的地面和杉木地板上长大的小姐,她充满透彻的智慧、纯真的柔情和活泼的机智,美极了。
文学评论中不仅介绍人物如此,介绍故事情节也同样是将充满激情的描写和理智的分析细心地结合起来,并且往往不是静止地像一般议论文那样先介绍一个论点,而举出例子加以证明,而是在介绍与评论人物的过程中,把故事情节轻轻地带出来。《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安东尼是罗马的将军,克莉奥佩特拉是埃及女工。在征服埃及的战斗中,安东尼被征服了。海涅并不是如此介绍这两个人物和故事的。他这样说:“对,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埃及女工,她毁了安东尼。他很清楚,这个女人将置他于死地,他要挣脱她的魔链……他逃走……但他的逃走好像是为了更快地返同到埃及的肉锅,同到他那条古老的尼罗河畔的花蛇身边……马上,他又和她一起在亚历山大光灿夺目的泥沼中滚来滚去……他不在稳操胜券的坚实陆地,而在不稳定的海上发动了战争,在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海上—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反复无常的女人形影不离地跟随着他的地方,她突然溜走了,带走了她所有的船只,而这恰恰发生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安东尼‘像只痴心的水角一样’遁离阵地扯着满帆向她追去,置荣誉与命运于不顾……她以欺骗和奸计将他驱向绝望和死亡……而到了最后的瞬间,他仍然以整个身心爱着她” 评论家在这里介绍的是人物关系,却展现了作品的故事情节。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在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时虽然都要用叙述,由于不同的议论方法,在使用叙述的时候大为不同,有史论中的纪实,同时介绍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议论;有论事说理中先张其本,为立论先寻其根的简略叙事;有直接论述某一理论观点,先持论点,后以事实依据作为证明;也有文学评论中评议与描写叙述相结合的复述。叙述方法不同,效果亦大为不同。可见,要写好议论文,要把道理讲通讲顺是一个方面,怎样把有关的事叙述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4.论事析理
另有一类议论文,写的也是历史人物及其有关事迹,但写法很不相同。虽然也有事,但以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为主,如苏东坡的《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晃错论》,就是这一种类型。
《范增论》先用一笔记叙一个历史事实:刘邦用陈平之计离间项羽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范增怒而请归。接着作者就范增的去发表看法,集中说明范增的去是必然的,只是去得太晚了。
《留侯论》也只叙了一句“子房受书于坝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并未详述这个故事,也未叙述张良一生的有关事迹。仅仅是通过音”析老人为什么授书于张良,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的道理
《贾谊论》亦如此,仅就梁工堕马死,贾谊自伤哭泣以至于夭绝一事发表议论。文章着重分析了汉文帝未能重用贾谊实行削诸侯之策略的客观原因,认为贾生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未能谨其所发。
《晃错论》也同样,说明他的死是“失足”自取的,并未详述晃错的事迹。
通观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文章叙事简略,重在通过个别事件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发表个人主观见解。叙事在这里仅仅作为议论的发端和评述对象
三、说明论证的技巧
说明是写文章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写说明文需要说明手段,写其他文章,特别是写议论文,也需要说明手段。说明主要是用解说的方法简明指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其一是说它用的是解说与介绍的方法。议论用判断推理论证某一种观点,叙述陈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人物的经历,描写侧重于描绘摹写景物、事物、人物的情状。说明则直接解说介绍事物的特点;其二,这种解说介绍事物的特征,是指具有本质意义的特征。即通过介绍解说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本质;其三,这种解说介绍的语言应当是通俗易懂的,简洁而又明了的
说明与说明文不同。说明是表现方法,各种文体里都可以用;说明文是文体,这种文体具有说明性、
说明在议论文中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下定义。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说明事物本质的方法。通过下定义明确事物的内涵与外延,指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和其他事物明显地区别开来。因此,有人称之为立界说。有许多议论文的写法都是从定义写起。在立论文章中,先有一个定义,接着对这个定义的意思加以解释,然后分析证明,最后加以归纳。在驳论文章中,首先是审定对方的定义是否科学,论证是否能揭不定义的内涵与外延,最后下一个结论。
下定义要求比较严格。首先它要求定义与被定义的事物的外延是相等的。其次,要求完整地揭不被定义的事物的内涵,在实质内容上应是一致的。第三是在定义中不允许包含其他含糊不清的概念。比如说人是能思维会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人下的一个定义。它反映了作为一种动物的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如果只是说人是动物,就不对,外延上不相等。动物包括的东西很多,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下定义要定义与被定义的事物外延、内涵相等,限制性语同的概念要清楚明确。一个严格的定义中的定义与被定义概念总是可以交换位置,而其意义不变。
(2)解释。由于定义要求比较严格,所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为区别事物往往用划分的方法和解释的方法。恩格斯在《论权威》中说:“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这并不是个严格的定义,而是一种解释性的说明,他指明他所论述的权威的含义是什么。按他的理解,权威包含强制与服从这两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其他的东西。他并没有在概念本身的外延上做文章。
有些定义比较概括,人们不容易理解,有些还包含着一些比喻,如果不解释明自,人们就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也往往要使用解释说明。另外一些名同、概念、判断,人们不容易理解,也要加以必要的解释才行。
在议论文中最为明显的是解说论据。有些论据只是举上几个例子并不一定就能充分论证,只有对论据加以必要的解说,充分挖掘了材料的意义,或交代清楚了背景之后,才能起到证明论点叫乍用。《功名难夺报国心》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举了詹天佑的例子,这个例子的开头说:
“1903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时,俄、英两国工程师声称,如果没有他们,这条铁路就不可能问世!”接着作者对詹天佑挺身而出、力挑重担、独立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论据的背景作了说明。没有它就难于突出詹天佑敢于为祖国扬眉吐气献身科学的精神。在论述第二个论点时举了比如的例子,说
(3)介绍。介绍在议论文中对事件的叙述、背景的交代、人物和情景的介绍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对包公艺术形象应有个正确的评价》一文,开始介绍了南宋时期出现的三个包公韵戏《习包待制》、《三献身上》、《蝴蝶梦》,继而介绍了元杂剧中的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放在与贪官污吏斗争中塑造包公,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产生了“清官”形象。到了明代,包公形象的特点是铁面无私、嫉恶如仇,通过对封建法律的忠实维护和执行来体现人民正义的愿望。到了清代末出现了《钡J美案》、《钡J包勉》、《钡J判官》一类反对询私舞弊的戏,也出现了《珍珠记》、《龙图公案》、《胭脂记》和《断后》、《打龙袍》等等一类渗透着封建阶级思想意识的包公戏。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包公形象是一个矛盾的融合体,应有分析地对待。
作者的论证方法是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包公形象,在介绍过程中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这种介绍,文章就难以得出结论是暗说的技巧
明说指明自无误、自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暗说是将真实观点隐藏起来暗暗地加以表现。这种说理方法比较委婉、含蓄。暗说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其一是明暗相衬。韩愈《送董邵南序》是一种。这篇文章是因董邵南得罪于有司,屡试不中,愤不得志,欲去燕赵之地找出路,韩愈写了这篇“序”相赠,以资勉励。名义上是送行,字里行间处处劝他不要去
文章的开头,从一般道理上说,燕赵地多忠义之才,董生是行孝义的,因不遇而有慕于义疆仁者。明里说我知道你去是会意气相投的。这一番话对董生表不理解。韩愈虽然说“吾知其必有合也”,也只是“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语的推论
下面话头一转,马上说:那地方如今的风俗变了,与古时不同,暗指河北三镇搞独立工作是叛臣。现在你去能不能合得来,也很难说。明里没说不必去,暗里却说不一定去。
末段托言董生代为看看街市上还有没有像高渐离一类屠猪的义士,见到他们代为转告,请他们到这里来做官。这是反语。表面上的意思是代为问候,捎句话中的意思是叫董生别去了。为什么?董生既然是义士,去燕赵又是为去投燕赵的义士的。现在,燕赵的义士要来唐胡做官,那又何必去呢?
全文没有一句话叫董生不要去。在行文间,我们看得很明自,处处都是劝董生别去。这种手法是以明托暗。苏轼的《晃错论》,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狸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同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汉景帝时,晃错建议削诸侯,众诸侯以清君侧沫晃错为由进行叛乱,结果晃错被沫。苏轼认为错之被沫是咎由自取,下文是公开论证这一见解的。开头这一段虽未明说,却处处实指其事。所谓“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明指景帝时,诸侯强大,暗指晃错建言削诸侯的果敢行动与急于求成的过失,这就为下文错之被沫作了衬托。这种方法与前者不同,是以暗托明。
另一种暗说方法是借譬讽谏。韩愈的《杂说四》、《杂说一》、《获麟解》,都是物喻的议论文。《杂说四》以麟为喻,《杂说一》以龙为喻,《获麟解》以麟为喻。《杂说四》以伯乐识马的故事,批评执政者昏黯庸碌,不能根据各自特长对待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杂说一》字面上讲的是龙与云的关系,实际上是讲君臣关系,指出君臣关系犹如龙云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但国君的主观努力,即自为,才是有灵气的依据;《获麟解》借麟讲君臣修养,麟要适时而出,出得其时则为麟,出非其时则失其所灵。这几个例子,意思是很隐晦的,中心思想的表现很曲折。
而一类暗说是借代隐指。郭沫若的《黄钟与瓦釜》属于这一类型。郭沫若的横钟与瓦釜》
写于1963年6月。1977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重新发表主要针对“四人帮”。黄钟代革命的中国人民,瓦釜代“四人帮”一类人。瓦釜可以雷鸣一时,终究会被人唾弃,它是不能永久的,而黄钟却永远是不会毁弃的。瓦釜以为超过黄钟,实际上只不过在为黄钟作义务宣传而已。
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是一篇有名的杂文。开始叙述细腰蜂捕捉青虫,扼杀生命,被老前辈们传为“美谈”。接着笔锋一抹,作者将这种行为比之为人类社会中统治阶级对人民施行的麻痹术。而进一步通过历史事件的音”析说明这种麻痹术是不能奏效的。最后借《山海经》里的传说作为结束,即刑天没有脑袋依旧在“执干戚而舞”,还是“不肯去兮”。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揭露当时(1925年)统治者施行的愚民政策,宣告愚民政策必然破产,预不人民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在文章中作者时而以物为喻,时而以古喻今,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既给人以启不,又给人以鼓舞。行文借譬暗说,嬉笑怒骂,形象地描绘了反动派的本质和丑恶嘴脸,使人久久难忘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也可看出暗说在使用上的一条规律,那就是在不便直说的特殊条件下才使用。韩愈面刘们己同情的董邵南和对唐胡的忠诚,直接阻拦董生;不让他去不行,鼓励他去投不义之邦也不行,所以只好暗说;在《杂说四》中,包含了自己对胡廷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满,也不好直说;《杂说一》、《获麟解》含有对皇帝的批评也不好直说;鲁迅用战士和苍蝇比喻革命者和反动派,在国民党统治下,也不能不这么做;《春末闲谈》的写作同样是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所造成的。可见,暗说是在不能公开说的情况下采用的。所以,我们在采用这一方法时,应该注意条件和环境。这并不是说这一方面不好用,而是说要看对象,要掌握好分寸。在学术论文中,对些不同的观点的批评,也并不是都采用明说的,有相当数量的是委婉含蓄的批评
五、起笔的技巧
俗话说的“院事开头难”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做到“落笔生花”实在是不容易。为什么开头难呢?一方面,开头是门面语,要给读者第一个印象,开头抓不住人,人家就不会看下去。要能在一开头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是不能不下功夫的;另一方面,开头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规定的任务。开头说不明自,中间也不容易使人明自。有些事开头要点出来,不能谈得太多,谈得太多,便肢解了后面的内容;有的开头要概括,又要开宗明义,后面才能展开;有的开头讲求趣味,一见面就抓住人,如此等等,都是有难度的。同时,开头还要考虑到结尾。结尾总是要与开头相呼应,文章才能显出完整性。开头有伏笔,后面才能应笔;开头有交代,有铺垫,后面才有发展,才能使人看得明自。开头开得好,后面也容易写得好
面对《时间就是生命》这样一个题日,不同的开头就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
甲、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有人说时间就是效率,有人说时间就是军队,我说时间就是生命)
乙、沈钧儒先生曾在书房里挂过这样一个条幅:“闲谈莫过五分钟”;话剧《陈毅市长幸里的那个化学家也贴过一个条子:“闲谈莫过三分钟”》他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呢?因为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生命。
丙、时间,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说它长,起始于何处终端于何处,漫长漫长无人知晓;说它短,当今世界用秒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已不新鲜,而对一个人来说,时间既漫长又短
暂。
丁、事物是按照自然法则运动的.比如地球跟着太阳转.地球自己也在转:动物有的爬 行,有的奔驰,有的飞翔;植物到时候就长叶、开花,它们并没有时间观念,直到人类认识了自然界,才有一年三百六干五天,一天二干四小时)一句话,才有时间概念)
戊、我们都是三干来岁的人了,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心安理得地过一辈子)我们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来进行自学考试呢?
分析一下这五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甲、乙两个开头比较好。甲没有废话,一落笔就点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论点。乙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提出一个令人思索的问题:时间就是生命。内、丁两例拉扯过远,讲的都是废话。一堆废话讲完了,论题还未出现。人们弄不清楚他们究竟想在这篇文章里证明什么问题。戊又过于突然,论点还没出现,就摆出了论据,也没有做一点必要的交待。人们看了不太理解,以为他在谈为什么自学的原因。
由此可见,开头开得好不好,是文章写得好不好的关键,不能不引起重视。一个好的开头,首先要求起笔新鲜,要敢于在开头标新立异。像上面提到过的论题,如一开头这么写:“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明时间是金钱买不到的,十分珍贵,要倍加珍惜”或当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稍纵即逝,很难追同来的。正如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所以,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能放松”这样的开头并不算错,但和甲、乙两个开头相比,就不如甲、乙两个新鲜简练。开头应当标新立异。一个人写的文章尽管某一篇的开头如花似玉,令人称赞,其他文章的开头也不能雷同,更不能照抄。如果一篇这么写,篇篇都这么写,分散的时候不很显眼,集中在一个集子里,人家一眼就看出来是千篇一律的。别人的文章要学习,也同样不能模仿,防止雷同化。雷同了,读者就感到兴趣寡然
开头的一两句话是起笔,如何下笔要好好思索一番。话不在多,要吸引人,又能抓住要领,又新鲜有趣,要做到不容易。
其次,起笔不宜过远,前面的例子中内、丁两例的毛病就是扯得太远了。有的人考虑下文的需要,有意卖弄知识,自以为是博古通今,所以在开头的时候把什么东西都扯上,离题十院八千里。写火就一定从钻木取火谈起,写水总要从生命的起源开头。有的人文章开头写不好,主要是怕动脑筋,总爱说套话。写一个3百字的体会,也要写一大堆“东风院里传捷报,祖国处处红旗飘”之类的套话,写总结离不开在党中央xx精神鼓舞下,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同志的努力,取得了什么什么成绩。写作论文应当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反过来说,起笔过突也不好,像前面例子中戊的开头,就不太清楚,使人感到突兀,应当有点交代说明,而写出论据好些。
第三,起笔要平易简洁。文章起笔妙在简洁、平易。吴晗《谈写文章》,提笔就是“从前有人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说,不。应该是‘文章非天成,努力才写好’。”这个开头通俗平易,人人明自,同时又很简练,没有多余的字句。两段话,各自用一句话就鲜明准确地概括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真不愧是高手。
“莫将画竹论难易,刷道烦难简亦难,君看萧萧上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这是明人李东阳为柯敬仲《墨竹》题的一首诗。它道出了写文章的规律:既要简练,又要体现作者所想体现的精神。只求简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不行。用契诃夫的话来说:就是“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技巧。”把扯得过远的东西统统删去,以一两句合适的话开头,就叫以简治繁。
起笔要简练是一个方面,还要平易。既简练,又通俗、平易,人人都明自才好。文章的开头,在文字上应力求朴实一些,不要做作。朱熹说:“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的字,换却那寻常的字”这里说的是欧阳修和苏询、苏轼、苏辙的文章写得很平易,总是要把那些不常见的生涩字句,改换成通俗的字句。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例子多得很。陆游的诗明自如话,浅中有深;元自的诗言浅意深,意微旨远;关汉卿的曲同追求本色。他们所以成为文章大家、一代圣手,是和他们文章的平易风格分不开的。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开头的地方应当尽可能亲切平易一点,把深刻的东西隐藏在平易的后面,给人以咀嚼的余地一定要防止冷僻生硬的字句出现在开头。
开头的方式是多样的,开门见山,一语道出论题是一种方式;未证先张其本,安顿好论据,而牵出论点,又是一种;平步青云,高唱而人,造成“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之后,而细说因由,又是一种;一同端出3种论点,自己在其中独树一帜又是一种;一着笔就妙语连珠,造成开卷奇日,令人一见而惊,又是一种;设问置疑,下面慢慢解答又是一种;开头提纲掌领,交代内容,或交代写作动机、论题背景又是一种;开头先讲故事,描写场面,而后引出论题也是一种……总之,开头的方式多得很,基本的要求是不要与别人的文章雷同,要简洁,平易一点
六、收笔的技巧
文章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自居易说:“句首标其日,卒章显其志”;乔梦符提出“豹尾”之说;谢棒主张“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沈德潜、施补华要求结尾“作斗健语”、“完固有力”;李渔认为“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邃别”。这些说法都各有道理
归纳起来不外以下三点:一是结尾的地方是点明主旨的地方,特别重要。作者做文章的目的、思想意图,通过结尾应当完成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到了结尾,主要意思还没出来,别人还看不出来,那么文章就失败了。如果不到结尾,文章就结束了,而做一个新的结尾,就显得多余了。只有到了结尾处,正好完整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才是好的结尾。其次,结尾要有力量,结尾拖拖沓沓,拖泥带水,一点也不干脆,就没有力量。不仅意思上是如此,在语言的表现上,所选择的同汇,也要是“斗健”有力的。三是结尾要有余味,要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不要把话说尽,让读者利用想像和推理去作补充与判断。这些理论十分重要,是我们收笔时的基本要求。从结尾处,我们见到最多的是下面四种问题:
第一种是发号召,表决心。不管是写读后感、短论,还是写杂文、书评,在结尾的地方总喜欢写3句号作为结束,如为什么什么斗争,为什么什么而努力吧!或者个人表不一下自己的态度,今后我一定如何如何。不论做什么题目的文章,都用这些结尾套上去。
第二种是结尾马虎。事情还没讲完,问题还没说明自就草草收场了。
第三种是拖泥带水。明明事情已讲清楚了,还是怕人家不懂,讲了而讲
第四种是不瞻前顾后。结尾处应当与开头相呼应。开头提出了问题,结尾要作同答,开头有伏笔,结尾就要有应笔。所有的问题,到了结尾,都要有个交代,做到“件件有着落”才行。可是不少人并不注意这么做,结果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完整。
结尾要结得好,贵在不落俗套。结尾必须根据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决定,决不能事先想一个框框往上套。内容发展到结尾处,要求怎么结,就怎么结,别的东西可以一概抛开。结尾应当不拘一格,可以点明旨意,可以升华,可以描摹琐屑,似了非了,寓其微旨,可以戛然而止,可以同环倒折一笔,也可以留下一个画面让人家去体会,或者借景、借物、借诗作勾画,让别人去咀嚼,或者有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不容他人辩驳。如此等等都要依情况而定,只要不与他人雷同,有创造性就好
结尾的收笔在语言上最好精练优美一点。结尾的地方最忌讳拖泥带水的语言。一般人,文章写完了,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对结尾就不大讲究。可是一些大作家对结尾却是非常讲究的。在他们看来结尾是显露作家才华的地方,一个字也不肯放松。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是:“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结尾是:“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开头也好,结尾也好,优美、特别、恰当、有力
结尾还要自然。结尾生硬,不管意图如何好,总是不使人信服的。议论文要根据事理的发展逻辑寻找恰当的地方作结束。如果结尾不是水到渠成,而是人为地牵强作结,或者跳跃性很大,缺少过渡,缺少推理的必要步骤,勉强得出结论,就会显得不自然。自然是一条美学原则。顺其自然,在朴实中包括深意,才会产生石蕴瑞辉,水含珠媚的效果
七、转折的技巧
说理也需有曲折,有起伏。如果讲什么道理都是直来直去,一语道破本质,当中没有发展,没有层次,没有变化,那么读者就会感到枯燥。相反,说理有进有退,有缓有急,该明则明,该暗则暗,有曲有折,富于变化。同样的道理,人们就容易接受。转折就是使文章富有变化的技巧。
转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道理有不同的转折方法。同一个道理表达方式不同,转折也不同。转得巧,接得隽,既文意畅通,又变化莫测,耐人寻味。这里,我们不妨举3个例子陡转
有一种议论文,开始的时候,平平叙来。作者不动声色,不加评论,只是客观叙述某一件事。接着,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上文似无相涉,无头无脑,令人一见而惊。这就是陡转。经过作者一番解释,才明自问题的意思,觉得有道理。这时,又来了一个突然的转折,把问题归结到原来的问题上,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唯说信陵君》就是采用这种手法写的。文章的开头,叙述了一件事:“信陵君杀晋鄙,破秦人,存赵国,赵工自郊迎”按一般的写法,叙完这件事,下面就该针对这件事发议论。但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却提出了一个与上文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问题的陡然提出,令人不解,不能不问:这是什么意思?就在这时,作者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我之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我之有德于人,不可不忘。经解释,觉得有道理,意识到和前面说的事有联系,但还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在此作者趁势把话题一转,归到了开始提出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郎郭,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工自郊迎,碎然见赵工,愿君忘之也”到这里,我们才猛然领悟了文章的主旨:不要为人做了一点好事,就一直记在心里,要看到人家的长处。是陡转使文章的缓起一变而为湍急的巨流和舒展开阔的先导。
但是,陡转并不都在开头,《唐雏不辱使命》的陡转就在中间。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写秦始皇要用500里换安陵君的50里国土。安陵君不同意,同绝了,秦始皇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派唐唯去向秦工解释。秦工仗着自己的势力,向唐唯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公亦闻天子之怒乎?”意思是说天子之怒要伏尸百院,流血千里。言下之意是要对安陵君动武了。唐唯淡淡一句“没听说过”使文势跌了一跌,紧跟着来了一个反语:“大工闻布衣之怒乎?”使文势反升。秦始皇茜不在乎地笑道:“布衣之怒,亦免冠徒眺,以头抢地耳”又压了一压。唐唯正台相对,以“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先驳掉秦工的对答,而以专诸刺工僚、聂政刺韩愧、要离刺庆忌三例说明士之怒,如果连自己便是第四个了。文章到这里突然升到了顶点,形势立即紧张起来,先前的戏谑调笑和秦始皇不可一世的凌人态度尽都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唐唯挺剑而起,呈现在眼前的不是伏尸百院,流血千里,而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说理成了惊恐、紧张的动作也就在这时,秦工来了一个“长跪而谢”,服了唐唯。文势陡然一变,急落千丈,文章作了结束
在这里,我们看到陡转无论发生在当中或尾部,同样自有其妙处,都可以使文势发生急剧的变化,收到大起大落的效果。
2.反折
反折指说理过程中倒退一步的说理方法。作者在论述时先肯定,而否定,而肯定;或者先否定,而肯定,而否定。恩格斯在论述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这一观点时,就采取了这样一种转折方法。他举了巴尔扎克的例子:首先肯定巴尔扎克的伟大成熟,指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接着一个转折,退了一步,讲巴尔扎克的阶级局限,“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位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跟着,又是一个转折:“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扬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这些人在那时(1831年一1836年)的确是代表人民群众的。”这样,结论也就自然而然地归结到“现实主义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上了。当然,这也就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的最大特点之一了。
辩论中,当论敌抓住自己的某些问题进行指责,而这些问题又是事实时,在答辩时,应承认事实,不必采取同避,或忙于牵强附会地解释、进行诡辩的态度。同击的方法是,先承认事实,而联系有关背景作分析,指出其合理性及原因,把道理转一个弯子而归到论题上来。这样也许比笨拙的辩解好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中引用了格莱斯登演说中的一句话“财富与权力上这是以养尊处优的阶级为限”。后来被布棱塔诺以汉沙特记录中没有这句话为由,指责为“伪造”、“插人”。西特勒·台娄据此便说是马克思“歪曲”了原意。对于这个问题先后争论了20年,最后被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结束了。艾琳娜在答辩中,并未强辩说汉沙特议事记录中有这句话,也没有去争论说马克思没有歪曲格莱斯登的原意,而是端出了一个铁的事实,说这句话“已经引述在大会成立的宣言的第5页”里了。换一句话说马克思的引用一点也没错。这就把布棱塔诺和希特勒的指责全部收拾了,但艾琳娜的笔锋并未停歇,她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既未抹煞任何重要的东西,也未插人一言半语。他不过把格莱斯登演说中的一句话—确实说过但由于某种原因未曾被记人汉沙特记录中—提出来,使其不致被湮灭而已。”这就一下点穿了事情的真相,揭露了攻击马克思“伪造”、“歪曲”的人的嘴脸。
以上两例,说明反折并不一定都是直线式前进好。有时先屈从一步,而仲前说,反而更好复折。
不仅表现一个基本论点需要转折,从总论点到分论点需要转折,就是在每一层意思,每一个分论点里,也需要转折。有时候,在同一个层次里还有多次转折。正是由于这样,才形成了文意上的波澜起伏,错落纷呈。
吴晗《谈写文章》除起首端出两种对立的论点外,主体部分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一是驳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一是证明“文章非天成,努力才写好”的论点
在驳斥这一部分,在道理上也有多层转折。一层先说天成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妙手,也无从偶得。一层说妙手是有的,但非天生的,而是经过长期努力学习锻炼出来的,决非偶得而一层说,假如“偶”是灵感,那也要有条件,即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得”。
最后,而反过来说,要是没有这个水平,即使“偶”,也还是不能得的。经过这一番辗转论述,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驳得体无完肤了。驳倒了对方的论点,下面就顺势而下,从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要写好文章,一是多读书,二是多写作,三是多修改。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有了这三多,文章是可以写好的,只要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妙手
4.对转
指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论述上的转折。任何事物都有矛盾,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要分析事物,就得分析事物的矛盾。在表达矛盾对立的统一的时候,也常常要从正反、表里、前后去论述。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对立的。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又是统一的。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说,在论述中,决不可孤立地表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应注意不同的侧面。所以,这也需要有独特的转折的方法,这就是两面论述。即先提出问题的两个方面,然后分别加以分析,或先分别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说明是不同的方面,而后进一步分析两个方面的关系。
朱德同志《把抗战与科学结合起来》一文的论题是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他着重讲了两个方面。先说科学要为抗战服务。他指出:“在抗战建国过程中,不论要取得抗战的胜利,或建国的成功,都有赖于科学,有赖于社会科学也有赖于自然科学。一切科学,一切科学家要为抗战建国而努力,才有利于战胜日本法西斯强盗,才有利于建设一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国。”同时,指出了科学与发展生产、充实战斗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程度和觉悟,以及抗战的关系
另一方面,朱德同志又指出:“也只有抗战胜利,民主成功,中国的科学才能得到繁荣滋长的园地。不能想像,在殖民地会有科学的顺利发展。”
这个分析就很辩证。既讲了科学对抗战的作用,又讲了抗战胜利为发展科学提供的条件。有些论述,只讲一面,很难把问题说透彻。需要就假设的反面条件加以论证,而后而把假设加以否定,从而突出正面
通过上述陡转、反折、复折、对转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议论文的转折实在是一种艺术。转折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从这一方面看,我们也可以说转折的处理水平如何是衡量作家的才华的重要标志。(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祖华)
2007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从关注“民生”为大背景,以《物权法》的出台为引子,将马路摊贩的治理为考试材料,对
本次
【参考答案】
第一题:
小商贩应该是城市多样性的一部分。但长期以为来,因为马路摊贩涉及交通、质量、卫生甚至不公平等问题,我国城管部门对小摊贩普遍采取查抄没收的严厉措施,这不但没有解决城市小摊贩问题,反而影响了政府形象。事实上,在世界很多国家如
第二题:
该问题表面看是矛盾,其实不然。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允许在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在该社区附近设立小摊贩。
第二,政府应对小摊贩实施严格的许可证制度。
第三,政府应从卫生、环境、安全出发制定体系完备的
第四,政府应实行每周一次的定期检查制度,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小摊贩,即行取缔。
第五,统一摊贩设施、统一摊贩着装,以便民为最终目的,将小摊贩建设成为该社区的一大特色。
第三题:
我国部分城市摊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做法:一是有些城市实行彻底取缔小摊贩的措施;二是一些城市在放开小摊贩管理后,政府管理不能跟进。
第一,政府过分强调社会整体利益,没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去考虑城市小摊贩问题,缺乏设身处地为弱势群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理念,造成对个体利益的“合法侵权”。
第二,法律制度不健全。物权法刚刚出台,与物权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仍未到位,导致执法者无法可依、滥用行政职权。
第三,部分城市对小摊贩放开管理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后续管理不到位,导致小摊贩完全“自由”,最终导致小摊贩不得人心,以失败告终。
第四,没有因地制宜充分认清本城市的具体情况,没有从本城市的自身特点出发,进行摊贩管理。
第四题:
标题: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与思考
第一部分 提出论点
第一段:治理马路摊贩应该以人为本。
第二部分 分析城市摊贩管理过程中的失败原因。
第二段:严厉打击马路摊贩的政策与城市管理的目的南辕北辙。
第三段:严厉打击马路摊贩的政策可行性较差。
第四段:严厉打击马路摊贩弊大于利。
第五段:严厉打击马路摊贩严重破坏了政府形象。
第三部分 结尾
第六段:再次重
一、基本题型发生变化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为四道题:第一题,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二题,对划线部分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措施;第三题,以前对街头商贩的错误作法和错误作法的原因;第四题,以《北京市摊贩
这四道题与传统的申论试题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增加了第三题关于“原因”的新题型。
其实,这种新题型在近两年的申论试题中已经出现。如:北京市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
由此可见,单独出题考查给定资料中某个具体问题的原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基本题型。
二、考查对新理论、大政方针及重要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次2007年北京市
其实,通过实际问题考查“国策”的新特点在近来已经显现。近二、三年来,国家、北京市及某些省的公务员申论考试内容,已不再单纯考查考生解决某些现实问题的能力,而是同时考查考生对重要理论和大政方针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国家2005年公务员申论考试,通过农村农民问题,考查考生对“三农”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国家2006年公务员申论考试,通过“公共
我们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对于“科学发展观”,应重点理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和谐社会”,应重点理解“城乡和谐”、“区域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社会主义辱观”,应重点理解“人与己”、“义与利”的关系。
三、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本次北京市申论考试,通过命题的“个性化”,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实现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在近年的申论考试中,愈来愈体现出“个性化”色彩。
(一)给定资料中提出的现实问题更具“个性化”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题考查的现实问题,不是一个笼统、宽泛的大问题,而是一个相当具体、相当实际的现实问题,即“北京市街头商贩”问题,这与传统的申论试题中的现实问题有明显区别。
国家、北京市以及各省的申论试卷,前些年涉及的现实问题,大多是比较宽泛、比较笼统的现实问题,如国家考试中的生产安全、农村农民问题等。近一、二年来,申论试卷直接涉及的问题有变窄的趋势,即从一个比较具体的现象或问题入手,来进行考查。如:国家2006年申论试卷提出的问题是“突发性公共事件”;2007年提出的问题是“保护土地资源”。再如:北京2006年申论试卷(“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提出的问题分别是“招商引资”和“文化遗产保护”;北京2007年“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申论试卷提出的问题是“听证会”;山西、山东、广东、广西、贵州等省2006年申论试卷提出的问题分别是“经济适用房”、“证人不愿作证”、“车辆超载”、“虚假广告”、“无偿鲜血”等。
(二)对“原因”的考查更具“个性化”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单独出题考查“以前对街头商贩错误作法的原因”,这种对原因的考查,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前些年申论试卷在考查“原因”时,往往考查某个现实问题总的原因。近两年来,有的地方的试卷,则注意考查给定资料中某个“个性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北京市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考试2006年申论试卷第二题:“根据给定资料相关信息,试对给定资料中划线部分所列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山东省200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三题:“‘是非在心口难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一种精神的缺失,请你就此及其因由进行评述。”上述两题均是要求对某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
再如:山西省200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二题:“用不超过4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我们通过对给定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经济适用房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并且各有其原因。
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供应与需求脱节。其原因是:各地政府规划中的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没有明确地测算出需求量;之所以没有明确测算需求量,是因为购买者收入界定标准不科学,经济适用房的保证面过于宽泛。
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户型超标和开发商暴利问题。户型超标的历史原因是:房改之初,建设经济适用房承担着一定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因而建设标准限制不严。开发商暴利问题的原因是:政府管理部门监管不严。
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销售环节上的漏洞。漏洞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开发商的“瞒”,即留下一定数量的房号自己操纵;另一个是购买者的“骗”,即不符合条件的骗购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瞒”,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经济适用房放量供应,项目过多,由政府销售存在一定困难。购房者的“骗”,重要原因是:随着人们收入多元化的发展,居民收入透明度不够。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题对“原因”的考查,实际是考查存在的问题各自的具体原因,其“个性化”色彩十分鲜明。
(三)对“对策”的考查更具“个性化”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要求对资料中划线部分提出的“城市居民小区摊贩
在前些年的申论考试中,一般要求就材料中提出的问题,从总体上提出解决的措施、对策,但在近一、二年,有的申论考试则要求就资料中涉及的某个“个性化”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对“对策”的考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
例如,北京市2006年应届生公务员申论试卷第二题:“材料中的‘普宝事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假如你是上级政府有关工作人员,请提出你对协调各方,处理该事件的具体意见。”很明显,该题要求提出处理具体事件的方案。
再如,国家200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四题的第一小题:“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第二小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上述两题中的“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和“补偿费使用情况专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都是在“对策”考查方面极具“个性化”的问题。
由上述可见,近年申论考试中提出的现实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都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这种命题方式,便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应对这一命题的新特点、新趋势,我们在备考中要关注和研究“个性化”较强的现实问题,认真思索和演练,以提高我们的实际能力。
四、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考查的核心问题是“北京市街头摊贩管理”,其中涉及的重要方面,是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这一问题,本质上是考查“全面、协调”的辩证思路。由此可见,本次申论试卷是从深层次上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申论考试的主要考查目标,就是考查应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200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第三题第一小题要求,简述给定资料罗列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多种意见反映的“两种不同思路”;第二小题要求,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解答这两道小题,就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从资料中提炼出“政府扶持”和“劳务输出”这两种辩证思路,并就这对辩证思路展开论述。再如:2006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社招)申论试题第三题要求,归纳出给定资料中探讨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对矛盾;第四题要求,以政府有关部门公务员的身份,就上题中的某一对矛盾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另外,各省的申论试题中也开始注重对辩证思维能力考查。如2005年辽宁省申论考试第一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概述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所争论的焦点;第三题要求,以“公平与效率——从个人所得税改革说起”为题,就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写一篇文章。再如:2006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第四题要求,对给定资料中包含的“使人们无担忧地维护社会正义”多种举措中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理念,分别加以简述;2006年浙江省申论试卷第二题要求,对给定资料中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两种不同倾向性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自己的看法;2007年天津市申论试卷第二题要求,论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
由上述可见,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已成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重要命题趋势。只有加深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尤其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掌握,才能从容应对此类试题。
五、重视议论文的写作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第四题要求,以《北京市摊贩管理的思考》为题,写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该题实际上是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自我国开展公务员录用考试以来,申论试题的论证表述部分,除少量考过评论、工作建议、报告、讲话稿等文体,绝大部分考查的是议论文的写作。对议论文写作的考查,在近两、三年有愈来愈强化的趋势,全国各地公务员申论试卷,几乎毫无例外地要求写作议论文。这是因为,议论文的写作是其他公文写作基础,有代表性,写作难度相对较大,要求较高,通过对议论文写作的考查,能够真正考查出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
这个问题我在平时的辅导中多次讲解过,
答题要求分为四题。第一题为概括材料内容,要求写250字左右。第二题提出,一个高档小区和邻近的老社区居民对于治理摊贩问题有不同想法,请答题者提出200字左右的治理措施解决这一矛盾。第三题是针对过去治理无证摊贩过程中不妥的做法进行分析,要求写300字左右。第四题要求写一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的议论文,800字到1200字。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核对答案和对治理无证摊贩的城市管理的问题有所了解,我对治理无证摊贩和城市管理的问题作一下重点讲解。
一、问题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外来人口的频繁流动、企业的“关、停、并、转”等因素,致使无证流动摊贩屡禁不止,成了群众投诉的热点、社会反映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整治无证流动摊贩,成为了各地城市管理者十分头疼的大事。今年以来,虽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不设摊城市”的设想,但收效甚微。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我国在城市管理领域对执法形式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尽管目前全国各地城管执法部门依据国家《行政处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在体制、机制、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试点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一方面,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难于走出“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城管执法队伍的辛勤劳动不被广大市民群众认可,出现了各地只要进行政府行风和效能评议,城管执法部门的排名就会靠后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进程
“城管”是行政执法主体的一种,它的全称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此类部门在各地的名称不一:有的地方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的地方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综合执法”又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它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1997年以来,地方开展“综合执法”工作,由国务院分别批准(例如广州市作为最早的试点城市之一,开展综合执法是依据国务院法制局1997年12月24日发布的《关于在广东省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复函》)。1999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提到“继续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试点工作的通知》;2002年国务院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根据以上三个文件,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正在从试点城市走向全国。但与此同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也备受关注。一方面,对于城管执法手段的简单粗暴,市民(特别是被管理对象)一直非议不断;另一方面,以2006年北京城管工作人员李志强在执法工作中被无照
三、我国城市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城管执法与市民之间的对抗,是这一制度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先天性疾病,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处罚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人为制造了城管与其管理对象之间的对立。作为一个除了处罚权以外再没有其他任何管理职能的部门,“城管”在行政相对人眼里的形象可想而知,更不必说城管的管理对象多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群,例如无照经营的小商贩,广东人称之为“走鬼”,其实是一声呼喊“走——鬼来了”的简写,城管被称作“鬼”。这个俗语,很形象地反映了城管与小商贩之间的关系。
第二,城管执法人员无法达到该项工作所真正需要的素质。不是说城管人员自身素质差,而是说“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给执法主体提出了绝大多数人所无法实现的素质要求——只有当执法人员对其工作所涉及的工商、环境、园林、卫生、规划等多个领域的行政管理相关专业
第三,市容治理的关键是否在于城管?这是问题的焦点所在。造成城市脏、乱、差的“罪魁祸首”,看起来似乎是那些无照商贩、占道经营者、违法建设的主人等;而一说市容问题,城管就责无旁贷。城管任务之艰巨、以至于依赖现行制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就因为城管执法的目标,直接指向了上述底层人群的生存手段。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本来应该是社会援助的对象,却因为自谋生路(当然,为了降低谋生成本而普遍涉嫌违法)而成了城管打击的对象。当下层人群的生存被人为置于天平的一端,而与城市的整洁、秩序“PK”时,对这种严重不平衡之间所可能导致的后果,立法者和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制度准备?
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对于城管所寄予的厚望,是后者所不可能单独完成的任务;现行制度所提供的手段(“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不仅不能支持城管去实现使命(突出表现在小商贩们与城管之间的“游击战”),反而使它成为“众矢之的”——上级的要求、市民的抱怨和相对人的抵触,将成为城管所不能承受之重。在更多、更激烈的矛盾冲突爆发之前,寻找更有效的城市管理(例如提供更多的廉价交易市场,而不仅仅是处罚无照经营者)手段,比绞尽脑汁设计如何“加强”城管执法(处罚)的力度,应该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四、无证流动摊贩的主体构成和经营内容
所谓无证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流动性大的摊位。其主要由以下五类人员组成:(一)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二)外来流动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三)部分“两劳”(劳动教养、劳动改造释放)人员;(四)部分退休人员;(五)本地农民(自产自销)。
无证流动摊贩的经营内容:其经营内容品种多,门类齐,应有尽有,以日常生活用品、水果、蔬菜、早点、熟食、油炸食品为主。经营工具多以自制手推车、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为主,机动车较少(卖水果时有)。流动摊贩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有极强的应变性,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五、无证流动摊贩的产生原因
流动摊贩的产生根源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改制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富余,就业形势严峻的客观现实,是我国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集中体现,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集贸市场建设滞后,布局不合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城区特别是有些社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方便群众就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等极度缺乏。而流动摊贩以其商品价廉、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能满足一定消费群体的需求等特点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弱势群体的生存和获利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和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多数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无资本,为了谋求生存空间或者渴求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做无证流动商贩便成为其首选的谋利方式。据调查,无照商贩中75%是非常住人口,他们居无定所、流动频繁、成分复杂;25%是无其他经济来源收入的城镇困难家庭和失业人员。为了逃避各种赋税,降低经营成本,谋取最大利润,扩大生存空间,多在街头就地设摊,流动经营。他们通常被人们视为弱势群体,每当执法人员依法管理时,极易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群众或为其说情,甚至干扰、阻挠执法,更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唆使不明人员混淆视听、制造混乱,严重阻碍了城管执法人员依法执法。
(三)获利大,即便取缔或处罚效果也不理想。据统计,流动摊贩秤量工具90%以上使用的是“二八、三七秤”,甚至“四六秤”,概率达98%以上。因此,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成为低收入家庭和外来流动人员的首选,加上其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经营内容调整快、无税收,只要经营者头脑灵活,肯吃苦,其收入养家糊口没问题,收入好的流动摊贩甚至不低于企业白领。如此大的利益驱动,就会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受到取缔或处罚后,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无照经营,难以彻底根除。
(四)复杂的人情关系加大了执法难度。城市小,而城管执法人员90%以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本城的人算来算去都能攀上点亲戚关系,说情者多;执法时间一长,队员们天天在街头转,与流动摊贩天天打交道,熟识了,有时对他们进行取缔、管理处罚时也就不好意思了。
六、无证流动摊贩的主要危害
流动摊贩的存在,虽然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对市民来说价格低,购买方便,但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讲,却存在更多弊处,主要有:
(一)倾占道路,影响交通安全。流动摊贩主要在热闹路段、工厂门口、学校门口、小区门口等人群多的地方设摊,且摆摊时间又正是车流、人流高峰期,使道路更加拥挤,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污染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流动摊贩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沿街叫卖,噪音严重超标,油烟飞扬、污水横流、果皮和垃圾等遍地狼籍,严重污染了环境,更有不雅的是食客在草坪、居民楼边随地大小便,臭气熏天,路人为之尴尬,居民为之愤慨。
(三)坑蒙百姓,危害其身心
(四)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流动摊贩不交税,无营业执照,所售商品往往是“三无”商品,且任意定价,严重扰乱了合法经营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为假冒伪劣者提供了市场,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城管部门经常会收到合法商店的举报电话和投诉。
(五)浪费和摧毁公共设施。流动摊贩占用了本应属于全社会的公共空间和道路,据报载,因占道等原因,一般城市道路的保用期已由过去的10年左右降低为3至5年。
(六)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品味。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但是无处不在的流动摊贩使原本宽敞、整洁的街道广场拥挤不堪、肮脏不堪,使城市魅力大打折扣。
七、整治无证流动摊贩的措施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解决无证摊贩,应采取疏导为主、治理为辅、堵疏结合的方针,以城管为主,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
(一)
加强城市管理的改革和
市民要生存,城市要管理,经济要发展,社会需稳定,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作出简单的取舍。因此,要摆脱目前的执法困境,必须对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更加理性地作出判断和选择。
一是更新城市管理观念。城市管理者应当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摒弃“一刀切”、“简单化”的管理观念,实行分类
同时,城市管理者还应当树立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统一的观念。面对现代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将所有的城市问题在短时间内完全消灭。有些问题具有阶段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探索解决。
二是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现在的城管综合执法机构,其职能都继受于其他部门,且缺乏法律保障,因此显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影响了执法的效果。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创新执法体制。如果原有执法机构的有些职能交由综合执法机构去行使更便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就应该彻底移交给综合执法机构。职权转移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人员编制和经费的转移,否则就会在原有执法机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个执法机构,不符合建立综合执法机构的初衷。同时,还应该重视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比如城管执法遇到暴力抗法时,因涉及相对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情形,仅靠城管解决是不现实的,很多城市实行的城管与公安“捆绑式执法”就十分必要。体制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更加便民、高效、有权威的综合执法体制。
三是完善城市管理的执法方式。城管执法不能没有强制手段,但也不能只靠强制手段,而应该综合运用各地近年来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执法方式。比如运用说服教育、指导、奖励、政策引导、合同等方式,依靠社区、街道组织及居民志愿者的支持,通过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执法目的。同时,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要求,加快城管立法,解决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是注重完善城市管理的配套政策。城市管理是系统工程,单靠城市执法机构的强制性管理是不够的,各种配套社会政策必须跟进。比如对下岗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必须从社会保障政策上逐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对无照商贩流动经营问题,有关部门既要考虑商业网点便民设施的整体布局和建设,也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办照成本为其办理营业执照,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
(二)
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群众共同参与
“非典”、“禽流感”能够得以有效控制,与全球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有很大关系。整治流动摊贩也应如此。一是加大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的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城管执法的认同度,进而激发参与度,在扩大群众参与度的基础上做文章,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下功夫。二是加大现场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现身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发放宣传单、通知书、提倡议等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群众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充分认识流动摊贩的危害性和整治的必要性,营造市民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内外便民联系卡,架起与群众之间的友谊沟通桥梁,重视群众反应的意见和问题,及时落实到位,争取群众的支持。四是要借助各街道、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等社会力量开展对群众的宣传,告诫广大市民购买流动摊的食物在安全、卫生等方面得不到保障,不仅使市民认识到城市管理为他们着想,也使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失去民心。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使摊主不断提高认识:贫穷绝不是违反法律法规的借口,弱势也不是拒绝管理的理由,一味以弱示人,用自己廉价的可怜相赚取他人的同情心,只会暴露出自己的浅显与无知,让人更加瞧不起。
(三)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妥善安置下岗人员
从城市发展内容来看,城市发展可划分为外延和内涵发展两个阶段。当前,在城市发展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城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需求,在大力发展附加值高、能耗少、排污少、占地少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也为社会创造数以千计的再就业岗位。
2、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通过开办家政服务、早点服务、公用电话、自行车管理、清扫队、送报队等新行业,使劳动就业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走出一条拓展再就业的新路子,安置下待岗人员。
3、全面发动,多方挖潜。利用闲置土地,打时间差,采用政府补贴,街道、社会共同投资的方式,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新市场的建设,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安置适龄就业人员。
(四)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为妥善处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在周边集贸市场少、沿街摊贩聚集的路段,应当本着“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结合居民小区的分布情况,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好场所兴建市场,就近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点进入社区“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入场入市,合法经营。
(五)以人为本,变单一执法为“五步法”
即一宣传,二服务,三教育,四管理,五处罚。行使行政执法权是城管部门的职责,而不是特权,执法人员必须端正执法态度,带着感情去处理和纠正违章行为。对少数屡教不改、蓄意闹事、干扰执法的当事人,也要坚持教育在先,提高执法技巧,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办案,耐心细致地做好调查取证工作,避免激化矛盾。
(六)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根据季节调整工作时间,不定时巡查,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任,落实高峰岗、错时岗等;通过疏导与服务的结合,仍不服从管理的,严格进行处罚或取缔。切实落实队员交流制度。制止说情风,达到公平、公正的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效能。
(七)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管理
依法治市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要不断的加强法制建设,出台全国性法规条例,规范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和处罚,实行依法管理。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使提出的对策或可行性方案以及论证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据以立论和展开的基础。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了。
提出对策是申论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地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另附,确定申论主题的三个步骤:
其一、找出结果。申论考试的材料往往头绪杂乱,层次混淆;可是上述材料一定会给出问题造成的结果;这些结果就是我们找出主题的基本线索。其二、由果导因。一般来说,事物都有因果关系:或一果一因、或一果多因;原因有主有次、有深有浅。其三、引申原因。
一、阅读第一遍——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材料内容
(一)带着问题阅读
考生应先看
(二)了解材料内容——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理解词意
考生第一次接触申论材料,对材料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所以第一次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材料内容。阅读过程中要掌握技巧:
1.速读。对于掌握阅读的基本能力的考生来说,这一次的阅读速度应适当放快。
2.圈点画线、边注眉批。为加深对材料内容的印象,尽快理解材料的内容,对关键的词和句子应该边读边用自己习惯的形式做一个记号,例如:画圈、画线。对于主题内容一目了然的
3.把握材料关键句。关键句在材料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第一,提示段意。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结论性的句子。第二,提示材料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要是位于材料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第三,提示材料脉络层次的句子。
4.理解关键词意。词是材料的基本元素,对一些特殊的词多加注意,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对理解整个材料至关重要。
第一,多义词。这里的多义词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根据不同的语境具有的特定意义,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语境在阅读材料时指的是语言环境,包括词语运用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等。
第二,代词。代词在材料中的运用非常多,也非常灵活,指代的内容很广,例如:实词、短语、句子、语段,或动物、人、事物,以及其它复杂的概念等。
第三,重点词。对于意义比较重要的词语,先要理解词语所在句段的内容,从该词的基本意义出发,结合上下文做出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将结论代入原文进行验证,要注意从语段甚至材料内容出发进行分析。申论材料中的重点词一般表现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特点、特征、实质、观点、认为、方式等等。
二、阅读第二遍——理清脉络
经过第一次阅读,考生对材料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次阅读材料的目的就是:由感性认知上升到抽象理解。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动、具体的直观可以给人以切身的感受,但如果不能总揽全局,便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所以考生在阅读时,既须“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这样,才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这次阅读相对于第一次来说应属于精读。
材料的形式可以分作三类:第一,每一个小的自然段落表述一个信息;第二,整篇材料不分段落,所有信息混合在一起;第三,材料中虽然分有段落,但有些段落表述一个以上的信息。无论材料的形式、结构如何,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理清脉络。
下面就理清脉络的步骤具体做一介绍:
(一)总结自然段
1.方法
每读完一个自然段落或层次,通过对该自然段的分析、综合,应在后面用自己读得懂的语句简练的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概括方法有两种:
(1)第一种——关键句概括法
每个自然段所反映的内容有时会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段落最前方,即每段的第一个句子;或者以总结段落内容的形式出现在自然段的最后,即每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时也会在段落的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一个自然段中会有两个以上关键句,每个关键句引领一个内容。这种描述方法相对上面三种关键句概括法要复杂一些,需要考生全面把握这些关键句,然后整合、归纳出这个自然段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句在理解材料内容方面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材料关键句的原因之一。请看下面这段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和干部们每经历一次改革,待遇和福利都上一个台阶不同,对群众来说,很多改革完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其是对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而言,改革通常意味着“下岗”、“买断工龄”、“竞争性上岗”、“末位淘汰”等一类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不仅货币收入很难增加,连原来的安全感也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让他们无条件地拥护这些“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重新赢得群众对改革的支持,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公车改革”丧失公信力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
这篇文章在一开头就提出“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后面的描述都是以这句话为中心进行的,可见,只要抓住关键句,就可以充分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2)第二种——总结概括法
当自然段中没有关键句,整段只是以一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将信息罗列、记述下来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对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分析、整合后,归纳出这个自然段的意义。一般来说,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较少,信息相对单一,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概括出来。
2.技巧
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虽然在进行第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就要求考生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但因为第一次阅读时,考生对材料的把握不可能非常深入、细致,一定会有遗漏和未解决的部分,有了第一次的整体的了解,在第二次阅读时再来做这些工作就会比较全面。
(二)划分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的方法——合并同类项
通过上面对各个自然段的分析,考生已经对材料内容有了比较系统的把握,接下来就需要利用合并同类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了。具体说,就是通过对材料上下文之间内容的比较、将阐述同一问题的自然段归在一段,进行分类和组合,理清材料的段落或层次,继而再通过对所划分段落层次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概括出各段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考生做简短有效的边注眉批。同时,考生要注意材料的不同角度与主题的一致性。申论材料虽然结构比较混乱、内容多且复杂,但所反映的主题内容一定是统一的。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这一主题思想,或者说是一个主题思想在不同角度的反映。
我们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对这一环节进行演练。
【例文】某省公务员录用
材料:
l.某记者因为眼睛轻微不适前往方庄第一医院就诊。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结膜炎,在处方上开的是某某制药厂生产的5毫升装盐酸环丙沙星滴眼液。这家社区医院划价每支15.7元。
2.记者随后在相距百米的XX
3.记者又来到堪称国内最高规格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想在这里得到一个放心的药价。结果有些出人意料:这种滴眼液又派生出一个新售价——每支12元。
4.按照环丙沙星滴眼液的使用说明书,记者按图索骥拨通了某某制药厂的电话。这个厂的销售科科长报出了出厂价:“一次进货一箱以上,每支价格3.8元。”
5.据XX市物价局某处长介绍,某某制药厂生产的5毫升装环丙沙星滴眼液,属于企业按规定的作价办法自定价格的药品,它必须先到XX市物价局进行登记后才能销售。再加上国家规定的正常差率后,这种药品在北京市场登记公布的价格是:每支批发价为5.75元,零售价为6.6元。某处长说,无论是在药店还是在医院出售,可以低于XX市物价局公布的药品价格,但决不允许高了。
6.按照药品价格管理方法,厂家按不同的类型给批发商20%左右的进销差率,批发商再给零售商15%的批零差率。此外,对企业按作价办法定价的药品,可以有50%的
7.如果按厂家报的实际价格进行推算,环丙沙星滴眼液的批发价大体上应为4.75元,零售价应为5.46元。
8.记者随后拨通了这种药品在XX市的两家批发商——XX医药公司和XX第一批发部的电话。接电话的两位女同志都不愿意透露从厂家的进价,但比较爽快地报出批发价:规定批发价——每支5.75元的八六折,就是4.95元。XX第一批发部接电话的女同志说:“给医院一般都是八六折。”
9.据业内人士透露,相比药店零售而言,医院开药的中间环节要复杂很多。一般情况下,厂家聘请医药代表或业务员,由他们负责向各医院进行“公关”。一所医院需要攻下的关口至少有:医院负责人、负责进药的主管和经办人、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医生。每个关口都要暗地里“奉送”一定的回扣,从2个百分点到15个百分点不等。
10.知情者称,医生开出一支环丙沙星滴眼液,可提取占零售价10%的“好处费”。
对这份材料划分层次:
1~3段 医院的售药价格远远高出商场的售价。
4~7段 依据药品价格管理方法,证实医院的售药价格远远高出了规定标准。
8段 市场上批发价证明医院的售药价格高出规定标准,而且批发商的价格也高于规定标准。
9~10段 医院出售高价药的原因是医生收受“提成”。
2.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透过表面分析本质
考生通过对各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系统化,再通过整体系统的抽象和概括,就水到渠成的在脑海中归纳出了材料的中心思想。由此,考生完成了由表象向本质的过渡。每个材料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某些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
(1)标题是主题;
(2)文章开篇提示主题;
(3)文章结尾提示主题;
(4)关键语句提示主题;
(5)通过材料结构、内容的分析归纳出中心思想。
以【例文】为例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一起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对医院出售高价药这一事实的调查,论述了中间商通过对医生的折扣让利达到为自己牟取暴利的目的,医生受“提成”的诱惑而强行要求患者服用高价药品。
目前北京市的私家车增至300万辆,北京城市交通拥挤堵塞越来越严重,汽车尾气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解决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国务院所发布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中。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整治食品
北京市今年先后发生了的毒韭菜事件、福寿螺中毒事件、假冒阳澄蟹事件、果蛋皮化学添加剂等问题,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三、文物古籍保护问题
目前我国在文物古籍保护方面存在了许多问题,包括文物的盗窃、流失,文物的毁坏和侵占,如长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国家去年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等中央文件,而且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都有相关的文件出台。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着的奢侈浪费和能源紧张问题,我国给予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发出通知,就空调的使用应保持的度数作出硬性规定,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为此,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城市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如首钢搬迁后的利用,
六、净化网络环境,大兴文明上网之风
目前网络发展出现了新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网络侵犯隐私和网络侵权、网络色情等严重问题,自去年国家多部委联合给予严厉打击,北京各大门户网站发出倡议,大兴文明网络之风。
七、打击传销和商业欺诈问题
治理商业贿赂问题是近一年的国家打击的重点,今年有些省市出的就是有关商业贿赂的命题,但是由于商业贿赂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有可能成为命题的选择,传销作为“经济邪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大,所以打击传销已经是政府各部门不能不面临的严重问题。
八、药品安全监管问题
去年,我国先后发生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的假药问题,安徽欣佛事件等众多与药品监管不力的恶性事件,而老百姓目前的看病难、看病贵也与药品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加强监管,改革体制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国务院最近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九、控制住房价格问题
目前房价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考量,各地包括北京进行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廉租房制度都是控制房价快速上涨的举措,自前年到去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八条意见和六条意见来控制房价过高问题,各地也采取措施打击房地产交易中违法行为,应关注相关的问题。
十、建设
近两年,中央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对企业和机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核心技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都与创新体系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中央电视台对此给予了长期的报到,各新闻媒体也高度关注。
有可能涉及到的具体问题:
1、收藏热问题
2、火车第六次大提速
3、奥运会与部分市民不文明问题
4、黄金周公共资源
5、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 (作者: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同勤)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1.概念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谓经济增长方式,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谈论多年的重大话题。1995年中央就已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方针。10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未实现根本转变。
2.为什么我国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长方式粗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效率依然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粗放式增长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过分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终究难以为继。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
3.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一是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简单地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三是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应该说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经济
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比较粗放,也有其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因此,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速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4.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思路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加强,物质、技术基础已比较雄厚,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在不断深入人心,逐步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我们已经到了应该加快、也有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
第二部分:规范性文件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下更大的气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抓好落实。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实施规划,抓住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大作用的环节和问题,同改革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推动,扎实加以推进。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综合考核投入和产出、速度和效益、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激励广大干部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法制环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扎扎实实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第三部分:范文或者评论员文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大力节约资源和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就要继续深化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具体来说,在实践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推进科技进步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制定重大产业技术标准。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能密集、高附加值的方向提升。培育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力争取得重要突破。特别要注重突破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整治技术,开发资源高效勘查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使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
二是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结合起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内外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可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会提高非物质产品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对于各行业生产、管理、营销流程的再造和重组,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对于优化和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对于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节能降耗,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说,“十一五”时期,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十分必要。
三是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要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积极发展服务业是“十一五”时期的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但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而且可以大大缓解资源约束的压力。为此,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现代
四是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指标纳入到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降耗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从税收、贴息、补贴等方面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为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装备支持。
五是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优化
第四部分:典型观点和事例
广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省经济运行进入速度较快、物价较低、效益较好、质量较高的轨道,出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好势头。
1.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态势
2.工业生产保持基本平稳
3.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放缓
4.出口高速增长,进口增幅回升
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
6.经济运行质量稳定提高
7.政府、企业和个人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
8.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9.营造出较为宽松的创业环境
10.消费价格涨幅温和
11.资源约束有所缓解
2000年申论考试
一印刷公司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更新了设备,但产生的噪声污染影响了周边居民,并致一人患病,引发法律诉讼。从而反映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社会问题。
2001年
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把含苯丙醇胺(英文缩写“PPA”)的药物列为禁药。这以后的一段时间,PPA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材料中涉及了政府、百姓、药品生产厂家、新闻媒体等方面对此事的反应。
2002年申论考试
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定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这些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从而揭示出要正确对待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03年申论考试
材料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问题,反映了安全生产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一个需要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4年申论考试
材料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困扰我国一些大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问题。这是当年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2005年申论考试
材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反映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2006年申论考试
材料以访谈的形式叙述了解决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相关问题,如建立应急机制的必要性,政府在解决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责任及应采取的措施等等问题。
(二)历年考试分析
历年的申论考试材料本身信息复杂、庞大,由数字、文字、图表组合而成,增加了阅读困难;材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选择的都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其目的是为引导考生关注改革,关注国家大事,并善于运用所学
第一,申论考试的题材越来越“热”
中央国家机关
第二,材料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
纵观历年申论考试的材料,2000年、2001年、2002年提供的材料字数都在1500字左右,到了2003年、2004年、2005提供的材料字数远超过前三年,达到3500字~5000字左右,这说明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到了2006年,更是史无前例地达到8000字,2007年也有6000多字,难度更是大大提高。同时,申论考试材料的内容也不再仅局限于文字方面,还涵盖了数字、图型的内容,这使得材料看起来更加复杂,增加了对材料阅读、分析的难度。
本文系中公网供新浪考试频道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申论考试情况分析
时间题材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2000年城市工业生产布局布局不合理。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就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2001年含PPA的药物容易引发脑中风后各方面的反映。有条理地概述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个方面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不超过300字。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002年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字左右。就所提的对策进行论证,即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字左右。
2003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问题。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下面提供了两种讲话情境,请任选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讲话稿不少于1000字。(50分)情境之一:给定资料B中烟花石爆炸事故发生三天后的现场。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面对职工、死伤人员家属和有关干部的讲话。情境之二:给定资料B(1-6)中某个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作为上一级安全产
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和交通拥堵问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2.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3.字数不多于1000字。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满分50分)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3.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4.字数不多于1500字。
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申论考试情况分析
时间题材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2005年农村农民问题。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 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006年公共突发危机事件问题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网友甲:要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地发展,就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以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认为的相关事故,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网友乙:非典疾病虽然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我国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事件却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这一事件说明我国的卫生防疫体制有待完善。网友丙: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是否强大并没有关系,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比如前不久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就说明不是国家强大就一定能应付得好突发公共事件。网友丁:“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在情况不明的时候,采取防御性措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灾难并没有降临,也得承认这些代价是必要的,而不应认为是浪费。网友戊:政府必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制,但不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管理机制一般事件就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突发事件,不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靠经济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预防得了。网友已: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其爆发之后政府有能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因为未知的、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不可预见度太高,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做出反应,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
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申论考试情况分析
时间题材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2007年土地征用问题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给定资料7”提到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资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
根据申论命题特点及目的,要写好申论的论证部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一个醒目、准确、精炼的好题目
申论文章的题目是最先映入阅卷老师的眼帘的,能否在“第一时间”给考官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题目的作用不容忽视。拟定题目时要注意题目要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明确,不要刻意为了标新立异而让人不知所云,甚至因此导致了“跑题”的“误会”那就太冤枉了。还要避免标题过于空泛,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般来说,如果你文字功底还不错,可以考虑摘取文中有代表性的词语或者引经据典、活用成语或者名言作标题,再用副标题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写作缘由,如《荒唐的“科学”——驳“
二、下笔之前要打好提纲,写作时要认真
因为论证部分写作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要形成一篇条理清楚的文章,但考试时间紧张,不能像平时写作文一样打好草稿再修改,最后再定稿。此时列个提纲就是十分必须和必要的。一般提纲要包括:总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列提纲的过程也是梳理写作思路的过程,建议大家一定要把提纲写下来,而不能只在脑海中想个大概就匆匆动笔,这样往往会丢三落四,最后造成文章结构混乱、内容松散。当然,大纲是自己定的,也只是起一个线索梳理的作用,所以提纲可以根据写作中文章思路的调整适当修改,而不必拘泥。
三、结构力争新颖,内容紧凑
文章要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 一般而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套路虽然保守,但一般而言还是较为经典,在没有很好的结构下还是比较适用的。当然,也可以适当调整三部分所占的比重来体现新意。内容写作时要有正确的分析视角――(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注重开篇和结尾
开篇和结尾在文章虽然所占篇幅不大,但重要程度不可小视,人们常常用“凤头豹尾”来形容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在申论考试中,阅卷老师一天要看上千篇文章,每篇文章只用几分钟甚至十几秒中的时间来读,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脱颖而出。开头时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古诗、名人名言,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开头不宜太长,不要故弄玄虚,在这里考验老师的耐性,如果不能让老师迅速知道你的论点,即使你后面文笔再好,论证再充分,也很难获得高分。而好的结尾则通过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升华,使文章主题得到深化,或者在结尾发出建议和号召,都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五、文风朴实,用语到位
相对于文章的文采,申论对文章语言的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一些常用的词语搭配尽量要求准确,这样会使文章看上去很正式,也更符合申论考试的要求。虽然申论文章不要求文采斐然,但可以适当运用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这样可以为整篇文章增加可读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卷面清楚,文章完整
论证部分文字较多,篇幅较长,一般都不少于800字。由于这道题一般是最后一题,考生经过长时间的考试,身心俱疲,很多时候难免“龙飞凤舞”,字迹非常潦草。而且很多考生考试时不重视列提纲,提笔就写,往往勾画涂抹,大大影响了卷面的整洁。还有考生因为时间观念不强,最后草草结尾或者干脆没有写完,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这些在考试中都要极力避免,考试最后不管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保证文章完整,同时尽量字迹工整清楚。
综上所述,作为申论考试中的“重头戏”,大家一定要加强对论证部分写作的练习,从而保证最后的胜利通关!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官气正则民风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点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相关资料】
“宁可毁人,不可毁誉”。
苏武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
文天祥说:“事既如此,不必多言,快快取我头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震当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曾受他举荐的昌邑令王密,黑夜私自拜访杨震,送上十斤黄金。杨震当场拒收。王密说没有别人知道,杨震义正言辞的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可说无人知道?”后来人们把拒收贿金称“四知金”。杨震为官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私自请托。有些亲朋故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杨震拒金,是以清廉为荣。
擅长画竹的著名画家郑板桥,任曹州县吏时写下这样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板桥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郑板桥咏竹,是以爱民为荣。
还有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和谐社会理论
【和谐社会的6个基本特征】
一是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是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三是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四是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是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
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相关资料】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几千年的美好梦想。
所谓公平正义,涉及权利分配,制度安排,同时也涉及价值观念及其价值理想。
古代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念,主要是指平等、均富、公道、正当。孔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柏拉图主张“公道(正义)就是享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均等)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古代人公平正义观念。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的依赖关系”向“人的独立性”的转变,使个人摆脱了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束缚而获得了“政治解放”,获得了某种形式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权利。但资本主义并未实现“社会解放”、“人的解放”、“人类解放”,它并没有消灭阶级、私有制、剥削、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因而,它不但没有消灭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反而使这种两极分化和不平等更为加剧,这便使社会主义产生及其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成为历史的必然。
和谐社会,从结构上说,总是意味着社会各要素之间的某种和睦融洽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从领域说,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当代美国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主张“正义即公平”,亦即“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的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据此他还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
胡锦涛主席则强调,社会的公平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全面贯彻
二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当前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教育培训。
三是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政府立法工作,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推进
四是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五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探索建立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当前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六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
七是加强对法律实施的
第一,阅读理解能力。《申论》就是给一个材料,考生要在阅读这篇材料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因此,考生必须通过阅读给定材料
第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后,进行把握以后,考生就要提出问题。其实综合概括就是要生提出问题。考生看了给定材料以后,要知道它主要考察什么问题。这点考生必须牢牢地要把握。这也是后面作答的基础。如果在这个环节出错,后面的环节都会出错,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综合分析能力。读完给定材料以后,这个材料谈了一个什么样的主要问题、一个什么主题、什么主旨,考生要能进行准确的分析。2007年的大纲谈到,要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各个方面可能包括,比如存在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比如我们国家假冒伪劣现象很泛滥,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再一个这样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再一个如果在当前的环境下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第四,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提出来以后,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解决问题是考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因为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没有在政府里工作的经历,这样对政府解决问题一般从什么角度来解决,可能不太清楚,或者不是很熟悉。所以,这也是历次
第五,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一名公务员来讲,要有比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这种文字表达能力是公文式的表达能力,要求做到规范、简洁、准确、流畅。值得广大考生注意的是,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它的文字表达和日常的写作文或者口头表达是不一样的。比如口头表达,现在很多大
第六,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考《申论》其实就是考对社会的一些认识,你对整个社会的组织架构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尤其是对政府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在05年《申论》
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
申论
首先,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公务员录用考试比较注重对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查,而且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均有涉及。申论作为国家
其次,申论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是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基本要求,认识和抓住了这两点,才算真正领会了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从而能够高屋建瓴、鞭辟入理地建构思路和完成论证。因此,考生应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不要匆忙提笔作答和写作,在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否则,只能是四处出击,尽管洋洋洒洒,长篇论道,但却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申论的考试内容
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清晰明确,首先给定一篇(或一组)1500字左右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本质,然后按要求作题。其答题形式具体言之,就是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完成上述两项程序的基础上,紧紧扣住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申明、阐述、论证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来,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滞后。申论考试的时间应该说是比较充足的,考生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以求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料的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只有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要求。切不可匆匆忙忙浏览一遍,不求甚解。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使提出的对策或可行性方案以及论证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据以立论和展开的基础。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了。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参加申论考试的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目求快。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也就是说,审题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抓住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问题。然后,要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行性。
2.紧扣材料答题。一定要注意申论考试的限制性要求,即无论是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都限于试卷的给定资料,而最后的论证,也是在前述基础上,就给定资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要在概括的基础上自命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切忌脱离给定资料,随意联想和发挥。
3.注意限制要求。申论考试中对字数是有限制性要求的。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一般不低于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另外,答题应该简洁,做到要言不繁,切中要点。这种要求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对应试者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文字水平的
4.临考前做适量的模拟题。申论还是一门新的考试科目,许多人并不清楚。应试者藉此可以了解考试试题的总体
所谓“
一、申论考试的命题
申论试卷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它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与表达
(2)作答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资料范围
材料约八千字,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
3.申论要求
(1)用一定的篇幅(大约150字),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一定的篇幅(大约350字),提出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所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用一定的篇幅(大约1200字),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本要求每年虽有变化,但大致是一致的。
二、申论考试的能力要求
1.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就是读者运用本身已有
2.分析归纳能力
一般来说,分析归纳就是指定材料的提炼加工,其能力就是从思维到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并不是完整的文章,一般仅仅是半成品,这些材料有些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有些则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有些内容反映了质的东西,而有些内容甚至完全是滥竽充数,增加对应考者的迷惑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应考者能够在众多材料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体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要完成这个任务,一要分析给定材料的量的方面,即反映的内容和问题、方面和层次;二要分析给定材料的质的方面,即给定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在实际应考的过程中,应考者不但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充分考虑材料所包含的两极,避免片面化、绝对化。这样对于后面所提出的方案,尤其是议论部分,都会有基础性的作用。
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是申论的主要考查目标。也就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面所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归纳最终也表现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4.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
公务员要把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进行书面汇报,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用词规范、准确、简明扼要、说理透彻。申论的问题虽然非常灵活,但是对申论语言的要求一般没有很大的变化。其中简洁可以说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由此可见,申论不仅要求应试者具备相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它还需要应试者表现出深刻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尤其是较高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其难度显然大于一般意义上的命题作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