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和女性的面孔有着天然的区别。随着发育的进程,睾丸酮(女性更多受雌激素影响)会让男性的面孔与同龄女性的面孔差异越来越大。相较男性,女性的面孔拥有更小的下巴,脸下部更小巧(简单说就是脸小),有高一点的颧骨,相比更大的眼睛(脸小了,眼睛比例自然大),以及更丰满的嘴唇;相较女性,男性的面孔拥有更为厚重的眉毛,薄一些的嘴唇,更方正的下巴,更宽的脸庞,以及占面孔比例更小的眼睛。这些特征被称为两性异型,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性征的一部分;差异的原因正是男女两性的激素分泌不同。比如Lefevre(雷切尔)和同事发现男性基本的睾丸酮水平(看一场足球,开会儿赛车都能有巨大改变,所以得是男性平静的时候)与面孔宽度相关。无论风尚如何变化,我们心目中的英俊男性总归比美丽的女性拥有更加鲜明的男性特征。
男性和女性的面孔差异很大,你能找到几处差异呢
两性之间面孔形状差异直接受到性激素的影响,直接反映繁殖与生育能力。科学家往往会用以下的方法去研究两性异性的影响:他们会选取一定量的肖像画,然后用数学方法让图片与上一页的图这样的男性与女性面孔模板所构成的轴上变化(即一端是男性化,一端是女性化),越靠近女性那个方向越女性化,而越靠近男性方向就越男性化。之后就让被试们选择愿不愿意和图上的异性约会,或者对看到的图片打分。简单,但是直接。
拥有更多女性特征的女性,我们可以说更富有“女人味”,在实验室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样的女性更加美丽:无论是打分还是选择,只要一张女性肖像更加女性化(无论是电脑处理的图片,还是真实肖像照)就会被认为更美丽。毕竟面孔女性化程度高的女性,都有着不错的雌激素水平,能够彰显更加好的基因和繁殖能力。尤其是在短期交往情况下(时间比较短,更注重基因而非养育,甚至组成家庭),男性会更愿意寻找女性气质充足的女性为伴侣。自然而然,女性面孔的女性化会被认为更吸引人,更加美丽。
男性化特征在男性面孔上就是另一段故事。更加男性化的男性面孔并不直接导出吸引力。女性们往往会喜欢稍显女性化的男性面孔;一种权衡利弊之后的,自动化的求偶策略。男性化的面孔看起来魁梧有力,他们也拥有更好的免疫系统。面孔的男性化与睾丸酮水平有关,但是睾丸酮并不是免疫系统所喜好的:睾丸酮素会压抑免疫系统的效能。因此,能够承担如此“负担”的男性得有足够强大的免疫系统。这一种“有意而为之”的负担(所谓handicap theory,盘口理论)是一种特殊的,彰显自身良好免疫系统的方式。不过高睾丸酮水平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睾丸酮水平高同样也和一些不太好的行径有关系:面孔更加阳刚的男性(睾丸酮水平稍高)也会看起来控制感强、情感冷漠、不诚实,而面孔稍微阴柔些的男性(睾丸酮水平稍低)看起来温和、积极、注重感情,能够作为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也有研究发现更加阳刚的男子(更高的睾丸酮水平)在人际交往方面时常会拿捏不好,不太擅长配合,略显激进。男子气概自然在战斗中有优势,不过在人际交往中有点折扣。好比在电影《007》中,饰演军需官Q的本·威士肖就比特工007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阴柔很多:本·威士肖在剧中也更加体贴,更容易沟通,也更加配合他人;充满男性气质的007总是弄坏汽车,有数不清的女伴,做事往往不顾后果。所以说男性气质过强的男性难免像个大男孩,到处捣乱,惹人闹事。毕竟对于女性而言,繁衍后代不只是需要好基因,还需要能够长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丈夫。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姑娘喜欢“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男子了吧?穿上衣服(尤其是衬衫)时能够遮盖住过度的男性气质,看起来比较温和,可以做一个好男友、好丈夫、好父亲;倘若脱了衣服(往往与繁殖直接相关)的时候展露肌肉,彰显男性气质,表露良好的免疫系统以及基因。倘若一位男士这两者能兼具,我们不得不说他在生物角度上占很大优势。
正因为阳刚之气以及背后的睾丸酮水平在男性身上有利有弊,所以女性对于男性面孔的男性气质有看似矛盾的选择。比如Perrett和同事们发现日本和欧洲的女性都喜欢稍显阴柔的男性(大约阴柔15%);但是Johnston(约翰斯顿)和他的同事发现女性会喜欢更加阳刚的男性。两边实验都做得很认真,不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我们回到睾丸酮对于男性的影响,有高的睾丸酮水平会有更好的基因以及抵抗力,但是同时不是做父亲的好选择。我们抚育后代不光要考虑生,还要考虑养,女性对于面孔上男性气质的展露有不同的倾向非常合理。这也引发了之后对于女性激素在面孔倾向上的研究。(www.xing528.com)
生理学上我们知道女性拥有繁殖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月经。在生理周期内,女性的激素水平会产生波动。比较典型的就是在女性排卵期的时候,不光拥有更高的怀孕可能,也拥有相对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回顾下睾丸酮水平对于繁殖的影响,Perrett和同事产生了一个设想:倘若女性在选择男性的时候是在权衡利弊,那么会不会在生理周期内因为怀孕可能性变化的同时,权衡男性的天平也发生波动呢?他们在日本和英国同时做了一个实验,先记录参与实验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推算是在排卵期还是在黄体期),然后测量她们对于男性面孔的倾向(是喜欢更加阳刚的,还是稍显阴柔的)。实验的结果和他们的设想惊人地一致:相对于处于黄体期的女性(不易受孕的阶段,雌激素较低),处于排卵期(相对容易怀孕,雌激素较高)的女性喜欢的男性更加男性化一些。这还不是这个实验的全部:趋向的变化仅存在于短期交往预设条件下(也就是不做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只需要精子不求抚养的理想化实验室条件),而并不存在于长期交往(好好过日子的还是会权衡利弊,不太容易被干扰)。在2000年,他们还做了一个更大样本的实验:他们在杂志上刊登一个“广告”实验(那个年代互联网不发达),让女性们寄回对于广告上男性的选择以及生理周期。这个实验结果与之后不少激素研究一样,都指出生理周期(背后的多种激素交互作用,参见Little教授在2011年的总结)能够影响短期男性伴侣选择。在其他维度的研究发现,这种改变不只存在于面孔上,甚至还存在于男性的声音和气味上,说明对于面孔的喜好不只是个例,背后的生理因素(更合理地繁衍后代)才是真正的原因。
这组研究乍一听让人惊讶:难道女性就是激素的“俘虏”吗?Perrett教授也承认,这个结果当时让他辗转反侧,因为大众容易产生误读,女性并不是激素的俘虏,硬说男性才是。相比女性在生理周期的雌激素波动,男性每天的雄激素波动堪称“波澜壮阔”,甚至踢一场足球,开一会儿汽车都能让男性的雄激素或者“爆表”,或者“清空”;所以女性的激素波动其实不大。第二,他们的研究是完全理想的实验室研究,倾向和实际做事千差万别,好比说张三喜欢兰博基尼的跑车,并不代表他真的会去买(也买不起);女性对于男性面孔喜好的变化,只是反映了一种倾向,实际在建立家庭的时候(长期关系)她们的观点是坚定的、稳固的。第三,无论在哪个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人(无论男女)倾向于出轨(或者不觉得出轨是事儿),这就是个体差异的一部分。因此,读者们请不要担心上前的发现,它只是突显了激素在女性择偶行为中的一些影响,它既不是决定性的,也不会造成我们某些改变,毕竟婚恋是个复杂的过程。
按照生理期时间反推激素分泌水平和时间,依旧是一种粗糙的研究方法。这和“安全期”一样都存在偏差。在2001年,科学家还只能通过回信分析研究;由于缺乏直接的测量手段(当时有,但是因为价格等因素),只能用生理周期做推理。而到了今天,科学家们有更加直接的方法,以收集唾液分析激素的手段可以更好地分析不止女性还有男性的激素水平以及变化。我有幸在研究激素的实验室做过一些工作,也参与实验研究。现在的研究往往会在测试的同时让女性把一部分唾液排放到试管中(漱口之后),然后冷藏并交给专业医疗公司分析激素水平,这样更直接准确。当然在实验前,科学家也会拍摄女志愿者的肖像(可以进一步研究),测量女性的身体维度、身高、体重等等。用多个角度的测量方法,最大程度地还原志愿者的生理学特性。随着研究方法的提升,研究更加准确,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最新的实验结果与我们生活的经验更加贴合,也可以指导我们。
男性与女性的差异还有一点:对于成熟的喜好。成熟性也与两性异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女性化程度高的面孔看起来也更显年轻,而男性化程度高的面孔显得年纪较大(沉稳)。在对于女性的面孔选择中,男性会喜欢幼态持续性,幼态持续性,可以理解为面孔看起来很年轻。所以铁打的007,流水的年轻邦女郎;女性的面孔越显得年轻就越好看。但是在男性面孔上,还是比较大一点显得成熟、稳重,能够吸引人。电影《迷失东京》中的年轻美貌的斯嘉丽·约翰逊与成熟稳重的比尔·莫瑞的情愫,或许就是男性更喜欢年轻女性而女性更喜欢年长男性所导致。
男性和女性在对于面孔形态的喜好上有不同的倾向,这些倾向反映生理学的基础,也可以反映生理基础决定下两性为了最大化后代利益的策略性选择。但是大家也别忘了,在文明社会,婚姻和恋情不只是样貌这么简单,还有更多的社会因素会影响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