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一章,我们知道面孔识别依赖于整体识别,也就是说面孔识别并不是简单地对比图片与心中的记忆。当然,在海关这样的例子比较特殊:识别不熟悉的面孔可能依赖于局部,比如眼睛的形状。但是这并不是推翻了整体识别的理论,反倒是反映了身份识别的复杂性:首先,一张面孔上包含了太多信息,以至于局部或者整体都会帮助面孔的识别;其次,在识别陌生人的时候,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局部信息,只有当熟悉之后我们才能“提纯”整体信息。
判断身份得依靠整体加工。倘若你只是比对眼睛部分,你就能发现这两张图片的面孔拥有一模一样的眼睛。但是怎么着两个人都不是同一个人,其他五官的位置和形状都不相同。因此我们判断身份,不会只依靠局部的对比。相反,如果依靠整体识别(把面孔信息组合在一起考虑),你能一下子就体会出两张面孔的不同之处
科学家把面孔识别中这两种信息分开来看:第一部分就是我们提到的整体内容,或者说比较高级甚至抽象的内容,是局部信息的统筹;第二部分就是上面例子里面的局部信息,或者说比较低层次的视网膜成像上的信息,以及无关的细节。整体信息历久弥新,一旦掌握,识别起来就特别快,可以说我记住了女星茱莉亚·罗伯茨之后,不管她如何扮相或者扮演怎样的角色我都能判断出来。而局部信息有着很大的随机性,比如没睡好觉就会让眼睛看起来不同,涂了口红就会让嘴唇的局部信息大变样。(www.xing528.com)
回忆下,白百合和王珞丹这两位长相甚至气质近似的女星,在我这样一个不熟悉她们的人脑中,整体信息的调用不是很顺畅,所以分辨她们就得要依赖网上攻略,得要从笑容上法令纹深度或者是鱼尾纹的纹路这样细枝末节的信息进行比对。但我对于茱莉亚·罗伯茨的记忆非常准确,可以说她怎么换发型都难以撼动我的判断;但是王珞丹和白百合要是都摆出扑克脸,或者说都是侧面照,分辨就“无以为继”,只能反复比对两人照片才能做出判断,远不像对付茱莉亚·罗伯茨那样快速自动。倘若分析不熟悉的面孔时候(白百合和王珞丹),大家有可能会利用低级的直接对比,但是针对熟悉的面孔(就我而言,比如茱莉亚·罗伯茨)就是采取整体识别的方式:针对熟悉的人肯定是更依赖整体识别,但是局部信息往往难以磨灭,也对识别做出贡献。所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分辨熟悉的人时可以做到很迅速很准确,就是采用了整体识别这一个高速通道:直接抓抽象的主干,而不拘泥于细节信息。
那么局部信息是怎么整合成为整体信息的呢?我们了解行为的过程和结果是不够的,真正明白一种现象还要了解其中的加工方法:发现心理行为和确定脑区固然重要,更加重要的是解释大脑的处理方法以及应用在计算机之上。一切的根源,就得提到我们的大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