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八卦文化的研究与探寻,历代相沿习,从未出现过间断。不仅老百姓们喜欢研究八卦,历史上许多君王,同样对其非常着迷。秦汉以后,帝王多对《周易》倍加推崇,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八卦文化的兴盛。
焚书坑儒中幸免的《周易》
秦始皇吞并六国,不仅成就了一代霸业,也成为首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修长城,筑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文字,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还誉其为“千古一帝”。但与此同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暴政,这也让他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之下,很多前朝的文化典籍毁于一旦,但是《周易》却在这场浩劫之中幸免被焚。《周易》逃过这场大劫难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秦始皇在实现统一伟业之前,曾经受益于《周易》中卜筮的启发,这也使他对《周易》非常钟爱;有人认为《周易》是一本专门论述自然科学的书籍,与宣传思想和政治方面的书有着本质的差别;甚至还有人认为,秦始皇由于忌惮《周易》的神性,因此对其产生畏惧,不敢对其进行焚毁。
但是,无论争论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周易》的免遭劫难使其可以广泛流传和刊印,众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可以没有阻碍的对其研究和运用,这不仅促进了八卦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更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汉代称为儒家经典的《周易》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上迎来了新的朝代——汉代。汉王朝成立初期,为了避免重蹈前代的覆辙,汉初的皇帝们都实行了比较温和的统治策略。同时,汉朝统治者也逐渐意识到了思想统治对稳固政权带来的积极作用,于是汉代统治者开始采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措施,秦朝没有被焚毁的《周易》,汉代更加重视。民间卜卦风行,使其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生产、生活的预测中。
汉惠帝刘盈对《周易》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当政之时非常年轻,因而对汉初政权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继续推行汉初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西汉初年的经济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之外,在文化方面,惠帝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在公元前191年,惠帝将秦始皇时订制的“挟书律”废除。秦朝的“挟书律”规定,除了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一律禁止私自藏书。西汉王朝的初期,很多的文化制度基依然继承前朝,因此“挟书律”也不例外。但是到了惠帝时代,他果断地将这一禁令废除。这一法令被废除之后,长期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都开始活跃起来,这不仅为汉武帝定儒家思想为国家统治的正统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易经》以及八卦文化的传播。
据传,汉惠帝非常认真的钻研过《周易》,并且从中领悟出了很多的治国之道和为人之道。甚至有故事说,贵为天子的刘盈,还曾亲赴易学大师田何的茅庐学习《易经》,这个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人们不仅对汉惠帝向民间学者学习的精神赞叹佩服,也让更多的人对易学产生了兴趣。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汉武帝统治期间不仅是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刘彻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也一度让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强盛的统治时代,也造就了空前繁荣的文化。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不仅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还让其发展成为了一种成熟稳定的制度。由于当时认为《周易》中的“十翼”由孔子所作,而孔子又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因此《周易》和八卦文化也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推崇。这时,《周易》不仅与《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被列为当时最高学术地位的“五经”,还被推举为五经之首。公元前136年,还设立了五经博士,并且规定只有研究儒家“五经”才能成为博士。这些事件都促进了八卦文化的传播。
举国掀起学易风潮的唐代
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唐代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稳定、繁荣、经济发达、政治清廉的时代。在当时繁荣的文化中,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周易》,这也使得八卦文化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在唐代众多的统治者之中,唐太宗李世民对八卦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宰相虞世南曾经抱着无比敬仰和崇拜的感情评价《周易》道:“不读易,不可为将相。”由此可知在唐太宗时代八卦文化以及《周易》的受重视程度。(www.xing528.com)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史上最出名的封建开明君主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非常重视《周易》及其学术研究,他为了巩固和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决定制定一部由朝廷颁布的教科书,孔子的后裔孔颖达接受唐太宗钦命,博采众家之长,撰写了《五经正义》,这不仅成为经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使其中的《周易正义》成为了一部经典著作。这种由帝王直接干预《周易》的研究形式,也推动了《周易》的流传。
孔颖达负责编撰的《周易正义》,主要采用三国时魏国的王弼和晋代的韩康伯为《易经》所作的正经注为基础,并且融合了众多经学家的见解,对原有的经注进行了疏证,并对《易经》中的注文逐字逐句的加以注解。唐宋以来,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皆以经书及其注疏为依据,进行研读。这不仅促使了群经注疏的写本和刻本流传甚多,更使得《周易正义》对唐、宋两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卦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的清代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时代,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开创的“康乾雍盛世”是我国封建统治下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了巩固自己的思想统治,帝王们也对八卦文化和《周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弘扬和发掘。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执政61年,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代明君。其统治期间,非常重视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不仅钦令官员编写了包括中国历史上最齐全的字典《康熙字典》在内的诸多书籍,对“五经”之首的《周易》世很重视。当时学术界对《周易》的研究产生了争议,使得易学处于“门户交争,务求其胜”的状况。为了进一步发扬中华文化,将八卦文化的研究引入正道,康熙钦命李光地等人本着“兼收并采,不病异同”的原则,在《周易》训释的基础上编撰成《周易折中》一书,并制定出了具体的方针。
康熙帝的这一做法对易学以及八卦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他采取的是比较宽容的态度,针对易学上的争论,他没有仿效唐太宗修订《周易正义》的做法,唐太宗当时只采用王弼的版本,导致郑玄的《易经》注失传,也没有像明成祖修《周易大全》那样只采取程颐和朱熹的版本。这也就使得《周易折中》一书,遍采诸家大儒之说,考订古今,却通俗易懂,成为了研究八卦文化的必读之作。
康熙之后的乾隆时代,官方依然延续着对《周易》的重视态度,乾隆下令编撰了《四库全书》,收集了与八卦文化密切相关的专著50多种,并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包括了《易枝》、《太玄经》、《灵棋经》、《遁甲演义》、《三命通会》、《宅经》等等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帝曾经两次邀请全国知名的学者,编撰出非常有特色的易学著作,其中他命令傅恒等人编撰的《周易述义》一书,继《周易折中》而作,书中对易的释义博采众家之长,不在得失之上进行辩驳,深入浅出,诠释精妙,非常实用。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君主都非常重视《周易》,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但是,皇帝的命令具有法定的效力,这也使得对八卦文化的弘扬具有了名正言顺的法律效力。
南朝皇帝对八卦文化的痴迷
自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将这四个朝代总称为南朝。南朝历史上的一些皇帝,对八卦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兴趣。南朝历史上的梁武帝萧衍,可以称得上我国历史上最热衷于《周易》的君王之一。他当政期间,十分喜欢研读《周易》,不仅如此,梁武帝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子皇帝,博学多才,博览群书,喜好诗词。他潜心研究《周易》,因为对佛教十分的痴迷,梁武帝还把《周易》与佛理相联系,并著出了许多蕴含佛理的解易著作,如《周易大义》、《周易讲疏》、《周易辞义疏》等,但是这些著作均已失传。在南梁的历史上,简文帝萧纲也喜欢研究《周易》,并为此著书立说,他著有《萧纲易林》。从南梁众位皇帝对《周易》的喜爱可以看出,当时从民间到宫廷都兴起了学易的风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