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乔治·艾略特的镜像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意义

乔治·艾略特的镜像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意义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乔治·艾略特的名著《亚当·比德》第十七章第二段中有一段著名的“镜像说”:“……我最努力争取的……是按照我脑子里的镜像来忠实地记录并描述人和事。无疑,我的这面镜子是有缺陷的;镜像的轮廓有时会走样,镜像本身有时会显得暗淡或模糊。然而,我感到自己有义务尽可能精确地向你们转达我脑子里的镜像,就像我在法庭证人席上发誓后叙述自己的经历那样。”值得揣摩的是,艾略特此处承认她的这面镜子是有缺陷的。

乔治·艾略特的镜像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意义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的名著《亚当·比德》(Adam Bede, 1859)第十七章(全书第二卷的第一个章节)第二段中有一段著名的“镜像说”:“……我最努力争取的……是按照我脑子里的镜像来忠实地记录并描述人和事。无疑,我的这面镜子是有缺陷的;镜像的轮廓有时会走样,镜像本身有时会显得暗淡或模糊。然而,我感到自己有义务尽可能精确地向你们转达我脑子里的镜像,就像我在法庭证人席上发誓后叙述自己的经历那样。”许多西方评论家把这段话看作艾略特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值得揣摩的是,艾略特此处承认她的这面镜子是有缺陷的。大脑之“镜”之所以有缺陷,不仅是因为人的大脑本身具有局限性,而且是因为它还具有主观能动性。西方评论家盖恩针对以上引文作过一段中肯的评论:“大脑之‘镜’呈现的只是它所看见的东西。它并非被动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而是主动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创造事物。”“镜像说”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作者的主动批判精神:艾略特描绘的昔日世界也许带有主观色彩,也许过于理想化,然而她正是要用这理想的镜子照出现实世界的毛病——她有时并不精确,但是她至少提出了问题,并且表明了努力寻找病根的积极态度。

事实上,《亚当·比德》中的“镜子”意象在全书的开端就出现了:“埃及的巫师用一滴墨汁就可以当作镜子,承诺向任何偶遇者展示过去那远逝的景象。读者,这也正是我为您所做的承诺。我要用笔尖的这滴墨汁,为您呈现公元1799年6月18日那一天乔纳森·伯吉先生——他是一位木匠兼营造商——那间坐落在海斯洛普村庄的、宽敞的木工车间。”很明显,这里交代的时代背景比艾略特写作的时间早了60年(故事起始于1799年,而小说发表于1859年)。一些学者因此批评艾略特,说她在工业革命已经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时,置眼下诸多重大话题于不顾,一味地沉溺于昔日的“田园生活”。

然而,我们不妨把上述“镜子”意象当作一种悖论:艾略特此处与其是在用镜子照过去,不如说是在用过去这面镜子照现在。艾略特笔尖铺展的是过去,心中装着的却是现在。确实,她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多多少少带有理想色彩的昔日世界,但是她的宗旨是要用这笔下世界映射出她对现实世界的批评,反照出她对时弊的抨击。她是要用过去做镜子,照一照她所面对的现在。(www.xing528.com)

小说人物以亚当和黛娜等人为一方,以亚瑟和海蒂等人为另一方,形成了在价值取向上互相对峙的两大阵营。许多传统美德在亚当和黛娜等人物的身上得以延续。艾略特赋予了这类人物一个使命,即找回她认为应该被视作神圣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亚当和黛娜总是带着神圣感来从事劳动的原因。除了劳动,亚当和黛娜把爱情亲情、友情、乡情以及对大地或大自然的依恋之情也看作神圣的东西。书中这方面的描写往往巧妙地跟亚瑟和海蒂的虚荣和浅薄形成直接而强烈的对比。

还需指出的是,书中人物演绎的故事明显地带有指涉“现代化”的标志:亚当等人并不是生活在清一色的田园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日益受到工业化潮流的包围、蚕食和威胁的世界中。例如,如黛娜长期生活并工作的地方斯诺菲尔德就是工业地区。又如,亚瑟·多尼桑从爱尔兰回乡之后,脑子里充满了“铺设地下水道和实施圈地”的计划,从中可以看到工业革命的影子。

艾略特在《亚当·比德》中呈现了一个往日的世界,但是从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听到“现代化”的步伐。在艾略特的指点下,我们在游历一个已经远去的世界的同时,找到了当今世界所经历的许多变化的原因,更找到了对当今世界具有宝贵借鉴作用的一面镜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