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俄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托尔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备受世人瞩目。他的小说浩瀚如海,同时又具有罕见的深刻性。他笔下人物的性格复杂而统一,他的语言鲜明而准确。他往往先是真实地、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使现实的矛盾显露出来,然后对这些矛盾作最大限度的探索,包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一些批评家曾经把他的小说创作誉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和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一样,托尔斯泰善于通过环境来展现人物的活动,能够揭示人物的性格。他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对环境和社会状况应该具有依赖关系。不过,他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把揭示人对环境的反抗,把描写性格同环境的冲突、性格对环境的超越作为创作的重要任务,从而强调人物性格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笔下的那些探索型人物的思想与性格显然都与环境有关联,但他们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或牺牲品。他们都企图克服环境的影响,走向精神的独立,因而性格与环境每每发生冲突,并在冲突中展示超越性与自主性,进而揭示了环境的落后与不合理。正是在这个方面,托尔斯泰显示出与果戈理、巴尔扎克、狄更斯和福楼拜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明显不同:果戈理等人注重描写性格对环境的依赖作用,而托尔斯泰则更注重人物的独立自主精神。可以说,托尔斯泰把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心理描写方面,托尔斯泰比先前的现实主义作家更胜一筹。他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情感瞬息间的变化,从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他笔触细腻,洞烛幽微,常常能出其不意地揭示人的心灵,因而他的心理描写有“心灵辩证法”的美称。以他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1873-1877)为例:小说对安娜的心理过程的描写,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她一方面厌恶丈夫,另一方面又饱受内疚与负罪感的折磨;一方面憎恨伪善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又依恋优裕的生活条件;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不断遭受随之而来的恐惧感的袭击。托尔斯泰把她的爱与恨、希望与绝望、欢乐与痛苦、信任与猜疑、坚定与软弱等微妙而矛盾的心理流变详尽地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富有无穷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一言以蔽之,他把触角伸向了心理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展示了人物内心的大千世界,从而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www.xing528.com)
还需一提的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一点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也能得到佐证。发生在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对人的尊严的呼唤,是对压抑人性的社会现实的反抗。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的女子,而她的丈夫卡列宁却是一架伪善而自私的“官僚机器”。他俩的婚后生活把安娜笼罩在了冷冰冰的理性牢笼之中,窒息了她的活力,剥夺了她的尊严。在这一背景下,她和渥伦斯基相爱就成了十分自然的事情。安娜冲破了上流社会舆论的压制,义无反顾地跟渥伦斯基同居,这意味着生命意识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换言之,在安娜的身上,托尔斯泰寄托了美丽的人文主义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