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的名著《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1857)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从创作时间上就可以看出作者所投入的精力之多:从1851年就开始写作,到1857年才问世。故事背景放在七月王朝,然而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展示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社会风貌。
福楼拜是通过人物的悲剧来揭露令人窒息的现实的。女主人公爱玛天生丽质,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她爱幻想,却智力平庸。她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然而,她不幸嫁给了平庸无能、情感匮乏的包法利医生,后者无法给她提供梦寐以求的豪华奢侈,因而她先后成了罗道耳弗和赖昂的情妇,不料这两个人只是逢场作戏,相继抛弃了她。雪上加霜的是,她因追求奢华而债台高筑,最后,她在绝望之中服毒自尽。爱玛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对她所追求的社会价值观的反讽。
小说非常逼真地描写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豪的英雄年代和1848年的革命风暴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那些在革命时期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以及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此时在生活舞台上活跃的就只剩下像罗道耳弗和赖昂那样玩世不恭的庸俗之徒,或者是像爱玛那样想入非非的傻瓜。此时,早期的浪漫主义激情已成过去,剩下的只是庸俗单调的现实生活。
福楼拜笔下描写的艺术对象是平庸的资产阶级,作品的基本主题是否定资产者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法利夫人》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深刻揭露了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www.xing528.com)
由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段,以高度的概括力突出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因此《包法利夫人》能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尽管小说描述的只是法国某村镇发生的一起普通的自杀案件,但是作者的同代人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所在城镇和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原型。莫泊桑曾经给过如下评论:“在《包法利夫人》中,每个人物都是一种典型,都集中了同类人物内在气质的各种特点,因而成为这一类型最逼真、最突出的形象。”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不仅仅是一个失足的女性,更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惨遭摧残的幻想者。她的身上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她所经历的矛盾和痛苦、她心目中的梦想和追求、她所受到的欺骗、愚弄、侮辱和背叛,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遭遇,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在刻画平庸的资产阶级人物形象方面,福楼拜与前期现实主义作家有所不同:前期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从金钱的角度去揭露这类人物,而福楼拜则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精神特点和状态。《包法利夫人》中的俄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既不懂医术,又没有开业执照,却摇身一变,成了“大名鼎鼎”的药剂师。平时,他三句不离科学、进步、民主和自由,并且混进了各种科学机构,甚至骗取了十字勋章。通过这个人物,福楼拜辛辣地讽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对此,巴恩斯在《福楼拜的鹦鹉》一书中有很好的总结:“俄麦精神:进步、理性主义、科学、欺诈。‘我们必须跟时代一起前进’,这几乎是俄麦的座右铭。的确,他一往无前地奔向了荣誉勋位勋章。爱玛·包法利死后,她的尸体由两个人守护,其中的一位是牧师,另一位就是药剂师俄麦。他俩分别代表了旧的正统观念和新的正统观念。这情形就像19世纪的某幅讽寓式雕塑:宗教和科学共同为罪恶的身体守灵。……牧师和科学人竟然都有本事伏在尸体上睡着了。他们原先只是因为没有弄清相互的哲学立场而阴差阳错地凑在了一块,但是很快便在共同的鼾声中达到了统一。”“俄麦精神”在当今世界仍大行其道。从这一意义上说,《包法利夫人》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现实,而且预示了150多年以后的人类社会现实。
强烈的现实感还来自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和事件的组合。这种“客观”的描写实际上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从表面上看,作者对他所描绘的一切都不加评论,而事实上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他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只是他未加挑明而已。让事实本身说话,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这也是《包法利夫人》的现实主义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