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丁的代表作《汤姆·琼斯》(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1749)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
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于它展示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典型化的方法,从生活真实出发,进行高度的艺术凝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局部的真实体现整体真实,从而反映时代风貌,这一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更具体地说,菲尔丁笔下的人物总是显得非常逼真。例如,主人公汤姆虽然是一个典型的正面人物,但是他摆脱了旧传奇中那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的俗套。他心地善良,慷慨大方,但是常常因冲动而误事,甚至做出对不起自己心爱的姑娘的事情。也就是说,汤姆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不过,瑕不掩瑜,他内在的美与善在总体上起着主导作用,因而仍然是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人物。事实上,汤姆身上的缺陷反而使他的性格更加饱满可信。这一点也反映了菲尔丁的人物观,他公开声明自己笔下的人物就是要跟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from This World to That Which Is to Come, 1678)中那个完美无缺的基督徒不同:“我们从未遇到过这种完人,因而我们也不打算在这里描写这样的人。”这一人物观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现实主义作家。
《汤姆·琼斯》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许多,如乡绅奥尔华绥和魏斯顿、宗教家夏楚与哲学家方正、美丽善良的索菲亚,以及两面三刀的布力菲等。其中,乡绅魏斯顿这一人物的塑造给世界各地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性情乖戾,刚愎自用,满嘴野话,通身酒糟气味儿。法国评论家泰纳对这一人物的刻画深表赞赏,誉其为自福斯塔夫(Falstaff,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以降英国文学史上无可比拟的人物形象。(www.xing528.com)
为了加强现实的效果,菲尔丁还在小说中频频使用便于读者辨认的时间和地点的细节。例如,小说的时代背景是雅各宾党人叛乱的时期,距离小说的出版只有三年的时间,因此读者很容易回忆起当年的危险气氛和动荡的时局。又如,汤姆旅行经过的村镇、客店,以及伦敦的街道和剧场,都出自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读者能够立即辨认出来。
《汤姆·琼斯》被很多评论家视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典范。它对19世纪现实主义黄金时代的英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小说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自它以后,西方小说多了幽默的成分,多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的感情流露,少了刻板的说教成分。正如菲尔丁自己所说,“这部作品的每一段都是从自然那部巨著上抄录下来的,小说中的一切,包括人物,其真实可靠性不下于大自然那本登记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