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笛福看待小说创作真实性的观点

笛福看待小说创作真实性的观点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几乎在每一部小说的序言中,笛福都要反复地强调其作品故事的真实性。笛福认为这种创作行为超越于个人的实际经验之上,因而无异于凭空捏造。其次,笛福认为小说的真实就是小说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性。在如何运用语言来获得小说的逼真感的问题上,笛福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语言符合于作品内容”的宗旨不仅在笛福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且还对后世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福看待小说创作真实性的观点

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意识地把创作对象确定为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努力通过作品来确立小说创作基本原则的作家。换言之,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即小说以追求真实为最高的艺术境界。

几乎在每一部小说的序言中,笛福都要反复地强调其作品故事的真实性。仅以《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序言中的一句话为例:“这本书完全是事实的记载,毫无半点捏造的痕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笛福的基本信念,即小说讲述真实的故事。当然,他所说的“真实”有其特定的含义,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笛福赋予“虚构”以特定的含义,认定它就是那些超越于“真实的事件”之上的捏造。此处的“虚构”实有所指:当时的文人作家们习惯于从早期的神话、传说、历史古典文学作品中提取情节,在此基础上创作诗歌戏剧和散文体虚构故事等。笛福认为这种创作行为超越于个人的实际经验之上,因而无异于凭空捏造。他对这样的“虚构”表现出一种十分坚决的否定态度,甚至把它等同于罪恶。用他的原话说,“凭空虚构故事真是一桩可耻的罪过。这是撒谎,只要它在你心上打开一个洞,撒谎的习惯就渐渐钻进你的心里。”这一观点为他重新界定真实铺平了道路,意味着他对传统创作思想的反叛和突破。

其次,笛福认为小说的真实就是小说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性。他反复说明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至今还活着”的人,他的故事是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的”,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让读者相信,他所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客观世界中的真人真事。显然,在否定了以往那种以传统的历史和传说为创作基础的倾向之后,笛福把创作对象确定在个体的人所经历的具体事件上,让个体经验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首次让文学创作稳稳地扎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www.xing528.com)

为了实现他所说的“真实性”,笛福努力在作品叙事层面与客观现实之间划等号,创立了一种类似于“让客观事实自己说话”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他大胆地将创作的对象确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并率先赋予人物以真实可信的姓名。应该说,笛福的创作模式仍然带有古典文论核心纲要——文学模仿自然——的痕迹,然而,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笛福的创作思想正在与新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分道扬镳。我们知道,新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中的“自然”虽然意指客观现实,尤其是指人性,但是它特别强调所反映现实的“一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并且以“合宜、合度、合体”为创作的标准。这种对“普遍的自然”的模仿,意味着摈除一切不符合当时社会理想的东西。笛福的观点和实践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他对“自然”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特殊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客观事实”上。从深层次看,笛福对真实的理解意味着一种突破:自亚里士多德以降,有关“诗的真实”的两大基本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即文艺作品的真实一要反映普遍性,二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而笛福的真实观则突破了这两大概念所框定的界限。

在如何运用语言来获得小说的逼真感的问题上,笛福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当时的一些文人政客时常撰文批评笛福,指责他的作品“文体卑下”、“表达枯燥”。对此,笛福的回答是:“至于语言,我已经使本书的语言符合于文章内容的格式,而不求文体谨严藻饰,我宁愿按照随笔短论的性质采用轻松灵活的笔法,而不想曲意追求文字的完美。”在笛福看来,小说是“对整个世界说话”,因此不同的内容自然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符合于作品内容”的宗旨不仅在笛福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且还对后世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