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兴起,跟哲学思潮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确切地说,现代小说从一开始就跟“现实主义”的现代哲学含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伊恩·瓦特(Ian Watt, 1917-1999)对此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从哲学的角度,把“现实主义”的现代含义跟它在中世纪的含义作了对比。他首先指出,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那里,“现实主义”意味着带有共性的、代表类别的、具有抽象意义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现实,而特殊的、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物体则被排除在现实之外。瓦特接着指出,由笛卡尔和洛克开创的现代现实主义哲学观恰好把中世纪的“现实主义”颠倒了过来:笛卡尔和洛克把对真实的追求看作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在逻辑上独立于往昔的思想传统;按照他们的见解,在背离传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或者说,“现代现实主义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立场,即真理只能由个人通过感官来发现。”在瓦特看来,哲学领域中“现实主义”内涵的这一历史性根本转折正好有助于解释小说跟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他在《小说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Novel, 1957)一书中指出:“小说是最充分地反映这种个人主义的、具有创新倾向的文学形式。先前的文学形式反映了相应文化的总趋势,即把是否符合传统做法当成检验真理的主要标准。例如,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的情节都以历史和寓言为基础;判断作家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看作品是否得体,而作品是否得体的依据又来自以往被公认的史诗模式。这种文学传统主义最先受到了小说的挑战,因为小说的主要标准是忠实于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永远是独特的,因而也是新鲜的。”为了说明这一观点,瓦特把笛福等18世纪小说家的作品跟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等先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8世纪小说大都从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寻求素材,而先前的作品往往从神话、历史、传说以及早先文学作品中汲取素材,并“习惯性地使用传统情节”。这一区别归根结底在于哲学观的分歧:莎士比亚以及此前的作家基本上遵循了他们所在时代普遍流行的哲学观念,即世界基本上是完整而永恒的,而以笛福为代表的小说家则把世界视为变动不居的。受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莎士比亚等人比较依赖以往关于世界的记录,不管这些记录是宗教式的,还是传奇或史书式的,都在他们眼中构成了人类经验完整而可靠的仓库。受笛卡尔和洛克的影响,笛福等人眼中的“可靠仓库”不再是传统的文献记载,而是个人的特殊经验。也就是说,哲学思潮的变迁意味着对现实的基本理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催生出新的文学体裁,即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体裁——由于作家捕捉现实、捕捉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就产生了有别于先前的文学体裁。从现代小说兴起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思潮的走向。(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