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外语学术普及系列
现实主义(Realism)是文艺批评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
库尔贝《采石工人》(1849年)
广义的现实主义最初泛指文学艺术忠实地表现自然。古希腊人讲究文艺作品跟描写对象的相似程度,以此作为评判优劣的准则。这种现实主义概念影响了人类文艺史近两千年,至今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绘画艺术领域,从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开始,现实主义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画派的艺术运动席卷整个欧洲。与同时代的福楼拜、佐拉等许多文学家一样,库尔贝十分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在当时的法国画坛上,诸如古代的神话、中世纪的寓言、东方的英雄美人等都是时髦的题材,而库尔贝则反其道而行之,把普通人、劳动者和故乡的平民生活作为主要题材来源。库尔贝主张艺术要反映当代生活,并把这一主张付诸行动。他常常深入生活,以平民为表现对象,积极实践“普通人”要在艺术中占据一定地位的艺术观。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与当时的文学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两个不同的领域。
狭义的现实主义往往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和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巴尔扎克、俄罗斯的托尔斯泰、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和乔治·艾略特,以及美国的豪威尔斯。一般人认为,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一度成为文艺界的主流,然后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失去了“霸主”地位。
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既可以看作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又可以看作一种文艺流派。
作为创作方法,它源远流长。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自始至终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且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www.xing528.com)
作为文艺流派,它一般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和运动,但是也有人认为它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甚至始于古希腊时代;按其发展演变,可以分作“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和“19世纪现实主义”等一系列阶段。
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除了从事创作实践以外,还有理论建树,如乔治·艾略特的“镜像说”(详见本书第34节)。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和卢卡契等理论家的贡献也不能忽视(当然,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讨论过三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其中的一种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几个涵义如下:
第一,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宗旨就是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
第二,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典型论,即力求解决文学人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三,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真实描述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这种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按照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作品要以社会分析为核心,以描写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艺术原则。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要仔细地观察并深入研究社会现实,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物、事件及其细节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否则就无法唤起真实的感受。
现实主义概念涵义的嬗变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仅以英国小说领域为例:在詹姆斯之前,笛福和菲尔丁等人有关“模仿自然”和“让事实说话”的思想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这些思想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观。自詹姆斯以降,现实主义概念更多地掺入了主观意识乃至无意识的成分(当然,这种思想的萌芽在理查逊那儿就可以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实主义概念就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术语,如伊恩·瓦特提出的“形式现实主义”、“评价式现实主义”和“呈现式现实主义”,以及布洛克—罗斯提出的“现实主义复数”等。至于对现实主义内涵的理解,以及讨论这些内涵时的切入角度,那式样就更加多了:既有威廉斯和默多克等人把现实主义的精髓归结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平衡的主张,又有克莫德和布雷德伯里有关如何在写实和虚构两极之间巧作周旋的策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