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塑文学史:揭秘意识流小说

重塑文学史:揭秘意识流小说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青年作家初露锋芒,意识流小说也在一些英语国家中开始流传。作为意识流经典力作《尤利西斯》的前奏曲,《肖像》充分体现了英语小说从传统到革新的自然过渡与转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技巧日趋成熟,其形式与花样也不断翻新。这些小说的问世将意识流创作推向了高潮,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青年作家初露锋芒,意识流小说也在一些英语国家中开始流传。1916年,乔伊斯发表了《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这部作品开始在局部范围内打破时空概念,并在有限的程度上采用了感官印象、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技巧。作为意识流经典力作《尤利西斯》的前奏曲,《肖像》充分体现了英语小说从传统到革新的自然过渡与转折。与此同时,伍尔夫也正围绕着文学传统与革新问题同贝内特、威尔斯和高尔斯华绥等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展开激烈的论战。她于1917年通过自己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发表了第一篇意识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技巧日趋成熟,其形式与花样也不断翻新。在先后十多年里,举世瞩目的意识流长篇小说竞相问世、盛极一时。这其中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1922)和《芬尼根的苏醒》(Finnegans Wake,1939),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1925)、《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和《海浪》(The Waves,1931)以及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和《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等重要作品。这些小说的问世将意识流创作推向了高潮,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