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建设回顾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建设回顾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一方面,中国小说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变成民族灵魂的寄托,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它必须吸收口语的、文言的和方言的精华形成一种新的文学语言。新时期作家以挖掘汉语的诗性为突破口,尽量拉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距离,在重建汉语诗性功能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建设回顾

现代文学30年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草创与形成期,虽然早在宋元时期白话文小说中就已经大量使用,白话小说一直是中国小说的主体;但是,现代白话明显不同于旧白话,这不是一个“现成的”、能够拿来就用的语言。因为,一方面,中国小说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变成民族灵魂的寄托,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它必须吸收口语的、文言的和方言的精华形成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的是,旧白话缺少精密、严谨与逻辑性,不足以表达现代人复杂的情思,也就是缺少基本的现代性内涵,因此,有必要借鉴欧化语,实现对旧白话的现代性改造。

“五四”之初,经过很多作家的努力,一方面汉语书面语实现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确立了现代白话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在借鉴、吸收了欧化语、口语以后,现代文学语言已经初步成形,其表现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任何一种语言的转型都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五四”前后,汉语的转型并非仅仅是继承传统,而是借鉴、吸收了完全异质的西方语言,同时吸收了方言与文言,因而转型之初,语言的凌乱、混杂是不可避免的。如后来有人所说:“它们用语的范本不光是一些旧小说里的语言,另外再加上一些随意采用的南腔北调,和不少文言的词句。”其后,很多作家用翻译语体补救旧白话表现力的不足,于是又带来了另外的问题。“这期的文学用语文言的残渣虽较少了,但仍未绝迹,而随意采用的除了南腔北调外,反又加上了许多欧化的句子。”[1]

仔细考察这个时期的作家,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语言传统进入现代文学语言,而对适应这种新的语言,多数人并无充分的准备。新文学第一代的作家,像鲁迅周作人等,他们是在文言中陶冶了自己的语感和语用习惯,另外还有很多来自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区的作家,他们要做的则是不断克服来自各种方言的影响,共同建设各方言区通用的“普通话”。(www.xing528.com)

现代文学30年,新文学作家虽然有很强的“创新”冲动,但是,现代文学语言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有机”整合,现代作家所要做的还是一个基本建设,即创立现代的、全民族的共同的文学语言,这在当时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但是,在新时期,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949年以后,国家对普通话的推广、对语言规范化的倡导,以及统一的教育制度,都促进了统一的民族语言,包括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同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试验与探索,中国作家在语言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有这些条件的具备都为新时期作家的“创新”与“提高”提供了铺垫。新时期作家以挖掘汉语的诗性为突破口,尽量拉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距离,在重建汉语诗性功能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