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从五四到新时期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从五四到新时期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新时期,从“五四”开始,现代文学语言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一个完整的、新型的民族文学语言已经形成。新时期,中国文学受到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实现了语言观念的转变,对语言的认识由工具论转向本体论,因而开始高度重视语言的作用,将语言提高到了文学本体的位置。本章拟对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建设作一个简单回顾,然后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入手,探讨新时期作家语言观念的转变及影响。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从五四到新时期

由“五四”发轫的中国新文学绵延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新文学发展史上,“五四”与新时期有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文学环境相对自由,作家创新意识很强,有着发展文学语言、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强烈要求。但两个时期也有非常大的不同。现代文学30年,新型文学语言尚在草创和形成之中,中国作家的任务是整合各种资源建立统一的文学语言,其精力主要都是用来证明现代语言的合法性以及探索各种语体,从事的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建设。而在新时期,从“五四”开始,现代文学语言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一个完整的、新型的民族文学语言已经形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创新”与“提高”就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建设最突出的成就是在诗性建设方面,即作家越来越多地实现了“文学语言的自觉”,越来越意识到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差异,因而更多地致力于继承与发掘汉语的诗性传统,致力于在现代白话文的基础上重建汉语的诗性传统。

现代文学30年,新文学作家的任务是借鉴欧化语与口语,纠正传统汉语简单、朦胧、含混之弊,使现代文学语言既具有精密、准确、严谨的特点,使其能够胜任表现现代人复杂情思的需要,同时,又要缩小书面语与口语的距离,缩小知识分子与大众语言的距离,建设一种严谨、精密、逻辑性强,又能满足社会各层面需要的现代文学语言。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到了20世纪中期,这个目标已经基本达到。(www.xing528.com)

但是,从文学语言建设的角度说,一种语言仅仅具有严谨、精密、逻辑性强的特点还不能满足文学的需要,因为文学的本质是虚构,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是表现人复杂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仅仅靠理性化、逻辑化的语言是无法充分表现的,作家更多地需要通过隐喻、暗示、象征等手法表现生活,除了语言的概念义之外,他们还需要发挥词语附加义、隐喻义的功能,需要造语曲折,语有深意,谋求举一反三的修辞效果。换言之,文学语言需要拉开与日常语言的距离,寻求自己独特的表达效果。事实上,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就是非常理想的文学语言,汉语也有着非常优秀的诗性传统。在新时期,现代文学语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确立了合法的地位,因而新时期作家在语言建设方面新的任务就是综合借鉴几种资源,特别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经验,挖掘与继承汉语的诗性传统,在现代白话的基础上再造汉语诗性的辉煌。

新时期,中国文学受到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实现了语言观念的转变,对语言的认识由工具论转向本体论,因而开始高度重视语言的作用,将语言提高到了文学本体的位置。本章拟对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建设作一个简单回顾,然后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入手,探讨新时期作家语言观念的转变及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