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舍对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重大贡献

老舍对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重大贡献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解决汉语口语与欧化语之间的矛盾。老舍更多的是先有复杂的欧化语文思,然后执著地把它转化成口语化的短句。在融欧化语于口语的实验方面,老舍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作家的追求。本章拟探讨三个问题:老舍的语言观念;他在口语化方面的实验;以及新文学视野中老舍语言实验的特殊性。

老舍对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重大贡献

探讨一个时代文学语言的特点仅仅是宏观描述显然不够,特别是像30年代这种语言急剧变动的时期,当时很多作家都是“先锋”作家,都担负着实验与探索的任务,正是经过众多作家的试验与摸索才推动现代文学语言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探讨一个时代语言的特点必须与作家个人语言建构联系起来,否则就会有架空的危险。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解决汉语口语与欧化语之间的矛盾。现代文学语言作为一种书面语要克服数千年来言文分离的弊端,一方面必须以口语作为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引入欧化语体,以弥补大众口语的简单、疏漏之弊;“五四”以来,很多新文学作家都在这方面做过不懈的努力,老舍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www.xing528.com)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研究者一直将老舍语言的特色定位在口语化和北京地域特色两个方面,而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个拥有跨文化视野,对汉语和英语都有较充分了解的作家,他谋求的其实是对汉语(主要是其口语)与西语(主要是英语)两种语言优点的兼容。在谋求引进印欧语以提高汉语表现力方面,老舍与“五四”时期其他作家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他的特殊仅仅在于,如果说很多作家是从汉语书面语的角度上谋求与欧化语的结合——例如,茅盾丁玲,他们或许能更多地容忍欧化语的长句式和语言的繁复——老舍则是从汉语口语方面谋求这种结合。老舍更多的是先有复杂的欧化语文思,然后执著地把它转化成口语化的短句。因此,与赵树理等从民间化的文思到民间化的语言相比,老舍的口语化更多的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在融欧化语于口语的实验方面,老舍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作家的追求。本章拟探讨三个问题:老舍的语言观念;他在口语化方面的实验;以及新文学视野中老舍语言实验的特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