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抗过敏药:氯雷他定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抗过敏药:氯雷他定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研究证实氯雷他定和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一样,偶可导致心脏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避免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咪唑类抗真菌药,以及西咪替丁等细胞色素P450酶系抑制剂合用。H1受体拮抗作用 降低过敏反应部位的组胺浓度,有效抑制组胺诱导的风团。抗过敏作用 抑制血管活性肽、P物质及神经肽引起的过敏反应。显著地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作用,从而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

抗过敏药:氯雷他定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一)全身应用的H1受体阻断剂

1.氯雷他定

【药理作用】

本药为强力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高度选择地阻断外周H1受体, 对中枢受体亲和力较低,无中枢抑制和抗胆碱等作用,抗炎、抗过敏作用强。

①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有效地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

②本药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去羟基乙氧基氯雷他定可阻断组胺导致的上皮细胞激活,有长效和速效特点。

【临床应用】

广泛用于各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荨麻疹,尤其是慢性的以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

不良反应

偶见眩晕、头痛、疲劳和口干等轻微副作用。极个别患者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近年来研究证实氯雷他定和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一样,偶可导致心脏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避免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咪唑类抗真菌药,以及西咪替丁等细胞色素P450酶系抑制剂合用。严重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2.特非那定

【药理作用】

(1)特异性外周H1受体阻断剂,能抑制肥大细胞膜释放组胺,脂溶性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少有嗜睡,疲倦等中枢神经抑制的作用和抗胆碱作用。

(2)拮抗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临床应用】

用于皮炎、急性/慢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瘙痒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不良反应】

(1)奎尼丁样作用。

(2)阻滞K+通道,延缓心脏复极,引起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大剂量时发生)。

(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嗜睡、疲倦、头痛、头重感、头晕。

(4)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口干、腰痛便秘

(5)偶有皮疹、水肿等过敏反应。

3.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cetirizine, 仙特敏)是长效H1受体拮抗剂,选择性高,抗炎作用强,一般不透过血脑屏障。

【药理作用】

(1)H1受体拮抗作用  

降低过敏反应部位的组胺浓度,有效抑制组胺诱导的风团。

(2)抗过敏作用  

抑制血管活性肽、P物质及神经肽引起的过敏反应。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组胺的敏感性。显著地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作用,从而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湿疹,皮肤划痕征,寒冷性荨麻疹和其他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

【不良反应】

其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轻微的镇静作用,偶尔出现困倦、头痛和眩晕、口干等。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阿司咪唑

【药理作用】

阿司咪唑(astemizole,息斯敏)为长效H1受体强阻断剂,能完全与外周H1受体结合,无中枢镇静和抗胆碱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皮疹。

【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反应:心律失常严重,如心动过缓,偶有室性心动过速

(2)过敏反应: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

(3)长期服用可致体重增加、血尿、眩晕、转氨酶升高等。

【使用注意】

禁止与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时使用。孕妇禁用。

(二)外用的H1受体阻断剂

1.苯海拉明

【药理作用】

为H1受体拮抗剂,能对抗或减弱组胺对血管、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用于皮肤黏膜的过敏性疾病  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水肿、湿疹、皮肤瘙痒症

(2)加到苯酚氧化锌搽剂中用于瘙痒性皮肤病、昆虫叮咬症、湿疹和丘疹性荨麻疹。

(3)防治对全血或血浆的变态反应、晕动症和震颤麻痹。

【不良反应】

偶有头晕、头痛、嗜睡、口干、恶心、疲乏;偶可见皮疹、粒细胞减少,长期使用可引起贫血

【使用注意】

驾驶员工作时不宜使用。

(三)H2受体阻断剂

西咪替丁

【药理作用】

(1)抑制胃酸分泌  

本品为H2受体阻断剂,能明显抑制食物、组胺和胃泌素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降低酸度。

(2)保护胃黏膜  

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作用。

(3)增强免疫功能  

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和病毒生长等作用。

(4)抗雄性激素作用(www.xing528.com)

【临床应用】

(1)与H1受体阻断剂合用治疗慢性荨麻疹、色素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划痕症、过敏性紫癜和银屑病。

(2)适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出血和应急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

(3)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其他疱疹病毒感染

(4)用于治疗妇女多毛症。

【不良反应】

(1)头晕、头痛、疲乏、言语不清、出汗、局部抽搐和癫痫样发作以及幻觉、妄想。

(2)抗雄激素作用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阳痿、女性溢乳、闭经

(3)与H1受体阻断剂联用时使运动后血管扩张受抑制,加重心绞痛与间歇性跛行症状。

【使用注意】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儿童慎用。

(四)其他

1.酮替芬

【药理作用】

具有很强的组胺H1受体拮抗作用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其抗组胺作用较氯苯那敏强约10倍,且作用时间持续较长。还具有抑制白三烯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所致呼吸道敏感性增强。

【临床应用】    

◆ 用于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皮炎、异位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等。

◆ 亦用于各型哮喘的防治,对喘息型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

【不良反应】

(1)时有皮疹、水肿、困倦、乏力、恶心、胸痛、腹泻等症状,一般能自行消失。

(2)偶有头晕、头痛、走路蹒跚、呕吐、食欲不佳、便秘、碱性磷酸酶升高、体重增加等。

(3)滴鼻液应用时有鼻腔干燥感和刺激感。

(4)滴眼液应用时有过敏性睑缘炎、睑皮炎,亦可有结膜充血和刺激感。

【使用注意】    

与口服降血糖药合用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服用口服降血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慎用。

(一)赛庚啶

【药理作用】

赛庚啶(cyproheptadine,二苯环庚啶)选择性阻断5-羟色胺受体,亦可阻断H1受体,作用较氯苯那敏、异丙嗪强,并具有轻度抗胆碱作用,尚有刺激食欲的作用。

【临床应用】    

可用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和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鼻炎、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止痒效果好,皮肤瘙痒一般在2~3日内消失。对库欣病、肢端肥大症也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    

1.有嗜睡、口干、乏力、头晕、恶心、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2.机动车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年老体衰者慎用。

3.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早产儿及新生儿禁用。

(一)抑肽酶

抑肽酶(aprotinin)是从牛肺中提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抑制纤溶酶,并能抑制中性白细胞激活和脱颗粒,减少补体激活,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口服不吸收,注射给药时,以静脉给药血药浓度最高。

【药理作用】

本品为抑制多种蛋白酶的碱性多肽,可抑制激肽酶,使激肽泵不能释放激肽;亦可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纤维蛋白酶和凝血酶等。

【临床应用】    

1.用于急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2.预防和治疗纤维蛋白过度降解引起的出血和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较广泛用于心脏手术。

3.用于严重休克,可抑制血管舒张素,而抑制血管扩张,降低毛细管通透性,使血压回升。

4.预防术后粘连,腹腔手术后,直接注入腹腔即可。

5.减轻类癌综合征病人的潮红。

【不良反应】    

偶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瘙痒、红斑等。对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应作皮内试验,避免在6个月内重复使用。

(一)色甘酸钠

【药理作用】    

本药由于抑制细胞内磷酸二酯酶,而使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浓度增加,减少钙离子向肥大细胞内转运,从而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组胺、5-羟色胺等过敏介质释放而发挥抗过敏作用。亦可抑制反射性支气管痉挛、特异性支气管反应性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支气管痉挛。

【临床应用】    

1.软膏外用于慢性过敏性湿疹及皮肤瘙痒症有显著疗效;亦可用于色素性荨麻疹、疱疹样皮疹;还可用于过敏性鼻炎、枯草热,能迅速控制症状;也可治疗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病、食物变态反应。

2.用于各型哮喘的预防。

3.口服可用于治疗胃肠变态反应性疾病、异位性皮炎、肥大细胞增生症。

4.滴眼液用于枯草热、结膜炎和角膜炎。

【不良反应】    

吸入因刺激作用可导致支气管痉挛、咳嗽和鼻黏膜充血,过敏者发生血管性水肿和荨麻疹。口服可发生头痛、失眠和荨麻疹。

(二)曲尼司特

【药理作用】    

曲尼司特(tranilast,肉桂氨茴酸)为新型抗过敏药,能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阻滞组胺、5-羟色胺和白三烯等过敏介质的释放,降低血清中IGE的水平,可抑制皮肤过敏反应和局部过敏坏死反应;亦可抑制瘢痕硬皮病患者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而对正常成纤维细胞无影响。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痤疮、瘢痕疙瘩、银屑病、荨麻疹、过敏性皮炎、局限性硬皮病、肥大细胞增生症、肉芽肿性唇炎、变应性鼻炎及特异性皮炎等;也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能有效地阻止哮喘发作。

肝素

肝素(heparin)类药物具有多种非抗凝活性,如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生长、抗肿瘤,抗艾滋病、抗炎等。

肝素的抗炎机制与抗细胞黏附关系引起人们密切关注。白细胞黏附聚集主要由黏附分子介导。黏附分子作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通过信号传导途径,引起或调控白细胞、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和细胞骨架等一系列生物学改变,而影响包括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发现肝素抑制白细胞黏附聚集的作用与其抑制黏附分子有关,尤其是抑制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进而阻遏白细胞黏附活化可能为其主要抗炎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