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容药物透皮吸收方法:提升效果

美容药物透皮吸收方法:提升效果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可分为药剂学法、物理学法和化学法。1,药剂学法主要采用透皮促进剂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是最为方便而有效的方法; 2,物理学法主要包括超声波导人法和直流电离子导人法等; 3,化学法以合成前体药为主。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指在电离子导入仪器施加的电场作用下,能有效增加离子型药物的透皮吸收的一种经皮给药的物理促透方法。

美容药物透皮吸收方法:提升效果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可分为药剂学法、物理学法和化学法。

    1,药剂学法主要采用透皮促进剂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是最为方便而有效的方法;

    2,物理学法主要包括超声波导人法和直流电离子导人法等;

    3,化学法以合成前体药为主。

透皮促进剂是指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入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人循环系统,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物质。

(一)透皮促进剂的特点

理想的透皮促进剂应具备以下主要特点:①优良的生物相容性;②稳定的理化性质;③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适用于多种药物;④透皮促进剂撤除后,角质层屏障功能的恢复迅速而完全;⑤透皮促进剂只会单向降低皮肤的屏障功能,内源性物质不会通过皮肤扩散而损失;⑥价格低廉,易于获得;⑦在皮肤表面易于铺展且皮肤感受性良好。

(二)透皮促进剂的作用机制

1.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结构  

多数透皮促进剂可增加角质层脂质结构的无序性以及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

2.与角蛋白的相互作用

某些透皮促进剂可与角蛋白作用以改变其构象,松弛其结合力以致形成微细孔进,从而提高极性分子对细胞内通道的渗透性。

3.提高药物在皮肤角质层的分配性    

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三)常用的透皮促进剂

月桂酮类

月桂氮䓬酮

即氮酮(azone)。分子中含有长烃链和一个极性很强的内酞胺基,均为促透作用所必需的功能基团。本品为无臭、无味、无色或微黄澄明的油状液,不溶于水,能与多数有机溶剂混溶,性质稳定,但遇强酸易分解。

[药理作用与应用]

1.透皮促进

本品可降低细胞间脂质排列的有序性,使脂质双分子层流动性增强;并能与细胞间脂质相互作用,形成孔道,降低药物的扩散阻力;同时增加角质层的含水量,使角质细胞膨胀,间隙扩大,药物在角质层和基质间的分配系数增大。

其促渗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对多种药物具有强大促透作用

(2)具有浓度依赖性  

本品的最佳促透浓度为0.1%~5%。促透作用不一定随浓度提高而增加,如对氟尿嘧啶(5-FU)的最佳浓度为4.1%,超过5%时促透作用反而下降。

(3)起效缓慢    

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时间)约2~10小时不等,但作用可持续多日。

(4)其他促渗剂合用常增强效果  

丙二醇可促进本品在角质层的转运和分配,与丙二醇合用可产生更强的促透效果。

(5)其他。

2.消炎、止痛和止痒   

可用于某些急、慢性皮肤病的治疗,改善其症状。

[不良反应与注意](www.xing528.com)

本品毒性极低,外用极少产生不良反应。不宜与强酸或凡士林配伍,强酸可使氮酮分解,而凡士林与氮酮有较强的亲和性,可削弱氮酮的促透作用。

甲基亚砜类-----二甲基亚砜

是极性类透皮促进剂。主要包括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酸胺(DMF)、二甲基乙酞胺(DMA)和癸基甲基亚砜(DCMS)等。

二甲基亚讽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奇臭,味微苦,吸湿性强,可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70%的水分。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能与水、乙醇丙酮及多种有机溶剂任愈滋合,故有万能溶媒之称。

【药理作用与应用】

1.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本品通过与皮肤角质层脂质的相互作用和对药物的增溶性发挥促透效果,常作为药物穿透皮肤屏障的转运载体;并能使药物在皮肤内形成储库,缓慢进入血液循环,使药物在皮肤局部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品多作为溶剂与有关药物配制成外用制剂,可促进激素类、维生素类、肝素和水杨酸等药物的吸收。

有浓度依赖性,5%以下浓度无透皮作用,5%以上则随浓度增加而透皮作用增强。其常用30%~50%的水溶液。 

2.抗炎、止痛、止痒

促进伤口愈合可用于急、慢性皮肤病,如烧伤、冻疮等。

【不良反应与注意】

本品有恶臭和皮肤刺激性。高于70%浓度的DMSO溶液可产生局部刺激,引起红肿、脱屑、烧灼感和痰痒等,偶可致瘫痕或刺激性皮炎。大面积使用可引起溶血。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指在电离子导入仪器施加的电场作用下,能有效增加离子型药物的透皮吸收的一种经皮给药的物理促透方法。阳离子药物在阳极处透过皮肤,而阴离子药物则在阴极处透过皮肤,中性分子药物也可通过电渗作用透过。

离子导人系统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电源、药物储库系统和回流储库系统。当两个电极接触皮肤表面,电源的电子流到达药物储库系统,使离子型的药物形成离子流后通过皮肤,并在皮肤下面转向回流系统,最终回到皮肤进入回流系统,再转变为电子流(图)。

(一)作用机制

 1.电场力作用  

给皮肤施加电场时,皮肤的电压降主要存在于角质层两侧,这个电压降就是药物通过皮肤转运的主要动力。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型药物可通过导电性通道转运进人皮肤。

 2.电渗作用   

即溶剂对流作用。在荷电的多孔膜上施加一定电压,膜两侧的液体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渗作用。

 3.孔道形成作用  

电流诱导可引起皮肤结构改变,形成可逆性孔道,促进药物分子穿透皮肤。

(二)影响因素 

1. 电学 因素   

 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导入的稳态流量与电流强度成正比。   

2. 药物 因素   

药物的分子量、解离性质、疏水性和药物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离子导入的效果。

3. 生理 因素    

皮肤尤其是角质层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离子导入。

4.透皮促进剂     

透皮促进剂与离子导入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尤其是对于大分子的多肽类药物,使用低密度电流和较短的作用时间即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