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预防蚌病重要性及原因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预防蚌病重要性及原因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预防蚌病的重要性及发病原因1.预防蚌病的重要性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育珠蚌疾病多达20多种,其中造成损失大的有多发性的细菌性疾病、暴发性的病毒性疾病等,还有一些不明病因的疾病。水中一些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一些原生动物、环节动物等病原体感染或寄生蚌体,是引起蚌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预防蚌病重要性及原因

(一)预防蚌病的重要性及发病原因

1.预防蚌病的重要性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育珠蚌疾病多达20多种,其中造成损失大的有多发性的细菌性疾病、暴发性的病毒性疾病等,还有一些不明病因的疾病。目前对于蚌病有“三难”,一是及时发现难,二是准确诊断难,三是有效治疗难。无论从蚌病诊断难度,还是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看,育珠单位(户)都要树立“预防第一”和“全面预防”的观念,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积极治疗”的方针。

育珠蚌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摄食、运动不易被人们观察,一旦生了病,既难发现和诊断,更难用药物治疗。从最近几年情况来看,三角帆蚌疫病流行十分严重,不仅育珠老区常发生毁灭性的疫病,新区也有疫病蔓延,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将预防疾病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否则河蚌发病后,传染性很强,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2.诱发蚌病的原因

引起育珠蚌发生疾病的原因,既有蚌体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为造成的原因引起蚌病。

(1)蚌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多代近亲繁殖、未加选育等技术措施的蚌,抗病力差,容易感染病原体

不同蚌种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同。同一水体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前者易暴发各类传染性疾病,后者则很少感染。如蚌瘟病,只感染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对其则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不同年龄的蚌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同。一般来说,1~2龄的三角帆蚌抗病能力较3龄以上蚌强得多。在发生病害的水域,幼龄蚌的存活率可达50%~60%,而成年蚌的存活率往往不足30%。此外,蚌瘟病毒对1足龄以下的三角帆蚌几乎没有作用。(www.xing528.com)

体质差的蚌易患病。这里的体质差主要指蚌体瘦弱。同一水体中,体质健壮的蚌,特别是壳高/壳长×100%在60%以上个体的育珠蚌,往往不易被病原体侵袭,而壳高/壳长×100%在60%以下个体瘦长的育珠蚌,则容易被病原体侵袭,且死亡率较高。

(2)水域环境因素的影响。

水质物理因素的影响:①水温。一般来说,育珠蚌的水温适应范围为15~30℃。在超过正常适温范围时生长发育受阻;水温过高或温差变化剧烈时,会使育珠蚌新陈代谢失调。②水质。水质污染有pH值、溶解氧、混浊度和水体受城市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污染等方面。pH值过高(8.5以上)或过低(6.5以下)都可能使蚌不能适应而死亡;当水体缺氧,溶解氧低于最低忍受力(一般在3毫克/升以上)时,会影响蚌的正常呼吸而引起窒息死亡。水体受到污染后,有毒有害物质侵入蚌体内,往往致使蚌中毒死亡。

水体生物因素的影响:①致病生物。水中一些病毒、细菌、真菌微生物,以及一些原生动物、环节动物等病原体感染或寄生蚌体,是引起蚌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不致蚌死,也会影响蚌体健康,造成生产受阻、发育不良等问题。②毒害藻类。在夏季高温时,水体中的微囊藻等浮游植物往往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绿色的水花(各地分别称之为“水华”、“湖靛”、“铜绿水”)。微囊藻分泌的毒素或该藻死亡之后分解产生的羧胺与水中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一起产生毒素,均能使育珠蚌中毒而发生死亡。还有丝状藻类的“清泥苔”等往往能堵塞蚌的进出水口,影响呼吸。丝状藻还能堵塞育蚌网笼的网孔,影响蚌生长。

(3)人为因素的影响。

操作不当致成机械创伤:当育珠蚌的身体受到严重或较为严重的机械创伤时,会造成直接死亡或受病菌感染而死亡。一是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由于装运和洗刷等操作不当,会使育珠蚌压伤、摔伤或碰伤;二是在育珠手术操作时由于开壳时用力过猛,壳开口过大而损伤闭壳肌,在开口、通道、植片和送核时使蚌的软体部分受损等。

饲养管理不当:一是育珠蚌的放养密度过大,或者混养的鱼类过多,以至产生供饵不足、严重缺氧,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混养的鱼类等水生动物不当,如混养过多的青鱼甲鱼黄颡鱼河蟹等,以至育珠蚌被咬伤或捕食;三是饲养管理不当,如投饵方法不当,水质调节不及时,吊养水层深度不适宜等,均易产生蚌病或直接造成育珠蚌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