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淡水珍珠养殖的管理技术

淡水珍珠养殖的管理技术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三)珍珠养殖期间的管理珍珠育成时间比较长,一般要经过2~3年才能采收。实践证明,养殖期间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在养殖期间,由于周期较长,水生附着藻类的大量繁衍,往往堵塞吊养设施的对流孔,阻碍水流畅通,影响育珠蚌摄食。

(三)珍珠养殖期间的管理

珍珠育成时间比较长,一般要经过2~3年才能采收。实践证明,养殖期间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加强饲养期管理,创造优良的养殖水环境,是珍珠养殖好坏的关键之一。

1.休养期与吊养水深

(1)休养期的管理。手术后的育珠蚌,暂养于微流水、水质肥爽的水域中,休复15~30天。尤其是湖泊、水库等较大水面育珠时,一定要进行手术后的休复期养殖。在这期间,一般吊养后不要随意翻动蚌,也不可使之离开水面,更不能开壳检查,以免影响其体质恢复和珠囊的形成。如水太肥,透明度小于30厘米,则需采取措施降低肥度。待1个月后,对暂养水域蚌进行清查,发现死蚌,及时清除,然后再重新分篓(或不分篓)吊养到育珠水域中。

(2)及时清除附着物。在养殖期间,由于周期较长,水生附着藻类的大量繁衍,往往堵塞吊养设施的对流孔,阻碍水流畅通,影响育珠蚌摄食。同时在蚌的贝壳上也常常附着大量藻类,影响育珠蚌的生长。这时可采用生物或生态防治法加以清除。生物防治法即通过放养鲴科鱼类(一般10~50尾/亩)来清除藻类;生态防治法即控制水体肥度和pH值,防止水质老化,使透明度控制在25~45厘米之间,水色呈黄绿色,pH值7.0~7.5之间。

(3)应及时清除水中杂物,保持水体清洁。

(4)适时调节吊养深度。根据水位及水温(季节)的变化,应及时调节育珠蚌的吊养深度:冬季和夏季宜适当深吊,春、秋两季可吊养浅些,具体可参照表5-1。

表5-1 不同育珠水域的吊养深度

2.水质管理与合理施肥

(1)育珠水质要求。“要育好一池珠,先管好一池水”。对育珠池水质的要求,可用“肥”“活”“嫩”“爽”进行概括。①肥。指水肥,即水体中营养盐类充足,浮游生物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能满足育珠蚌的需要。对肥水的肉眼判断是:水色鲜嫩或淡褐绿色,浮游植物可形成强烈的“水华”,但不蔓延全池。优势种类以鞭毛植物和硅藻类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处于孤雌生殖的盛期。②嫩。是指水肥而不老,形成水华藻类未老化,蓝藻含量不高,水色鲜嫩,水面无油膜,水中不冒气泡。若水色发黄、乳白、发褐、发黑甚至象酱油,则是老水。③活。指一天之中水色都有变化,呈现“早青晚绿”或“半塘红半塘绿”,透明度早晨与午间相差5~7厘米,但不超过10厘米,溶氧变化不超过3倍。④爽。指水不浓不淡,悬浮泥沙少,透明度在25~40厘米之间,浮游植物量不超45毫克/升。

控制池塘水质达到“肥”“嫩”“活”“爽”的主要措施是“四定投饵”(定量、定质、定时、定位)和合理施肥(投铒主要喂养鱼)以及调节水温和溶氧,以稳定水中pH值,造成物质的良性循环。

(2)饵肥种类。分为饵料和肥料。

饵料:一般分为饼类,如菜饼、糠饼、花生饼,另外,有些养殖单位亦用超微配合饵料。

肥料:一般分为有机物和化肥(无机肥)。

有机物主要包括粪肥、堆肥、凼肥等,实践表明粪肥以鸡粪为最佳。堆肥,凼肥一般以菜饼泡腐熟后为最佳。

化肥主要包括碳酸氢铵、尿素、氯化铵、氨水、过磷酸钙、钙镁磷及磷酸二氢钾等。

微肥(微量元素肥):日常用的是硼砂、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氯化钴、钼酸铵等等。

稀土:为镧系元素加钇等共17种元素总称,它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3.水质判断

根据水色的变化确定育珠水域在育珠期间水质的好坏,是育珠生产过程中,很重要的管理工作。一般将育珠水质分为较差、较好和优良三类。

(1)较差的水。较差的水有瘦水、老水和“水华”水三种。(www.xing528.com)

瘦水:水质清淡,或呈浅绿色,透明度较大,可达60厘米以上。浮游生物的生物量一般在10万个/升以下。水中往往伴有丝状藻类(如水绵、刚毛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如菹草等)。

老水:肉眼看去似乎水质较肥,但含有较多难消化的藻类。老水的颜色有3种:①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水中团藻类、绿藻类较多。②灰蓝色。透明度低,混浊度大,水中颤藻类等蓝藻较多。③灰绿色。透明度低,混浊度大,水面有灰黄绿色的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蓝、绿藻较多。

“水华”水:俗称“扫帚水”、“乌云水”。浮游生物数量多,池水往往呈蓝色,或呈绿色带状,或呈云块状水华。池水透明度较低,约20~30厘米。

(2)较好的水。一般呈草绿黄色、混浊度较大,水中多数是蚌类能消化和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如蓝藻门的尖头藻、席藻,硅藻门的针杆藻,及裸藻门的一些种类等等。同时浮游植物所占的比例较大,一般浮游生物的比例在1∶3~5之间。

(3)优良的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一般为25~40厘米,水中浮游生物多,浮游植物达15~35毫克/升,且所占的比例超过浮游生物总重的80%,且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种类是蚌类容易或极易消化的种类(比例不低于80%)。分为2种:①褐色水(包括黄褐、红褐、褐带绿等)。优势种群多为硅藻、隐藻、甲藻,也有较多的微细其他类浮游植物如绿球藻、栅藻等,特别是褐带绿的水。②绿色水(包括油绿、黄绿、绿带褐等)。优势种类多为绿藻(如绿球藻、栅藻等)、隐藻、甲藻,有时有较多的硅藻。

3.合理施肥

要管理好水质,就必须对该水域的水质和环境状况作好仔细的调查,调查内容有水中的主要营养分类(氮、磷等)和水体肥瘦,饵料生物丰歉等,然后再根据蚌的吊养和鱼种的放养量来确定其投饵量。一般育珠池塘施肥可参照表5-2进行。

表5-2 育珠池逐月投饵施肥量(吨/公顷)

育珠水域的施肥技术要点如下。

(1)化肥。①施肥比例适合。氮肥的最高限量:尿素不超过2.45×10-6,硝酸铵不超过3.3×10-6,硫酸氢铵不超过5.6×10-6,化肥与有机物进行有机的结合。②化肥施用时间应在晴天的上午进行。③水质混浊、透明度小于30厘米时不宜施化肥。④水质的pH值应在6.5~7.5之间,水质偏酸或偏碱时不宜施肥。⑤在施用一般化肥后,应增施微肥或有机肥的稀土。

(2)有机肥。将绿肥沤水须堆在水中,勤加石灰勤翻动,沤出清水后必需捞尽残渣以免败坏水质。粪肥要晒干,大块要分散,根据水温和季节,掌握施肥的间隔时间和施用量,务必要求“量小次多”,春秋每隔7天一次,盛夏3天一次,勤施少施,每亩每次用量粪肥不超过200千克,沤草每亩不超过500千克。

(3)微肥和稀土。养殖多年的水域中培育出来的珍珠不仅色泽有明显差异,而且珍珠的产量(或小蚌的生长速度)都明显下降,珠质也差。究其原因,是因为水体中的微量元素大量被消耗,使其含量下降所致。故适时施加微肥和稀土是十分必要的。施用微肥和稀土,特别是施稀土应该注意:每月施1⒈⒏2次,且间隔施石灰1次。稀土(硝酸稀土)的用量为0.1~0.5×10-6,石灰的用量为200~250千克/公顷。切忌稀土与石灰同时施用。

4.鱼珠混养

鱼珠混养可充分挖掘水体的生产潜力,一方面,鱼珠混养能通过鱼的游动,带动水体的平行和垂直运动交换。同时,还可加速底层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使一些矿物质上覆到水层中(如鲤鱼等)。另一方面,鱼珠混养可为蚌消灭敌害生物,如鳜鱼、乌鳢等可吃掉野杂鱼类和虾类,鲴鱼可刮食掉吊养工具上的固着藻类,为育珠蚌的生存和生长提供安全环境。下面介绍3种鱼珠混养的模式(表5-3)。

表5-3 鱼珠混养鱼种放量

(1)模式1。育珠蚌的吊养量为1000只/亩。养殖结果为,养殖一个周期产珠(无核)5~8千克/亩,年产鱼200~350千克/亩,年均产值达4500元/亩。

(2)模式2。育珠蚌的吊养是(无核)500只/亩,其结果为一个周期内产珠2~3.5千克/亩,年产鱼330~530千克/亩,年均产值约2700元/亩。

(3)模式3。育珠蚌的吊养是(无核)500只/亩,其结果为一个周期内产珠2~3.5千克/亩,年产鱼330~530千克/亩,年均产值约3000元/亩。

由此可见,育珠池中放养鳜鱼、鲴鱼和适当少投其他鱼种对增加育珠效益十分有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