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为真菌植物门真菌环柄侧耳的子实体。凤尾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凤尾菇含有生理活性物质,能够诱发干扰素的合成,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凤尾菇含脂肪、淀粉很少,是糖尿病人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被称为“健康食品”“安全食品”。
1. 生理特性
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15℃左右时菌丝体生长缓慢,低于5℃时菌丝体基本停止生长,高于30℃时菌丝体易老化。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为15~22℃,生长期为10天左右。当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时,子实体就产生得比较少。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昼夜温差在5~8℃时,能增加产量,并提高产品质量。
凤尾菇菌丝生长时喜湿。当基质的含水量在50%~70%时,菌丝生长最好;低于50%时,菌丝生长缓慢;高于80%且遇高温时容易使基质变酸变臭,导致菌丝停止生长,并引起杂菌的大量生长。子实体生长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85%;相对湿度在70%时仅能长出小菇;相对湿度低于65%时则不出菇;如果相对湿度长期保持在100%,则只长长菌柄,不长菌盖,甚至造成子实体腐烂。
凤尾菇在菌丝体阶段对空气中CO2含量的耐受力较强,这时只要培养室保持空气新鲜就可以了。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一般空气中CO2含量为0.03%),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就会急剧下降。CO2含量超过0.1%时,对子实体生长有害,形成的子实体柄长,菌盖畸形等。所以,在子实体阶段,养殖室一定要保持有流动的新鲜空气。
凤尾菇的菌丝体对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培养基的pH值在6.0~9.0的范围内均能很好地生长。pH值低于5.5时,菌丝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如再遇到高温,喜酸性的细菌将大量繁殖,从而使培养料变臭,凤尾菇的菌丝就会死亡。
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有光反而抑制菌丝的生长。这时最好采取避光培养,这样可以缩短培养时间。子实体阶段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一般光亮度以正常眼睛看报纸不感到吃力为原则。若光线不足,则菌柄细长,菌盖发白,畸形菇增多。如果光线过强,子实体则变黑、僵化,有“灼烧”受害的现象。
2. 选择土壤
选阳光充足(向阳面)、桑地平整、排水良好、桑树行距较宽的桑园为好,土壤以湿性较佳。
3. 做菇床、播种时间(www.xing528.com)
3月30日,在桑树行间做一行60cm宽、15~20cm深的菇床。先清除菇床地的杂草落叶等,菇床床底要求平整。凤尾菇自3月30日播种至5月30日结束,历时60天。
4. 培养料的配制和消毒
栽培凤尾菇的培养料有棉籽壳、稻草、麦秸、木屑、玉米秸、玉米芯等。无论哪一种培养料均要求新鲜、无虫、无霉、无杂质。如果选用棉籽壳作培养料,要先晒2~3天,然后加10%石灰水和0.1%多菌灵与水拌和均匀,使料的含水量达到65%左右,即用手紧握培养料,手指缝中有水珠渗出,但不滴下来为度(一般500g料加600~750g水)。如用稻草作培养料,将稻草切成10~13cm长,在0.5%石灰液中浸12h,取出用清水冲洗至pH值6.5~7.0,薄摊于水泥场地上将水沥干,用手紧捏稻草从指缝中能滴出水滴为度(稻草的含水量约为65%~70%)。
5. 接种
于3月30日播种,播种前,准备好盆、粗铁丝等用具,用具及操作人员双手用75%酒精消毒,以防杂菌感染。用铁丝将菌种从瓶中轻轻耙出,放在盆中,对大块菌种用手分至蚕豆大小的块粒,但不能揉,以免破坏菌丝,为了避日照,宜在室内进行。将处理好的培养料,分次均匀地铺于床内,底层先铺10cm厚,上面撒1/3菌种。再铺5~10cm培养料,将余下的菌种全部撒于面上。菌种分布应四周多、中间少;床面要求中间稍高,四周稍低。播种完毕,穿上经消毒的套鞋,将培养料与菌种踏紧,盖上薄膜,薄膜上再盖草包或草扇、枯草等遮阴材料,保持黑暗。
6. 菇床管理
经7~10日后,菌丝已布满料面呈白色时,将盖在床面的薄膜移至用小竹或桑条搭成的弓棚上,棚的高度离料面60~70cm即可。注意温湿度调节,保持料面潮湿,菌丝生长期保持温度25~28℃,相对湿度70%。子实体成长期保持温度20~26℃,相对湿度85%~90%,保持散射光线,加强通风,及时摘除杂菌和捕捉害虫。一般播种后经25日左右,即出现子实体,再隔3~4日,子实体成熟即可采菇,以后每10日左右收一次菇,整个生育期可收菇3~4次。
凤尾菇收获结束是在5月下旬,正是桑园施夏肥季节,栽菇后,菇床内的残料、菇脚等,作肥料施入桑园,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的效果。由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增加了秋叶的产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