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千多年的饮茶史,不同的历史时期,饮茶的方式有所不同。自秦汉开始从药用、食用扩展到饮用。茶的饮用方式不断变革创新,积淀了丰富而精致的饮茶技艺,并升华为一种生活艺术。特别是唐代陆羽在《茶经》里,把烹茶、饮茶过程注入了一种文化的意韵,并赋予其一定的精神和美学内容,开创了茶艺的历史之路。
茶艺的核心是认识茶、熟悉茶、欣赏茶,就是把喝茶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升华到文化欣赏的层面,把喝茶赏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或娱乐活动来对待。在品茶的过程中,主要目的不在解口腹之渴,而是滋润精神,增添乐趣,提升生活品位。
明代金陵茶艺技术高超,代表了当时茶艺的最高水平。为了更好地了解明代以来的金陵茶艺,有必要认识我国历史上饮茶方式的演进过程。
中国古代的茶饮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汉魏、六朝,基本上是生煮羮饮法。二是唐五代,基本上是煎茶法。三是宋元,基本上是点茶法。四是明清以后,主要是冲泡法。
汉魏六朝时期的煮茶法,是指将茶投入水中烹煮而饮。茶叶加工粗放,往往连枝带叶晒干或烘干,茶叶和米粥一起搅和捣成茶饼。煮饮之前,先将茶饼炙烤成深红色,再捣成茶末。饮用时,有的煮成羹汤而饮,加盐调料;有的将茶末佐以姜、桂、椒、橘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www.xing528.com)
唐五代时期,发展为有加料的羹煮改变成为清茶的烹煮。采来茶叶先放入甑釜中蒸,臼杵捣碎后,拍成团饼。饮用时,再将团饼碾碎、过筛、入釜烹煮。其烹煮方法是用煎茶法。即先将水烧开,水一沸时,加盐调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备用。随后取适量茶末投入水中,用竹夹环搅。见水涛翻滚时,用先前舀出备用的水倒回茶水中,以止其沸腾。三沸时茶成,把茶汤表面那一层水膜去掉,舀出茶汤倒碗中,趁热来喝。
宋元时期,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法有细碾精罗、侯汤燥盏、调和茶膏、点茶击沸等环节。先将茶饼炙碾和罗筛,茶成为细末。然后“候汤”,就是守候和控制水沸的程度;水沸以后,把茶盏用开水烫热,接着“点茶”。根据茶盏大小,放入适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稠状,叫做“调膏”。然后再注入沸水,用茶筅环回搅动,称之“击沸”,使之产生泡沫后饮用。茶筅是宋代时人们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一体,发明的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点茶一般是在茶盏中直接点,不加盐及任何作料,直接持茶盏饮用。如果饮用人较多,则在大茶瓯中点茶,再分到小茶盏中品饮。
明代以后,基本上废除了唐宋元一直沿用的茶饼,主要用叶茶,这就简化了点茶法的许多程序,饮茶方式由煎点改成冲泡。冲泡法就是将茶置于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方法。明清时期更普遍的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