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陵人把喝茶常常称之为“吃茶”。喝茶与吃茶在金陵人口中有细微差别。喝茶是指饮茶、讲究冲泡茶叶的粗细老新,吃茶则是指饮茶带吃茶食。
茶食是指人们在佐茶时用的食物,也称茶点、点心。清代茹敦和《越言释》载:“古者茶必有点心,无论其为硙茶(用碾成碎末的茶煮成),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之,谓之点茶。点茶者,必于茶器正中处,故又谓之点心”[27]。
清代乾隆年间,金陵茶馆不只是有茶果、点心供应,茶食的品种已很多了,出现了将饮食文化与饮茶文化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清稗类钞》载:秦淮河畔鸿福园、春和园两家茶馆在供应茶叶的同时“亦间佐以酱干生瓜子、小果碟、酥烧饼、春卷、水晶糕、花猪肉烧卖、饺儿、糖油馒头,叟叟浮浮,咄嗟立办”[28]。
对于茶馆经营者来说,茶食的有无,质量的高低,已是茶馆竞争、赢得更多茶客的重要砝码。精细可口的茶食能吸引更多的人与茶结缘。
对于饮茶者来说,饮茶有生津止渴、涤洗肠胃的功效,会将食欲引开。饮茶时配上茶点,边饮边品,细细咀嚼,自有一番乐趣。特别是全家相聚或三五结伴,围桌而坐,共饮一壶,清纯的茶香弥漫开来,一桌人在这氤氲缭绕的水汽中,既温暖又适意。再吃些点心,聊聊闲话,悠闲自在。
旧时,金陵人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说法,就是指早上去茶馆吃早茶,下午上澡堂泡把澡。吃早茶,不只是喝茶,还要吃点心,吃早茶成了以品茗美味为主,饮茶为辅的一种品饮习俗。
吃早茶时,茶叶倒不一定十分讲究,但吃茶的程序确是不可颠倒。因为点心包子大多是现做现蒸,要等一段时间。茶客们这时往往会点上一小碗干丝,悠悠地边吃、边喝、边聊、边候。
金陵人吃早茶,如果一起上茶馆的人不多,通常是泡一壶茶,点上一两份干丝,再来一两份包子、烧卖之类点心就够了,不图排场,只是在意吃早茶的那一份惬意和心情。
金陵每家茶馆的早茶几乎都有干丝供应,特别是永和园、奇芳阁两家的干丝名气更响。
清代《望江南》词中写到:“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干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这里的“加料干丝”就是著名的扬州大煮干丝。而永和园的干丝别出心裁,与扬州大煮干丝不同,将煮改为烫。把切得很细而匀称的干丝在滚开水中多次烫成,没有一点豆制品的生气味。调制也十分讲究,给茶客上一碗干丝另给麻油佐料一小碟,任茶客自己调拌食用。烫干丝的品种有素有荤。素的有口蘑、香菇、鲜笋等;荤的有虾仁、鸡丝、烧鸭丝、肉丝等,风格各异,吃起来鲜美爽口,回味无穷。20世纪5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永和园品尝了干丝后赞不绝口,主动要求与亲自操作干丝的厨师见面,表示感谢。
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选料精、制作细、口味好,也令人叫绝。选料很严,干子放在手心攥紧,松开手即能还原。制作考究,先将干子切成极细的丝,用开水烫两遍,再放冷水中浸泡。然后开始打卤,用酱油、绵白糖和碎虾按比例配备并包好,置大锅内熬煮,最后将打好的卤与浸泡过的干丝放入锅中煮,待干丝色泽金黄时捞出,浇上盖头佐料,另加小磨麻油,香味扑鼻而来。小心地呷一口,咸中带甜,清醇适口,不黏不腻。有一位名人品尝后,曾留下墨宝“知味停车”。
起初,奇芳阁经营干丝的并不是茶馆老板,而是茶馆的堂倌伙计。当时茶馆伙计的工钱很低微,主要收入靠茶客给的小费。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伙计们就合资经营干丝。每天茶馆开门前,就操刀切完每人应完成的干丝,打好卤,早茶时保证供应。收市后,除应交给老板的那份收入外,其余的由伙计们按劳动量分配。因此,奇芳阁的伙计要比其他家茶馆伙计多一份绝活,干丝切得又快又细又匀。
包子是早茶的重要点心之一。奇芳阁的“翡翠素什锦菜包”很受茶客的珍爱。茶馆根据时令选购鲜嫩的荠菜、菠菜或青菜,用沸水烫至八成熟剁碎,再掺和芝麻屑、豆腐干、木耳、面筋,拌以糖、盐、麻油即成素馅。待包子在笼上蒸熟后上桌。雾气弥漫之中,恍见白玉之间碧绿几点,异香奇趣。
其他茶馆的小笼包也很有特色。先把肉皮切碎煨烂,加入油、香料、水等,拌好后文火煨成胶状。冷却后把它掺到肉馅中,待包子蒸好后,胶状肉皮就化成鲜美卤水了。面皮很薄,卤汁较多,所以茶客吃的时候必须“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皮薄、鲜嫩、卤多的小笼汤包,再佐以清茶一杯,吃在嘴里,清香四溢,油而不腻。
烧饼虽是大众化食品,但许多茶馆早茶时间也经营。清代陈作霖《凤麓小志》载:“南京晨餐以干丝烧饼著称”。旧时,金陵一些茶馆烘烧饼是口小肚大的土炉,所做的烧饼用料纯正,擦酥、揉酥是选用纯净菜籽油、熟鸭油。白芝麻要洗净晾干后才用。最为人称道的是奇芳阁的酥烧饼。
奇芳阁的酥烧饼皆用鸭油和制,其馅心品种有糖油、萝卜丝、荠菜、椒盐等。不论那个品种的烧饼,均外脆内软、甜咸酥透、香气扑鼻,不仅在当年的秦淮胜地独一无二,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特别是荠菜上市之际,选购荠菜酥烧饼的食客纷至沓来,都以尝鲜为一大快事。
还有茶馆制作的“蟹壳黄”烧饼也很畅销。它形如螃蟹,颜色如煮熟的蟹壳,因此被称为蟹壳黄,猪油葱花夹心,吃起来入口即酥化,扑鼻喷香,味回悠长。
时代在前进,当代茶馆向着休闲文化发展,服务项目增多,早茶供应茶食的品种煎、炸、蒸、煮、烧、烤等应有尽有,做得也更为精致。茶食已是当代茶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茶馆吃早茶,这一流风遗韵一直流传至今。
二
金陵人品茶时的茶食,有些也不完全为了充饥,主要是香口解馋,金陵俗话“搭嘴儿”。
这类茶食品种繁多。有炒货,如瓜子、松子、花生等;有糕点,如京江脐、蛤蟆酥、京果、桃酥等;有片,如云片、交切片等;有糖,如寸金糖、花生糖、芝麻糖、姜汁糖等;有蜜饯,如话梅、糖莲子、鲜橘饼等。
这些茶食大多由专门的茶食店加工生产。清代中期,茶食店集中在秦淮河畔,利涉桥头的阳春斋,淮清桥头的四美斋最为有名,游画舫者争相货买。这两家都是由嘉兴人经营,以把茶食装潢精美,宜于款客馈人取胜。
民国时期,茶食店大多集中在中华路、三山街、升州路一带。知名的有中华路上的涌茂、三山街的祥和、萃奇,武定桥头的聚美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建商人也来金陵开店,先后开设林万和、大丰、正大、万大、德大、益大、公大祥等20多家“福建帮”的南货、蜜饯店。
所有的茶食店都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做现卖。每月农历八月以后,直到春节前后是茶食店最忙碌的时候。茶食店大都有自己特色的品种。如涌茂的套饼,味美酥香。孙中山先生品尝过该店的套饼,称赞不已。地处升州路的公大祥生产的话梅、七珍梅等都很有名气,特别是用晒干的莲子、柚子皮和鲜橘分别加工精制的糖莲子、香柚饼、蜜橘饼(又称白糖橘饼)更是金陵人喜爱的佐茶食品。本土商人的茶食店熟知金陵百姓的口味,制作的茶食满口清香、咸中带甜。金陵人品茶爱上一盘五香桂皮豆。这是选用粒大、灰青、性糯的南乡产的蚕豆,洗净煮熟后捞出,撒一把细盐,然后在配有茴香、桂皮、花椒、八角等佐料的冰糖水中不断翻动,待豆壳上泛起盐花后起锅,沥干晾透。
金陵茶食讲究时令季节和时鲜,特别是不同节令有不同的糕。金陵人把用麦粒研粉制作的叫饼,用稻米制作的叫糕。金陵农村盛产水稻,农家自备石磨,每逢节日有自磨米粉、自蒸糕团的习俗。如金陵云片糕,《随园食单》载:“金陵人制之最精,号白云片”。春节时人们爱吃年糕,饱含浓郁民俗色彩,显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企盼,盼“步步高,年年高”。金陵人吃糕,每个月不重样,“正月应时糖年糕,二月红绿丝瓜大发糕,三月芝麻香烘糕,四月白云老人笑,五月粽子芦叶包,六月麻油绿豆糕,七月马蹄糕,八月月饼皮纸包,九月重阳糕,十月山楂糕,十一月老少皆宜甄儿糕,十二月喝杯热茶有茶糕。”这是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品茶吃糕,一年也就过去了,周而复始,让人感受到日子总是那么香甜美好。
金陵还有“有茗无实”的茶食,即食品的名称中有茶字,但没有茶的成分,却是人们品茶喜爱的茶食。如茶干、茶糕等。
茶干,金陵俗称“秋油干”,因其近似茶色,故取名茶干。茶干以黄豆为原料,从浸豆、糙豆、磨豆、扯浆、煮浆、过筛、点浆,到包、榨、剁、煮、扎等,需经20多道工序。由于加工工艺精细,用料考究,美味可口,且营养丰富,老少妇孺皆宜,是人们品茶配食的佳品。至今,高淳、溧水一些乡镇,以及浦口桥林、江宁陆郎等地精制的茶干依然保留了传统特色。
茶糕是金陵人夏季早晨喝茶或午后喝茶时进食的点心。从明代直至民国时期,大街小巷皆有敲竹板叫卖的茶糕担。购买时,摊主推开圆屉玻璃,用一特别的长方形铜片切上一长条,撕块荷叶一包,咬嚼时松软香甜,荷叶清香扑鼻。茶糕按一定比例的糯米粉和大米粉加冷水搅拌,搓碎后过粗筛,在笼屉内垫上纱布,将过筛后的米粉铺平,再铺上一层白糖,糖中掺和着桂花、松子、核桃仁、芝麻、白果等,再铺上一层米粉,刮平后,撒上红丝绿丝,用开水旺火蒸。面表见湿,手按软糕不粘手时停火即成,只见茶糕面层色泽鲜明,诱人垂涎。
金陵人有吃“下斋”(南京话读作“周”音)的习俗,把中饭和晚饭之间的加餐称为“下斋”。
农历五月到七月,天气酷热,天黑得迟,晚饭也迟,人们肚子容易饿,需要吃点下斋来垫垫。每天下午三点半钟一过,走街串巷卖零食的小贩就吆喝开了,有挎着腰鼓箩卖的,也有挑着担子卖的。品种有京江脐、蛤蟆酥;有凉粉、炒元宵;还有回卤干、糖粥藕、糖芋苗等。各具特色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图8-5)。人们用粗茶叶泡一壶茶,或者用中午煮饭后的锅巴水当茶,就着吃下斋。
图8-5 旧时,南京街头贩卖“下斋”的摊子,人们爱吃糖粥藕
近年来,类似吃下斋的吃“下午茶”时兴起来。“下午茶”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早餐都很丰盛,午餐较为简便,而社交晚餐一直到晚上八点左右才开始,人们便习惯在下午四点左右吃些点心,喝杯茶。
南京一些企业的白领和知识分子也有吃下午茶的爱好。他们午餐吃得较少或过于匆忙,下午肚子有些饿了,吃些点心喝杯茶,刚好可以帮助保持精力直到黄昏,进而使得晚餐比较清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英国人和中国人的喝茶方式大相径庭。他们一般都是要加糖、牛奶,中国人讲究的是一杯清茶在手,喝的是那股清新芳香的气味。下午三点半左右,在南京闹市街头,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古典的茶艺馆或是简约的茶餐厅、时尚的甜品店、优雅的咖啡屋里细品下午茶,品尝西式糕点的酥香,中式茶点的淳朴,时令水果的芬芳。现在,精致的下午茶,已成为纷繁都市的别致休闲符号。
三
金陵人还有用茶叶制成菜馔的传统。利用茶叶具有的色翠香浓、味醇隽采、内含多种蕴养成分等特点,制成味美可口的菜肴。(www.xing528.com)
我国古代就已有用茶叶烹制菜肴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山茶嫩叶,炸热水煮可食”。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载有“茶叶蒸鹿尾”的菜肴。
茶叶在菜肴制作中,有的作主料,有的作配料、调料,还有的作熏料。
用作主料的绿茶,色泽翠绿,清香馥郁,味美鲜嫩,形态美观。当代金陵厨王胡长龄创制的“香炸云雾”,就是一道金陵名菜。将钟山云雾茶与鸡蛋清、剁成蓉的鲜虾仁和切成米粒的松子仁调匀在一起备用。然后置于二成熟的熟猪油中慢火汆成云雾团,见洁白逐个翻身,汆分把钟捞起,复入四成熟的油锅中再汆半分钟,捞起沥油,和番茄、沙司一起上桌,顿见红妆素裹,让人大快朵颐。这道菜肴中因有云雾茶,吃起来清香、细腻、滑爽。
作为配料的绿茶,利用茶叶的清香、味醇、色泽与菜肴主料相得益彰。“雨花虾仁”这道名菜是选用清明前的雨花新茶,用沸水浸泡至叶舒汁出后,取茶叶及少量茶汁,与漂洗至雪白的鲜虾仁在炝锅中滑炒而成。雪白的虾仁配上碧绿清香的雨花茶叶,给人一种清新爽洁的感觉。2008年5月底原台湾地区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来访,在金陵饭店品尝了这道菜,称赞此菜清新淡雅,有江南水乡的传统特色。
茶叶用作调料的地方较多,如用茶叶烧鱼解腥,蒸蘑菇可增色,煮牛肉可熟烂、增香。
茶叶用作熏料的菜肴,其特色是香而不燥,吃起来有甘润之感。金陵风味的“松子熏肉”就是取其茶的香味熏制而成的。选上好的五花肋条肉,洗净切方,用炭火叉烤,使之肉皮焦黄,去油腻。然后入砂锅用葱、姜、绍酒,以及冰糖、松子仁、陈皮作料一起用小火煨肉,肉方煨的酥而不烂。熏,就是茶熏。用清香浓郁的新茶,铺在铁锅底下熏肉,见到烟浓时即可离火。用素洁纱布沾麻油,将肉块涂抹擦净,再用刀把熏肉切成薄片。这是一款散发茶香的醇厚馥郁的佳肴。还有一款富于地方特色的“龙江夜雨”茶菜,其做法是,鳝丝用红茶腌制,茶树菇用茶籽油炸熟,再和鳝丝红烧而成。其菜名选自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龙江夜雨”(在下关长江边听雨声)。
此外,金陵还有用茶叶制成的小吃。如面茶、五香茶叶蛋等。《随园食单》载:面茶是“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亦可”。五香茶叶蛋是用煮熟的鸡蛋敲碎外壳后,加茶叶、盐、酱油、香料等在水中煮成。这既是充饥小食,又是佐茶佳品。
用茶叶参与制作的菜肴,是融香茗与佳肴为一体的独特菜肴,是中华饮食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注释】
[1](民国)藩宗鼎.金陵岁时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8,24,37
[2](民国)夏仁虎.岁华忆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56,60,57,63,65,69,71
[3](民国)夏仁虎.岁华忆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56,60,57,63,65,69,71
[4](民国)藩宗鼎.金陵岁时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8,24,37
[5](民国)藩宗鼎.金陵岁时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8,24,37
[6](民国)藩宗鼎.金陵岁时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8,24,37
[7](民国)藩宗鼎.金陵岁时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8,24,37
[8](民国)夏仁虎.岁华忆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56,60,57,63,65,69,71
[9](民国)夏仁虎.岁华忆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56,60,57,63,65,69,71
[10](民国)藩宗鼎.金陵岁时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8,24,37
[11](民国)夏仁虎.岁华忆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56,60,57,63,65,69,71
[12](民国)夏仁虎.岁华忆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56,60,57,63,65,69,71
[13](民国)夏仁虎.岁华忆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56,60,57,63,65,69,71
[14](民国)夏仁虎.岁华忆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56,60,57,63,65,69,71
[15](清末民初)陈作霖.金陵琐志九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62,163,128
[16](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322
[17]高国藩.中国俗文化学.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06:341,342
[18]高国藩.中国俗文化学.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06:341,342
[19]高国藩.中国俗文化学.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06:341,342
[20]高国藩.中国俗文化学.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06:341,342
[21](民国)藩宗鼎.金陵岁时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8,24,37
[22](清末民初)陈作霖.金陵琐志九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62,163,128
[23]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13,330,449,707,782
[24]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13,330,449,707,782
[25]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13,330,449,707,782
[26](清末民初)陈作霖.金陵琐志九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62,163,128
[27]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13,330,449,707,782
[28]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13,330,449,707,7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