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陵茶文化:清代雅俗共存的秦淮茶馆

金陵茶文化:清代雅俗共存的秦淮茶馆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清代秦淮茶馆不只是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雅俗茶馆共存,展示了秦淮茶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秦淮茶馆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清代中叶,江宁一家茶馆曾发生一件趣事。清代秦淮茶馆是当时人们共同的生活空间,无论高低贵贱,茶馆的门向每个匆匆路过或悠闲踱来的人敞开。“共和”的茶客是秦淮河码头的工人和外来贩运米粮的船民。

金陵茶文化:清代雅俗共存的秦淮茶馆

清代初期,江南存在一股反清力量,清朝统治者为防止利用茶馆集社,防止反清力量聚合,一度时期禁开茶馆。明末繁盛的茶馆消失了,显得冷清凄凉。到了乾隆年间,国力大盛,内帑丰足,统治地位巩固,才放开禁令,允许茶馆开设。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载:“乾隆末叶,江宁始有茶肆,鸿福园,春和园,皆在文星阁东首,各据一河之胜。日色亭午,座客常满,或凭阑而观水,或促膝以品泉,皋兰之水烟,霞漳之旱烟,以次而至。茶叶则自云雾龙井、下逮珠兰、梅片、毛尖,随客所欲”[7]。乾隆年间新开张的茶肆档次不低,设置舒适雅致,茶客一边品茗,一边“凭阑观水”。茶客享受可品茗。可吸水烟或旱烟的服务,茶水均属精品,想点什么都可取之。

清代金陵是东南重镇,富庶之地。这里居住不少从各地迁入的富户巨商,也豢养了不少军功贵族、悠游镇日的闲散官人,这里还设有贡院,每次乡试参加人数是16000多人,最多一次达2万多人,其规模甲于各省,吸引众多风流才子、墨客骚人来这里陶醉流连。贵族官人、商贾士学,以至艺人乞丐,三教九流无不麇集在秦淮河畔。这些也极大地推动了茶馆业的繁盛。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小说里是这样描写的:“(金陵)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大街小巷总合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多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

这些雅致的茶馆品茗与赏景连为一体,以景佐茶,品景为品茶营构出优美空间。清代陈作霖《东城志略》载:“文德桥口有明督学陈公子贞祠旧名芥子河亭,今为茶社,疏柳曲栏,颇饶画意”[8]。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载:“四象桥畔毕氏宅,疏离一曲,小屋数缘,垂柳依人,波光映带,行者过之,辄为停盼,近改为茶肆”。甘熙在该书中还记载:“土街口道旁有小茶肆,屋宇不多,而饮具精洁,以炭火煨陈雨水,茶叶亦殊佳,有龙井、银针之类,此亦独出冠时者”。甘熙还提到“饮天山帝王庙”,有个茶社,名曰“歇歇去,且吃茶”“炉篆砥香,饶有野趣,视市尘诸馆,雅俗迥殊”[9]。设在金陵名园瞻园里的茶馆,清代文人沈皞日在这里与友人品茗论诗,也不觉得身是客了,他在《瞻园即事》中写道:“小窗诗话,共检茶经,顿忘却逆旅”。

茶室设在秦淮画舫里,文人墨客品茗其间,更有一份雅兴。清代王韬《花国剧谈》记载,当时在江南贡院乡试的人,“暇时烧烛煮茗,以佐清话”“试毕,留生待榜,租鸭嘴船,安排笔床茶灶,偕生遨游三山二水间”。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也描写了灯船游戏秦淮河的情景,“一带板桥长,闲指点茶寮酒舫,听声声卖花忙,穿过了条条深巷”。清代女诗人吴岩子《秦淮舟集》诗也写道:“一掉轻随岸柳斜,晚霞落日集名家,六朝风物秦淮水,三月春情谷雨茶”。清代西泠野樵《绘芳录》有描写秦淮画舫上品茗的情节:“水手摇开船头,奔西水关来,众中见河中游船往来甚众,皆是篷窗大开,男女杂坐,急管繁弦,甚为热闹。连儿将竹炉升起火来,在船头煮茶,少停,送上几碗茶来,大家品着茗”[10]。清代夏仁虎《秦淮志》记叙秦淮画舫,说到“登舟竹戏,茶点甚精”“舟人托言登岸烹茶,放身高卧,非呼唤不至”[11]

清代茶馆店名招牌也非常典雅,颇有六朝遗风神韵。问渠、问柳、问津这三家茶馆很有名气,被人们统称为“三问”茶馆。坐落在桃叶渡旁的“问渠茶馆”,前后有两个茶厅,后门临河,即六朝时的“清溪”,店名典出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坐落在贡院街上的“问柳茶馆”,店堂门前河边有一颗百年柳树,店名典出唐代杜甫的《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句:“元戌小队出郊垌,问柳寻花到新亭”。坐落在利涉桥侧的“向津茶馆”,临河造屋,木结构两层,有竹篱围护,凤尾森林,雅致清爽。“问津”二字最早见于《论语》:“使子路问津焉”。津者即指渡口。“问渠”“问柳”“问津”,常常是文人墨客聚会,饮茶叙事,赏月吟诗的场所。

清代秦淮茶馆不只是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在自然经济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在井畔河边,或豆棚瓜架。清代以来,金陵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大批乡村百姓涌入。他们寻找活计或劳作之余,同样需要人员交往、信息交流的场所,茶馆就成了他们常去的地方。身居茶馆,吃茶畅话,成了人们普遍的习惯。(www.xing528.com)

那时,有供官人、文人聚集议事、论诗作赋的茶馆,也有供生意人聚会牟利、手艺人立口的清茶馆;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也有卖茶又卖点心的茶食馆;有专卖粗茶的乡村茶馆,也有供苦力歇脚的茶炉子街边茶棚等。雅俗茶馆共存,展示了秦淮茶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秦淮茶馆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清代秦淮茶馆是三教九流,各类人员杂处的信息交流中心,有的海阔天空,天南海北的闲聊,各种奇闻逸事都在这里汇集,引得当时官员常到茶馆与茶客闲谈,了解情况。

清代中叶,江宁一家茶馆曾发生一件趣事。江宁某县令,素称明敏。一日乘轿子经过街市,听到茶肆中有人说:这是一个好官。旁边有一人却说:若果好,当代我穷人娶妻。这位县令听过,略施小计,罚了一笔钱给这个穷人娶妻。

相传乾隆南巡驻跸江宁、微服私访到了秦淮河畔一家茶馆,听见里面有人说书,乾隆听了一段后,微露笑容,兴之所至,便将茶馆写节目的笔提在手中,在那块节目水牌板上挥毫留感,写下“活龙活现,人皆嘉闻”八个大字,还在下落款“高天赐”题。乾隆走后,说书人听说此事,但不知“高天赐”是何人。后被府衙中一位官人认出了为“御笔墨宝”。从此,这位说书的书业蒸蒸日上,茶馆内常常满客。

清代秦淮茶馆是当时人们共同的生活空间,无论高低贵贱,茶馆的门向每个匆匆路过或悠闲踱来的人敞开。进了茶馆,在饮茶之时,可能是一次消遣,一席辩论,一笔买卖,或调解一场纠纷,或找到一份工作,茶馆成为最市井、最繁杂的地方。

金陵南门(中华门)外是繁盛的米市、菜市、鱼市。沿街店铺林立,其中茶馆就有六家,即刘宝和、共和、人和、义和、老万全、龙园。这六家茶馆各有自己的茶客。“刘宝和”是菜农卖完菜后去这家茶馆聚歇。“共和”的茶客是秦淮河码头的工人和外来贩运米粮的船民。“人和”“义和”是回民办的茶馆,回民常上这两家喝茶,也是回民出殡时送葬殡客的停歇点。“老万全”常客是贩柴及卖土货的山民。“龙园”的茶客基本上是溧水高淳一带运粮贩鱼的船民及当地的菜农。

那时,不只是南门外的茶馆如此,在金陵其他地方的茶馆也有不少是有较为固定的茶客。坐落在丹凤街的“三元茶馆”和北门桥的“顺兴茶馆”,每天清晨茶馆里都聚集着等待临时雇佣的“织锦工”们,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等待织锦市场的场主来安排他们的工作。水西门外是莲、藕、菱、茭白等水八鲜交易市场,这里的八鲜行代客买卖。每天清晨从沙洲圩、江心洲、江东门等处挑担推车来的农民,把水八鲜货品送到八鲜行后,老板给一些零钱让这些农民到街上的“三河”“马天兴”等茶馆喝茶吃早点,在那里歇脚,等早市下来后,八鲜行老板到茶馆来找这些农民结账,并商谈下一次送货的时间及货品、价格。这两家茶馆成了做水八鲜生意谈行情、议价格的场所。靠近马巷口的“春奎茶馆”,每天上午一些鸭子店的老板和供货鸭贩子就到“春奎”喝早茶,谈生意,人气很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