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世纪50年代初,除中山陵园对新中国成立前留存下来的47苗荒芜茶园进行维护、复垦,南京县郊几乎没有茶叶生产。为了推动江苏茶业复兴,江苏省政府成立了“茶叶指导所”。苏南山区兴建了一批国有林茶场,宜兴、吴县、金坛等地已起步发展茶叶生产。到1957年,江苏省茶园面积有3.75万亩,而南京市郊区仅有茶园106亩。
1957年,江苏省委提出“要把镇(江)、仪(征)、六(合)山区建设成为一个以茶叶为主的经济作物基地”。1958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茶叶生产会议的报告》,号召适宜茶叶种植的地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江苏省政府专门设立了“省山区经济作物局”,统管林、桑、茶、果的生产发展。
国家经济建设高潮激发了人们创制新产品的热情。南京科研、生产、商业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向省市领导报告要求创制名特茶立项。很快得到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省委常委、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冲的同意,并明确提出“创制名特茶,纪念革命先烈,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目标。
1958年春,成立了由主管山区经济的副省长挂帅的“江苏省名特茶创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省山区经济作物局副局长担任,省内的茶叶专家张之澄、邰大传、曹岚、罗凡等任委员,还从省内各地调来10多位制茶高手,组建了由俞庸器任组长,戴连容、王震宇、王家荣、郑学清等人参加的技术攻关小组。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怀下,省内茶叶专家、制茶高手云集南京。
张之澄,1939年即是中国茶叶公司(重庆)技术人员,1940年复旦大学农学院聘任为茶叶专业讲师,1953年以后在江苏省农果指导所、宜兴县从事茶叶研究与生产。
邰大传,农业技师,1952年即参与成立江苏省茶叶指导所,1956年以后深入镇江、江宁丘陵山区调查、制订茶叶生产发展规划意见。
俞庸器(1919—1992),浙江新昌人。1946年毕业于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赴台任台湾大学农学院出版组组长。1947年任中国茶叶联营公司业务专员。1949年,在中国茶叶公司华东分公司负责茶叶外贸工作,后调华东农林水利局特茶处。1957年,调江苏省农林厅。1958年,调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专事茶叶生产(图5-2)。
图5-2 俞庸器
俞庸器长期研究茶叶生产技术,对茶树栽培、茶叶制作有较深的造诣,为江苏省茶叶事业开创者之一。
俞庸器在参与茶叶生产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主要著作有《茶树怎样留种》《又快又好的茶苗繁殖法》《武夷山茶与风景》,主要论文有《从陆羽茶经看我国历代的茶叶生产的科学技术》《论陆羽》《林茶间作定位研究》等。
以上三人及其他专家都是长期从事研究茶叶生产技术,对茶树栽培、茶叶制作有较深造诣。他们很早就有创制新茶的心愿,现在有省市领导重视、支持,他们信心倍增。
历史上钟山产过云雾茶,历代寺庙僧人在钟山南麓也植过茶树。民国时期这里还曾发展茶园300余亩。1958年,这里已建有中山陵园茶场。这里有悠久的植茶传统,有一定制茶技术基础,江苏省名特茶创制委员会决定把研制新茶地点放在这里。
茶叶专家在中山陵园东沟选择了有5亩面积28年生的一块茶园,对其深翻重施基肥,每亩施入粪肥5吨,过磷酸钙25公斤。对这块茶园,当年的春、夏、秋,都停止采摘,留待来年春季,看长势再决定采收。1958年这一年里,茶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10多次的试验,试制出红茶、绿茶、花茶各一种。这些茶品质均优良,但是试制出的绿茶沿用了龙井茶工艺采制,显示不出独特的风格。这些试验也为继续研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决定,集中精力攻关绿茶。
1959年春,茶叶采收季节,名特茶创制委员会召开了采制技术座谈会。会议采取了边参观,边座谈,边操作,边研讨的办法,采摘了近10斤鲜叶,分别制成了花瓣形、刀口形、雨珠形、碧螺春形4种形态的绿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主张镰刀斧头形,表明革命成功主要依靠工农群众;有的建议花瓣形或雨珠形,象征革命先烈精神如鲜花洒满人间。尽管意见不一,但大家都认为茶叶外形既要有纪念革命先烈的寓意,又要考虑南京茶树叶片肥厚,芽头茁壮的特点,同时要便于将来机械化大量生产。
创制名特茶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创制人员更有了信心。但是,新品茶的外形上还缺乏新意,期待寻求突破,创制人员在琢磨、在思考、在探寻。(www.xing528.com)
一个下雨天,俞庸器走在路上,他无意中看见松树上很多松针被雨水打落在地上。瞬间他的灵感涌上心头。他想:满山松树四季常青,能寓意革命先烈万古长青;根根松针能象征革命先烈忠贞不屈的品格,铮铮铁骨的精神;在已创造的花瓣形基础上,改进搓条技术,容易形成松针状。这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对,松针形”!俞庸器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同创制人员交流想法,大家一致赞同。经过多次试制,松针形的样品茶出来了。创制人员精神振奋,省市领导肯定了取得的成绩:“定型为松针,不仅可行,而且寓意深刻。要抓紧完善技术,提高试制质量”。
为了集思广益,名特茶创制委员会要求雨花台烈士陵园茶场、江宁县实验茶场、栖霞山茶场等10多家茶林场也参与松针形新品茶的试制。
各方面条件具备,1959年4月20日正式炒制松针形新品茶。中山陵园茶场选派熟练女工到去年已重施基肥的那5亩茶园采摘一芽一叶鲜茶500多克,由技术攻关小组成员,来自金坛茅麓茶场的炒茶高手王家荣、郑学清师傅炒制。只见炒茶高手在120℃左右的锅内杀青后,用双手揉捻,又用手心双手滚转搓条,再回锅,在80℃条件下,满握茶叶,向锅心与锅壁来回拉直索条,待九成干时起锅摊晾。上秤,125克重。只见根根干茶犹如松针,锋苗挺秀,白毫隐露,色泽翠绿,新品茶创制成功。江渭清、彭冲等领导得知消息非常高兴,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明确指示:松针形的新品茶正式定名为“雨花茶”。
这年5月12日,江苏省茶叶评比会上,“雨花茶”顺利通过了产品鉴定。5月29日,省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雨花茶品质的工作意见”,要求继续改进操作方法,拟定采摘、炒制工艺规格,并将样品送国家有关单位科学审评。
二
俞庸器带着雨花茶样品出席了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茶叶会议。他在会上宣布有着独特品质的“雨花茶”在南京诞生。这个消息轰动了这次会议,经专家品茶,一致给予好评。
“雨花茶”样品又送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出口总公司、商业部茶叶局等权威单位科学鉴评。不久,一份份鉴评报告出来了。
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鉴评报告(1959年6月19日):外形细嫩挺香,色泽翠绿,香味鲜醇,叶底勿亮多毫芽,具有独特的高级茶风。
中国茶叶出口总公司(北京)鉴评报告(1959年7月21日):形质俱胜,从品类说,确在“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诸名茶之外,别具风格。外观虽与日本京都所产“玉露”相接近,但绝不似其黑长成“蜘蛛腿”状,有如“碧玉针”,且又香味双清,不带郁蒸之气。
商业部茶叶局鉴评报告(1959年8月26日):外形整齐,间有白毫,条索紧洁,色泽青翠,香气好,味浓烈。
权威单位的鉴评报告一致认为“雨花茶”茶名清雅,外形独特,品质优异,跻身全国名茶之列。
创制人员科学严谨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集体协作的智慧,以及上级领导的支持,“雨花茶”终于创制成功,摆上了1959年江苏省农业展览馆的展台,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人们在欢庆国庆10周年的时候,以创制的“雨花茶”,表达了对为民族解放,国家复兴而牺牲的先烈们的深切缅怀。
“雨花茶”是新创制的全国经典名茶,是绿茶中的珍品,中国著名的“三针”之一,即南京“雨花茶”(炒青)、安化“松针茶”(半烘半炒)、恩施“玉露茶”(蒸青)。“雨花茶”问世后,立即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成了云锦、雨花石、盐水鸭等名特产品之后的又一南京地方著名特产。起初,因雨花茶产量不多,又有纪念意义,一般只用于会议招待或馈赠贵宾。《雨花茶歌》唱道:“雨花名茶出南京,浓浓茶香沁人心,收下南京千般意,带走江南一片春”(图5-3)。
图5-3 20世纪60年代采茶女采摘雨花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