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晋元帝打算在建康都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外立双阙(阙,即华表),丞相王导认为国家草创,财力薄弱,连城墙都用篱笆代替,不宜大兴土木。于是,他指着正对宣阳门的牛首山的双峰,对晋元帝说:“此天阙也”。晋元帝因此打消了建阙的念头。牛首山因此又名天阙山,牛首山产的茶,也被称为天阙茶。
牛首山位于南京城南约13公里处,以双峰对峙,宛如牛首,最高峰海拔243米(图4-2)。
牛首山及周围山脉是由侏罗纪时期的火山喷发出来的堆积物及有关的火成岩岩体构成,地层的岩石富含钙质。牛首山地下水充溢,知名的泉水有太虚泉、地涌泉、虎跑泉等。太虚泉位于兜率岩下,泉水从石壁上汩汩流下,善男信女往往以水洗眼,据传可以明目。地涌泉在牛首山东峰石壁下,又名感应泉,“泉自中石坎中出,深二尺许,纤淫缕浸,色味俱绝”[5]。泉水旁的石壁上刻有一首诗:“牛首重兴古佛场,给孤有感应非常,天开太朴琼浆美,银汉瑶池五液香”。虎跑泉在牛首山两峰之间,天王殿左侧,泉旁的石壁上刻有“最佳泉水,味极清洌”。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中也说此泉“虽一泓之流,未足称奇,然沏茗濯缨,其为已足,固可褰裳提罂而临试也”。[6]
牛首山是佛教圣地,南朝时梁武帝就在此修建佛窟寺(今宏觉寺)。唐朝时,增添了佛塔,后又成了佛家“牛头宗”的发祥地。明代,寺刹扩建,寺院依山而筑,犹如蜂房鸽舍,鳞次栉比。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亲自为牛首山宏觉寺佛殿题写“万法皆如”匾联。自南朝直到清代,牛首山一直是僧人咸集,群贤毕至之地。
牛首山植物种类繁多。明代李时珍曾踏遍牛首山,寻找中草药材。历代僧人及山民广栽松、竹,遍植兰、菊、桃和茶树。明代山上曾建有“茶径”。阳春三月,漫山绿竹、茶树滴翠之际,杂以桃花、幽兰、杜鹃,将牛首山装点得生气勃勃。从明代起,就有“春牛首”的说法,是人们踏青游览的好去处。(www.xing528.com)
牛首山产的天阙茶,在清代名声很响。清代袁枚《江宁县新志》载:“茶出天阙山,香气俱绝”[7]。清代金鳌《金陵待征录》载:“金陵所产,摄山、钟山、宝华山皆于文字中遇之,唯牛首天阙得而嘴含焉,次于龙井,等诸阳羡者也”[8]。天阙茶可与阳羡等名茶比美,可见此茶的质量的确“香气俱绝”。
每年清明前后,天阙茶采制时,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和香客来牛首山品茗尝新。明代杨守阯来到牛首山,就急不可待地到寺里品茶,他在《牛山宴别》中写道:“导行童子各持香,倦生僧房即倾茗”。明代陈铎更是自己动手冲泡,细细品茗,他在《宿牛岭寺》中写道:“自汲石泉水,同僧沏佳茗”“虚客剪烛坐寒宵,石鼎茶香细细消”。清代金陵文人杜浚(字于皇)游访牛首山,得到清香的天阙茶。著名文人李渔是他的好友,杜浚知道李渔嗜茶,他把得到的天阙茶赠送给了李渔。李渔品饮天阙茶后,赞不绝口,并写了《答于皇赠天阙茶》,其中写道:“闻君耽苦啜,澡雪试真茶”“只兹天阙种,填作武陵花。”李渔认为像天阙茶这样的好茶,才真正是“真茶”。
民国时期,还有人得到此茶。“中央大学”教授吴征铸(白匋)曾回忆道:牛首山“山有野茶十余味,唯长老知其处,岁可得叶一二斤,悉以赠师(胡翔东),粗如松毛,而色香浓郁,煎五六度不减。铸幸得一尝,以为世间绝品也。”
历史上,牛首山数次遭战火洗劫,天阙茶制作工艺失传。为了弘扬牛首山茶文化,1985年当地茶农成功研制出“牛首春”茶,成为当今南京地方名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