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湖北天门)人(图3-2)。他的出生富于传奇色彩,他为弃婴,被寺院和尚拾去抚养。
图3-2 陆羽
陆羽的少年是在古刹深院中度过的,常为法师煎茶、干杂务。后去一个杂戏班子,当过丑角演过戏,为竟陵太守所赏识,赠以书籍,指点他研究学问。两人常一起出游,谈诗论文,品茶鉴水,后来陆羽又在一位诗人的熏陶下,潜心诗赋。
陆羽21岁时出游到河南义阳及巴山峡川,一路上考察茶事,详细记录,打算把所见所得整理成文。然而好景不长,唐王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陆羽于756年秋天,随流民过江,沿长江对江南山川江河、风物特产,尤其是茶树名泉作实地考察。这一路的考察令他大开眼界,促使他对茶作深入的思考。第二年,陆羽经歙县、宣城来到茅山,在润州丹阳(江苏丹阳)结识了皇甫冉。
皇甫冉(714—767),10岁能文,曾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晋吾兵曹。皇甫冉是一位多才多艺、怜才重友之士,是陆羽来江南结交的第一位挚友,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
栖霞山是览胜佳地,栖霞寺是佛教圣地。山中盛产中草药,六朝时葛玄、葛洪曾在此采药。751年,鉴真大师专程来栖霞寺居住3天,企愿东渡日本能早日成功。陆羽对这座名山名寺十分向往。758年皇甫冉陪同陆羽来到栖霞山,并安排陆羽在寺内寄居。
陆羽见到这座名刹四周层峦叠翠,高壑堆云,灰瓦丹墙的寺院在苍松翠竹映衬下显得分外肃穆壮观,确是僧侣禅修、文人远足的好去处。他登上栖霞山顶远眺,但见长江如链绕护石城,翠峰如浪泊涌钟山,山下寺院的磬声不时传来,山间人家的炊烟袅袅飘散。陆羽感到此地处处散发着灵气,身在此处心胸顿感开阔。
陆羽白天上山采茶、试茶,晚上与寺里的禅师聊天品茶。有时他上山采茶来不及返回,晚上就住在山农人家,生活虽然艰辛,但心情很愉快。皇甫冉写了一首《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即反映了陆羽上栖霞山采茶的情景:
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这首诗前三联写采茶,“绿野”“层崖”“春风”“茶筐”“山寺”“夜宿”,一幅想象中的采茶情景,历历如在眼前。诗一开始指出采茶不易,要走很远的路,攀上层层叠叠的山崖才能采到上等茶叶,诗人把陆羽不避艰险的精神和盘托出。第二联写春风和煦,正值茶质最佳的谷雨时节,在这时候采茶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诗人似乎在与陆羽共享采茶的无穷乐趣。诗人想象陆羽一早登上山崖,待到采满一筐嫩叶时,白日已经偏西,还忙个不停,沉醉山中不知返。第三联写陆羽去山上采茶的山路,熟悉如故,他与山农相处很好,常在山农家中寄宿。诗的最后两句以王孙草为喻,将陆羽比作远游的王孙,情不自禁地向萋萋春草询问陆羽何时采茶归来,焙制新茶成功,可别忘了邀我与你共享啊!“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既是对陆羽的祝愿,也是对茶的一种渴望。
皇甫冉的兄弟皇甫曾也是陆羽的朋友。皇甫曾也写有一首《送陆鸿渐山人采茶》诗: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自深处,烛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www.xing528.com)
群山千峰,香茗丛生,陆羽深入山中采茶,常独自一人,不知疲倦。那寂静的山间,离寺院很远,因此只能以石泉清溪,作野餐而充饥。诗人饱含深情,在静谧的夜晚还思念着陆羽为茶事辛劳。诗以“深处”“烟霞”“独行”“野饭”勾线绘出一幅清淡幽野的画面,又以“山寺远”“石泉清”“燃灯夜”“一磬声”等着色,显出一种超然淡泊的境界。陆羽就是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中,寻得采茶的快乐。
建康是六朝的都城,陆羽在栖霞寺找来六朝的一些史料。其中出生于建康的道教大师陶弘景、金陵名士弘君举关于饮茶的论述,以及孙皓、王导、谢安、齐武帝等帝王大臣茶事活动的记载,陆羽阅读非常认真,并一一摘抄留记。
陆羽在栖霞寺居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带着对茶的新的认知,带着收集到的饮茶史料,以及撰写《茶经》这本书的初步框架,带着收获的喜悦,迁居到丹阳鱼竿村皇甫冉家中。
皇甫冉建议陆羽去绍兴投靠地方官员,到那里进可自荐求试,退可闲居自和。当皇甫冉数次与陆羽深谈后,知道陆羽所行意不在此。他在《送陆鸿渐赴越并序》中写道:陆羽喜好“远墅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钩矶,随意而往”的活动,抱有“多自用意”的志向,热衷茶事,进以茶事济天下,退以茶事善其身,不会闲居,更绝仕途。
二
760年,陆羽来到盛产名茶的笤溪(浙江长兴)居住,继续对茶的研究。陆羽感到对茶的认识还要深化,有的还要到实践中去找答案。他边撰稿边外出考察。每年茶季开始,他就背负采制工具,前往湖州、杭州、苏州、常州、润州等地深山采制春茶,考察茶事。他朝攀层崖,暮宿野寺、荒村,饥食干粮,渴饮泉水,每到一处都与当地村叟讨论茶事,详细记录,还将茶叶制成标本,并对当地气候、土壤、环境及茶树的特性作详细了解。他途经润州时,在江宁傲山(南京江宁区西南)发现一片茶林,长势虽不及湖州、宜兴等地的茶树茂盛,但与苏州生长的茶树相仿,是一处重要的产茶地,他随即记录下来:“润州,江宁县生傲山。”后来他把这处产茶地写进了《茶经》。
765年,陆羽根据多年对江南各地的实际考察和研究所得,写出了《茶经》。此后,陆羽又经过10年的研究,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修改,775年《茶经》遂成定稿,780年刻印问世。
《茶经》的完成,陆羽名声大噪。唐德宗皇帝赏识其才华,召拜陆羽为“太子文学”,让他当太子的老师,陆羽不去就职。皇帝改任陆羽“太常寺太祝”(太常寺里主持祭祀的官),他仍然避而不就,陆羽作《六羡歌》以明志寄怀: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这是收录在《全唐诗》里的由陆羽创作的诗。这首诗是陆羽人生观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的德行操守,不羡高官厚禄,不羡富贵荣华。他淡泊名利,他所羡的是故乡的水,故乡的人,追求的是自然人生。诗的最后两句说:丑恶的事物将随腐朽没落而消失,正如六朝旧都金陵的繁华衰落一样,只有那不尽长江(即西江)滚滚来,它还依旧向着旧都金陵城下不息地奔流。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的专著。它系统科学地总结了唐代和唐代以前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并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精髓和中国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丰富了人们的饮茶知识和精神生活,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为1000多年来茶叶生产,以及中华茶文化发展奠定了高文化品位的起点,使之茶文化从制茶工艺辐射到文学、书画、医药、园林等各个领域。
陆羽72岁时病逝于湖州抒山。晚唐时被人尊其为“茶神”,以后又被人尊为“茶圣”。
陆羽的崇高声望以及他在栖霞山采茶的经历,一直受到后人的赞扬。宋代僧人在陆羽于栖霞山采茶、试茶的地方造笠亭,并摩崖刻石“试茶亭”,以志纪念。2001年在通往栖霞山顶的半途中,建造了“陆羽茶庄”。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四层,仿唐风格,人们以此茶庄来缅怀陆羽曾来栖霞山采茶。陆羽所代表的茶文化精髓,伴随着缕缕茶香在金陵大地飘散。
760年,李白与中孚禅师栖霞山相遇,品尝仙人掌茶,写了一首以名茶为题的茶诗。李白来栖霞寺的前两年,即758年,陆羽寄居栖霞寺,759年才离开。历史没能让诗仙李白与茶圣陆羽在栖霞山相会,失去了一起论诗议茶的机会,这是茶文化史、金陵文化史上的一件憾事。
陆羽栖霞山采茶,寄居栖霞寺写《茶经》,为金陵茶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