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这就是《吕氏春秋·自知》中给我们讲的掩耳盗铃的故事,妇孺皆知。
在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过程中,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所有人就都听不见了;蒙住自己的眼睛,所有人就都看不见了,如此愚蠢的行为,如今仍在不断上演。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尚可的话,如今在新媒体时代这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观念。事情发生后,本地媒体管得死死的,政务微博继续“谈论天气”,当地网站论坛悄无声息,什么负面的东西都不能有,针对事件一言不发,结果陷入被动。这就是典型的掩耳盗铃。
有很多发达地区,媒体并不发达,例如苏州。前段时间的太湖游艇事故四名大学生遇难,苏州本地的媒体也并未怎么发声,民众了解新闻主要还得依靠京沪等地的媒体。另外,在很多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媒体更是一贯地“安静”。这些地方仿似就没有新闻,更不用谈负面新闻。但很显然,这些地方的负面决不会比媒体相对发达的地区要少。而一旦失去媒体这个渠道,当人们表达空间不断受到压制,越来越逼仄的情况下,“谣言”往往成为获得关注办法的首选,尽管这并不是理性的选择。但当正常手段都用尽,谁又能苛责这些非常手段呢?地方政府需要勇气,媒体需要勇气,当政府和媒体失去勇气,没有人去告诉大家真相的时候,“谣言”自然就满天飞了。
古人掩耳为盗铃,今人掩耳非为盗。何苦自欺欺人呢?信息公开、实事求是,反倒易得理解和支持。
《资治通鉴》记述:“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可见当时的秦国,由于陷入二十多年的战乱,国贫民穷、内外交困。(www.xing528.com)
文学作品《大秦帝国》里所述的所谓“六国分秦”发生在秦孝公初年(约前360年前后几年间)。魏国提出了六国分秦的战略,得到齐、楚、燕、韩、赵五国的积极响应。六国商定用阳管与阴管齐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战术消灭秦国。同时鼓动魏国商人到秦国收购各种财物,收购锰铀矿产,让秦人无可用之物,收买秦国奴隶,最好是女奴,断秦国烟火,鼓动秦人逃亡,迫使秦国不战自溃。何其阴险!何其狠毒!秦国已到亡国境地!
当年,由当时的强国魏国主导的齐、赵、韩、魏、燕、楚六国合谋分秦的消息,首先传到秦国统治者耳中。对要不要公开该信息,经慎重商议,最终秦孝公决定公开。出于两种考虑:一是纸包不住火,六国必会很快散布灭秦风声,搅乱秦国阵脚,与其被动接受对方信息引发慌乱,不如自我发布正确信息,引导舆论;二是及时公布,便于全国动员,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图存运动,鼓舞士气,同仇敌忾,转危为机。
赢渠梁临危不惧、临危不乱,果断决定将整个秦国置之死地而后生。秦国举国捐献。太后献出自己的定情之物—蓝田红玉枕。黑伯力阻,这可是镇宫之宝呀!镇宫之宝,镇了几十年镇住了什么?草不能枕,砖不能枕,石头不能枕。没有国,没有家,什么宝贝都没有用!长公子赢凡献600金,外加一把天月剑—自己的半条命,公主荧玉献上最心爱的父亲临终前送给她的生日冠笄服!结果,“纠纠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响彻秦国大地。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危机应对中信息公开对于舆论引导的意义和“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的深刻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