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网络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方面,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有很多沉重的教训。教训的代价常常是昂贵的,因此让人难忘。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回顾教训,再揭伤疤,为的就是汲取教训不再犯,或至少少犯同样的错误,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有人总结了目前一些当事单位和个人在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时,常常采用的五种方法:一是“躲”。遇上突发事件,躲为上计,对媒体的动向麻木不仁。二是“推”。企图一推了之,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三是“踢”。出了事情,各个部门推来推去,踢皮球。四是“送”。又是请吃,又是送礼,结果一场空。五是“告”。有些官员火了就去告,以致事情越弄越糟。尽管赢了官司,地方形象无法挽回。
导致此类种种表现的原因,有思想观念的问题,认识不到位,有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态度缺位,有方法手段不适应,应对不力等原因。很多人仍然习惯于传统信息传播环境,不习惯新媒介环境;仍习惯于唯我独尊,不习惯于放低姿态;仍习惯于异口同声、舆论一律,不习惯于多个舆论场,舆论多元。《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5月上期“特别策划”专题“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专题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的网民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然而,无数的教训告诉我们,在突发事件面前,“怕”和“躲”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应对,努力赢得主动权和主导权,与其被动说不如主动说,与其别人说不如自己说,与其一定时候说不如第一时间说,尽快说不如抢先说,外行说不如内行说,大家说不如专人说,分别说不如统一说,用技巧说不如用事实说。(www.xing528.com)
特别是面对一些“新闻危机”,不仅要在媒体上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地发布事实真相,还应将相关知识、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措施,人民群众的呼声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以增强舆论引导的穿透力,将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转化为融洽关系,凝聚人心、促进和谐。[1]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吃一堑,长一智”,以下这些做法被证明是不明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