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研判,就是对监测得来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认识、分析、研究和甄别,判断舆情信息价值。网络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又一个重要环节,需要保持更加清醒的思维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清虚实、去粗选精,去伪存真,抓住要害,形成判断。
一 网络舆情价值判断的三大标准
筛选网络舆情信息,关键是要衡量和判断舆情信息价值的大小,而其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舆情信息的重要性、典型性和危害性。尽管可能因为主体各异,角度不同,对舆情信息价值的判断也不同,但是有一些总体的判断是相通的。重要性、典型性和危害性,并非完全独立,界限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
(一)掂量重要程度
掂量重要程度就是要判断信息的重要性。所谓重要,就是看其是否涉及更高层面、具有或导致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等。一般来讲,这类信息多为一些涉及国家安全、涉及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保、涉及国计民生问题等的信息。
比如,2004年2月5日,笔者作为网络记者发表了题为“美日高薪雇用‘网络特务’占领BBS专事反华调查”的深度报道,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并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年转载率最高,浏览量最大的新闻报道。然而,与其说这是一篇新闻报道,不如说这是一篇典型的网络舆情报告。
文章写到,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绝好的发表意见的平台,为言论自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网络,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任何突发的事件发表评论,任何评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所有的人看到。网络模糊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把地球变小了,把眼界变大了。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网络上,反华言论也找到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一些反华势力和一撮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与渗透性,无孔不入。在各大网站的论坛我们可以看到,每条新闻的留言、重大事件的综述、新闻焦点的内幕……千篇一律的反华言论无所不在。
反华言论可谓五花八门,不过大多是为了打击中国人的民族自尊与自信的或搞民族分裂的。他们称“人权高于主权”,所以“分裂有理,独立无罪”,中国应该像李登辉所说的那样被分为七块,并妄自修正历史,说东北原来是满族人的地盘,所以满洲国存在是有道理的;长江南北的中国人在体形、语言、生活习惯上有差异,所以中国应该划江而治;新疆、西藏、内蒙古在历史上看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祸害中国;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人永远是二等公民,爱国、务实、创新、求真、正直等这些人性中的优点只有西方人或者日本人才具有……美国炸了中国大使馆是“该炸”,撞了中国飞机是“中国飞机太好斗”,美国人还在媒体公开幸灾乐祸是人家“幽默”等等,遇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黑”了再说。
笔者当时注意到,在各大中文论坛里,还有针对政府,专门攻击政府的施政方针或国家领导人的,他们没有标准,没有鉴别,凡是政府所做的都是错误的,都是卖国的;凡是政府官员都是腐败、无赖。一个网友说,反华言论的本质都一样,那就是不希望看见一个民主、富强、文明、团结、自主、独立的中国存在。这些“写手”以满足自己骂人的欲望或以颠覆、内乱、分裂、削弱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目的,以编造事实、恶意辱骂、欺骗民众为手段,以网络、报刊、电台等为媒介。
文章同时对反华势力网络言论常用的伎俩作了分析和归纳:
打击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对全国人民推崇的、爱戴的,他们就极力打击,对发表爱国文章的人进行恶意辱骂和贬低,同时宣扬“如果美国人打进中国来,那一定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而来的,我们不应该去反抗,而且是应该帮助美国人”。而且往往以不同笔名发表多个跟帖,给人以“人多势众”的感觉,仿佛中国爱国的人已经寥寥,多数人都是像他们一样,对中国恨之入骨。
诋毁中国取得的任何成绩,或者根本不提中国还有成绩。他们只对负面的消极的东西敏感和感兴趣,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积极和正面的东西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笔者在某网站BBS上看到这样的言论:“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的经济是个奇怪的经济混合体,一种充满了管制下的原始资本主义,既无长期战略,也无短期目标;中国的法律不少,但都是东拼西凑还相互矛盾制约,几乎毫无用处;我们施行的救火式改革让我们半休克了二十年,并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痛苦……”如果有人赞扬成就,他们就群起攻击,说其是共产党的爪牙、太监,是无耻。
大肆散布关于中国的谣言、假消息,试图唤起世界人民对中国人的鄙视和中国人对自己的政府和国家的仇恨。对中国确实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不但连篇累牍地张贴,还添油加醋、尽可能地补充不实的内容,牵强附会地发掘所谓“内幕”。
玷污中国的英雄人物和领导人。如据他们“考证”,岳飞根本不是“忠臣”,秦桧倒是受到了“不公待遇”,应该“平反”。同时,他们也为反面人物叫好,说汪精卫是“在黑暗中的伟大人物,他一心让中国免于战火之中,他一心要让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一样,生活在天皇的光辉之下,过着皇道乐土衣食无忧的生活”。
文章最后说,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面对如此猖狂的反华言论,如果我们再不加以重视,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文章刚发表期间,很多网民包括部分网络媒体专业人士不理解或认为根本不存在。但是,现在大家似乎普遍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很多网民和网络舆论研究者纷纷撰文表示支持。
正是这样一篇舆情报告,提出了一个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问题,从而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文章为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类似的舆情几乎不断在发生。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网上就出现了很多诋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言论。很多人借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等领域改革的不尽如人意甚至不成功,从而全盘否定改革开放,认为要推倒重来。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一些人祭起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等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反对改革开放。这些都属于具有重要性的舆情信息。
(二)审视典型与否
舆情信息是否具有典型性,就是看它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一个点的事仅代表一个点,那没有代表性;如果一个点的事能代表一个面问题,那么它就具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性。事实性舆情如此,意见性舆情也是如此。
比如,笔者2003年6月23日所撰写的舆情性质的报道《10万流动党员如今找到了“娘”》,揭示了当时的一个极具典型性的现实状况:2003年,参照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的不完全统计得出,全国当时的6400万党员中流动党员大约有120万名左右。若以北京市1998年的对既没有转移党员组织关系也没有持流动证参加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所占流动党员的比例计算,全国至少有10万流动党员处于游离状态找不到组织。
文章写道: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我们知道,在几年前,由于档案、组织关系调转的不顺畅等各种原因,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流动在外找不到党组织,就像孩子找不到娘一样。
流动党员的管理,的确成了新时期党组织面临的新问题。对于流动的党员来说,最直接的困惑就是一地管不到,一地不愿管。很多企业公司都不负责档案及组织关系方面的事务。尽管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但据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员党支部反映,截至2000年,半年以上未交党费的流动党员占组织关系在该中心党支部党员的41.6%。据了解,这之中大部分是在外务工或经商。这类流动党员长时间游离于党的组织之外,与党组织之间长期无法“亲近”,成为挂名党员。部分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成为“两不管”党员。一些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脱离党组织的管理教育,组织纪律观念日渐淡薄,有的甚至出现了违法乱纪等问题。流动党员的出现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思想状况,给新时期党的建设、党员的管理,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严峻的课题。但是,不少地方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还有不少困难,如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尚不配套、流动党员党支部的职能定位尚不明确等。这些都需要党委组织部门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来解决。关心每一个流动党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应该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现实情况的催生和大量“舆情报告”的呼吁下,中央高度重视此事。中组部和各级的党组织意识到了这个发展中的新问题,开始逐步采取措施,比如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和制度建设,并探索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一些地方党组织通过开展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凝聚力和吸引力,使零散务工党员“打工不脱党”,外来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流动人员“能入党”。流动党员不再游离了,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中央《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以及一系列新时期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通知,得到了更好的执行和贯彻。
再如2012年5月21日,搜狐转载经济参考报文章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08年,按汇率计算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长期积累形成的收入分配四大失衡,导致我国消费开支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内需和消费不振又直接造成我国过分依赖外部市场,降低了我国的经济安全性和长远发展的潜力,甚至已经影响社会稳定。对此,网民在互动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观点,或称为“意见性舆情”:希望政府立即着手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收入分配应向广大中低收入者倾斜,缩小贫富差距;国家应制定政策遏制少数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真正创造财富的是那些从事实体工作的劳动者等。尽管这样的意见性舆情有偏激甚至错误的成分,但是,这就是舆情,具有典型性的舆情。
(三)判断危害大小
舆情研判,研什么?判什么?直接一点儿讲,主要就是研和判其危害性大小。危害性大小与舆情信息价值大小成正比。
比如,2011年7月30日,一个原本平凡的星期六。这一天,是“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死难者的“头七”。自“7·23”事故以来,由于对铁道部的不满,对事故处理的不满,网上不断出现以抗议铁道部,悼念遇难者的煽动性信息。如号召路过铁道部时开车鸣笛、号召到铁道部静坐等。此类舆情信息的危害性,可谓不言而喻。
类似危害性较大的舆情信息总是此伏彼起。2009年3月23日出版的第412期《中国新闻周刊》,一篇名为“孙东东:把精神病人送到医院是最大的保障”文章中,北大教授孙东东公开宣言:“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属于需要强制的一类。因为它扰乱社会秩序”。为什么需要对“访民”实施强制性措施?孙东东说:“因为它扰乱社会秩序。他就坚持他的某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精神病的妄想症状。他们为了实现一个妄想症状可以抛家舍业,不惜一切代价上访。你们可以去调查那些很偏执地上访的人。他反映的问题实际上都解决了,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该番话语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后,即引起轩然大波,网友在论坛博客上纷纷发表帖文进行声讨。
短短的两天时间里网友便在百度“孙东东吧”贴发了数页带有辱骂性质的帖子,而孙东东的家庭住址、电话等等信息也被网友公布在网络上,有的网友在网上还扬言要去北大与孙东东教授面对面讨论老上访者问题。而有的网友则呼吁北大应该开除孙东东教授,称他不配做北大教授。网络上知名的博客作家赵牧在其私人博客上发表题为“请北大开除孙东东”的文章,在文章中称,孙东东公然诬蔑那些被侮辱被残害的上访者,其言辞就像法西斯。并且还以卫生法学专家的身份公然为持续多年生产毒奶粉的企业辩护,为虎作伥。他呼吁相关部门除了应该立即将其从北大除名,以防伤害学生外,还要立即把孙东东押进精神病院!以最大的限度保障他的人权不受侵害!
当时,此事导致一些上访者和“抱不平者”“围攻”北京大学,要求见到孙东东,要求北大处理孙东东、要求孙东东道歉等。气氛很敏感,局面很复杂甚至危险。这同样是一个非常具有典型危险性的舆情信息。
后来,由于来自网络上和现实中的压力,北大教授孙东东通过中新网发表道歉声明。在声明中称,“其中一些内容因我语言表述不当,引起一些争议和误解,对此深表遗憾。如果因这些内容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在此我诚恳地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歉意。也衷心地希望 他们能够通过法定程序解决自己的问题。我本人一向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反应的问题;关注全民的精神卫生健康促进。绝对没有歧视上访人员的思想和言论。通过此事,我会认真反思总结。今后将更加努力学习,谨言慎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尽我所能。”道歉后,此事才慢慢趋于平静。
二 网络舆情研判的基本要点
网络舆情研判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舆情研判的主要环节、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或重要着力点。网络舆情研判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握网络舆情研判的基本要点。这里主要讲三大要点:鉴别信息真伪、看当前关注度、把握苗头趋势、提出科学对策等。
(一)鉴别信息真伪
鉴别舆情信息的真伪通常并不影响舆情信息的价值。比如“北京今晚将发生地震”的谣言,一样具有很高的舆情价值。但是,鉴别信息真伪对于舆论引导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在于它的真伪决定了舆情信息工作的后续进展,而且直接决定了舆情应对的策略。
鉴别信息真伪,说到底就是判断舆情信息“是真还是假”。其方法有几种:
1.来源检验
即从舆情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性、可靠性、诚信度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来源主要有主流传统媒体、非主流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闻、网民互动信息等。简单说,如果所检测到的舆情信息是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各地党报、权威媒体等的新闻信息,那就基本比较真实,如果来自一些都市小报、边缘媒体以及网民互动信息等,那么,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总之,从来源鉴别信息的真伪,主要通过信息提供者的身份、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获取信息方式等来判断。比如“保定市252医院确认一例非典”传言就是一例:2012年2月19日,名叫“米朵麻麻”的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今天去打预防针,医生说252医院封了,出现了非典变异病毒,真是吓人”的信息。该微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关注。从鉴别信息真伪的角度看,事件信息源自微博,可信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核实。23日,252医院院方和保定市卫生局辟谣称,经调查为普通感冒。25日,卫生部表示,252医院收治的发热病人已经排除患有非典的可能性,确诊为腺病毒55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2.逻辑检验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它的本质就是寻找事物的相对关系,并用已知推断未知。其中,概念、判断、推理是三种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态;推理是依据思维形式之间的真假联系规律,有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态。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推理构成论证等更复杂的思维。只要是判断,总是有真有假的,二者必居其一。
我们常讲说“你这话不合逻辑”,是指他的话违背常理,违背思维逻辑的规律,也可以指话语前后矛盾或忽是忽非。这种“不合逻辑”的非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偷换概念、虚假假设、误用传统、以暴易暴、滥用专家意见、分类错误、混淆视听、以泪掩过、以先后论因果、情感误导、功利误导、简化推理等。而正确的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的、有根据的思维。我们所说的运用逻辑检验网络舆情信息真伪则重在通过分析舆情信息的具体细节来鉴别。
《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一书认为,可运用实用的逻辑推论方法有:递推法,根据已知材料,层层向下分析,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倒推法,从最后的结果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推,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各种关系中,推出可能相反的结论;内推法,在一系列已知结论和事实之间,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寻找论据和相关因素,填补空白;外推法,就是根据已知推未知,根据现在推未来。但是,也不要迷信逻辑推理,合乎逻辑更多地是指理性和正常的思维和表达所遵循的逻辑,而舆情信息有时候看起来不合常理,而这种“不合逻辑”的情况可能恰恰是深入解读一些信息的“金钥匙”。因此,有时也不能仅仅根据“不合逻辑”来判断舆情材料的真伪,相反还应该格外认真地重视和研判。[4]
3.常识检验
即依靠我们所具有的一般的、普通的、众所周知的,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些舆情信息进行真伪判断。
2012年3月间,家住山东青岛的白女士反映,自己在超市买了两袋“昆虫鸡蛋”,其中一枚鸡蛋蛋清竟然是红的。3月4日下午,有媒体记者联系了该鸡蛋生产厂家,一位张姓负责人说:“如果只是发现一两枚鸡蛋有这个问题,那肯定是特殊情况,因为母鸡到生理期,来例假了。”作为专业的鸡蛋生产厂家,对“血鸡蛋”现象理应知晓原委,即使是说谎也得说得像,而不能胡编乱造,用“生理期”、“来例假”这样的借口来搪塞,未免太小看消费者的智商了,“生理期”也排卵?“例假”又如何进了鸡蛋里?很快,有畜牧专家否定了“例假说”,认为出现血色鸡蛋清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母鸡因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输卵管重度发炎;二是在饲养过程中添加了问题饲料。而所谓“昆虫鸡蛋”只是饲料中添加了昆虫成分,说得难听点纯属噱头而已。前几年,“艾滋病扎针”事件在天津等地时有发生或时有传言。2007年11月,传言有3名男青年进入内蒙古大学校园扎针传染艾滋病。据报道,内蒙古大学的学生向媒体反映:内蒙古大学有多名患有艾滋病的青年在校园用针管扎学生传染艾滋病,有2名学生被扎。谣言甚至波及 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市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一名学生告诉媒体,同学们晚上都不敢去上自习,还有很多学生买很多的方便面充饥,近一段时间不打算出去。这一谣言的传出,让大学生们惊慌不安。几年前,天津市也曾有一个传闻,说一批河南的艾滋病人来到天津,在商场、超市、路边等公共场所,用装有含艾滋病病毒血液的注射器乱扎市民,报复社会。天津的公安机关已把它列为一号案件,出动了数百名警员分布全城。抓获了数名作案分子,经审讯作案人证实,其扎人时所用的针状物未接触过艾滋病病毒。经过系列事件的处理和调查,现在人们对此基本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此类案件所用的作案工具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犯罪嫌疑人以用针扎人来传播艾滋病之说,纯属骗人吓人,制造恐慌。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一分半钟后因血液凝固就会死亡,除非病毒携带者现场抽血后立即大量注射给他人,否则,用扎针的方式很难传播艾滋病病毒。
(二)看当前关注度
所谓关注度,就是指事件或人物所受关注的程度。关注度也可以理解为影响力大小。一个涉我信息,在研判了它的重要性、典型性、危害性以及真伪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它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小。网络关注度一般由浏览量、回帖量、转帖量、跟进量决定。
2012年3月5日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这份报告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改革”一词被频繁提及,出现了近70次,凸显出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里攻坚克难的坚定态度。温家宝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和“深化改革”成为会场内外尤其是网络上的两会热词。围绕此舆情,从中青华云舆情监测系统采集的文章来看,新闻报道的数量最多,有8395篇。其次为论坛文章,有3672篇。由此可看出,“改革”问题受到主流媒体的大量关注,符合民意。截至2012年3月9日,该事件论坛文章数达3672篇,其中2626071人阅读,38724人评论。相关博客文章数共783篇,25775人阅读,134人评论。新闻报道共8395篇。微博1890条,11095人转发,4507人评论。短短4天时间,关于“两会·改革”的文章达到了14740篇,共2662941人进行阅读,43365人评论。从舆情走势来看,3月5日21时,关于该事件的新闻并不多,但论坛已经开始有动静,由此可看出网友对此事的敏感度及关注度。随后新闻报道开始增多,3月7日3时至18时期间,官方媒体频发关注改革,热度持续上升。紧接着,论坛发帖数、微博数、博客文章数,都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由此可见,该事件无论对媒体还是对民众,都具有强大吸引力,是一个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
1.浏览量
简单说,浏览量又称点击量,就是指有关的网页被浏览的次数。浏览量大小与关注度大小成正比。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信息,看的人多,说明关注的人多;看的人少说明关注的人少。新闻、博文、帖文、微博等均同此理。也就是说,如果浏览量大,那么必须要立即行动。如果浏览量极小,看的人寥寥无几,而且没有快速增长趋势,那么,可以继续观察,不必急于行动。比如,2011年10月间的题为“湖南衡阳被打副局长称被逼和局长签言和声明”的新闻,当日浏览量76082次;2011年12月间,题为“山西焦煤董事长失窃案调查:劫匪认定其不敢报案”的新闻,当日浏览量167392次。2012年3月间,题为“南车否认动车天价采购媒体称必要时公布名录”的新闻,当日浏览量107481次。这样的即比较受关注的信息。网上还有很多不受人关注的信息,浏览量很小,有时甚至只有几个几十个点击。
2.回帖量
网络信息互动的特点让网民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网上“二次阅读”习惯:在网上阅读新闻报道后,翻阅文章后的网友自由发表的大量跟帖并加入讨论,已经成了大多数网民的一种习惯。越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或是观点存在争议的言论,其后的跟帖往往越多,大多数还会再转移到论坛里,遍地开花。无论是新闻跟帖、博文帖文的跟帖以及微博的跟帖评论等,这些回帖量的大小都是考量信息关注度的重要指标。如上面提到的“南车否认动车天价采购媒体称必要时公布名录”的新闻,仅新浪2012年3月7日的跟帖量就达886条,属比较“热”的情况,而且跟帖意见以质疑为主。而同日像“某某领导参加某某代表团审议”这样的新闻的跟帖量就很小,有的只有个位数。
3.转帖量
转帖量大小也是衡量一条信息关注度大小的指标之一。转帖通常指新闻信息、评论文章、论坛帖文、博客文章被转帖;微博广泛应用后,其功能之一的转发,成为扩大信息影响力的主要环节。转发量是信息价值大小的试金石。如2012年2月23日晚,处于“活熊取胆汁”事件风口浪尖的归真堂开通官方微博,结果遭遇上万网友排队转发说“滚”。24日,归真堂连续发布两个分别为45秒钟和55秒钟的熊场真实环境视频,称希望大家了解熊场的环境及熊的真实生活状况。结果也引来网友一片“滚”字转发和评论。
又如2011年10月间,女大学生微博救弟。“请大家救救我病危的弟弟吧。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我们一家人真的不能失去他!”这条求助微博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转发消息,积极募捐。不到一周,这位姐姐就从网友处收到5万多元善款。经有关媒体核实,微博发布者名叫刘海燕,是武汉工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弟弟刘望因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治疗,因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而断药。刘海燕试着发布第一条微博,并上传弟弟近照、医院检查单等图片,每天坚持“直播”病情进展,解答网友各种问题。微博一经发出,爱心迅速传递。6天时间,这条求助微博已被转发970多次,其粉丝达1500多人,各地热心网友为她捐款超过5万元。再如2011年12月2日,成都网友“艾瑶丫头”在新浪微博号召网友体贴身边的环卫工人。她提议,丢垃圾时,先用胶带缠裹碎玻璃等,以降低保洁人员或拾荒者受伤的概率。一时间,这条微博迅速蹿红,短短5天,16万余次转发,上万条评论,并引发上万网友“自我检讨”。
4.跟进量
跟进量主要指互动言论的跟进程度。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想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他们也想参与到互联网中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的本质就是给更多的人看,在网络发言的网民,只可能有两种目的,要么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响应,要么是响应别人的发言。“我来说两句”、“我要说”、“发表评论”、“评论”等新闻跟帖、博文帖文回复、微博评论等互动服务将网络互动和自由交流的特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仔细观察新闻跟贴和论坛,我们可以发现,对同一新闻事件或者社会万象的指点评说,汇聚在这里碰撞,宛如意见的自由市场。集中的反馈能激发更多反馈,而且往往越是偏激、越是激烈的言论,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得到追捧。多数事件之所以被大众广泛关注,很快形成强大的舆论,主要源于相关发帖人或其他网民持续不断地在一些有影响的网站论坛或点击率高的文章后面跟帖、互动。互动是一种生产力。
一个舆情信息出现之后,跟进的评论越多,关注度自然越高,影响力自然越大。如上述提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深化改革的话题,就引发了大量跟进评论。如凤凰卫视《金石财经》评论员石齐平:第一,不管是不是国际大形势,中国必须要通过改革来面对美国给你的越来越多的压力;第二,必须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过去积累到现在,不断出现在社会各种经济的矛盾;第三,必须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调动出未来持续增长的潜力。当中国人或者中国的政府官员,或者中国学家专家意识到所谓的形势逼人,在这样一个形势下,你不走这条路就别无出路,就像邓小平以前讲的话,今天给他做一个注解最合适了,邓小平讲过一句话“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对今天的中国来讲确实如此。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不深化改革不可能扫除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阻力与障碍。当前的改革事实上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继续深化,以促使市场经济体制真正走向成熟,更要对近30年来渐进改革开放中的不成熟改革、非理性改革以及不可避免出现的偏差进行再改革。网友“吹梦人生几度红”:正如吴敬琏所讲,不进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也搞不好!政治改革的阻力在自身!网友“谁是狗熊”:领导人的国家民族发展前途意识,决定了任期内怎么走。两会说改革,这意味着一种希望。网友“脱藩浪士”:能够承认问题的存在和所在,说明政府对问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的。要改革,自然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改善和调整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找到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之间的平衡,就成了继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香港《文汇报》称,今年“两会”处于关键时刻,意义深远。而今年“两会”有两大亮点:一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让广大民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国家的健康发展注入动力。美国《纽约时报》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但对未来相当乐观,对2012年工作的部署体现了务实与开放的精神。(www.xing528.com)
(三)把握苗头趋势
这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研判的更高要求。就是要对所掌握的舆情信息所具有的苗头和倾向作出判断,对所掌握的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这是网络舆情信息研判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舆情信息的苗头和趋势:
1.看导向
导向问题至关重要。江泽民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563页)足见舆论导向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我们这里说的导向,概念要狭窄一些、微观一些,是分析具体的网络舆情信息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情绪倾向和所反映问题的性质等。同样,导向好、导向不好还是导向极不好,所导致的舆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舆情自然应对的力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比如:2012年3月间,各主要网站转载新京报报道,2月10日开始,河北15000多名干部将进驻5010个村,吃住在农村,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同时做好维稳工作。这一消息引发了网民的热议。有较多网民认为河北的做法过于形式主义,劳民伤财,也有网民认为多关注民生问题更有利于维稳。此舆情正反两方面态势总体平衡,信息的导向没有“致命”攻击点和极端倾向,可以保持密切观察,暂时不必急于出面解释。因为舆情信息所质疑的方面并无“硬伤”,不大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
另一个案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2011年8月间,天涯社区“天涯杂谈”板块出现题为“枣庄市高新区教师招聘,规定父母必须是干部,这世道啊,苍天啊”的帖子,次日羊城晚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称此次招聘条件要求“父母为高新区区属单位人员或为街道办事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并质疑考试公正性,引发网民热议,网民观点和言论激烈程度不言自明。同月23日,人民日报在“每周一画”栏目刊发“干部权力”漫画,对此事件进行了简短评论,再次引发热议。这样的舆情,其导向直接涉及违法、违规和社会公平问题,就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迅速应对。通过相关报道得知,枣庄进行了积极有效应对,迅速表明态度,作出暂停招聘工作、彻查事件真相的决定,全面复核招聘流程,加强严格监督,与权威媒体沟通,及时发出“招教师入围名单体现一视同仁”等文章回应社会关切,说明“在拟录取的10人中无一人为干部子女”等真相。网上舆情得以逐渐转向平稳和淡化。
2.看联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所谓联系,一般的含义是联络、接洽,复杂的含义是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联系同时也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此,提出研判网络舆情信息要看联系,就是说,“有些舆情信息孤立地看显示不出其价值,看不出它带有某种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特征,但是把它和一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放在一起来考察,或从横向的对比中寻找视角,或从纵向对比中挖掘深度,其价值就能显现出来了。”[5]不要单纯地看一桩事两桩事,要把大量零散的事件或信息素材贯通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其内在的关联。
看联系,就是要发现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2012年3月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湖南人彭炜大学毕业后,骑一台价值4000元山地自行车游历全国,已行经十余省市,同年2月16日到广东东莞后自行车被盗,无奈滞留。这一消息引起了较大关注,新浪微博相关讨论近8万条。此事显然是有背景关联的。这个最直接的背景(当然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就是:2月17日晚,武汉市武昌公安分局东亭派出所接到日本来汉旅游的河源启一郎报警,称其自行车在汉街入口处被盗。东亭派出所询问、调查后,根据案情,予以立案,并连夜组织开展侦查工作。武昌公安分局同时抽调刑侦力量,参与此案侦查。经过细致工作,办案民警于20日晚11时在武昌南湖将被盗自行车追回,并发还。河源启一郎对警方帮其找回爱车表示感谢。由此,网民不满当地警方的处理态度,认为彭炜丢车事件和不久前发生在武汉的日本人寻车事件形成强烈对比,“迅速破案难道仅仅是演给外国人看的吗?”还有不少网民戏谑,“同学,可惜你不是日本人。”
因此,不能单纯看这一件事,这一件事,要是没有上述背景的话,这不是个事,每年各地被盗的自行车不计其数,没人关注和热议,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这就成了焦点话题。
3.看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研判一个舆情信息的苗头和发展趋势,关键就是要分析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矛盾的演变趋势。区分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即内因还是外因问题;区分是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矛盾还是对事物的性质不起决定作用处于次要地位的非根本矛盾;区分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还是次要矛盾方面;区分是对抗性矛盾还是非对抗性矛盾等。
认识矛盾的目的是为着解决矛盾。以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性矛盾为例。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带有根本对立的性质,必须通过尖锐冲突的方式去解决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不带有根本对立的性质,在发展中不采取尖锐冲突的方式去解决的矛盾。这在政治上就是正确区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如2012年3月7日上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团开放日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被80多家媒体记者围堵。在记者“围攻”的11分钟里,张春贤说:“新疆对暴力恐怖分子不能施仁政,希望大家能理解。今后发生一起,坚决打击一起,发生一件解决一件,绝不能让他们的屠刀对准我们的妇幼儿童,对准我们的人民,对准我们无辜的群众。”张春贤说,对于这些暴力恐怖分子,大家不要以常态的论点来推断他们,他们不是宗教问题,不是民族问题,而是以反人类为基础,残忍地发起暴力恐怖案件的恐怖分子。
而国内其他省市地区近些年来也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但绝大多数均是人民内部矛盾所致,采取的政策与上述对抗性矛盾相比较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分析法精髓。
因此,我们说,抓住了矛盾就抓住了认识事物的关键,也就能比较清楚地把握舆情发展的苗头和趋势。
4.看走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看舆情走势,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需要立足网络舆情信息现状,综合考虑背景、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对舆情发展动向作出逻辑推论,还需要从多角度预判多种可能,思考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具体方法上讲,主要有几种,一是具体事件矛盾运动变化曲线比较规律的,可以根据其运动变化规律来推测走势;二是具体事件因果关系比较明显的,可以通过分析舆情变化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来预测走势;三是借助智囊、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的经验和智慧,综合分析以预测舆情和事件以及社会关注度走势。
如2011年4月25日,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南小街一四层楼发生重大火灾事件,共造成17死25伤。经火灾事故调查组勘查鉴定,认定大兴区旧宫镇火灾起火原因为现场存放的电动三轮车电气故障引起。事故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其中7名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4·25”大兴旧宫火灾舆情媒体关注度走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道:从媒体报道曲线图上我们看到在事件发生期,媒体报道数量呈现出了突发事件特有的形式,即事发新闻量猛增,随事件淡出公众视线报道量显著减少。从新闻可以看到:4月25日当日的报道量猛升至1170篇,主要报道内容为新闻内容通稿,报道事故本身。次日新闻报道量有所减少,伴随着公安部门的出面调查并一再澄清,死亡、受伤数字最终确定,并及时辟谣了有儿童受伤的说法。随即,4月26日下午,北京市警方针对此次事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情况通报。4月27日,媒体主要针对发布会进行了例行的通报。媒体热度持续走低。从微博的相关话题数量我们看到,事发当日转发量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话题讨论量在逐渐地减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此期间有人在微博中转发的“有两名女童死亡”形成了一定量的传播,让微博客成为谣言的一个传播载体。后经过公安机关的辟谣,在4月26日发布新闻稿进行了辟谣。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微博客往往起到的传播作用是“补充”、“说明”,但是也容易引发谣言等,起到更为严重的副作用。
再如广西镉污染事件舆情走势。广西龙江镉污染被媒体披露后,虽然正值春节前夕,但仍然迅速引发了广大媒体的关注。据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监测,截至2012年2月6日9时,关于“广西镉污染”事件的网络信息更新量为29113条,相关帖子的网民跟帖评论数为74089条;以“广西镉污染”为关键词,新浪微博搜索结果为81962条,腾讯微博则为99500条。在结构上,新闻报道走势和总体舆情信息走势高度一致,在各种报道(不含微博)中,新闻报道无疑占据最大的比重(75.0%)。而属于互动性质的论坛报道则占比较低,仅为12.6%。从论坛报道的走势可以看出节假日对该结果的影响,而后一个小高峰的出现,则或和2月初广西当地集中回应事件进展有关。此时应急处理已“告一段落”,给了民众“一个交代”,事件随即进入善后阶段。
2012年1月21日各网转载北京晨报消息,从当日起,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网站将实时发布PM2.5研究性监测的小时浓度数据,市民可登录该中心网站查询。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布的数据只代表单点水平,不是全市情况,结果仅供市民参考。我们知道,2011年10月,地产大亨潘石屹在其微博中转发美国大使馆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从而激发了网友对官方数据和大使馆数据的讨论,PM2.5、PM10这两个极其专业的环保领域的术语让市民所熟知,并持续成为网络上热议的热点话题。相关的新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网络互动环节的关注度攀升的速度更甚于新闻媒体关注度走势,网民不再关注相关的新闻话题,而且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在微博中,PM2.5也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由此可以看到,PM2.5的话题将是很长一段事件的热门话题,而且可能随时因为极端天气等原因而暴热。
(四)提出科学对策
提出科学对策就是提出对策建议,就是在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的基础上,在经过舆情信息的前期工作搞清“有什么”、“怎么样”之后,要对“怎么办”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初步的结论。提出科学对策是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的阶段性目标,也是网络舆情引导的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要能提出科学对策,需要把握几个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所谓对策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建议不是决策,但是影响决策。不是决策有时却甚是决策。因此,对策建议必须要立足于所掌握的真实情况和扎实的分析研判得出结论,不渲染、不遮掩、不夸大、不缩小,杜绝故弄玄虚、主观臆断、信马由缰。
2.有针对性原则
根据所要面对的舆情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对策,一定是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即所谓对症下药、“一针扎出血来”。失去了针对性,舆情引导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和中心,变得漫步目的,得不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3.可操作性原则
所提对策既要有具一定高度和远见的战略思路,更要注重可操作性。天马行空落不了地,就成了纸上谈兵。具有可操作性是对策科学性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其实用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
4.积极稳妥原则
这是对所提对策科学性的又一个高级指标。无论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党委,在应对网络舆情和进行舆论引导时,要着重考虑解决到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更要十分顾及积极稳妥、平稳有序,尽可能平滑过渡,有效而稳妥地应对舆情。
三 网络舆情研判的根本方法
网络舆情分析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研判舆情的过程。
(一)方法论
不具备哲学思维或不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是做不了、做不好舆情分析的。这里说的哲学思维,狭隘一点讲,起码要具备和善用辩证思维。
我们知道,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
1.归纳和演绎
所谓归纳是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规律或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就类似于伽利略通过对吊灯摆动频率和时长的许多次计算进行归纳,得出一般结论:不管吊灯摆动弧度多大,它所经历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同样,通过对网上互动言论的观察和归纳,我们可以得出网上问题言论主要有三类:一是部分网民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偏差,发牢骚,情绪和言辞偏激;二是少数对现实不满的人散布消极的全盘否定性的言论甚至借机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制度;三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反动分子张贴反动文章,散布政治谣言,妖言惑众,误导网民等。
而所谓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即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这类似于“金属是导电的,铁是金属,所以铁是导电体”。只要前提是真实的,并且推理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它的结论也一定是真实的。如:从大量的实践看,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最好办法是公开透明,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6]发生于2009年6月间的湖北石首事件,信息公开透明缺失,关键时刻缺席、失语、妄语,当地政府面对诸多疑问,调查结论毫无说服力,相关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使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演变成重大的群体性事件。由此,从突发事件的应对上看,石首事件成为一起应对严重失误,社会影响恶劣,教训十分深刻的群体事件。
2.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和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它是思维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方法。所谓分析,是在认识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任何事物都是由它自身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首先要对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地加以考察,一个一个加以研究。类似于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时,分别地研究资本、土地、劳动、利润、地租、工资等各个部分,但又不把它们彼此孤立起来,认为利润、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都来源于剩余劳动。所谓综合,就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秩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的目的。由于事物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堆积,因此,综合的任务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客观事物的整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马克思在研究和揭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确定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而要素确定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过多年艰苦的研究,既搞清了这些要素的内涵,又得出了要素间的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具体到舆情分析上,那就需要我们把构成一起具体舆情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透过各个部分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把握舆情事件的本质,通过一个个偶然性认识舆情事件的必然性。
3.从抽象到具体
然后,再进入辩证思维的更高阶段,即抽象到具体。抽象到具体是思维在经过分析和综合后,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特性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把握事物的总体本质。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过程中“形成科学对策”环节至关重要的思维方法。所谓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和规定。这种抽象的规定是把对象的某个属性抽取出来,舍弃其他属性,概括出一类对象某个方面的共同点。而具体,不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概括,不是思维中的一种规定,而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各种抽象思维所组成的完整思想,它再现了客观事物的整体。再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抽象是形成一些表现事物性质的概念,然后再推而广之,寻找这种概念在该事物整体上的适用性,最终得出表现该事物整体性的概念。比如:某一桩群体性事件,可能有很多种“抽象”概念,譬如不明真相群众聚集、群众表达合理诉求、非直接利益冲突、官员腐败导致、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境外敌对势力插手等,那么“具体”概念则是这些性质的综合和升华,大抵应该是由于官员腐败,忽视群众利益,在社会普遍问题和境外敌对势力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了一起群体维权事件。
很清楚,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三大方法中两个要素之间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三大方法之间则是逐层递进的关系,由初级向高级行进,由条件向结论行进,由现象向本质行进。
(二)主要实用方法
当前,网络舆情分析的实用方法并不十分丰富,但在近年来高强度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实践中,在上述“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总体方法论的指引下,已经形成了一些主要的实用方法。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性质的分析,提供的是事物性质的认定和价值的判断。它重在分析网络舆情的倾向、立场和动机,抓住基本特征,发现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而定量分析主要是采用数量描述、图表统计、建立相关数据库等方式,对网上信息进行量化处理。根据信息在网上出现的频率,如新闻跟帖的数量、微博信息转发和评论量、论坛帖文和博客文章的转贴量、浏览量、跟帖量,以及媒体对其报道的频度和各方评论等,来分析网络舆情影响的大小和总体态势。一般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运用,这样能使舆情分析的结果更客观和准确。也就是说,全面准确的分析舆情,既需要对舆情进行价值判断和性质认定,又要求对它的传播方式、影响范围以及不同人群的认知差异进行数量上的把握。科学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和发展脉络,而且能够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舆情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7]
比如三亚宰客事件。2012年春节,网络爆出游客海南三亚吃海鲜被宰丑闻,由此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管理方无视当地宰客风盛行之实,先后以“零投诉”、“无法举证”等借口消极应对,三亚一时间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后管理方通过媒体发布会的形式道歉,并表示将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努力做好市场监管,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中青华云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表明,自1月28日网友罗迪发布微博称其朋友在三亚吃海鲜被宰后,网络上开始大量出现有关三亚宰客事件的文章,截至2月28日,从该系统采集的文章来看,总文章数为12338篇,其中新闻9706篇,论坛1747篇,博客885篇。文章总阅读数超过88万次,回复量达到62132次。事件发生以来,网友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此事件的讨论当中,各大媒体也争相关注事件的持续发展。短时间内,三亚宰客事件就被推至舆论的中心。对此,定性分析主要观察公众“打抱不平”的情绪和“号召不去三亚”以及质疑当地政府公信力的言论倾向,定量分析则在于通过数据表述这些意见倾向,把握其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再如:2012年3月2日,负责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委员报到的工作人员向新华社记者确认,全国政协委员、跨栏名将刘翔已经向大会请假,将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不过,刘翔仍计划向大会提交一份关于运动员素质教育问题的提案。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日15时,体育界别22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已有16人向大会报到。除刘翔外,全国政协委员中的另一位现役运动员、网球选手晏紫,也已请假缺席今年“两会”。据中青华云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3月6日,该事件论坛文章数达534篇,其中73819人阅读,715人回复。相关博客文章数共185篇,1191人阅读。新闻报道共5269篇。微博183条,3409人转发,953人回复。总计文章数6171篇,78419人阅读相关文章,1668人进行回复。对此,定性分析的关键是公众质疑刘翔等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职责能否履行,定量分析在于表明其舆论影响不小。
2.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
横向分析是指与同类舆情进行比较分析,强调舆情分析的宽度;纵向分析是指结合具体舆情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强调舆情分析的长度。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也类似于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综合分析是对同一舆情事件的多方向、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则是揭示某一舆情事件的深层原因,挖掘深层次的信息内容,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后果等。
横向分析重在“全面思考”,纵向分析重在“深入分析”。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才能使舆情分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比如: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11年2月17日报道,隶属于美国国务院的以44种语言对全球广播的美国之音(VOA)同月16日向国会提出2012年年度预算,其中大删汉语普通话广播预算800万美元,裁员55%。其中,有两种语言的广播预算遭删减,一是克罗西亚语,一是中文。其中克罗西亚语是小删,中文普通话则大幅裁员55%,广东话更全部删除。据报道,当时美国之音普通话广播有69名员工,依据新会计年度预算计划,将裁员38人,只剩31人;广东话广播的7名员工则全部被裁撤。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财政预算的一部分。美国之音中文部员工是在预算送达国会前夕才风闻裁员计划,听到裁员消息都非常错愕。美国之音员工表示,奥巴马政府可能借此向北京释出善意,借以改善双边关系,加强在国际议题上的合作。美国之音是20世纪90年代初加强对中国的广播,扩大中文部编制。许多台湾派驻美国的记者都陆续被高薪聘用,加入中文普通话广播行列。美国之音终止对华广播,仅保留美国之音中文网站。外媒纷纷对此事表示了关注,对于美国关闭美国之音这个美国最强有力的对华宣传机构表示惊讶。对此,加拿大星岛日报感慨道:“这将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广播时代的终结。”华盛顿邮报在刊登题为“美国之音对中国广播削弱,而中国却大力加强世界公关”的文章分析说,中国政府大力增加对西方的宣传攻势,作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宣传机器,这个时候却挥刀自殇美国之音,显示了中国政府和西方媒体对抗的消长。英国BBC的评论文章发问,是西方世界把仅余的力量集中处理本身经济问题,无暇顾及宣传,还是中国要表现大国崛起,西方声音逐渐消失?美国《思想者》杂志则认为,奥巴马通过关闭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来向美国人表示他新的世界宣传的策略,数字媒体是奥巴马将要转向的方向。对此舆情就需要既横向分析又纵向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美国之音“拟停对华广播”背后西方对华传播战略转型的现实情况。才能清楚地认识到美国此举绝非美国政府对华示好而放松意识形态攻势,而是美国之音结束广播而转战互联网的标志。
再如: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10月21日零时32分离世。此事引发网友广泛激烈讨论,道德失范问题成为焦点。凤凰卫视2011年10月18日《总编辑时间》节目中,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何亮亮的观点成为代表性言论,他说,近几年来,中国的国力迅速增强,社会在迅速地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文化的核心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到底是什么,中国人有没有一个很坚定的信仰。我说的这个信仰不是一个宗教信仰,是对于一套良好的价值体系的信仰。现在中国社会上这种人心的冷漠,这种道德的低落已经到了令人吃惊,到了令人震惊,乃至于到了让人麻木的这个地步。一个两岁的幼童两次被汽车碾压,走过的18个人没有一个人加以援手,活脱脱就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写照。国际的媒体对于在一个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国,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一件事情都觉得非常震惊。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国要发展文化,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解决的问题了。何亮亮的这种代表性观点,虽然脱离不了片面性,但这至少是一个时期社会现实现象的反映。对此舆情则既要分析同类事件和综合分析各种观点、态度、情绪,更要分析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情况。
3.内容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信息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它对舆情信息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揭示舆情信息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做情报预测。我们知道,公众往往通过新闻跟帖、微博、即时通讯、博客、论坛帖文等方式传播网络舆情信息,在这些具体形态的舆情信息中常常隐含着民众情绪,彰显着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对这些隐性舆情的产生根源、发展态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都需要进行相关方面的深层挖掘。互联网为这种内隐的情绪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表达渠道,而内容分析法则为这些舆情信息的深层挖掘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支持。简单地说,内容分析法就是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层层推理的过程。客观、系统和定量是内容分析法的显著特征。
实证分析法则比较好理解和运用,它是一种实证的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大量案例和相关数据后得出某些结论的一种常见研究方法。比如:通过对许霆案、姜岩事件、铜须事件、虐猫事件、王千源事件、艳照门事件、辽宁女辱骂抗震事件、奥运冠军寻父事件等网络事件的实证分析,得出网民具有一种相对简单的公平正义和真善美观。分析表明,公平正义是网民心中一杆无形的秤,是网民言行的根本指针。在许多事件发生后,网民的言论所酝酿成的网络舆论,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甚至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风向标。分析还表明,真善美,是网民永恒的追求。无论何事,只要真正是利国利民的事,只要你是真实的、坦诚的、善意的、抱有美好意愿的,你都会得到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反之,你将被淹没在骂声之中。分析同样表明,网民的公平正义和真善美观念和情感,总体上表现得比较绝对和单纯,有时甚至不顾具体情况,只要“说法”,不管不顾,极度情绪化,言论常常显得失之偏颇、矫枉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