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简单说就是舆论情况;而通常,我们根据舆情的传播方式,把在互联网上反映和传播的舆情称为网络舆情。自然,网络舆情,就是网络舆论情况。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情况和问题的思想观点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丰富性、匿名性、复杂性等特点。
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反映民意的窗口和海纳舆情的空间,已成为舆情的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最重要的策源地。与其他舆情信息渠道相比,网络舆情监测显得更快、更真、更全,已经成为当前十分重要和普遍的舆情搜集方式。
舆情监测的本质,就是“搞情报”;舆情监测的实质,就是“早发现”。只有做到早发现早知道,才能赢得时间,争取主动。发现晚了,甚至事件已经不可收拾了才知道,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因此,舆情监测对于网络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如何做好网络舆论监测呢?你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做,二是委托他人做。具体怎么理解呢?
一 自己监测
自己监测,是指由本系统本单位开发技术和组织人力实施舆情监测。监测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就两种。一是浏览,二是搜索。
(一)浏览
浏览就是“看”,是发现和搜集舆情的基本方法。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决定了网络浏览的主要范围:
1.浏览新闻信息
目前,网民的网络新闻使用率仍在70%以上。新闻信息(无论是网站原创还是协议或非协议转载)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主体,浏览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信息内容,是监测网络舆情的最直接手段之一。网站的新闻信息内容组织多采用层次树根结构,从网站首页进入新闻主页,在新闻主页里设立若干主要频道(或栏目),每个频道(栏目)里的信息再分成一些子页面子栏目,依次类推。所有内容按一定的导航规则由中心向四周无限扩散无限细分,用户可以在这个系统中任意穿梭,随意流动。
与国外网络新闻传播中具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新闻网站占主导地位不同,在我国,没有传统媒体背景的商业门户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占优势,影响力更大。目前,总体上看,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是我国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力军。
网络新闻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协议或非协议转载的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内容。各网络媒体一般都是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或评论。互联网其他新闻,基础性来源也是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协议或非协议转载内容,尽管多为复制、粘贴之类的搬运式重复劳动,但是,这是保证网站新闻内容和提升网站访问量的主干,而且通过网络的传播,这些新闻信息的影响力扩大了。二是网站自己生产的原创新闻信息内容。具体地说,原创内容是指有新闻采访资质的政府新闻网站进行的类似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原创内容和没有新闻采访资质的商业网站在一定范围内做的非时政性新闻信息原创内容。网站不惜血本组织编辑记者进行原创的目的不在于这些内容能带来多少访问量,而在于原创能发出自己作为媒体的声音。
浏览新闻信息,首要的任务就是看“有木有”,即有无涉我新闻信息。有时有些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一条重要的网络舆情信息,有时涉我舆情信息隐藏在新闻报道中。
2.浏览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信息。它作为一个终端服务,实现了两人或多人即时地传递文字、图片、语音和进行视频交流等功能。过去,人们认为即时通讯仅仅是个“不务正业”的聊天工具;如今,它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成为中国社会化网络的重要连接点和人际传播中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权威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4.15亿,即时通讯使用率提升至80.9%。手机即时通讯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使用率最高的服务,高达83.1%。即时通讯软件手机预装与智能机手机应用市场的发展,为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带来便利,从而带动了手机即时通讯使用率与用户数的增长。
在中国,目前有QQ、MSN、百度hi、新浪UC、网易泡泡、飞信、阿里旺旺、IS、盛大ET、叮当旺业通、COCO、YY语音等十多种即时通讯工具。这其中又以QQ和MSN两种为主。随着即时通讯与无线网络的不断嫁接,即时通讯信息传播的功能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其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它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样。比如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因此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也可以使用微信对讲。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人们如此重视即时通讯不是没有道理的。即时通讯的网络结构使得它在进行舆论传播时效率是很高的,信息可以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来扩散,而且,也可以使相关信息很快遍及大多数用户。很多敏感信息在即时通讯上传递,过程相对隐蔽、效率高,而且其社会动员组织功能很强大。2005年涉日游行和2008年抵制家乐福的行动就是通过QQ传递和组织的。另外,在2011年6月中越南海争端升级的背景下,有网民通过QQ呼吁到越南驻北京、上海使领馆抗议,还留下QQ号、QQ群号以及联系电话等。此等国际关系、领土争端十分敏感,国内民众爱国热情和过激情绪一触即发,而且一旦起来,一发难收,可能自乱阵脚,扰乱外交大局等。因此,及时发现此类行动性信息并予以劝导至关重要。
一个网络舆情监测者只要参与10个以上的每个不少于50个网友的QQ群的话,基本上每天发生的大家关注的事情,都可以知道。
3.浏览微博
微博是即时网络时代的典型应用。的确,自2009年以来,微博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的广度和深度。爆料信息从论坛(BBS)转向微博平台后,爆料出处逐渐模糊。2011年10月发生在湄公河的中国船员遇害事件,国内最先是由网友在天涯社区爆料,事件披露后,微博上大量相关的信息涌入,事件当事人也通过微博发布信息,而天涯社区最先披露这一事实则在媒体报道中被“忽略”。一直喜欢在论坛上寻找新闻线索的传统媒体记者,也开始从各大论坛转入微博。[1]
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继续发生变化,电子邮件、论坛(BBS)、博客/个人空间等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大幅下滑,微博快速崛起,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超过半数的中国网民使用微博,微博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国内微博每天传播信息几亿条次(其实Twitter等境外微博也在适时传播中国信息,一样需要关注),新浪、腾讯两家独大,各网每天传播微博数超过1亿条次。其他微博客网站还有搜狐、网易、凤凰、和讯、搜房和移动微博等。
2011年,抢盐风波、药家鑫案、故宫夜盗、郭美美炫富事件等林林总总的网络事件,从微博平台中生发抑或被放大,如一场场核裂变,瞬间形成威力强大的舆论风暴,网络舆论以强大的生命力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蝴蝶效应。
因此,浏览微博,参与微博互动,关注与我相关人士和机构微博,适时掌握微博信息动态,对于检测涉我舆情,至关重要。
4.浏览新闻跟帖、论坛、贴吧、博客、个人空间等其他互动环节
2011年5月,北京娱乐场所“天上人间”被查后,新浪论坛等网络互动环节网民持续热议北京扫黄行动。及时了解和掌握民众对查处“天上人间”的看法,对于公安部门的执法行动和下一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掌握社会各界的意见,网络互动环节是个绝好的收集点。(www.xing528.com)
新闻跟帖是网民针对新闻进行意见和信息互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体现网络“二次阅读”习惯的典型环节;网络社区论坛,虽说影响力在下降,但是互动言论集中程度最高的仍是社区论坛,社区论坛是监测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观测点”。这既包括这些成熟的已经具备群体特征的社区,也包括一些由某些特定因素激发形成的临时社区;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紧密结合,能够准确把握用户需求,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讨论区,使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发布自己所拥有的其所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和想法;而博客和个人空间,作为最早的Web2.0应用形态,博客却越加呈现出传统的信息传播特征,一些名人博客依旧受到关注,是意见领袖们传送信息的重要渠道。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19亿,使用率为62.1%。在微博和博客各自优势之间,2011年出现的轻博客形态,开始活跃。但从目前看,轻博客并未成势。地区性的、专业性的、涉我的,敏感人的论坛、贴吧、博客、个人空间等要尤其关注。
5.浏览SNS网站
社交网站(SNS)允许用户创造个人页面,列出好友名单和自由发表评论。在中国,人人网、占座网、海内网、蚂蚁网、一起网、开心网、360圈等SNS网站大量涌现。人人网2011年5月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社交网站。社交网站具有大众传播和私人通信的双重特性,信息只在个人圈子里流转,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不便于站方和政府部门监管。因此在突发事件当中,在其他开放式传播的站点中屏蔽相关信息后,社交网站将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阵地。2011年,从英国伦敦大骚乱、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到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社会化媒体都起到了某种社会动员的作用。在国内,这种现象同样存在。2011年5月30日,因为对传言牧民因抗议煤矿开采而殒命一事的不满,呼和浩特市发生街头骚乱,各网站对此事件的贴文进行了屏蔽,但大量的信息还是出现在社交网站人人网上。在大连PX“集体散步”事件中,相关信息也在其他网站和搜索引擎被严格管控,却在社交网站中得到了广泛传播。[2]
6.浏览微信
腾讯在2012年初推出微信,到2013年1月15日,腾讯宣布微信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在中国11亿的手机用户中,腾讯微信的渗透率达到27.3%。而2012年一年里,微信不仅是拓展国内市场,更是将发展的触角伸向了海外,开发微信英文版WeChat,整合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并且微信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战绩也开始受到瞩目,在越南、印尼等国下载量排名第一。如此赫赫战功也使得微信具有了一定的市场杀伤力和影响力。
微信是为智能手机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支持跨运营商、跨系统平台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多种形式的信息,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和最新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态,成为目前最具潜力的网络新媒介。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微信附身于手机之上,打通了传统电信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限,把“交换寂寞”和“沟通渴望”变成人类的基本需求。
资料显示,腾讯新闻客户端素以“秒级响应、海量、精准、社交化、互动性等为产品特色,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可在30秒内通过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实时推送新闻,快速全面的资讯传递“刚出炉”的新闻,可有效提升腾讯新闻平台的竞争力和公信力。有专家认为,腾讯新闻客户端借助微信平台可有效实现资讯的快速、大范围的辐射,同时还可与3亿用户进行零距离互动参与,这是对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也是对移动互联网形式下的新媒体运作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样本。
由此可见,积极运用微信、参与微信信息传播,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监测是多么的重要。而且微信发展势头目前看来十分强劲。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到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增幅为4年最低。与此同时,微信几乎是以燎原之势不断发展,有外媒去年底发表评论大胆预测,微信的注册用户将会在3年内达到4亿。
(二)搜索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思想、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目前,百度和谷歌是搜索引擎的代表。直白地说,就是先由系统抓取网站内容进行本地存储,然后对所存储内容进行分析排序。当用户输入检索词进行搜索时,系统将命中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以关键词相关性、更新时间、热度等为参数,按照一定算法将检索结果排序呈现给用户。
目前,国内主要有百度、中搜、搜狗、有道、必应、狗狗、搜搜、爱问等搜索网站,而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网站。有调研数据表明,百度数据库中中文网站约500万家,并以每日10万家的速度不断递增,收录的中文页面数量超过10亿,日均搜索量上亿次,而百度系统的响应时间则以毫秒计。
搜索就是“找”,是发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另一种方式。这一方式又可分为两个具体方面,一是人工利用搜索引擎技术进行信息检索,二是开发使用智能搜索软件自动适时抓取。
1.利用搜索引擎技术进行信息检索
利用以上介绍的搜索引擎网站提供的抓取程序和技术,按需要创制和圈定关键词,设定较为广泛的查询范围,再不断地用这些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人工搜索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信息检索方式,能帮助我们迅速找到相关的信息。同时,进行人脑的判断。其中,关键词搜索就是很好的方法。关键词搜索是指根据目标舆情信息的话语特征,选择核心词语设为关键词,借助网络搜索引擎,通过人工或机器系统,进行舆情信息搜集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人工浏览法的效率高,能够将相关目标舆情信息及时地从网站网页上获取,并呈现出来。与人工浏览法相比,关键词搜索法具有目标明确、检索效率高、收集范围广等优点。
另外,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搜索引擎产品的既有功能,比如百度的“百度指数”,可以利用此功能搜索权威的关键词以获得自动的数据分析。
2.开发使用智能搜索软件自动适时抓取
开发一种简便型实用智能搜索软件,借此能够主动和智能化地进行舆情信息汇集和简单的分析服务。智能搜索软件可以根据我们事先定义的信息检索要求,主动从互联网上检索相应的信息,实现实时监测信息源的动态变化。稍微高级一点的,可开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抓取和分析的功能自然更加强大,除了提供舆情信息的搜索,更有自动发现,趋势分析,专题追踪,自动预警,自动分类等功能。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信息范围是根据需要定向的,是我们关注的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网站,针对这些网站可以做到较全面准确地采集。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面对数亿网民和浩如烟海的网络言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越来越依赖舆情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平台。
但是,智能软件永远不能完全替代人脑。文章的导向问题、图片的敏感程度、言行的弦外之音等等,软件都无法识别和判断,需要人脑的判断。甚至有时候还需要这个“人脑”要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等。因此,必须把人工检索与机器系统编程搜索相结合,将关键词搜索与人工浏览相结合。另外,要掌握一些技巧,用活搜索工具,如用百度、雅虎、搜狗、有道、即刻和360等搜索引擎适时交叉搜索;合理运用关键词拆分组合进行多维度的搜索;对于特别敏感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多种文字或语义组合变种的搜索以及实时关注各大网站搜索热词等。
二 委托监测
委托监测主要指委托专业技术和舆情监测机构代为监测本部门本系统本地区的网络舆情。通常这些专业机构都有比较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有一群较专业的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舆情分析人员,相对来说,有这些专业的机构来做舆情监测,结果会更全面、更科学。
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由技术研发企业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创立的舆情监测机构,如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这类机构通常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二是依托母媒体设立的舆情监测机构,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这类机构起步早,市场占有率较高,对社会热点敏感度较高。另外还有中青在线的中青华云舆情监测系统也属此类。三是依仗高校或学术机构成立的舆情监测机构,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复旦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这类机构具有学术传统,善于梳理归纳和提出对策。四是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舆情监测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出于互联网新闻信息业务管理和监测本地区、本部门舆情。
这些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中一部分以技术服务为主,主要依靠销售相关监测软件或搭建监测系统获得收入;另一部分则以分析、研究和提供应对策略为主要特色,技术服务不是其强项。还有一类为公关公司,监测并不是它们的主要业务,应对已经出现的负面舆情,并帮忙化解为其主要业务。但不少舆情服务机构是上述三者的“结合体”,既包括技术服务、分析和研究,而且还提供应对策略。中国政府采购网的检索结果表明,来自江苏、甘肃、福建、广西、宁夏、天津、四川、浙江、河北等地的各级政府部门,为采购类似系统,耗费十几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以2012年1月13日发布的一则公告为例,江苏省监狱局花费22万余元采购了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3]
因此,在选择相关舆情服务机构之前,要先认真细致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服务机构的情况,再做定夺。在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专业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作用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刚刚起步,手段和水平都并不高,当前的主要监测办法主要还是搜索汇集,然后主观简单判断,得出结论。正如有评论文章讲的那样,数据不完整、动态事件静态分析,分析人员参差不齐、阅历较浅,舆情分析偏“严重化”,商业或其他业绩目的突出,定量分析不够,定性分析粗浅。说得武断一点,目前的很多舆情监测和分析报告,只要成立一个机构或组织一帮稍微有点文化的网民都能干。网络舆情是网络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的基础性、辅助性工作,需要提高准确性、科学性和含金量。
而且,目前各机构的舆情产品多数只能算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很难起到预警的作用。要起到舆情预警的作用,最好要求提供定向的监测服务。但是,不能抱有过高的期待。因为,当前,网络舆情监测报告质量确实很不高。无论是软件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依托主流媒体的舆情监测室、背靠高校或学术机构网络舆情研究所,还是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监测部门,当前的主要监测办法还是搜集汇集,然后主观简单判断,得出结论。数据不完整、动态事件静态分析、调研分析人员参差不齐、阅历较浅,舆情分析偏“严重化”,商业或其他业绩目的突出,定量分析不够,定性分析粗浅滥用,结论武断。这样的舆情监测,是个机构或稍微有点文化的网民都能弄。网络舆情是舆情应对的基础性、辅助性工作,需要提高准确性、科学性和含金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