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舆论目前有一种“无原则地同情‘弱者’,不自觉地憎恨‘强者’”的突出倾向。这种倾向显示了网民对精英阶层的反对与排斥和对底层民众的亲近和崇尚,谁是精英憎恶谁,谁是平民支持谁。这种倾向符合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
所谓民粹主义,就是以民为粹,它以素无地位、“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为力量源泉,带着极端的平民化倾向,他甚至因此被称为底层主义。即极端的平民化倾向,并把底层大众作为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民粹主义者认为,社会底层是历来受压迫,受剥削最深,因而最具反抗精神的阶层,是挑战现行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社会体制的最重要力量。[2]按维基百科的定义,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的原文含义是个中性词,尽管民粹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质的恶,否则极可能会误解民粹的意涵。民粹是一种人民不满现状的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往往认为精英阶级所代表的统治团体,既腐化又堕落,因此宁愿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愿相信这套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质就是对政府的怨怼。
2006年8月11日,海淀城管监察大队海淀分队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商城北侧查抄无照商贩时,副队长李志强遭遇无照商贩崔英杰持刀暴力抗法,最终被其刺中颈部,经抢救无效殉职。8月13日,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很快,相关报道被转贴到网络各大论坛。网民开始大规模议论此事。但是,在网上言论基本都是谩骂攻击城管的声音。再如,2008年7月1日在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发生的警察遇袭导致六名警察身亡、五名警察及工作人员受伤的事件,凶手杨佳随后在公安局内被制服并逮捕,经审理最终,杨佳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并于2008年11月26日在上海执行。就这样一起恶性袭警事件,在网络舆论中,杨佳却成了“杨姓兄弟”“汉子”“英雄”。更多的网民似乎只在为杨佳要正义要公平要真相,很是令人不解。腾讯网2008年10月28日转发珠江晚报评论“杨佳案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网民跟帖4495条,居然95%以上为同情支持杨佳的言论。其中“沙发”位置的热帖很具有代表性。热帖一:“老百姓的好儿子,老百姓心中的英雄,一路走好……”支持622人,反对11人;其中热帖二:“杨英雄走好,你是好样的。社会如总是这样,你的路还要有人走。”支持292人,反对5。其中热帖三:“法律是公平公正的,执法者是有私心的,法律在有私心的执法者手里是什么样子……大家去想吧。”支持321人,反对3人。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马加爵杀人案,网络舆论有意无意渲染阶层对立;王斌余杀人案,网络舆论“浪漫化和悲壮化”王斌余杀人行为;2003年,一句“开宝马撞人的女子是某高官的儿媳妇”的传言,让哈尔滨宝马撞人案卷起网络舆论的狂潮;2008年10月,“警察”、“大学生”、“打人致死”等字眼都吸引了网民的强烈关注。起初,网络舆论群情激愤,几乎一边倒地谴责警察的暴力行为,然而,10天之后,网上出现“死者家庭是高官,其同伴也出身豪门”的传言,关于死者与其同学的“特殊家庭背景”的“爆料”使网络舆论的争论再次升温并发生逆转,许多原本同情死者谴责警察的网民纷纷倒戈。[3](www.xing528.com)
这些都显示了,网民对精英阶层的反对与排斥和对底层平民的崇尚,总是不自觉地将一些群体的不幸归咎于另一些群体的有幸,将一个群体的失败归咎于另一个群体的成功。似乎只要事件当事人被划入为体制服务的既得利益阶层,就会遭受广泛的道德质疑与挑战,而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被想象成道德复兴与伦理实践的历史主体。[4]现在社会上的民粹主义倾向已经非常强烈。特别在微博上,人们对精英和专家的鄙视非常强烈。有评论认为,民粹主义在中国当前各种思想倾向中,逐渐成为压倒一切的道德高地。茅于轼撰文认为,现在社会上为穷人说话的人很多,替富人说话的人很少。另一方面,为富人办事的人很多,为穷人做事的人很少。原因很简单。为穷人说话能够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赞同。穷人是弱势群体,需要有人为他们说话。哪怕说错了,也不用担心。因为立场不错,顶多是技术性错误。说话的人考虑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对自己的舆论评价,为穷人说话是不会出问题的。[5]这就导致了同情“弱者”现象的出现。可以说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是人心向善和人的同情心、怜悯心的表现,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味地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同情所谓弱者,那就有问题了。
总之,在民粹主义的话语中,社会底层(草根)是任何权威的合法性来源,而与底层的联系则代表着高尚而有道德的生活方式。[6]从历史上看,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民粹主义,都对精英阶层以及国家、官僚、金融机构等充满了本能的敌意,民粹主义基本上不信任那些充斥于这些机构中的人,认为他们不仅腐败,而且缺乏智慧。[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