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媒体,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大众传播领域,互联网已经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声音。
1998年底,新浪、搜狐等商业门户网站开始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2003年,网络媒体跻身中国重要媒体形态行列。2005年,中国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2006年,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传播形态得到蓬勃发展。随着Web2.0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仅仅想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他们也开始真正参与到互联网中来,他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同时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中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已近20年,对其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人认为大致经历了“粘贴新闻”、“加工新闻”和“解读新闻”三个阶段,而目前业界更多地倾向于认为,中国互联网先后经历了Web1.0、Web2.0两个阶段,当下正进入第三阶段—即时网络时代,权且称为Web3.0。Web 1.0 重内容,主体在网站; Web 2.0 重互动,主体在网站和网民;Web 3.0 重关系,主体在网民。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Web1.0、Web2.0,还是未来的Web3.0、Web4.0,从本质上讲,每一次进步,都是一个信息传播由相对封闭走向相对开放的过程。在未来的互联网新闻传播关系中,传播主体与接收主体是共同的新闻主体,他们面对的共同客体是新闻信息,他们将共同驾驭和运用互联网这个新闻信息传播工具。
互联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意见交流渠道与互动平台,对于舆论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可以在网络传播这个现代化的综合传播平台上,越来越自如地进行跨地域、跨时空、跨边界的面对面交流、群体交流;网络传播开始扭转大众传播给人际传播带来的自上而下、缺少选择、缺少反馈、没有互动的传播异化,而逐步实现每一个民众都可以参与点对众、众对众、自下而上和平行互动的“民众传播”。真正的“民众传播”—每一位公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地对社会、对全球进行传播的时代开始到来。[1]
互联网由此衍生出影响力巨大的网络舆论,并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对于“舆论”,目前有很多相关的定义,其中的一些基本共识大致有:(1)舆论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一出现,舆论就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2)舆论是公众针对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意见和情绪(不仅是表现为言语)的总和,一种舆论的形成,容纳了许多人的共同意见和情绪;(3)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意见和情绪,个人情绪和意见形不成舆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流通和意见交流的新时代,网络舆论应运而生。网络舆论具有舆论的一般属性,同时又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就我国近年舆论学研究人士所表述的网络舆论的定义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www.xing528.com)
第一,网络舆论主要是指网络媒体转载或发布的新闻和言论,通过新闻跟帖或论坛充分互动后形成的一种意见倾向,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
第二,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目前它形成的地点主要是各大BBS以及新闻跟帖等。网络舆论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难控性的特点。
第三,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的共性有:意识性、历史性、评价性、自发性、公开性和传播性。网络舆论的个性有: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和难控性。
这些定义分别强调了几点:一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共同意见,二是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微博等环节充分互动,三是具有自发性、复杂性、多元性和难控性等特点。
为了更准确地定义“网络舆论”,我们可以在这三个定义的基础上,作出以下定义:网络舆论是网民利用互联网对新闻、言论或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经过充分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某种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集体情绪。而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和言论既可以是网络媒体主动传播的新闻信息,也可以是网民自发上传的各类信息,包括消息、言论甚至谣言等。其中,新闻信息是引发网络舆论的关键内容,网民互动性评论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网络是舆论的新载体,网络信息传播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有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才逐渐有了网络舆论,并随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形态的发展而演变。
回顾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迅速兴起、影响力初显、形成机制质变、民意功能凸显、向主流化迈进和微博微信传播机制使格局巨变六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