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其他疾病的防治
1.仔蟹上岸综合征
(1)流行与危害:近年来,无论是北国的辽宁,还是南方的水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人工饲养的Ⅰ~Ⅱ期仔蟹蜕壳前后的大量死亡。由于仔蟹是从水中爬到岸上死亡,称其为“上岸病”。目前对引起该病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环境不良引起,有人认为致病菌引起,也有人认为蟹苗质量差等原因引起,因此将其称为“仔蟹上岸综合征”。
(2)发病原因及病原体:上海水产大学客座教授邹国忠认为仔蟹上岸是六个方面原因引起:①近年来河蟹近亲繁殖及种群混杂,使河蟹种质退化,抗病害能力下降;②水环境恶化,蟹池老化,水质偏酸或偏碱;③仔蟹饲料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微量元素;④大眼幼体饲养前后滥用药物,破坏了蟹体内微生物平衡和免疫机能,导致疾病发生;⑤感染某种细菌或被寄生虫侵袭;⑥蟹对养殖水环境急剧变化产生应激反应。辽宁省淡水研究所李文宽等(1999)在上岸死亡的仔蟹体内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
(3)防治方法:此病不仅发病地域广,而且发病快速,死亡率高,往往造成较大损失。因此,也引起专家和制药企业的高度重视,以致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专门的药物。如上海汉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1999年研制的新药“河蟹上岸停”。据江苏一些客户反馈的信息,“河蟹上岸停”对上岸综合征有一定效果。如江苏省赣榆县水产研究所于1999年春季进行的药物防治结果表明,施用“上岸停”能较大地提高仔蟹的成活率。
从当前本病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弄清方面看,重点应放在预防方面。首先是把好蟹苗质量关、淡化关;其次就是用药物洗浴大眼幼体,以杀灭体表的纤毛虫等寄生虫及病菌;再次是注意培育仔蟹的水质,切勿使水质偏酸或偏碱;还有就是注意幼体和仔蟹的营养需要,尽量保证营养匀衡。
(1)危害与流行:传统观念认为,河蟹在湖泊养殖及湖泊围拦养殖中是不会发生什么疾病的,即使有病也不会引起较大损失,尤其是近年来对池塘养蟹和稻田养蟹以及种苗培育的疾病报道较多。然而,近年来河蟹在湖泊养殖及湖泊围拦养殖中出现的“洪水期死蟹症”,往往也导致生产遭受较大损失。如1988年湖北省鄂州市的三山湖、红莲湖、涂正湖和黄石市大治湖、保安湖等长江中游湖泊在洪水期发生较大范围的河蟹死亡现象。
“湖泊洪水期死蟹症”是指在每年7~8月份洪水期间,湖泊养蟹或湖泊围拦养蟹出现河蟹死亡的现象。首先报道本现象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朱顺清,他在《水产养殖》抗洪救灾专辑中谈到湖泊洪水期死蟹问题,其实当时笔者所在的长江中游湖泊也有此类情况。于是笔者即着手研究此问题。
经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湖泊洪水期死蟹通常发生在7~8月份洪水期间,这时当湖泊水位上涨达1.5米甚至2米以上后的1周左右河蟹开始死亡,并且死亡数量较大。那些进入设置在湖底用于观察河蟹生长或逃逸现象的地笼、迷魂阵、蟹簖中的河蟹全部死亡(鱼类和误入其中的水老鼠也是全部死光)。此时,底部有水草的湖泊或围拦发生死蟹,底部没有水草的湖泊或围拦也发生死蟹。这个期间,湖泊或围拦中的鱼类(除进入湖底层设置的地笼等渔具中的鱼类外)没发生死亡现象。
(2)发病原因:研究死蟹湖泊或围拦的养殖环境发现,一是水位陡涨1.5米以上甚至更高,导致养蟹水体底层水草享受不到光合作用而大量腐烂变质;二是此期间养殖水体相当混浊,这是由于洪水期周围村庄或山坡岗地等处流入的富含氮的无机盐和有机物所致;三是洪水期间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由于没有阳光而加剧湖底水草的腐烂过程;四是洪水期间往往是外江水位也较高,内湖水位出不去,使高水位持续较长时间;五是湖底水草腐烂变质,导致水体底层严重缺氧。尽管经测定,表层水体不缺氧,但河蟹是爬行动物,不善游泳到水表层,只能生活在水体底层,继而在湖底因缺氧死亡。尤其是此时底部湖泥中的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和无机氨氮大量释放,加剧河蟹死亡。在水层中游动的鱼类没有死亡,也说明这个问题。此期间正是湖泊或围拦中河蟹蜕壳的高峰期,蜕壳期的河蟹对溶氧要求更大一些。因此,此期间死亡更多的是正在蜕壳的蟹或蜕壳后的软壳蟹。需要指出的是,围拦养殖中死蟹之前,会出现河蟹爬上围拦网的现象,这是河蟹为回避底层缺氧的本能。此外,地势较高的小型湖泊或其中的围拦,由于湖水下降较快,死蟹情况要好一些。
(3)防治措施:防治的关键措施是增强河蟹回避恶劣缺氧环境能力。一是围拦养蟹中设置“救生岛”,具体就是将水花生等水草以“簇团状”的形式设置在围网内,使河蟹能沿围网爬上水草簇团,以回避缺氧;二是在洪水期,关闭设置在水体底层监视河蟹用的地笼、蟹簖、迷魂阵等渔具;三是千方百计降低水位,即开闸拉动湖水;四是从水底向水面斜拉网片,供蟹往上爬行至水面放置的生命力极强的水花生,或竹筏,或设置的泡沫块等人工“救生岛”。
3.蜕壳不遂症(www.xing528.com)
蜕壳不遂症是指河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导致死亡的现象。后期的成蟹,特别是个体较肥大的成蟹,常常会发生此病。这种病严重地影响后期河蟹的成活率。该病发生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在实践中发现它与河蟹蜕壳的必需物质,如钙质、甲壳素、蜕皮素等有关。同时在干旱和离水时间较长的河蟹中发生此病者较多,这可能与旧壳与新体之间水分干涸、不易分离有关。
4.水霉病
病蟹体表,尤其是伤口部位生长有棉絮状菌丝,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河蟹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预防方法:①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②大批蜕壳期间增投动物性饲料。治疗方法:用3%~5%食盐水浸洗病蟹5~10分钟,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5.肠胃鼓气病
病蟹消化不良,肠胃发炎、胀气,打开腹盖,轻压肛门,可见黄色黏液流出。该病是由于投饲不均、饲料变质或难以消化引起。预防方法:坚持“四定”投饲。治疗方法:饲料中加入大蒜,每千克饲料加大蒜100克,连喂3天。
6.青泥苔
青泥苔是一种丝状绿藻总称,常见于蟹池中。新萌发的青泥苔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矗立于水中,衰老时青泥苔成一团团乱丝,漂浮在水面上。青泥苔在池塘中生长速度很快,使池水急剧变瘦,对河蟹活动和摄食都有不利影响。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膏粉80克,分3次均匀泼洒全池,每次间隔3~4天。如河蟹池中青泥苔较多,用药量再增加20克,放药后加注新水10~20厘米,可提高防治能力。硫酸铜是杀灭青泥苔的有效药物,笔者曾多次采用0.7毫克/升该药较好地杀灭蟹池和湖中的青泥苔。
7.河蟹急性中毒
河蟹急性中毒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有毒因子侵害强度较大,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河蟹的鳃、三角膜呈红、黑色,或使河蟹的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二是有毒因子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水草或人工饲料进入蟹体,经胃肠的血管循环,使河蟹内分泌失常,螯足、步足与头胸离异,并因此死亡。
致使河蟹在短期中毒死亡的因子,有池塘内部的,如池底有毒气体硫化氢、氨、水体中生物性毒素等;有外源的,如过高浓度用药,受有毒感染的饲料(不科学的人工配制药饵等)。
防治方法:①蟹种放养前,干池用生石灰100千克/亩清塘,6~9月份每月用生石灰10千克/亩化水泼洒;②年底对池塘中过多的淤泥要清除(保留15厘米);③在池中种植水草;④彻底换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