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防治寄生虫疾病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防治寄生虫疾病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寄生虫疾病及防治1.纤毛虫病及防治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疾病,危害养蟹的纤毛虫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阿脑虫、瓶体虫、苔藓虫和薮枝蚬以及累枝虫、钟形虫,还有附在鳃部的间腺虫和腹管虫等。它形如树枝状,其根部寄生于河蟹溞状幼体的头胸部、腹部等处,在溞状幼体方面目前尚未见到寄生于附肢的现象。以上4种纤毛虫病均发生在4月初。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防治寄生虫疾病

(五)寄生虫疾病及防治

1.纤毛虫病及防治

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疾病,危害养蟹的纤毛虫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阿脑虫、瓶体虫、苔藓虫和薮枝蚬以及累枝虫、钟形虫,还有附在鳃部的间腺虫和腹管虫等。之所以说纤毛虫对河蟹危害很大,是因为它们附着于河蟹的部位多,既附着于体外的附肢及表壳处,又随水流进入体内附着于鳃部等组织器官。既危害苗种,也危害成蟹,还危害抱卵亲蟹。国外报道引起蟹类纤毛虫疾病的情况是,美国的蓝蟹鳃上有瓶体虫和累枝虫感染,其中瓶体虫在鳃上数量较多,平时妨碍蟹呼吸,在蓄养池的蜕壳前后的蓝蟹由此引起大量死亡。法国曾有绿蟹因一种纤毛虫引起大量死亡的报道。

(1)聚缩虫病: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虫目、钟虫科。它形如树枝状,其根部寄生于河蟹溞状幼体的头胸部、腹部等处,在溞状幼体方面目前尚未见到寄生于附肢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感染强度为l~5个,被感染的溞状幼体活动能力弱,体质下降,蜕皮困难,严重者出现死亡。

对成蟹来说,一般在黄蟹到绿蟹阶段聚缩虫病较为明显,特别是性成熟2龄以上蟹。患有聚缩虫的病蟹,白天常见在池边浅水区独立爬行,也有上岸的。河蟹体壳污物较多,活动、摄食能力减弱,继而陆续死亡,经解剖镜检查,发现病蟹的壳及鳃上寄生大量的聚缩虫。聚缩虫少量寄生时,对河蟹生长无明显影响,严重寄生时,蟹的额部、步足、背壳及鳃部都布满寄生虫,影响河蟹的活动和生长。用手指刮蟹壳上的白絮状的虫群,一般不易刮掉,用小刀刮掉后,可见甲壳受损甚至溃烂。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虫体塞满蟹鳃血管。河蟹的活动表现为无力的瘫痪状,呼吸微弱,以致停止呼吸而死,病蟹一般在黎明前死亡。对聚缩虫的防治,笔者认为关键是放在绿蟹的管理上,河蟹性腺成熟后,即变成绿蟹。按河蟹生态学原理,这时的河蟹应回到河口半咸水处进行繁育后代。而在池塘养蟹中,大部分由于个体不很大的原因而没出售,继续放在池塘饲养,这时河蟹一般已不再蜕壳,使集聚在身体上的虫体越来越多,再不像黄蟹期间,由于每次蜕壳行为而蜕掉壳表、附肢以及鳃上的虫体。因此,防止成蟹聚缩虫病的最好方法是不养2龄以上的性成熟绿蟹。笔者1987年在鄂州泽林进行养蟹试验,由于个体原因及价格问题,1987年11月验收后,渔场领导将验收过的蟹又放入池中,拟1988年再养1年而增大个体。1988年3月份开始死亡,4月份检查,蟹体布满聚缩虫,至7月份几乎全部死亡,这与江西湖口沈春年调查情况相一致。

(2)拟阿脑虫病:这种纤毛虫病原多见于养虾中,常感染虾的鳃及体表。近年来,该病在河蟹养殖中感染亲蟹较为严重,幼体偶有感染。山东卜云江(1997)和江苏阎斌伦(1998)报道,河蟹亲体因拟阿脑虫引起大批死亡。患病亲蟹及死蟹外观无明显症状,但该虫体多寄生于亲蟹残肢等伤口组织处,病蟹表现为行动迟缓,食欲下降,附肢无力,静伏于池底或岸边。解剖可见体内体液增多,显微镜检查鳃丝、心脏血液以及体表溃疡组织,可见许多纤毛虫体,即为蟹栖拟阿脑虫,简称拟阿脑虫。短期内亲蟹死亡率可达40%。

(3)其他纤毛虫类病: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李连祥、汪建国报道,武汉城郊鱼池于1988年4月初出现纤毛虫病死蟹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将性成熟的绿蟹继续饲养而引起的)。他们报道的间隙虫、累枝虫和钟形虫都是附着生活的纤毛虫,螺类、水草、水生昆虫以及鱼类都是这些纤毛虫的栖息场所。一般河蟹体表、鳃和附肢上稍有些纤毛虫时,对蟹没有明显的危害,随着蟹体蜕壳之后,附生在蟹壳上的纤毛虫随蜕壳被弃掉。但是,当蟹体大量着生这类纤毛虫,特别是鳃上寄生太多时,呼吸系统受到影响,蟹体行动迟钝,不摄取饲料。久而久之,身体瘦弱,行动艰难,兼之池水不流动,故此纤毛虫越来越多。病蟹也愈来愈多,损失日趋严重。大家知道,河蟹生长过程不断蜕壳,每蜕一次壳身体增长1倍或更多。由于纤毛虫的着生,严重地影响河蟹呼吸,不摄食不活动,身体日益消瘦,致使蟹体达不到蜕壳的健壮水平。对于即将蜕壳的蟹,由于蟹体消瘦而无力蜕壳,直接妨碍河蟹的生长发育。

腹管虫和间隙虫都是虾、蟹等甲壳动物鳃上特有的寄生虫,由于虫体大量繁殖,几乎布满整个鳃片,严重地影响寄主的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出现窒息死亡。在检查鳃丝时,发现鳃片的组织中黏液细胞明显增多。以上4种纤毛虫病均发生在4月初。症状表现为:起初,个别病蟹匍匐在池边和水草丛中,不怕人,身上固着许多黄绿或棕色的纤毛状物,行动非常迟钝。将病蟹放入清水中暂养,很不活跃,提起病蟹,附肢下垂,螯足无力。在水中静观病蟹,其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蟹池周围或浅水处及水草上随时可见病蟹。刚死或死后不久的蟹体,在腹面常有较多的黏液物,有时病蟹身体和附肢上无绒毛或绒毛少的个体亦发生死亡。

对于其他纤毛虫病,现作简单介绍。

(1)薮枝螅:形似植物,属腔肠动物水螅虫纲。群体有分枝,可分螅根、螅基和螅枝三部分。以出芽生殖增大群体,常与苔藓虫和藻类丛生在一起,着生在河蟹的背面。

(2)苔藓虫:可形成各种群体,出芽生殖和再生能力都很强,也着生在河蟹身体上。

(3)藤壶:藤壶属蔓足类,为无柄的固着生物。体表有坚硬的石灰质板,有6对蔓枝状的胸肢,无腹肢,常固着在河蟹的背面。

(4)纤毛虫病预防与治疗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②定量投喂饲料,及时清除残饵;③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7克/立方米;④用20~3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连续3次,使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厘米以上;⑤用0.5~1克/立方米新洁尔灭与5~1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⑥用0.3克/立方米硫酸锌全池泼洒。

2.蟹奴病及防治

在蟹种和商品蟹的养殖中,往往在蟹的腹部内侧能见到一些形如绿豆大小的白色颗粒,数量有几个甚至几十个,这就是寄生于河蟹身体的蟹奴(图21)。寄生蟹奴的蟹种没有养殖意义,一是生长缓慢,二是被蟹奴寄生的商品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被渔民称之为“臭虫蟹”。因此,了解蟹的生活史等特点对于防治蟹奴病具有一定意义。

图21 蟹奴寄生图(腹脐基部的白色颗粒)(www.xing528.com)

(1)有关蟹奴的基础知识:蟹奴也是一种甲壳动物(图22),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与河蟹同一纲)、蔓足亚纲、根头目。蟹奴属寄生性甲壳动物,一生寄生于十足目的蟹类体内。从蟹奴的外形(白色颗粒)很难看到它有甲壳动物的特征,只有了解它的生活史才能知道它属于甲壳动物。蟹奴和绝大部分根头类动物一样,其生活史目前还没完全:被人们所认识,但可以确定在发育过程中,与河蟹一样,都要经过幼体阶段的变态,除无节幼体与腺介幼体外,还出现刺胞幼体。

图22 蟹奴剖面及其幼体(仿《动物学教程》)

(a)成虫的纵切面:1.神经结 2.副生殖腺 3.外套深处的卵块 4.卵巢 5.精巢 6.根状突起 (b)六肢幼体 (c)金星幼体 (d)—(g)用刚毛固着以后各发育阶段

蟹奴有很多种类,现以滨蟹蟹奴为例来简单介绍蟹奴的生活史。蟹奴亲体在卵孵出无节幼体后不久,无节幼体就离开亲体营独立生活,大约在孵化后的4~6天内,陆续蜕皮4次,经第五次蜕皮后就变为腺介幼体。腺介幼体大约进行10余天的时间,在夜间借第一触角或左触角附着于幼蟹,这时的幼蟹胸甲约宽1.2厘米,在幼蟹上附着的部位为身体的背面以及附肢,但绝不是腹部。蟹奴附着幼体表面后就又开始变态,约经2天时间就由腺介幼体变成刺胞幼体。刺胞幼体前端形状为一中空的刺,该刺由蟹类的刚毛基部而连同其全部身体进入蟹类体内,并附着幼蟹的中肠上,变成分枝样的根细管,也就是蟹奴内体。根状的蟹奴内体首先缠绕幼蟹肠道,然后再蔓延到躯干部与附肢的肌肉神经系统以及生殖器官。蟹奴有一个称为瘤状体的突起,这个突起在蟹奴寄生于幼蟹几个月后,在自己体后突起呈囊状物,在这个囊状物的破坏下,蟹的腹部出现小孔,囊状末端就穿过这个孔,向外生长,成为白色颗粒状的蟹奴外体,实际上蟹奴外体是蟹奴的柄部与孵育囊。蟹奴外体在蟹类腹部生活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育,繁殖无节幼体,当最后一胎幼体产出后,白色颗粒(孵育囊)从蟹体上脱落,只在蟹腹部留下黑色的脐状柄部。此时,蟹奴的一生宣告结束。

有人认为,长江口蟹奴在幼蟹阶段已寄生,直到河蟹发育成熟回到河口浅海时,早已寄生的蟹奴才迅速发育。我们于1991年10月在上海市崇明岛养蟹池看到许多蟹种均已感染蟹奴病。从崇明岛返回后,在湖泊捕捞的商品蟹中,发现1只患蟹奴病的河蟹,个体为雄性,重量约75克左右,腹脐已变形,近似雌体的腹脐,腹基内侧有许多蟹奴脱落后留下的黑色脐状痕迹。同年11月1日,笔者在梁子湖围拦养蟹试验点上发现1只患病蟹,该蟹个体约90克左右,性别为雄性,揭开腹脐,基部有9颗白色蟹奴。从以上事实至少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①蟹奴寄生于蟹种后,随蟹种来到淡水湖泊,即脱离了半咸水环境到淡水中,此时蟹奴仍能生长发育;②寄生蟹奴蟹种在淡水中仍能生长,但生长速度缓慢,不能达到商品规格;③蟹病的腹部已发生明显变形。

徐一枝在上海市南汇县试验报道,经蟹奴寄生的蟹,虽没有发现大批死亡,但生长速度缓慢,11月份起捕时体重仅20克左右。我们发现寄生蟹奴的蟹个体比南汇县蟹个体大一些,可能因南汇县是池塘,我们是湖泊,由环境条件不同所致。中华绒鳌蟹的蟹奴随蟹种购回放入池中,到7月份发病率上升,9月份达到高峰,为98.1%,10月份后逐渐下降,11月份只有5.6%(表32)

表32 蟹奴病情变化(徐一枝)

(2)蟹奴病的防治:由于蟹奴特殊的生活史和独特的体形,一般药物治疗很难奏效,因而更应重视对其积极的预防。笔者认为,预防蟹奴病的关键是不要购买已寄生蟹奴的蟹种。有人报道他们的预防方法是:①用漂白粉等彻底清塘,杀灭塘内蟹奴幼虫;②对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换水,所注新水的盐度要小于1;③用硫酸铜溶液8克/立方米浸洗病蟹10~20分钟;④用高锰酸钾溶液20克/立方米浸洗病蟹10~20分钟;⑤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黑鱼,抑制蟹奴幼体的数量。

3.肺吸虫病及对人体的危害

肺吸虫病又称吸虫囊蚴病,是蟹类吸虫病的一种。由于该寄生虫与人类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即人若染上该虫则对身体有较大影响。淡水溪蟹易患肺吸虫病,生吃溪蟹的人感染肺吸虫的报告较多见,但河蟹是否感染肺吸虫目前观点不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李连祥在《河蟹疾病与防治》一文中记述河蟹有肺吸虫病,并指出有人在1只河蟹体内发现500只囊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戴爱云在《中国医学甲壳动物》一书中指出河蟹也是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寄主。然而,近年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家堵南山著文认为河蟹不可能带有肺吸虫病,其理由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为短沟蜷,而河蟹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江河湖荡根本就没有短沟蜷。笔者认为河蟹有感染肺吸虫的可能,其理由为,河蟹生活的环境存在着川卷螺等肺吸虫第一宿主的淡水螺类。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就河蟹的近亲日本绒螯蟹感染肺吸虫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日本绒螯蟹在淡水河流里感染肺吸虫的强度较高。不过,笔者的观点是河蟹感染肺吸虫的可能比淡水溪蟹要低得多。其理由是养殖河蟹的池塘和稻田等小水体里经过消毒杀虫的放种前的技术处理后,川卷螺等第一宿主生存的可能性不大,湖泊、水库等较大面积水体存在肺吸虫卵(主要由人畜粪便带入)的可能性也不大。尽管如此,本处还是将肺吸虫的有关防治知识作一介绍。

(1)病原:该病的病原为肺吸虫。据研究,肺吸虫属的种类目前国内已发现10余种。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一生有三个方面的宿主,淡水溪蟹等蟹类是第二中间宿主。寄生于蟹类的吸虫为发育阶段的囊蚴,有人曾在1只河蟹体内找到500余个肺吸虫囊蚴。

(2)生活史:肺吸虫的卵随人畜粪便进入水中,其后孵化发育为毛蚴,毛蚴全身披有纤毛,其个体大小约为(0.08~0.09)毫米×(0.036~0.054)毫米。它在水中进行短暂生活后,即进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体中,并发育成雷蚴以及下一阶段尾蚴,尾蚴从螺类体内出来后在水中游动,遇到蟹类即钻入其体内发育成为囊蚴,人畜误食寄生有囊蚴的蟹类后,囊蚴即在人畜体内发育成肺吸虫。

(3)危害与症状:肺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蟹类的危害不很大,但对第三中间宿主(终宿主)人畜的危害较大。就人类来说,肺吸虫病表现的症状因虫体寄生部位不同而异,如寄生于肺部时则出现胸闷、发热、咳嗽等症状,容易误诊为肺结核等症;寄生于人体腹腔时则表现为腹痛、腹泻,还可寄生于人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如大脑、脊髓等处。有人形容囊蚴在人体内像“流窜犯”,上行大脑,游走于皮下或横穿于腹胸腔等处。

(4)患病事例:据1991年6月《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长阳中学生闫国庆,在暑假中误信“生吃石蟹增气力”的说法,好奇地生吃了1只俗称石蟹的溪蟹。几个月后,他四肢乏力,饮食减少,出汗多,肚脐周围疼痛,两腿出现密集的紫红色斑疹,胸部积水。在该县医院就诊后误症为“过敏性紫癜”,在治疗后病情继续发展时,转到宜昌医院治疗,在做“肺吸虫成虫抗体皮内试验”后,才正确诊断为肺吸虫病,结果病情才得到控制,不仅2次住院花费了大量的费用,还耽误了学习。由此可见危害之大。

(5)预防和治疗:①在养殖河蟹中,对肺吸虫囊蚴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手段。因此,应以预防为主。较好的预防办法是在养蟹池禁用新鲜的人畜粪便。再就是消灭蟹池内及周围的川卷螺(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杀灭川卷螺的药物一般是0.7~1.0毫克/升硫酸铜全池遍洒,10天后再用10~15千克/亩生石灰化水泼洒。②注意食蟹卫生。为了防止肺吸虫的囊蚴随食蟹而进入人体内,千万不要生食或食没完全杀死囊蚴的蟹类。囊蚴形状如球,有内外两壁,外壁薄,内壁厚,内含幼虫,故较为顽固。因此,在烹调河蟹时,应注意烹调方法。一般来说,蒸蟹容易杀死囊蚴,但炒蟹或炒蟹粉等就不易杀死囊蚴。严格地说,蒸蟹时要将蟹蒸熟蒸透,即蒸至蟹的背甲成较深的红色,体后有白色块状出现为止。再就是食蟹时要“泼醋擂姜”,即多用醋、姜作为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