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质的管理与调节
河蟹生活在池塘的水中,池水的水温、溶解氧、透明度、硫化氢、氨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均对河蟹的栖息和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获得较好的养蟹效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水质适合河蟹生长需要,对不适宜的水质必须进行改良调节。
1.河蟹对水质的要求
(1)溶解氧:池水中的氧,一方面来源于大气,另一方面是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水流动时,与空气接触面大,可使空气中的氧的溶解速度增加。然而池塘水体小,且流动小,一般空气中溶入水中的氧很少,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池塘中的溶氧有四个变化规律,一是昼夜变化,白天含氧量高,下午2~4时往往达到饱和,夜间减少,至黎明前为最低。二是垂直变化,由于水体上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往往溶氧比下层要多得多,而下层由于池塘受风面小,上下层往往不能很好混合,使下层溶氧很低。一般日出后上下层的溶氧差逐渐增大,到下午氧差最大,日落后逐渐减少,清晨溶氧最小。三是水平变化,由于风力作用,下风处浮游植物多,溶氧比上风处高。四是季节变化,池中溶氧量高多在夏季和秋季,低量也出现在夏季和秋季。河蟹生活在水中,靠鳃交换水而达到吸收水中溶氧,同时释出二氧化碳,因而水中充足的溶氧对河蟹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加之河蟹在池底爬行生活,池水的上下氧差对其尤为敏感。总的说来,河蟹对溶氧的要求比鱼类要高一些,一般鲤科鱼类适宜含氧量为5.5毫克/升,低于2毫克/升时,鱼类的呼吸频率加快,消耗能量增加,生长速度降低,低于1毫克/升时会浮头,甚至窒息死广。在河蟹方面,水中溶氧每升达到4毫克以上时,摄食旺盛,饲料系数低,生长速度快,过饱和溶氧一般对河蟹没有什么危害,当水中溶氧降至2毫克/升以下时,河蟹摄食减少,降至1毫克以下时,河蟹停止摄食,反应迟钝而爬出水面至坡上、埂上或蟹礁上,口器吐出较多混浊的泡沫。河蟹爬出水面是其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它是水陆两栖甲壳类动物,为了适应到陆地寻找食物和翻越闸坝的需要,具有适应干旱的能力。它的鳃腔有贮藏水分的功能,空气在鳃腔内与水分混合,继续进行呼吸,以用来维持生命。但这种情况不能保持太久,若鳃片内水分耗尽,呼吸就无法进行,这时蟹就会死亡,所以要让养蟹池中保持充足的溶氧。
(2)pH值: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pH值不仅可以指示氢离子浓度,也可以间接地表示水中二氧化碳、碱度、溶氧、溶解盐等。一般来说,池中二氧化碳越多,pH值越低,二氧化碳过高,pH值过低对河蟹生长很不利,酸性环境使河蟹血液的pH值下降,减低其载氧能力。河蟹在酸性中对低氧的忍受力和摄食能力均减弱,并影响河蟹甲壳钙质沉淀,这时其表现为不爱活动,畏缩,新陈代谢急剧低落,摄食少,消化也差,生长蜕壳受到抑制。河蟹喜欢在微碱水中生活栖息,池水的pH值宜控制在7.5~8.5。
(3)硫化氢:硫化氢是有毒的气体,较易溶于水,对河蟹有害。硫化氢是在池塘缺氧的情况下由含硫有机物经嫌气细菌分解呈现缺氧状态,因而具备了产生硫化氢的条件,也就是说,池中溶氧缺乏时,就有硫化氢产生,相反池中溶氧增加时,硫化氢即被氧化消失。硫化氢迅速氧化时,大量消耗池中的溶氧,1毫升硫化氢氧化需要从水中吸收1.4毫克溶解。一般水中含有8~12毫克硫化氢时,鱼和河蟹就会死亡。防止硫化氢产生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水中溶氧的含量,尽量避免底层水缺氧而发生厌氧现象。同时,放蟹前进行清除多余的淤泥也很重要。
(4)氨:河蟹对氨极为敏感。池中的氨往往也是由于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产生。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一般是以氨的状态排出。氨的毒性很强,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和河蟹的生长。大连水产学院钱龙等(1987)测定了氯化氨的忍耐浓度有很大差别,早期幼体忍受能力低,后期幼体忍受能力高一些,其中对第1、4、5期状溞幼体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47毫克/升、3.4毫克/升、4.46毫克/升,大眼幼体为11.87毫克/升。不仅如此,氨对成蟹仍较为敏感,在养蟹池中,往往由于换水不良,氨的浓度可能会达到抑制河蟹生长的程度。有的地方有用氨水养鱼的习惯,这对养蟹是极为不利的,在鱼蟹混养时,应改施氨水为氮肥为妥。
2.管理和调节水质的办法
(1)栽培水草:水草对调节水质的作用至少有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而淡化水质、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温季节降低局部水温等。可以栽培的水草较多,如前面所述,我们认为栽培水花生效果较好。(www.xing528.com)
(2)放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如花鲢、白鲢和白鲫等,它们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不会影响河蟹的生长。反之,通过这些鱼类对池中浮游生物的摄食,减少池水肥度,调节水。另外,还可合理利用水体获得适量的鱼产量。
(3)控制水位:蟹池的水位应随着水温的上升和河蟹的生长而逐渐加深。3~4月份水温较低,蟹种在池中活动范围也不大,这时的水深应在0.8~1米;5~7月份水深控制在1~1.2米,8~10月份加至1.2~1.5米。
(4)换水:换水对保持良好水质、增加溶氧具有较大作用。换水的原则是依池水的水温、季节、水质状况和河蟹生长情况而灵活掌握,其目的是保证河蟹在清、新、溶氧高的水体环境中顺利生长。一般在春季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或1/4,夏季水温较高,每5~7天换水一次;每次加深30~40厘米。另外,在池中透明度低于50厘米时,需勤换水;如果河蟹摄食明显减少,白天离水乱爬,表明水质恶化,应立即注入新水;在连续阴天、闷热、有机物大量分解的情况下,要勤换水;在久旱不雨,水质老化时,应勤换水。换水应先排后灌或边排边灌。
(5)放养前清除过多淤泥:淤泥中往往有过多的有机质,在溶氧缺乏时,易产生硫化氢、氨、沼气等有毒气体危害河蟹。此外,过多的淤泥往往使河蟹腹部变成水锈色或黑色,背甲变深变黑,步足腹面也变黑。因此,放养前一定要清除过多淤泥。
(6)泼洒生石灰:生石灰,学名氧化钙,是养鱼时常用的清塘和消毒防病的药物。在养蟹中,生石灰有杀灭过剩的浮游生物、调节水体pH值至偏碱性、提高水体透明度等功能,还有补充河蟹需要的钙和防疫作用。一般在生长季节,每20~30天施用一次,每次每公顷用225~3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7)创造循环水或微流水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池塘改成循环水或微流水养蟹。如一片池塘养蟹可改成池池相通,循环用水,这对缺水地区有些作用。另外,可根据条件进行微流水养蟹,使水质总是保持清新,透明度大,溶氧充足。
苏州章剑(1987)曾报道蟹池缺氧死蟹的情况,1987年5月26日,天气闷热,午后大雨过后,苏州城郊上方山养蟹池中,发生河蟹泛池,死蟹100余千克,约占总放养量的2/3,经检查池底淤泥较深,测定水中pH值为6.5,偏酸性,采取的补救措施将蟹池中的杂草除掉,清除淤泥和青泥苔,注入新水,提高水位,并栽培水葫芦等供河蟹遮荫栖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