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提升生态学管理效果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提升生态学管理效果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湖泊养蟹的生态学管理问题,不仅涉及到河蟹在湖泊获得最大的有效的产量,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湖泊的有效利用和持续利用问题。因此,保护水草资源是养蟹湖泊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搞好湖泊生态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1989年虾子经湖养蟹生态学管理失调的情况,1990年在湖泊管理方面作出调整,一是继续养蟹,以蟹为主,单放长江水系大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提升生态学管理效果

(五)养蟹的生态学管理

我国的湖泊养蟹,从20世纪70年代初在大型湖泊人工投放大眼幼体的成功,到80年代中期发展的中小型湖泊投放大规格蟹种以及80年代末期成功进行的湖泊围拦养蟹,已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无论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池塘养蟹,还是90年代初局部地区大力发展的稻田养蟹和水库养蟹,在商品效益和商品质量上都次于湖泊养蟹。湖泊养蟹较好的发展,无疑为我国的淡水渔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注入新的内容。尽管如此,湖泊养蟹本身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群众迫切需要有成套的成熟技术指导生产。迄今所能见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报告大都以感性认识的直观内容为主,缺少从理论上的归纳总结,缺少带有规律性的探讨、经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的较高质量的论文报告。如湖泊养蟹的生态学管理问题,不仅涉及到河蟹在湖泊获得最大的有效的产量,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湖泊的有效利用和持续利用问题。

1.湖泊养蟹生态学特点

河蟹是洄游性水生甲壳动物,它在湖泊中不能繁衍后代,湖泊只是它生长育肥的场所。养蟹时只有每年向湖中投放新一轮的河蟹种苗,才能使之成为湖中所谓的“群落”。进入湖泊的河蟹与其他水生生物一样,在整个生物学过程中,势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本种和其他种类的生长。这种影响,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有暂时的和永久的,有利的和有害的。如河蟹是杂食性,且食量较大,往往会对湖中某些水生生物的生长、繁衍带来较大影响,甚至有一定破坏性。研究湖泊养蟹的生态学管理,就是要研究河蟹与周围环境(主要是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然后据此在生产中采取适当的人工调控和改造手续,使湖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尽量趋于合理,使河蟹与其他生物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生态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湖区生态尽量得以保持,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河蟹与其他生物一样,在生存中都依赖于周围的无生命物质和能量,同时,良好的食物和生态条件是河蟹获得正常生长的基本保证。它在湖泊中主要摄取的饵料生物有低等生物的附着藻类,小型底栖动物,底生水草及其根和果实,螺蚌、小鱼虾和鱼类尸体等。

河蟹在湖中既是猎食者,又是被猎对象,它是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鱼等)和鼠类的猎取对象。此外,同类之间还存在着残食的现象。非生物因素中,尽管河蟹对氧气较为敏感,但一般湖泊的溶氧较为充足。溶解盐类中,水中的钙、磷对河蟹的蜕壳、生长显得尤为重要,河蟹通过水体交换,经鳃部吸取水中的钙磷。除蟹种阶段寄生蟹为害引起蟹奴病外,湖泊养蟹尚未发现更多疾病。当然,在众多抑制河蟹生长的因素(表22)中,食物的多寡是主要的因素。

表22 湖泊影响河蟹生长主要环境的因素

对于水草来说,河蟹往往将其咬断使之飘浮水面、岸边,可以说,河蟹对水草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其摄取量,有些小型湖泊或大中型湖泊围拦中,由于放蟹量或放草食鱼量过大,以至水草资源严重衰绝。因此,保护水草资源是养蟹湖泊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搞好湖泊生态管理的重要内容。

2.湖泊养蟹生态管理失误分析

鄂州市湖泊养蟹绝大部分效益较佳,只有少数湖泊没有发生应有效益,像虾子经湖(200公顷)大部分年份效益较好,只有1989年出现负效益,现以该湖为例进行分析。该湖1988年产蟹3800千克,回捕率40.17%;1990年产蟹7000千克,回捕率为27.45%;而1989年产蟹1800千克。这个湖1989年的鱼蟹放种情况及资源情况如表23、表24、表25,由表可知,虾子经湖泊水草资源较差,且仅以野菱和聚草为优势品种,其中野菱在5月份占水草总数的20.5%,6月份占84%,苦草轮叶黑藻、菹草、眼子菜等河蟹、草食性鱼类喜食的水草不足总量的10%;底栖动物以螺蚌为主。7月份解剖4只河蟹和1尾草鱼,结果草鱼肠道的充塞度为中级,而4只河蟹中有3只为空胃,另一只胃中有少量食物。为了补充湖内草食鱼类和河蟹的食物不足现状,于6~9月份,从外湖打捞6万千克黄丝草,多次检查没有被摄食的迹象,投喂精料10.5万千克,主要是大麦、蚌、苕片等。这一年该湖亏损23万元。

表23 虾子经湖1989年养蟹效果

表24 虾子经湖1989年鱼种投放情况

表25 虾子经湖1989年饵料资源

从以上虾子经湖的放养资源、投喂效果等方面分析1989年养蟹失败原因如下。

(1)水生生物资源不足,尤其是河蟹、鲤鱼、草鱼等摄食的水草资源和底栖动物较差。

(2)所放养鱼类与河蟹产生严重争食现象,从表23、表24可知,草食性鱼类每亩放76尾,河蟹97只,当春季苦草等鱼蟹喜食的水草处于萌芽状态就被河蟹等吃光。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水草资源,首先被摄食竞争能力很强的草鱼利用,另外,有限的底栖动物,又被放养数量较大的鲤鱼(亩放11尾,湖中还有前一年存湖的自然繁殖的鲤鱼)所争食,这样能被河蟹所摄取的食物相当有限。(www.xing528.com)

(3)补充饲料不对路,10万千克黄丝草从外湖捞进,未见摄食,没作适当调整。

(4)放养不同水系的蟹种在回捕效果上出现差异,所投放的29.036万只河蟹中,长江蟹为25360只,占91.4%,瓯江种26.5万,只占8.6%(表26)。

表26 虾子经湖两种水系蟹种养殖效果

由表26可知,瓯江蟹的回捕情况相当差,回捕率仅为0.46%,比1990年鄂州市放养瓯江蟹种的七迹湖(200公顷)和南塘湖(66.7公顷)稍高,而长江蟹种回捕率为30.19%,与本湖上一年度40.17%稍差,但达到鄂州市湖泊养蟹的平均水平。

(5)对瓯江蟹种的回捕规律尚未掌握,以致影响回捕效果。对于湖泊养长江蟹种的捕捞技术,鄂州市已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技术,即提前开捕,多种渔具主动作业,高峰期的抢捕等。但是,这套技术对于瓯江蟹可能完全不适应。1988年9月23日开捕,到了10月17日长江水系蟹捕捞即结束,当天气温下降并伴有四级北风,气温由前天的19.3℃降到12.7℃,在这种情况下,才在蟹簖中出现瓯江水系蟹(背部颜色较深为黑色,腹部有水锈,足全为深黑色),产量为13千克,而单产长江蟹的七迹湖(1989)日产蟹最高为190.5千克,日均产量为63.5千克。

针对1989年虾子经湖养蟹生态学管理失调的情况,1990年在湖泊管理方面作出调整,一是继续养蟹,以蟹为主,单放长江水系大规格蟹种(57只/500克);二是放蟹种量由上年的每亩97只降到56.6只,减少41.2%;三是调整鱼类的放养,仅放养花鲢、白鲢和部分白鲫、鳊鱼,对于与河蟹争食的草鱼、鲤鱼等完全停放;四是在春季结合除野工作加强对鲤鱼、乌鱼等鱼类的捕捞;五是在补充人工饵料上,以河蟹喜食的河蚌肉为主,全年投喂总数为5.2万千克(带壳湿重);六是捕捞期加强对河蟹的捕获,除设置蟹簖(4个蟹塘)外增加刺网捕捞的力量。由1989年的11只船增至17只船,刺网数量增加150条,长度达1500米。由于管理措施的调整,获得河蟹产量超历史的好成绩。日捕获量最高达528.3千克(10月1日),国庆节3天共捕蟹852.7千克,至11月10日,回捕率达32.3%。

3.湖泊养蟹生态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湖泊养蟹就是在湖泊养鱼的基础上,投放蟹种,进行湖泊鱼蟹混养,湖泊围拦养蟹也是如此。即养蟹湖泊在原来的鱼类等水生生物中添入新的种群。这样从湖泊生态学角度看,投放的蟹种与湖泊原有的水生生物品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与抑制、捕食与被食、共生与互利等种间关系。作为生产管理者,将面临着如何处理好这些种内种间的各种关系,即如何搞好湖泊养蟹的生态学管理。

宏观上看,必须遵循和运用生态学的三大准则来进行管理,即生态学准则、生物学准则和经济学准则。生态学准则,就是根据河蟹对环境的要求来考虑河蟹的放养数量、鱼类放养的品种和数量;生物学准则就是在放养时考虑是否存在着与河蟹食性相近或相同品种;经济学准则是指从经济商品质量角度来考虑与河蟹食性相同或相似的同水体养殖品种,在成为商品后经济价值(或效益)与河蟹比较谁大谁小等。

水草和底栖动物,都是河蟹食谱中不可缺少的生物品种,水草同时又是河蟹栖息隐蔽的处所。鲤鱼的食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河蟹重叠,尤其在食用底栖动物方面,草鱼是摄食水草为主的鱼类,这样,河蟹与草鱼和鲤鱼就是一对食物方面的竞争对象,竞争的结果,具有个体大、食量大,性格相对较躁的草鱼占优垫,而经济价值大的河蟹在这种竞争中处于劣势。与鲤鱼的竞争也是如此。前述的虾子经湖1989年产生负效益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管理上没有遵循生态学的三大准则,在放养品种的食性种中出现重叠现象。竞争处于劣势后,由于食物的不足,使生长育肥受到抑制,这就是种间关系的竞争与抑制。河蟹种内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放养密度大,对食物的竞争程度也大。捕食与被食的关系,共生与互利的关系,在养蟹中依然存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养蟹的经济价值大于养鱼时,放养中应根据食物链关系作适当调整,首先对于食物上矛盾较大的草鱼、鲤鱼等鱼类进行控制放养,做到以蟹为主,尤其是围拦养蟹。当然,对于食物上没有矛盾或矛盾甚少的鱼类如鲢、鲫、鳊等(尤其是围拦养蟹)往往对养蟹产生积极的作用。

试验表明,即使调整食物链关系,在控制食性上有矛盾的鱼类放养的情况下,养蟹湖泊也会出现食物匮乏的现象,尤其在生长旺季和围拦养蟹等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养殖的形式中,河蟹的代谢处于较高状态,这时在一定范围进行外源性饲料的补充是较为有效的。笔者曾在小型浅水草型湖泊进行连续几年养蟹试验,发现第二年开始出现天然饵料的匮缺现象,于是,实行人工投喂外源植物性饲料(大麦和苕片)、动物性饲料(蚌肉)。试验证明,小型浅水草型湖泊养蟹在天然食物不足的情况下,实行人工投喂是有效的措施,对于围拦养蟹更是如此。

水草是草型湖泊的水生生物的主要组成,它在养蟹湖泊生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河蟹觅食、栖息、隐蔽、蜕壳生长之地。一些小型水生动物依赖水草而生存,如旋纹螺和长角沼螺完全是依附水草叶片上生活的动物,往往成为河蟹的活饵,还有一些黏性鱼卵往往黏在水草叶片上成为河蟹的美肴。水草还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黄丝草、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将游离子状态的钙在叶片上沉淀下来,当河蟹摄食这些水草时,实际就摄入了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无机盐类。因此,对养蟹湖泊的水草保护极为重要,严格控制食量大的草食性鱼类,实际上也取到了保护水草植被的作用,而保护水草植被是发展湖泊养蟹的前提,也有利于维护水生生态平衡。在湖泊围拦养蟹和小型湖泊养蟹中,保护水草植被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行间歇式养殖,就是当养蟹经过1~3年后,根据水草植被的恢复情况,停止1年或2年养蟹,以利于植被的恢复。围拦养蟹可实行放牧式养殖,像草原上牧马放羊那样,按生产周期更换围拦养蟹场地。只有对水草植被合理使用,合理保护,才能满足持续生产的要求,达到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湖泊养蟹生态学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它的建立还须在宣传和定量上做大量工作,如湖泊养蟹的合适投放量,目前各地均按“经验型”在进行,没有得出一个科学的“量”,还有对水草植被的保护,也没有一个科学的“度”。湖泊养蟹业仍是一个年轻的产业,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湖泊养蟹生态学管理定会走出低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