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者在论及《封神演义》时,都会提及它的三教合一思想,这究竟是为什么?它又是怎样体现三教合一思想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何谓三教合一。
所谓三教合一,指的是儒教与佛教、道教三教同源。三教合一思想是唐宋以后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旋律,明代则是三教合一论的重要发展时期。明代佛、道盛行,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带头鼓吹三教调和。嘉靖以后,三教合一论更是十分盛行,不但流行于僧尼与士大夫之间,在民间也广泛传播开来。当时就有学者提出,三教不但同源,而且在各方面也不存在严格的差别,所包含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三教都主张向内反省,发明本心;三教都是关于身心性命的学说;三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相同,都提倡内外双修,心身性命与纲常人伦不相妨碍;而且三教都主张”不争”。《封神演义》的作者,无论他是许仲琳或陆西星,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这股社会思潮的影响。
三教相互渗透、融合,对《封神演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书中有一首打油诗道明了这一观点:(www.xing528.com)
翠竹黄须白荀芽,儒冠道履白莲花,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将儒、释、道三教比作荷的白藕、红花、绿叶,三教同源。不仅如此,在小说第十三回写截教人物石矶娘娘说”道同一理”,而阐教人物,哪咤的师父太乙真人则说”道虽一理,各有所存”。可知阐教、截教都是道教,两教相争,是道教内部的派别之争。既然两派”同源”,又怎能区分善恶,又何以有阐教扶周、截教助纣,导致两教生死搏杀?于是作者只好用宿命论来加以解释。作者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也都是为了表现”商纣气数已尽,周室当兴”这一命定的主题,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因此,在小说情节中经常出现矛盾。例如闻仲、殷郊、殷洪等人对纣王的愚忠愚孝,他们虽然结局悲惨,但作者同时又对他们表示同情和赞叹,说他们”如今屈指应无愧”。又如,在描写阐教和截教之间的战争时,本来应该是正义与邪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壁垒分明,但结局却是无论为正义而亡,或为邪恶而亡,都一视同仁,皆大欢喜地”一道灵魂进入封神台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