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验学校:学习共同体的革命方案!

实验学校:学习共同体的革命方案!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滨之乡小学是为了把茅崎市内的学校改变为“学习共同体”而创建的实验学校。“学习共同体”也是“祝愿的共同体”,作为相互呼应的公共圈的滨之乡小学,这首校歌成了他们的象征性“宝物”。在建设“学习共同体”方面,教师相互之间建立作为教育专家的共同提高的合作性同事关系是核心的课题。

实验学校:学习共同体的革命方案!

第一步

1992年2月4日,在茅崎市滨之乡小学举行了第一次的公开研讨会。滨之乡小学是1991年4月新开办的小学。这是一次在开办仅10个月的学校里举办的公开研讨会,这一小型研讨会尽管仅以市内教师为对象,但还是有300多名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教师参加。

上午的两课时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组织授课的公开的“参与学习”,每一个教室里都洋溢着参加并帮助学生分组活动的家长们和参观的教师们的浓浓热情。大家的目光都投注于那些相互学习着的学生。

滨之乡小学是为了把茅崎市内的学校改变为“学习共同体”而创建的实验学校。

1997年,茅崎市教育委员会决定了学校改革的方针,由教育委员会指导科全体成员对我所撰写的《课程的批评——重新构建公共性》(世织书房1996年)一书,多次组织了读书会。该书中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的改革理念被市长的咨询机构“教育推进协议会”采纳并作为提案提出,而且在市议会上还通过了把新建的滨之乡小学作为“学习共同体”实验学校的决议。

1997年7月,我接受了该市教育委员会的委托,对学校的实验给予协助。教育委员会成员对我书中所写的细节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他们这种热情令我深感惶恐。与此同时,我也兴奋地期待着实验学校能在全市推进以“学习共同体”为标志的学校改革。

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

为实现这一变革,需要在教室中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教师之间建立相互开放教室、共同创造教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确立校长的指导性,谋求学校工作的民主化,重新把学校建成一个能使每位教师既独立自主、又协同合作的组织。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学校在与家长、市民联合的基础上的自律性。此外,与教育行政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民主化。

迄今为止,我去过的很多学校都一直在向实现“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挑战。然而,其中多数学校仅停留于教学改革、校内研讨和课程改革,停留于家长、市民的“参与学习”或和学校组织、教育行政建立民主化的关系,而没能对学校整体做结构性的改革。

滨之乡小学终于得到了挑战的机会,因为它被作为全市学校改革的实验学校了。这是一个梦一般的计划。自参加开校典礼以来,我通过参加以大濑敏昭校长为首的教师们每月举行的研讨会,自然也就参加到了“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中。

相互呼应的公共圈

公开研讨会那天的午休时间里,滨之乡小学全校670名学生进行了校歌合唱表演。从建校初起,把原来两个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的活动就是合唱,歌声总是能把学生聚合在一起的。

其中,校歌《风之曲》的合唱是压轴戏。在演唱了第一段、第二段后,进入第三段时,好多人的歌声迭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支大合唱。

蓝蓝的天空(天空、天空、天空),遥远的海洋(海洋、海洋、海洋)

希望的光辉,照耀身影

悄悄地,鲜艳地

相互辉映(辉映、辉映、辉映)生命之形象

滨之乡  滨之乡

歌声一结束,体育馆内响起了观众震耳的欢呼声,掌声雷动,不少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校歌是三善晃先生(原桐朋学园大学校长)的名曲,由我执笔作词的。三善晃先生很赞同该校办学的宗旨,曾两次访问该校,与学生交谈,因此他满怀着“祝愿”的心情,为这首交织着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声音的歌谱了曲。

“学习共同体”也是“祝愿的共同体”,作为相互呼应的公共圈的滨之乡小学,这首校歌成了他们的象征性“宝物”。

相互学习的教师们

举行公开研讨会的当天下午,正逢该校每月校内研讨的时间。大家先参观了五年级三班的教学情况,那里正在上“社会课”,内容是调查与学校相邻的“湘南支道”的建设历史。以这堂课做案例,该校为全体参观的教师展示了校内研讨的情况。该校本来就想公开学校内部的研讨,以求得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在建设“学习共同体”方面,教师相互之间建立作为教育专家的共同提高的合作性同事关系是核心的课题。滨之乡小学把校内研讨放在了学校管理运营的中心工作的位置上。

每个学校每年都要进行三次左右的教学研究和讨论。然而,仅仅靠一年三次左右的校内研讨来改革学校的例子还没有出现过。所有教师一年内至少要有一次向同事开放教学、接受批评帮助的机会,做不到这一点,要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能的。把教师关闭起来,是在把教室私有化,这样的教师是不能称为公共教育的教师的。

像滨之乡小学那样有28位教师的学校,至少要保证有28次公开研讨课。如果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公开教学、互相批评的话,就不能从学校内部准备好改革的基础。

滨之乡小学从创建初开始,就把教学案例研究、确立合作性同事关系作为基本的方针提了出来,规定了每位教师要参加每月一次的校内研讨和每周一次的各年级组召开的教学研讨会,并把它作为学校运营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果把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公开课和独自召开的小型研讨会包含在内,该校一年内组织了近百次的研讨活动。(www.xing528.com)

在每月一次的校内研讨会中,每次都有两位授课者按各自设定的主题公开教学,然后大家观看由我录制的录像带,进行讨论和评论。每一次课要安排近2小时的讨论时间,所以,通常讨论要从2点进行到7点左右。

一般学校每当校内研讨时,都以年级、学科为单位准备指导方案,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授课后的讨论则简单了事,这是很常见的。然而,滨之乡小学进行校内研讨时,指导方案都由授课者自己写。举行日常普通的公开教学,最重要的是观察教室中发生的具体事情,把精力倾注于课后的讨论,以达到教师同仁间相互学习的目的。

在该校,不由学校或年级来决定“研究主题”,而是尊重每位教师的个性,由教师自己设定“研究主题”,并分别从县内的研究人员或教师中选定协助人员一起进行研究,举行公开教学。

这样,全校的校内研讨和按年级为单位组织的教学研讨会就成了教师间相互发挥个性、交流授课的形式和共同学习提高的基础。建校初,我曾以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主持过他们的讨论和评价,而在两学期后,大家在研讨会上都变得很活跃,能非常直爽地交换意见,我几乎已没有发言的时间了。大濑校长自己也几次担当过社会课的授课工作,并作为一个授课者接受其他教师的批评,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该校,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教师都通过创造教学和相互批评,建立起了教师作为专家的、共同进步的关系。

学校组织的改革

参加公开研讨会的各地教师对滨之乡小学的课程和学校组织的改革也表示出了高度的关心。

滨之乡小学的课程表很简单,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能很清楚地明确活动的中心。例如,在该校既没有职员早晨的碰头会,也没有各班级的晨会。一到上课时间,教师和学生都在教室里读书15分钟,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汉字和算术练习也在早上的这15分钟内完成。

上午的课程表上有两门课,每一门90分钟。这样安排是为了能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科的主题中心的学习或进行综合学习。当然,也可以把90分钟一分为二,上成45分钟为单位的课,也可分成三节课,每节上30分钟。因此,学习时间是很灵活的。

学校组织的精简做得更彻底了,该校教师除了参加研究教学或课程建设的年级会和每月两次的全校教工会议外,就没有其他任何会议了,校务分工会议和校务委员会会议当然也统统没有。

没有会议并不是说就没有校务分工的工作。在该校一人一职,每一个人都分担着校务工作,他们和校长、教导主任商量,负责完成分担的事务,如需其他教师配合时,要向教职工会议提出。因为是一人一职的分工,所有没有必要开会。

通常,日本全国教师每周工作达52小时,但其中只有一半时间用于授课、课程建设和研讨,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会议和杂务上。滨之乡小学由于精简了学校组织,取消了除教工会议和年级会以外的一切会议,所以教师们能把大部分工作时间用于授课、课程建设和研究。不言而喻,教师能有充裕的时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前面提到的一年中有100多次的教学案例研究,正是由于学校精简了组织,否则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滨之乡小学,“班级王国”的壁垒突破了,一个年级作为一个单位开展活动。例如,综合学习按年级协同体制准备课程,学生可以跨教室相互学习。

在通常的学科教学中,以年级为单位联合授课、联合指导的事也是家常便饭了。有时常常轮流交替上课,实现了教师间相互合作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也实现了接受多位教师指导的愿望。

公开研讨会当天分发的资料中,具体地提出了如何通过精简课程和学校组织,实现了作为专家的教师的协同合作,从而把学校变为“学习共同体”的步骤。在参加会议的外县的校长和其他市的教育委员的发言中,都表示了要以滨之乡小学为榜样,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地区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意愿,整个会场不断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滨之乡小学的挑战是才创立10个月的学校的实验,他们不过刚刚迈出了起始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潜力,今后恐怕还需要一年以上的实践积累。为了创造适合于“学习共同体”的课程,形成家长和市民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恐怕至少还需要三年以上的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

但是,公开研讨会当天的学生、教师及参观者的气氛,让我们确信该校的挑战是开拓性的,他们已经向21世纪的学校迈出了宝贵的一步。

※                  ※                  ※

2000年春,滨之乡小学迎来了建校后的第三年。通过前两年的努力,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已经在学校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扎扎实实地落实下来了。两年的时间使学生、教师、家长都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变化尽管是很缓慢的,但越是缓慢,就越显得扎实。变化最大、最珍贵的一点是学生和教师间的关系变得十分融洽,几乎在所有的教室里,都切切实实地建立了“相互倾听”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两年内校内各个方面的研讨都开展起来了。

实际上,访问了滨之乡小学、参观了该校课堂的人们,都对该校教师和学生在缓慢的变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融洽关系,对他们如同合作编织东西那样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姿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正在形成这样的教室:每一个人都情绪安定、性格开放,向自己和同伴的潜力挑战,每个人的个性虽有不同,但从这种差异出发,大家更好地开展着相互学习。

两年来,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位于大城市郊外的新建住宅区的学校校内的学生,承受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困苦而生活着。两年前建校初旷课的学生有近10名,但到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后情况大有好转,所有的学生都到校上课了。但是,仔细观察了一个个学生后,发现很多学生是背着满满一包的烦恼来到学校的,情绪不安定的学生不是少数。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建立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习的关系,仍然是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之一。

通过了两年的时间,家长的“参与学习”也已在所有的教室里落实下来了,而且“参与学习”的形式在同年级、不同教室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有的教室里,每月大致有一次家长作为助手参加教师的上课,有的年级一学期有一次综合学习或社会课,是用近一周的时间开展与家长一起合作备课的活动。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参与学习”形式,但不论哪一种都有七成以上的家长参加,这就成了教师与家长通力合作培育学生的关系的基础。在前两年内,学校研究部有一个会议是关于“参与学习”的,而从第三年起,已经决定取消这一会议,因为“参与学习”已在所有的教室里扎根落实了,往后只要通过与家长的亲密合作,进一步充实经验就可以了。

从“学习共同体”实验学校的作用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两年中,该校的改革挑战曾两次在NHK(日本放送协会)教育电视台的特别节目中被报道,后来通过报纸、杂志、书刊等在全国广泛流传。在每月举行的校内研讨会和每年召开的公开研讨会上,不仅市内的教师和主管领导前来参加,而且从全国各地都有校长、教师和教育委员会成员前来参观访问。去年,茅崎市教育委员会参照滨之乡小学先行的实验经验,制订了学校改革十年计划,推动了在全国各地学校中正在开展的以滨之乡小学为榜样,进行学校改革的工作。每月从全国各地来访问的教师们的热切期待,支持并激励着该校教师们的改革实践。

迎来第三个年头的滨之乡小学的课题是创造高质量的学习和建设课程,可以说,他们已进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长期的改革阶段了。为创造能实现高质量学习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养要提高到新的高度。这不是一般素养,而是作为与学科内容或教材相关的专家的教养;不是从书本中学习的教养,而必须是通过自己教学的创造和反思而形成的实践性教养。要求把学习过去以“建立交流关系”为中心所进行的案例研究的那些经验“内容”作为中心,作更具体的研究。

课程建设也需要持续地、具体地实践。如果把课程看作“学习的履历”,那么,每天授课中的学习的创造就成了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课程建设也是一个至少要花10年时间的大事业。这两年中,滨之乡小学的教师们不论在学科教学方面,还是在综合学习教学方面,都创造了很多学习的经验,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好办法、教材及资料,今后还必须有意识地让这些积累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作用,开花结果。

迎来了第三个年头的滨之乡小学将以这两个今后仍将持续研究的课题,即创造高质量的学习和建设课程为核心,继续面对新的更加艰巨的挑战。

对一切创造活动来说,自由、公开、批评都是必要的。学校内的教研活动也同样要保障每一个教师的自由创造,将实践向许多人公开,如果不能得到来自各种立场的批评的话,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仅仅公开特别准备的教学是没有必要的,更希望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与参观者一起探索那些与学生一起交往、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契机。公开研讨会每年都开,与学校共鸣、支持改革的人在增加,通过这些人的期待和批评,学校的改革将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从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