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大学附小五年级学生在学习理科(科学)时提山了“霜柱为什么会产生”的问题。
“因为冷,所以会产生霜柱”,这是很单纯的想法。作为实验,把含水的泥土放人烧杯,再放进冰箱冷却,这样做不会产生霜柱。因为太冷的话,泥土中的水分冻结起来,就不会产生霜柱。接着,让学生早晨起个早,实际观察霜柱出现的现象,从而学生们知道了地面的温度在零度以上而大气中的温度在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霜柱的道理。也就是说。霜是大气中水分冻结的现象;与此相反,霜柱是地里的水分结冰、结晶的现象。
于是,学生决定就“泥土与霜柱的关系”作调查、做实验。清晨,他们调查了学校周围的情况,取了一些出现霜柱地方的泥土和不出现霜柱地方的泥土,后者是“运动场上的泥土”和“田里的泥土”,前者是“球场网隔后面的泥土”。
接着,在理科(科学)学习时间把学生分成几组,用采集来的三种不同的泥土,进行“泥土中的水分是怎样渗出来”的调查研究活动。实验时.先将泥土放入开孔的试验管里,再放进水里面.然后观察水渗透的现象。“田里的泥土”粒子比较粗、间隙多,水只渗透到泥土沾水的部分。而“运动场上的泥土”和“球场网隔后面的泥土”的情况不同,由于泥土粒子细,所以水都以同一速度渗透。但这样还不能说明为什么“运动场上的泥土”不产生霜柱、而“球场网隔后面的泥土”会产生霜柱的问题。
某个小组有了重要的发现。他们说; “运动场上的泥土”一直被人踩踏,变得很硬;而“球场网隔后面的泥土”没人踩踏,比较软。依据这种想法,把“运动场上的泥土”样本加压后再做实验时,发现水只渗透了极少一部分。也就是说。“球场网隔后面的泥土”比较软,由于毛细管现象,水的渗透性好,因而具备了产生霜柱的条件。(www.xing528.com)
上课时,片冈先生以“泥土中的水分的渗出方法”为主题进行讲课。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学生在实验、观察、相互交谈的过程中所说的话也在变化。—开始时,学生往往用“水的渗出方法”这种说法来表达,后来改为用“水向上渗出的方法”来表达了。某个人开始用的“水向上渗出的方法”这种表达方式在上课的最后阶段几乎变成所有学生共用的说法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合作探究的意义。“水向上渗出”这种表达是说明“霜柱的形成”的确切说法。在碰到零度以下大气的地面上水会结晶成冰,这样,由于毛细管现象,地里的水会向上渗出,于是在地面结晶成冰,从而产生霜拄。
与物(对象世界)对话、与他人(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并从中进行学习,就像如上那样,是在以实验和观察为媒介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进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