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开放教室,相互观摩教学,克服正在日益扭曲的教师文化。校长通过耐心说服,是有可能让所有教师都彼此开放教室的。让所有教师敞开教室门的第二个条件,不用说,就是要“充实”教研活动。虽说是“充实”,但在第一年,最大的课题还是如何使教研活动办得生动有趣。过去的教研活动,与其说是为了进行得有趣、愉快,还不如说是只追求“做过了”、“做完了”的充实感。研讨的焦点应针对

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学校改革包括学习的改革、教学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研制度的改革、经营管理的改革、与地方的合作等多方面的课题。其中,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之间的关系。    

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只要有一个教师封闭着教室的大门,那么,想从内部进行学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    

尽管我们说,作为公共教育的老师,是不能把教室私有化,也不能把教学私有化的。然而在学校里.要想让所有教师一个不漏地公开授课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    

究竟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向同事敞开教室大门都如此之难呢?原因看来很多,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然而,只要这个心照不宣的规则存在一天,学校就无法改变。    

此外,教师文化中也存在着问题,即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此外,教育工作本身就是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的,谁也不想自己的缺点总被别人指责。但是,反过来,在对待别的教师的工作时,却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趁那个教师不在的时候,散布含批评意味的闲言闲语。有这样的教师文化存在,要让教师打开自己教室的大门,让别人来观摩教学,那遭到抵抗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开放教室,相互观摩教学,克服正在日益扭曲的教师文化。    

开放教室、实现观摩教学相当困难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迄今为止的学校培训、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法存在着问题。比如,我国的学校培训,自明治以来,主要是采取这种方式——在学校里规定一个主题,规定统一的指导方法,然后所有的教师一起执行。即使在今天,在学校培训研究的那些实验学校中,仍沿袭着规定统一方针和统一指导方法的实施方式。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一种结果,那就是,在研讨会上,意见鲜明、强烈的人的看法成为中心,从而让研究朝着压抑各参与者的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另外,教学研究的方法上也存在着问题。通常,参观公开课接下去的环节就是进行相互评论,评价这个课哪里上得好,哪里上得不好。有些热心的教师甚至会指出问题存在的地方,并传授解决的对策。像这样的研讨会,授课的人听了当然会不舒服。而这本该是越深入开展越想参与的教学研究呀。对开放教室上公开课有抵触情绪的教师,大部分是对上公开课的辛苦深有体验的人,因此他们不想再次尝试那种讨厌的事了。    (www.xing528.com)

之所以有必要在学校改革的第一年,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闭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知道按上边的指示行动的陋习;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等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提。    

如果要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该怎么做呢?只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校长的领导能力,因为只有校长能要求不肯上公开课的教师打开他(她)的教室门,而靠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解决这一障碍是比较困难的。校长通过耐心说服,是有可能让所有教师都彼此开放教室的。这事必须得由校长来做。    

这里介绍一位校长的事例。在这位校长的学校里,当教师们都向别人敞开了教室大门的时候,有一位教师却坚决反对。于是,校长就把这位教师请到他的办公室里并告之:一方面,校长要求他在今后的三年里坚持其反对意见,因为不盲目地服从学校的培训活动,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经大家充分研讨之后,仍认为有必要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校长也请他理解和支持自己实施的培训方针。这样,到了第二年,这位教师开始公开自己的教学了,并且像他答应校长的那样,对校长的方针提出了反对意见。到了第三年,这位教师变得比谁都积极地上公开课了,但他还是照约定的那样,笑着向校长提出他的反对意见。这是我所参与改革的一所学校的真实事例。这位校长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校长,其领导能力太出色了。    

让所有教师敞开教室门的第二个条件,不用说,就是要“充实”教研活动。虽说是“充实”,但在第一年,最大的课题还是如何使教研活动办得生动有趣。非常重要的是,首先得让上公开课的教师心甘情愿地接受再一次的公开评论;其次,能让其他参加者也自觉地产生“下次公开课我来上”的愿望。过去的教研活动,与其说是为了进行得有趣、愉快,还不如说是只追求“做过了”、“做完了”的充实感。大部分教研活动往往在准备工作上倾注大量的精力,准备过程中进行多次的商量讨论,但最终不过是搞过了事。不难看到,要不断开展所有教师都上公开课的校内教研活动,有必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这种做法。简言之,就是必须开展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    

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次数是必须保证的。仅靠两三次的研讨要深入地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取长补短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十几次的案例研究,才可能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且,在研讨教学问题时,比起事前的研讨来,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相互学习更为重要。没有必要在事前花时间,而应该把时间花在事后的充分讨论上。因为无论是怎样的教学,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然而,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第一年度最大的课题,就是在学校开展所有教师都能愉快参加的教研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