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静悄悄的革命

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静悄悄的革命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在全班学生中,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活动中,“量体栽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须一直保持的。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

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静悄悄的革命

如果确定了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那么,教师的活动该怎样进行呢?这种教师的活动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

美国教师对这样的两种活动有着十分准确的语言表现。前者应对每个学生的活动,他们称之为”tailoring”,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服装的裁剪制作。即是说,象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而后者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如文字所示,好象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

如果观察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就能够了解教师的活动大致是归于“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两类的。杜威先生也曾说过,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决不是难以理解的。而现在的划一的教学所要求的技术其实是非常复杂和费解的。然而,由于现今学校制度的制约,想要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的确要求教师具备复杂和费解的技术,尽管原本教师的活动基础并不像这样的复杂,只要以“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两类活动为中轴,去触发、组织、发展学生的学习就可以了。

首先来看看“服装裁剪”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由于对这一点的意识很难,故今日的教学形态基本上成了大一统的天下,学生不过是作为“集团”而进入教师的意识的。对此应当说,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把一个个的应对重新作为教学的基本。

最能明确地意识到“服装裁剪”的含义的,是在学生做作业中的情景中。“课桌间巡视”是我们教学的常用语,但这一用语总觉得带有傲慢的色彩,而教室并非监工管理劳动者的工厂。因此,“课桌间的巡视”这一用语本身就应当用其他不同的词语来改换。在学生做作业时,有许多教师一门心思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记录下来,以备下次教学时使用。的确,观看学生的作业并记下各种各样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比“课桌间巡视”更适当一些。但是,在学生做作业的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栽衣”是更重要的。无论那个教室里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他们一一应对的“做衣服”,不仅仅是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儿童提供个体的帮助,也是教师自身从教学展开之可能性的角度,去发现个别差异的绝好机会。

在全班学生中,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活动中,“量体栽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须一直保持的。因为在进行集体性的思考或探究活动时,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那些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哪些教材的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化并正在发展,都是教学的中心问题。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京都大学哲学家、诗人 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对“交往”的四种分类给我们以启示。他划分的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对照这四种交往,以前教师所进行的交往不过是把“双向交往”过分地理想化,而轻视其他三种“交往”罢了。仅仅是追求“双向交往”,使交往的多重性被抹杀了,结果“双向交往”本身不是也变得很单薄了吗?人与人交往决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常有不协调的声音伴随着,这才是自然的。四种交往类型都有其各自存在的必要性。

在这几种交往中,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在讲台上授课时,不管怎样,总是容易按教师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的话语,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被教师忽略或排除在外,那个学生就再不会有第二次发言了,因为无论谁都喜欢被肯定,而不愿意自尊心受到伤害。可以说,在教学中没有比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更重要的了。(www.xing528.com)

关于“异向交往”的话语,我的头脑中有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景。那是在数年前,在广岛县的小学三年级教室里观摩语文课教学的事。教材内容是“冬青树”—深夜里,突然响起了能叫一般的声音,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人名)顿时被惊醒了。尽管他是个夜晚连撒尿都不敢去的胆小的人,却一下子冲出屋去给大叔请医生去了。在教科书上画了一幅豆太闭着眼睛跑下山的插图,教师就此提问以展开教学:“豆太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我当时在听课,正在想“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怎么问这么没水平的问题”时,坐在教室边上的一个男孩---手不停地淘气,此前的课都没来上过---大声发言了:“豆太他在叫头疼啊!”这个突如其来的没头没脑的回答引起了周围学生的反驳:“叫疼的不是豆太,是大叔!”“而且大叔不是头疼是叫肚子疼!”可这男孩子坚却持不让步:“豆太就是在叫头疼!”

教师也被这个“异常”的回答弄得不知所措,于是问:“你这想法是从那儿来的呢?”“从哪儿来的?”这一问法真是好极了。组织”交响乐团“的教师正是通过把学生与教科书连接起来并把学生与学生连接起来而展开教学的。“连接性的询问”就有可能在教室里生成出什么来。针对教师的提问那个男孩的回答说:“因为书上写着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那一瞬间全教室安静极了一下,接着就爆发出“真不简单啊”的叫好声和一片欢笑声。其他学生把那个男孩描绘的情景再“真实”地扩展----夜漆黑漆黑的,豆太和大叔又很穷,住的屋子很小很小。一听到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要不快点去叫医生的话就不行了,所以,他肯定是迷迷糊糊朝门边猛跑。豆太是“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的,所以头就碰到门上了。就这是那个男孩描绘的结果。

一阵的欢笑声之后,教师让那个男孩再次注意书上的“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这句话的意思,相互交谈书上描绘的情景,使教学极有魅力地进行下去。

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就能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这一教学实例成为了一个可见的典型,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教学进行之后也好,相互交谈之后也好,那个男孩还是说“豆太就是在叫头疼”,反复地说自己的看法,边说还边比画着还缠着绷带的右手。原来这手是在前几天被树的刺扎伤的,所以从自已的体验出发,他总说豆太也是急匆匆地去开门时被碰伤了。这样讲也无不可。

在“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把探究那个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课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的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