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丝织技术: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丝织技术: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丝织技术以丝为原料所进行的织造和织造品。主要由于织造技术和丝织物本身的纺织结构不同而出现如此众多的丝织品。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丝织技术至少有5000年历史。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常常发现丝绢的印痕,其中不但有细密的平纹绢,还有织出菱形图案的织物,表明商代的丝织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后,丝织技术历经各代不断得到提高。从这两处发现提供的情况来看,中国人工养蚕的历史至少有5300年,丝织技术的产生可能超过5500年。

丝织技术

以丝为原料所进行的织造和织造品。丝织的种类很多,如锦、缎、绸、绢、绫、罗、纱等几十种。主要由于织造技术和丝织物本身的纺织结构不同而出现如此众多的丝织品。它们或纹或素、或厚重或轻薄。丝织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开始养蚕的织造,至两汉时已作为主要的衣饰面料流行于世,织造技术和品种大为丰富。丝织代表了一种民族文化传统,虽然在历史上高贵的丝织品为贵族所享用,但却从未割断与民间的联系。有不少优秀的织造工艺和样式首先是在民间确立而流变于整个社会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并且在一个长时期中是唯一的这样一个国家。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丝织技术至少有5000年历史。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过绢片,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常常发现丝绢的印痕,其中不但有细密的平纹绢,还有织出菱形图案的织物,表明商代的丝织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后,丝织技术历经各代不断得到提高。

中国丝织技术的产生究竟能早到什么时候?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考古发现曾做过有益的探讨。周匡明、唐云明二位先生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得出了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已经有了较完备的原始纺织工具,蚕茧利用的秘密很可能已被其所掌握的结论。

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线、丝带和平纹绢残片。据发掘者报告:钱山漾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在探坑22出土不少麻丝织品,麻织品有麻布残片、细麻绳,丝织品有绢片、丝带、丝线等,大部分都保存在一个竹筐里。此外在探坑12和14里也有少许麻布残片出土,这些麻丝织品除一小块绢片外,全部炭化,但仍保持有一定韧性,手指触及尚不致断裂”。经浙江纺织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对出土丝织物鉴定,其结论为:家蚕丝织物、绢片为平纹组织,织物密度120根/寸。丝线、丝带的鉴定结果与原发掘报告记述相同。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稻谷壳、木杵经C14测定和树轮校正的年代结果来看,其分别为公元前3310±135年,公元前3050±130年,距今5300年以上。

1983年在河南荥阳城东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在142号、164号墓的瓮棺中,发现有炭化的丝织物。这些丝织物是用来包裹儿童尸体的。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所检验,分析其丝向情况,还能看出为蚕丝类纤维,但由于炭化严重,无法做切片分析丝纤维的完全度。该遗址属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为公元前3600年~前3000年。从这两处发现提供的情况来看,中国人工养蚕的历史至少有5300年,丝织技术的产生可能超过5500年。

知识延伸

我国古代的丝织技术非常细致,生产工序十分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缫丝、练丝、穿筘、穿综、装造和结花本。

缫丝

缫丝是制造丝绸的第一道准备工序,即松解蚕茧和抽引蚕丝,以清除丝胶等杂质,使蚕丝显现出特有的柔软细长和光泽的特点。(www.xing528.com)

练丝

练丝是对蚕丝的进一步处理和漂白。未练的丝叫生丝,练过的叫熟丝。练丝的作用是,一来提高丝的白洁度;二来使蚕丝更加柔软,易于染色。

穿筘和穿综

筘是织机上的竹筘,系用竹片制成的细长方框,中间有间距相等的竹丝。综是织机上的综桄,是用木条制成的长方框,中间有一根横棍,横棍上下各有一条细线,用丝绳连接横棍、细线和木框两边,绕成互相环结的上下两个圈套。穿筘和穿综的目的,是使织机上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能开出符合丝绸结构设计的梭口。

装造和结花本

装造系统和花本是丝绸提花的装置。装造系统垂直地装在提花织机的花楼之上,是由通丝、衢盘、衢丝、综眼、衢脚组成的。花本是提花丝绸显花的直接来源,故称花本,分为花样花本和花楼花本两种。这两种花本的编结方法各不相同。

我国古代的丝织工艺精湛,丝绸品种有绸、缎、绫、罗、绉、纱、绢、绡、丝绒等等,质地精美,绚丽多彩,名扬中外,久负盛誉。

我国古代的丝织技术,曾不断地向外输出,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