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深明大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勇士。华夏五千年历史传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气节、有骨气的人,才能获得如今的盛世光年。历史上,也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故事。比如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比如女扮男装入学堂读书的祝英台以及前面章节曾提到过的红拂女。
所以说,红颜亦是有骨气的。世人看清照,都认为她是一代婉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想她吟风弄月,儿女情长,不过一介女子。殊不知,清照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除却她具有的一身婉约之情,更是因为这股雄壮之气。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在江宁担任知府已有一年,这年二月,御营统制官王亦于城内兴兵作乱。虽此人官职低于赵明诚,但按照朝廷的规定,他统辖的兵马隶属于朝廷,因此,他的造乱对赵明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灾难。但幸运的是,明诚此时已被调任湖州。因此,当他得知城内暴乱,便顺理成章地将事情全部推给了即将到任的江宁知府。而他自己,则伙同江宁其他两个官员,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身为朝廷命官、地方父母,为的就是报效朝廷,护一方百姓周全。明诚此举,实乃有伤风化,愧为朝臣更愧对百姓。虽他当时已拿到湖州调令,但毕竟仍身在江宁,面对暴乱却故意视而不见,从法律上,也许人们不能指责一二,但站在道德的高度,他也可谓是狼心狗肺。试想一下,当日月黑风高、无人察觉,他与其他二人偷偷地将绳索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攀着绳索将自己偷偷放到地面,这种逃避责任的姿态该是多么狼狈与丑恶?这不禁让人怀疑,那个热衷字画、颇具风流的少年才士,真的就是此时此刻的赵明诚吗?
更严重的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若非他手下的一名名叫李谟的官员提前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整个江宁又会陷入怎样可怕的后果?也许他会被叛军杀害,甚至会因此连累李清照在内的全城百姓。到那个时候,他想要后悔,还如何面对江东父老,又如何面对清照的一番信任与深情?
《金石录后序》记载,这年三月,清照与明诚“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当他们所乘的小船路过乌江楚霸王自刎的地方,清照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绝句》以吊项羽。这首词既是对当时态度软弱的南宋统治者的讽喻,亦表达自己对明诚弃城而逃的失落心境。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年天下纷争,华夏大地崛起多支军队,厮杀到最后唯剩下刘邦与项羽所统率的两支队伍势力均衡。然而,天下只能有一个王者。项羽生性豪放而毫无心计,刘邦则心思缜密,最终在军师的计谋下,刘邦将项羽逼退到乌江。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寇”,兵败的项羽此时后悔万分,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遂自刎,由此成全一代霸王之美名。记忆中关于他的最早资料,来自张爱玲所写的《霸王别姬》,“噢,那你就留在后方,让汉军的士兵发现你,去把你献给刘邦吧!”虞姬微笑。听过大王的话,她没有作声回答而是迅速抓起身边的一把小刀,对准自己的胸膛狠狠地刺了进去。项羽冲过去托住她的腰,看到她的手还紧紧抓着那镶金的刀柄,他用含着眼泪的明亮得就像一把大火的眼睛紧紧地盯住她。过了一会儿,她张开她的眼,然后,仿佛受不住这样强烈的阳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项羽把耳朵凑到她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所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虽然她这样说着,可是却永远不给自己获得那样一个收梢的机会。美人迟暮,想不到虞姬会先于霸王而走,但她终究用义回报了这些年待她恩好的夫君。
待后来又看到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领衔主演的同名电影,这才懂得:霸王与虞姬的感情,亦是从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展现了项羽作为一代枭雄的威猛姿态——试想倘若没有这样刚硬、倔强的霸王,又怎来这么一个仁义之至的虞姬?这样伟大的旷世绝恋,注定嵌入红尘,经久不衰——所以,清照才会如此中意项羽吧。折服她的,不但是这男儿的铮铮铁骨,更是能为爱献身的宏伟壮举。
这首诗前两句是在表达她对战事的看法,即她崇拜项羽式的人物,败就是败了,男子汉大丈夫要敢作敢当,敢于面对失败,敢于担负责任承担后果。在她看来,项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英雄,名垂千古,就是因为虽有退路,却甘愿自刎乌江、宁死不屈。这是她要的男子气概。
同样是描写关于项羽兵败的,另外有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即杜牧与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www.xing528.com)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从诗中可以分辨出杜牧的观点,“胜败乃兵家常事”,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不能因为一次的胜败就灰心丧气。唯有“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男儿本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像韩信,虽遭受了胯下之辱,却就此逃过一劫,以至于最后获得最终的胜利。这样的人,才是杜牧眼中真正的英雄。而王安石则是这样写的: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吴江亭》
这两首诗同放在一起,就显得很有意思了。为什么?读罢此诗,王安石分明是在反驳杜牧。他认为,楚国大势已去,项羽即便忍辱偷生也是无力回天,还不如英勇就义,成就一代美名。
也许这种说法才更贴合现实吧,你看如清照这样闻名的词人,不就在对他歌功颂德了吗?她从小长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亦刚正不阿,耳濡目染,虽为一介女流,胸中自有一股男儿般的豪爽气概。如今生逢乱世,国家正是用兵之际,奈何一些官员贪生怕死,置大好河山于不顾,没有丝毫的民族气节,这让她一个女流之辈开始在意自己的生理身份,恨不能上阵杀敌一泄怨恨,反而只能写些诗词抒发情怀。
更可悲的是,就在她奋笔疾书为黎民百姓鸣不平时,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