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清照的才情、美丽与哀愁

李清照的才情、美丽与哀愁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说,秋天是适合伤感的季节。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向来文人墨客们都有着“悲秋”的情结。然而在清照的眼中,这悲凉的秋景却是如此的辽阔与壮丽。怀想《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少女时期离开故土,独自前往金陵投奔外祖母。在清照这首词里能够看到,整个画面的色调清新秀丽,景物疏落有致,更有少女的欢欣,使得“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湖面也透着勃勃生机。

李清照的才情、美丽与哀愁

有人说,秋天是适合伤感的季节。秋高望远,满地黄花,抬头是一片匆匆南飞的大雁。或者是像一首歌里唱的,“秋意浓,离人心上秋意浓”。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日秋景,总裹挟着这样一股悲凉萧瑟。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向来文人墨客们都有着“悲秋”的情结。当他们看到秋日里枯萎憔悴的花草,感受到萧条冷落的气节,人生不如意之事就会涌上心头,文人们也就提笔研墨,多愁善感了起来。

然而在清照的眼中,这悲凉的秋景却是如此的辽阔与壮丽。儿时她到处游乐,良好的家教使她形成了自由、大气的秉性,除了令她一笔写出如“沉醉不知归路”这般的词句,更培养了她豁达的胸襟、爽朗的个性和开阔的视野。而在宋代之前,只有极少数特别心胸开阔的人才能跳脱出历代“悲秋”的传统,以欣喜的眼光看待秋日的美景。中唐诗人刘禹锡虽一生屡遭坎坷,却始终秉持着倔强刚硬的个性,用此种胸怀描述了一个大丈夫眼中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晚唐诗人杜牧也对秋日有着不流俗于悲伤的欣喜之情,他在《山行》里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照自有这壮阔的胸襟与眼光。(www.xing528.com)

秋风乍起,远远地将湖面吹出层层水波,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放眼四野,红稀香少,植物渐渐凋零,满目颓残便是这深秋的仪表。然而,任它叶落花凋,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的景色也别有一番味道,置身于湖光山色之间,顿觉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心胸是如此的豁达。如此美好深邃的景色,使人倍觉自然的温暖亲切,如一股清澈透明的山泉水,缓缓流淌滋润心田,于是情到深处不由得发出赞叹,真真是“说不尽、无穷好”!

再看那莲实叶老、露洗苹草,沙滩上满是勾头缩颈的鸥鹭水鸟,对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在仇恨人们的离去。“深秋风情催人归”,此时的郊外已不便多作停留了,一如她即将要告别的生长了八年的故乡

父亲李格非去汴京任职业已六年,生活逐渐稳定,于这年秋日回乡接清照入京。临行前,只想一人默默地踏着故土的痕迹再走一遍,虽对故乡充满了留恋,但终能与父亲团圆并且见识到传说中汴京的繁华景色,此时清照的心中分明没有一丝哀伤。

怀想《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少女时期离开故土,独自前往金陵投奔外祖母。与黛玉相比之下,清照不知有多幸运:一个是“一朝丧母在人前,寄人篱下定今生”;一个却是“一朝作别章丘人,返还汴京庆团圆”。

兴许正是因为带了欢喜的心情,所以这秋日的山水即便凋零,在清照眼中亦是别有风韵的了,荷花稀落、荷叶枯萎丝毫不能让她感到惋惜伤怀,却仍就兴趣盎然地与“水光山色”相亲相爱,极力地品尝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在清照这首词里能够看到,整个画面的色调清新秀丽,景物疏落有致,更有少女的欢欣,使得“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湖面也透着勃勃生机。词人如此深爱自然山水,对眼前的景色满怀流连与不舍,好似要人想起那次“兴尽晚回舟”的场景,充分表达了清照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生活充满热忱与向往之情,全篇不出一“悲”字,却写尽秋色,卓尔不群。

由此可见,李清照不愧为女子当中的“英雄豪杰”,她能以丰沛、欣赏的眼光描绘秋日的景色,勇敢地欣赏和接纳大自然无穷的美妙,并且诗意盎然地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深秋湖面风景图,读来令人倍觉心神涤荡,久久不能忘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