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仲舒这儿,阴阳和五行是什么关系?据说这关系到他这里才开始理顺,之前的邹衍和邹衍后学已经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但是没理顺。特别是没有解决如何对待中间这个土的问题。我们讲了阴阳自然会生出四时,可怎么出来第五的?我们看:金木水火——土,木火金水管着四时、四季,这土怎么办?搁在哪儿?这是五行说一开始在技术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吕氏春秋》把土塞到季夏(夏天的第三个月),给它一个小小的存在,但是有些东西又说不通。最后董仲舒把它放在中间,基本关系开始理顺,后来的《白虎通》可能就讲得更通了。我们看董仲舒怎么说五行的关系: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从阴阳到四时,易象上有根据,而且在南北半球中间纬度,非常自然,但对中美洲古文明(在南北回归线之内)则不然],列为五行[从四时到五行,理由见后]。行者行也[行进之中、生胜之中的非对象化功能],其行不同[这“不同”,要不同到极致方可],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五种官能],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至此“相生/相胜”的关系,才达到“不同”的极致,这就开始把五行关系理通了]。故为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治[顺着五行走就能够天下大治,逆之则乱]。(《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春秋繁露义证》,362页)
这里讲的“比相生”,应该理解为在五行之中的阳,下面我会解释;“间相胜”理解为五行层次上的阴。我觉得从阴阳到四时到五行是一个合理的过程,不完全靠地理造成的自然界中的四季;五行不是杜撰,有内在的道理,但是对于这个道理,还没有听说过谁这么讲。我来阐述,大家看合理不合理。先看五行生克图:
“比相生”是什么意思?“比”就是靠近,靠近的行目一个生一个,就叫做“比相生”。外圈的箭头就表示这种生成关系。水生木,有水就有生命,就有草木,它们在春天发芽生长。木生火,钻木就能取火。火生土,木头被火烧成灰,变成土。土多的地方是山,山里有石,有的石能炼出金或金属,土生金。金生水,这有两个讲头,一个是金属加热会变成液体,另一个,金在山里面,山总是有云气,云气就会招来水,山泉水,等等。这些都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区别性特征,它们都要有区别。(www.xing528.com)
问题是列为五行的合理性在哪里?如果只有三个或者是四个区别性特征,相生也没问题,你有几个我就给你生几个嘛,只要头尾衔接上就可以。哪怕只有两个,也可以互生,阴阳互相需要。问题是要再加一个“间相胜”。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看:水胜火,隔着一个木,这叫“间”;隔着一个去胜另一个,就是“间相胜”。火隔着土去胜金,金隔着水去胜木,等等。水胜火没问题;火呢,用火来销金,就把金烧化了;金呢,克木(我们有个老师叫金克木,搞梵学的),斧头砍树;木呢,克土,树的根扎到土里;土呢,克水,用土来修堤坝防洪水,等等。这都只是些表象,关键是结构上的含义。如果只有三个区别性特征或者是四个,你可能“间相胜”吗?不可能。什么叫“间相胜”?我又生它又克它,这不行,要隔开,你只要想隔开,那就至少得有五个区别性特征才能同时相生又相胜,少一个都不行。我觉得,这是从四时到五行的重要原因。希腊人只相信四“行”,叫做四元素,水火土气;印度人也相信四“行”说。只有中国人才达到了五行,因为由阴阳到四时,就不会满足于四时,他要在四时这个区别性特征里面再体现阴阳,就必进到五行。中国人的特点就是,只要搞一个东西,他就要让它无微不至地处处体现出来,要它成为一种有机的结晶互映。这样的游戏越玩儿得巧,越互相包容,他觉得越真,越过瘾,认为这才是真理,所以他要在这个里头也体现阴阳。最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生和胜(克)。而要生克同时成立,非有五个行目不可,所以这是它的内在合理性所在。
学生问:水总是克火吗?如果水在火的上面,那火就把水烧开了,那不是火克水了?
答:对,这也可能,但却是反常的。就你说的这个例子,照理是水克火,但有时火也可以把水烧开。韩非子就说过,君治臣,就像水克火一样。但出来一个大奸之臣,表面上非常好,办事极能干,却暗中把君主架空,实际上就像在君主与臣子们之间放了一把壶,君主之水如在壶中,就克不了火,于是火就来煮水,最后把君主熬干,夺权的奸谋就成功了。所以这种可能性,如果实现,导致的是无道的局面,正是五行说要人去避免的。而且,我们现在把五行首先当作区别性特征,不是对象化元素,那就先顺着这个思路走,暂时不考虑经验条件。如何看待反克关系,是更复杂的问题。中医经常要面对这类问题,靠医术理顺阴阳五行关系,有时也会巧用反克来归于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